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做得不好的“袁家村”长什么样?乡村旅游开发失败案例反思




导语

近些年,乡村旅游增长强劲,发展迅猛,成为夺目亮点。随着乡村旅游的逐渐转型,提质升级,其经营管理模式愈来愈发挥着独特而显著的作用。然而,同样的模式下,有成功者如袁家村,也有失败的如龙头村。乡村旅游的发展,究竟应该怎么走?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看一些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失败案例,并通过案例来反思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陕西的龙头村和袁家村乡村旅游对比


陕西的龙头村和袁家村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呈现出一冷一热的强烈反差,袁家村的乡村旅游和农家乐可谓是越做越大,而龙头村在火热了一阵之后却变得生意冷清。


龙头村:青山秀水却生意冷清


●846户3176人,全村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3900亩;

●由政府主导快速推进;

●2012年风光过一阵子之后,从2013年开始便逐渐冷清;

●旅游产业尚未做强,也未形成其他规模产业,农户们在土地流转后很难找到其他致富门路,青壮年劳动力基本在外打工;

●缺市场引领和产业带动,发展缓慢。


走进位于陕鄂渝交界处的安康市平利县龙头村,一眼望去,“白壁、青瓦、马头墙、格子窗”的徽派民居建筑群与青山秀水的美景相映成趣。龙头村共有846户3176人,全村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3900亩。龙头村距县城5公里,距离省会西安五六个小时的车程。


事实上,从三四年前开始,龙头村的发展就有政府主导因素。也正因此,龙头村很快就建起仿古一条街、秦楚农耕文化园、观光茶园等特色景观,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改善明显。


然而好景不长,在2012年风光过一阵子之后,从2013年开始龙头村便逐渐冷清:除重要节假日外,这里游客稀少,早先修建的酿酒、豆腐等10个具有当地特色的作坊,已有三四家关门停业,仿古一条街两侧的商铺也基本成为“摆设”。一位村民说,虽然建起了特色民居,但没有太多挣钱的路子,“带动不了经济发展”。






袁家村:缺山少水但越做越大


●62户286人,土地面积660亩;

●以村民为主体协调发展;

●以独具特色的关中“农家乐”特色旅游打开了一片发展的新天地;

●整体发展约有一个多亿的投资,其中村集体和村民投入就有六七千万元,良好前景让外出打工的袁家村人纷纷回村;

●比较典型的市场导向。


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地处关中平原,全村共有62户286人,土地面积660亩。这里缺山少水,自然和人文条件均不突出,也不是政府重点扶持的“典型村”。但这个村的村干部们带领村民们想办法、出点子,齐心协力硬是以独具特色的关中“农家乐”特色旅游打开了一片发展的新天地。


当然袁家村的发展也并非一蹴而就。一些村民最初认为,搞乡村旅游必须有好的自然风光,而袁家村“缺山少水”,吸引力较弱。开办袁家村第一家“农家乐”的张淑玲回忆起创业历程,至今仍十分感慨:“当时村领导为了带动大家不知费了多少心,又是带村民去外地参观,又是劝说鼓励,但大多数人还是不为所动。”张淑玲说,为开办“农家乐”,她已记不清和丈夫吵过多少次。


“结果证明,村领导真有远见。”张淑玲说,不过几个月,她家“农家乐”就生意盈门。于是她索性辞掉村里水泥厂的工作,专事经营“农家乐”。现在,袁家村汇聚了农家乐、特色小吃、关中民俗展示等丰富多元的旅游业态,随时吸引着中外游客及参访者。



两个村发展一冷一热的原因何在?


