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写字“格调不高”怎么办?去读书!


图1  赵社英

 全国第七届中青年展作品(1997年)


杨吉平点评

山西师范大学书法学院副院长

兼书法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如果非要给当代书法人分类,赵社英先生无疑属于流行书风类。从现状来看,写流行书风的书法人基本是一个文化层次不高的群体。书法艺术(包括其他艺术)虽然与学历高低不能画等号,但书法艺术与文化却可以画等号,书法的文化含量在中国艺术中是最高的一个种类,与其说书法是一种艺术,不如说书法是一种文化。一个书法家能够成为一个书法家,天分是第一要素,文化是第二要素。赵社英先生的书法天分高,这是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其文化修养却不敢如此评价了。


赵社英全国第七届中青展作品(图1)显然还比较稚嫩,首先是笔力孱弱,行笔拖泥带水。字形则有过多今人的东西,缺乏行书的基本结字法度,如果说还有一点传统的痕迹,那就是仅有的一点点魏碑的笔画。审视全篇,无一字结构没有问题。这种字形,无疑是为追求个性的一种生拼硬凑,其造作拿捏之态跃然纸上,这是典型的“作”,而非书,缺乏书法应有的书写性。


这种造作不仅体现在结字上,也表现在章法上。为了追求章法的生动,赵社英先生将字有意变形、写歪,而这种歪同样是做出来的,极不自然。另外,每行字也做有意的摆动,这种摆动甚至以牺牲字形的美感作为代价。“耽之”的“之”,“学书”的“学”,还有“求”“滞”等字,结字都过度变形,近于支离。



图2  赵社英 

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2017年)


其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图2)则较前有长足进步,最显见的便是其茂密连绵的章法以及这种章法中透射出的十足的中气,用酣畅淋漓誉之而不为过。其结字也有欹侧变化,然这种欹侧建立在合理的字形基础上,故无唐突之感。与前作比较,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的字法更为精到,以颜鲁公行楷为主要基调,结字饱满而富有张力,同时又行笔痛快,避免了颜体字的拘谨,洵为佳制。


而落款的收与正文的放又形成较为强烈的对比,这种节奏的变化使得整幅字形成了余音袅袅的审美效果。同时,枯墨的使用也产生了墨色的变化效果,增加了线条的耐看程度。如果说这件作品还有问题,那就是格调问题了。作品投射出的气息仍然缺乏古意,今人的意味一望而知,这就是取法乎下了,大不可取!这说明赵社英对书法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文化层面。怎么办?读书。


周德聪点评

三峡大学书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硕士生导师


当代书法的复兴得力于展览文化的助推。南北西东的作品通过征集、评选集于一堂,其中自然渗透了评委集体的意志。基于特定的时代、特定的文化背景,所组成的评委在既定的标准之下,为达共识而遴选的几百件获奖、入展作品,必然打上这个时代的印痕。当大家都向这些获奖、入展作品“看齐”的时候,“流行书风”也就应运而生了。


赵社英全国第七届中青展入展的作品,便是在展览日炽、流行书风兴盛时代诞生的,它明显不同于书法复兴早期的平正化书写,而是体现出“既知平正,务追险绝”的自觉化追求。再加上全国中青展鼓励创新意识的导向,许多有识之士和艺术天赋极高的书家便不再满足于临摹或写字阶段,也不以集字或酷肖某一书家为能事,而是在临摹古代经典里悟得一定的笔法、字法、章法、墨法之后,有意识地解构传统。如将过去碑与帖的不同用笔进行熔铸,不再恪守“中锋”一途,而将用笔多变作积极有效探索。


尤其是字法,表现在行草书中,除多体杂糅之外,更多的是对字势进行变易——不惜以夸张的方法将字的长短、大小、疏密、奇正、纵横进行“自出新意,不践古人”的别构,从而带给人们不同寻常的视觉形象。这种方法在中青展中是很奏效的。


时过境迁,现在我们回过头去重新审视赵社英在全国第七届中青展中获二等奖的作品,虽然大章法及整体的视觉效果在笔势变化、轻重交替、字势变化、跌宕起伏之际,表现出空间多变与疏密掩映,然笔画在汉字空间形象的组合方面尚有不和谐处:有些为了变形而夸张的笔画似亦稍过,如首行的“云”“之”“积”“学”,次行的“质”“滞”,第三行的“贵”“有”“诚”等字,不惟笔法尚欠雅正,即如空间形象,也缺乏应有的美感。


而其全国第四届青年展的特邀作品,明显地高于全国第七届中青展的获奖作品。这首先表现在对传统笔法的尊重上,看得出他对二王及颜真卿行草的研习,并自然地化入自己的创作之中,无论是对中锋笔法的坚守,还是用笔节奏的显现,都给人以自信、畅达与通透之感。


其次是结字不似先前的刻意作态,而是在笔势的带动下,将每一个汉字的空间形象展示出来,极富节奏韵律。行与行之间的疏密分布,也打破了绝对中正的行气而有些微的摇曳。最后是章法的营构上,小字落款对正文的补救,也显示其匠心。稍嫌不足者是“之”“滞”的两个纵向笔画,虽取势有别,但由此造成的两个空白相距太近,第二行的“墨”与第三行的“滞”在字势上也显得雷同。


赵社英的书法很有灵性,既表现在他对传统养分的吸收,也表现在他对当代精英的借鉴,他总是在变化中朝着理想之境迈进。


亓汉友点评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书法势理论研究所所长、

教授、硕士生导师


如果10年前让笔者看赵社英先生全国第七届中青展作品,一定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流行书风,乱写!现在让笔者看,其荣获二等奖是实至名归。为什么有这样认知上的变化?是笔者10年来研究书法美的规律的结果。


