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自测自己是否已经“立身中正全身松透”了呢?

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更是最难的,这个难是没有底的,对自己的要求越高,难度也就越高。所以,大家不要被“最难”这个形容词吓坏了。难度是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是自己的要求定位的,可以自己掌控的。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九段位的顶级高手,艺海无涯,难度无垠。你满足了,你就没有难度了,你永不满足,你就勇攀高峰,永远迎难而上,攻克难关。


所以说,难度是拳理对学拳人的要求,更是学拳人自己对自己的要求。要求可以对自己适当高一点,但是不能太高,不同阶段可以设定不同的高度,难度过高做不到,就是好高骛远,就是自不量力,这么为难自己,何必呢。


为什么我要在正文前说了这么一大堆呢,因为这是我自己的体会,我喜欢学拳明理,喜欢看书,太极拳太深奥了,越看越喜欢,越看感觉越难。也许,一个太极拳的起势就会把你吓到,因为你能完全做到起势的要求,你已经是太极拳的高手。不信,你上网查查看,网上对起势的论述文章,按照网上的要求,就起势的准备工作你完全能做到吗,“立身中正,全身松透,”这八个字,只是起势的准备工作第一要求,后面的“二目平视,精神内守,气沉丹田,待手心发热”手心不发热是不可以提手的,那不是高手是什么。 

吓坏了吧,如果你不怕,你就往下看,什么叫完全的“立身中正,全身松透。”立身中正,全身松透,就是要求习拳者的百会穴(头顶的中心点)、会阴穴(两个大腿内侧交接的中心点)和两个脚心连接线的中心点,三点成一线,垂直于地面,不能有前后左右的任何角度偏差。


要真正做到这一条是非常难的,下面接着看:


立身中正,全身放松,首先是习拳者的头要正,不仰不俯,不歪不斜,略收下颌。


其次身要正,也是不仰不俯,不歪不斜,双肩水平线,不可有高低或怂肩、紧肩,还要求胸部放松,背部略张,双肩有意识的向外撑,但是又要放松下垂,腋下如虚含鸡蛋,肋部肌肉也同时放松,前胸象贴着一个大圆筒。再次椎骨要拔长,腰、腹、背、颈部的肌肉要放松,胯以下往下沉,胯以上往上升,大椎穴(第七颈椎)好像贴到了衣领,称为虚领顶劲,尾椎要内卷,腹部稍收,成为溜臀,以求椎骨的对拉拔长。


双手要求自然伸直,要放松不可僵直,肩、肘、掌、指各关节,节节放松,掌心要空,十指向下,自然舒展,中指贴着裤缝线,并将意识直射地面。


双腿要自然站立并拢,似贴非贴,似曲非曲,似直非直,髌骨对着正前方,胯关节要向敞开。双脚并拢,也是似贴非贴,脚掌内扣,不可V字形,也不可八字形,角度偏差不可大于10°,脚趾也是朝正前方,脚弓要空,脚趾自然舒展,不可用力。


身体放松是要大松松透,人体的每一块肌肉都要松透,每一个毛细孔都要放松,好像在沐浴空气,有好像有热水从头顶浇水,缓缓留到脚底。放松包括脸部的每一块表情肌肉,都要松透,不能有一丝丝紧张,看上去要很安详,眼光内敛,嘴唇轻闭。只有全部的肌肉都松透了,立身中正了,人体自身的全部重量才会从头顶垂直下沉到脚心,再沿着脚弓均匀的下传到脚掌,整个脚底受力均匀,扩大对地面的压强,最终扩散到地面,越深越好,这叫生根,根深叶茂,根越深(以后的意识篇会详述),你就站得越稳,这叫“站如松”。

“站如松”是我们的人体重力完全顺应地球的引力了,人体自身的重量已经完全传输到地底下去了,此时的脚底每一块肌肉和韧带都是完全处于放松的状态,好像踩在性软的沙滩上一样,这也是拳书上所说的“脚底松,一身松”,是道家哲学,太极拳理的“天人合一”的第一境界,太极拳理的第一要求。


应用上述原理,我们可以通过对自己的两个脚掌各部位的受力感受,来推测自己是否做到了立身中正和身体松透的要求,或者说做到了什么程度。初学者脚底一定是受力非常不均匀的,前后左右无法掌控,随着你的功力的不断提高,脚底的受力状况会逐步的均匀改善,懂得这个道理就可以自我调节,而不是依赖照镜子或他人提醒,对自学自修者特别重要,我因为是自修的,所以特别对此重视。现在,我把自己的感受公布给大家,给大家习拳时参考。


要想自我调节,首先要学会自我检测。自我检测,就是拳书上说的内视。通过内视自己的自测脚底的受力分布状况,我们可以科学的测视自己的立身中正和身体松透的程度。内视自己是否完全中正和身体松透的方法很多,感受脚掌的受力分布状况,只是其中的一个,一个最简单而又最有效的方法。


刚才说了,人体在完全中正和身体松透的情况下,脚掌各部位应该是受力均匀的,并且人体自身的重量是可以完全传输到地底下去的,此时的脚掌应该和你的身体其他部位的肌肉、韧带,都是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如果脚底下哪一处的肌肉韧带有紧张,必定身体的重心在那个方向上有偏倚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脚底养生11招 让你百病全消
为什么要学拳架?(二)
太极身形间架的自我检验与运动轨迹
太极拳真传撷珍
张晋僖:怎样在练拳中寻找“松沉”的感觉
康伟老师妙语解太极(4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