笔者在关于书法势的讲座中谈道:“不同层次和不同群体的人对美的认知是不同的,这是正确的;对美的认知是一个过程,在不同的阶段中有不同的认知是合理的;同样的,艺术品的不同价值(社会、经济、艺术)在不同的时间呈现是可以理解的。”怎样判断作品的健康、美丑?主要是看这件艺术品的创作过程是否遵循了艺术规律和呈现出来的作品的艺术效果是否符合艺术规律。赵社英先生从全国第七届中青展到全国第四届青年展的作品在书法风格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否符合艺术规律呢?下面利用书法势理论进行分析。


笔法势方面:作者在全国第七届中青展作品中,起笔应用了折笔、顿笔、中位出锋、半裹锋、切笔等笔法势因素,以裹锋、折笔为主;行笔应用了铺毫、折笔、一分笔、提按、方折等笔法势因素,以铺毫、方折为主;收笔应用了中位出锋、顿笔、折笔等笔法势因素,以折笔、中位出锋为主。在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中,起笔应用了裹锋、顿笔、中位出锋等笔法势因素,以裹锋为主;行笔应用了绞锋、提按、铺毫、圆转等笔法势因素,以绞锋、圆转为主;收笔应用了裹锋、折笔、上位出锋、中位出锋等笔法势因素,以裹锋、上位出锋为主。


两幅作品由于在笔法势因素方面的应用侧重不同,在笔法势方面呈现出了不同特点:由于其全国第七届中青展作品行笔以铺毫、方折为主,所以呈现的线条就是方的、平面的效果;而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行笔以绞锋、圆转为主,呈现的线条就是圆的、立体效果,如“耽”字:



赵社英全国第七届中青年展作品中的“耽”字


赵社英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中的“耽”字


字法势方面(分析作品中前15个字):全国第七届中青展作品中,符合上松下紧字法势的有3个,符合上紧下松字法势的有12个;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中,符合上松下紧字法势的有5个,符合上紧下松字法势的有6个,符合左紧右松字法势的有1个符合左松右紧字法势的有1个,符合上下松中间紧字法势的有1个。


从以上字法势分析,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字法势的变化要大于全国第七届中青展作品,更加灵活多变的结体显示出作者在结体方面的处理能力,有一种造化天然的感觉,而其全国第七届中青展作品则给人很强的设计感。


章法势方面:两幅作品的章法势因素的应用有异同之处,相同之处是两幅作品都应用了墨迹长短、字体大小、结体纵横、欹正、松紧等的章法势因素;不同之处是在全国第七届中青展作品中,作者应用了字体粘连、行距相等和以方笔、折笔为主等的章法势因素,而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应用了飞白、行距不等和以圆笔、圆转为主等的章法势因素。在应用相同的章法势因素中的侧重也有不同之处,如作品中最大和最小字体的比例不同,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大约是10:1,而全国第七届青年展作品大约是4:1;松紧方式不同,全国第七届中青展作品以字体间距和笔画疏密为构成松紧章法势的主要因素,而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以飞白、笔画疏密为构成松紧章法势的主要因素。这些章法势因素的不同应用是前后两件作品在章法上气息不同的主要原因。


由于笔法势、字法势、章法势因素在两幅作品中的不同应用,使得作品呈现出了不同的气息:全国第七届中青展作品有生涩、桀骜的强烈设计感;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则有苍茫、老辣的天然雕饰感。


当然,在笔法势、字法势、章法势因素的应用方面也存在一些细节上的问题,如全国第七届中青展作品中“之”字的草法错误,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中“求”“心”二字的收笔笔法不到位等。作为大字作品,笔法不失是基本的要求,字法错误则是硬伤,即笔法可以不精到,但要到位;字法要相对丰富,更不能出现错误。


赵社英全国第七届中青展作品是经过了“初学分布,但求平正”之后的“既知平正,务追险绝”;从全国第七届中青展作品到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作者完成了孙过庭《书谱》所言的“复归平正”的过程。


“既知平正,务追险绝”过程是从艺术认知规律上讲必然经过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这样几种方式:按书法的侧重点来分,有的偏重于笔法,有的偏重于字法,有的偏重于章法,有的是三者都同步“追险绝”;按“追险绝”的程度来分,有的险绝程度在大多数人的接受范围内,有的险绝程度超过了大多数人的接受范围。人们所说的“流行书风”或者“丑书”从这方面讲就是在险绝程度上超过了一般人对书法的认知水平,达到了无法接受的程度。笔者以为,要具备这种书法上的认知水平,需要欣赏者具有丰沛的人生阅历和文化积累,要具备跨越对艺术规律认知上的鸿沟的心理准备,因为这可能是有些书法人一辈子也迈不过去的坎。


笔者以为,“复归平正”的跨越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赵社英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中“顺时针加绞锋形成的这种飞白效果”在当代书坛好像太多了,风格雷同,如果作品不署名,可以备选的作者无数。而成功书法家的标志之一就是其书法作品要有较强的辨识度。从这个方面讲,虽然作者经历了两次书法风格上的飞跃,但仍然没有突破这个藩篱,即在“复归平正”的过程中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


看来,要建立起自己风格的书法楼阁,作者还需要进行第三次甚至第四次飞跃。


更多内容

请订阅2018年下半年

《书法报

点这里,就这里





总监丨崔鑫

编辑丨欧阳媛 蒙言

见习丨唐福祥

供稿丨2018年《书法报》第26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孙晓云:书法有女性的妩媚,又有男性的刚强
周俊杰大字,是豪迈老辣?还是粗糙躁气?
书法到最后,不是写字,是写心、写人!
60岁摆脱”俗气“,对书法家来说一切都还来得及!
【批 评】胡抗美书法作品集评
书法艺术:怎样处理好字法、笔法、墨法和章法的关系【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