据龙头村当地村民介绍,龙头村核心景区范围约9平方公里,涉及村民550户,其中约90%的农户都将土地流转了,流转土地面积达2000亩,目前流转费用约为每亩750元。


但是,由于旅游产业尚未做强,同时村上也未形成其他规模产业,农户们在土地流转后很难找到其他致富门路,青壮年劳动力基本在外打工。村民姜宏伟感叹道:“政府打造一个好的环境,如果人都出去了,就失去意义了。”


而在袁家村,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乡村自身。全村整体发展约有一个多亿的投资,其中村集体和村民投入就有六七千万元。



袁家村持续发展的精髓是不断创新产业形态。在村干部的带动下,袁家村先是建起农民个体经营的“农家乐”,后来又建了特色小吃街,引来特色餐饮、旅游商品等资源,提升了乡村旅游层次。随后又打造“月光下的袁家村”,发展酒店住宿、酒吧等夜间经济,还通过成立股份公司、群众入股的方式,实现“全民参与、共同富裕”。


良好前景让外出打工的袁家村人纷纷回村。2007年,郭争光和妻子王艳从打工地南京返乡开办“农家乐”。打工时,他们两人一月收入2000多元,而现在他们的收入是当时的10倍。据村干部介绍,现在每户村民能保证年入20万元,在外打工的20多名年轻人也几乎全部回村发展。袁家村还带动了周边10个村发展,吸纳了超过2000名外村民众来此就业。




农业旅游开发模式


农户+农户”模式

这是乡村旅游初期阶段的经营模式。在远离市场的乡村,农民对企业介入乡村旅游开发普遍有一定的顾虑,甚至还有抵触情绪,多数农户不愿把有限的资金或土地交给公司来经营,生怕有什么闪失使其“陷”进去,他们更相信那些“示范户”。在这些山村里,通常是“开拓户”首先开发乡村旅游获得了成功,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农户们纷纷加入旅游接待的行列,并从中学习经验和技术,在短暂的磨合下,形成“农户+农户”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这种模式通常投入较少,接待量有限,但乡村文化保留得最真实,游客花费少还能体验到最真的本地习俗和文化。但受管理水平和资金投入的影响,通常旅游的带动效应有限。在当前乡村旅游竞争加剧的情况下,这种模式具有短平快优势。他们善于学习别人经验,汲取别人教训,因其势单力薄,规模有限,往往注重揣摩、迎合游客心理,极具个性化服务

“公司+农户”模式

这一模式通过吸纳当地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经营与管理,在开发浓厚的乡村旅游资源时,充分利用农户闲置的资产、富余的劳动力、丰富的农事活动,丰富旅游活动。同时,通过引进旅游公司的管理,对农产的接待服务进行规范,避免因不良竞争而损害游客的利益。

这一模式中有些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公司或投资商与农户的合作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受投资商实力的影响较大;其次,农户的知识层次、素质、服务意识等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第三,在内部经营管理中,如何进行游客的分流与分配,是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之一。

“公司+社区+农户”模式

这一模式应是“公司+农户”模式的延伸。社区(如村委会)搭起桥梁,公司先与当地社区进行合作,再通过社区组织农户参与乡村旅游。公司一般不与农户直接合作,所接触的是社区,但农户接待服务、参与旅游开发则要可经过公司的专业培训,并制定相关的规定,以规范农户的行为,保证接待服务水平,保障公司、农户和游客的利益。此模式通过社区链接,便于公司与农户协调、沟通,利于克服公司与农户因利益分配产生的矛盾。同时,社区还可对公司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保证乡村旅游正规、有序发展。

公司制模式

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发展进入快、起点层次高、开发有规模,如果思路对头、经营科学,容易使乡村旅游开发迅速走上有序化发展的道路。

公司制模式比较适合乡村旅游初期阶段,随着农民的关注与参与,这种利益主体是公司的模式,将难以适应未来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势。农民作为乡村旅游参与主体,其积极性是不容忽视的,而采用公司制模式,农民很难从旅游收入中获得应有的利益,受益的仅是靠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获得。

乡村旅游生财之源是公共资源,应是农民共同的公共资源,但在使用这种公共资源中最大受益的则是旅游公司.当地农民很难得到相应利益,并且还要承担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这种资源与利益的严重失衡,极易引起农民的不满。

股份制模式

这一模式主要是通过采取合作的形式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按照各自的股份获得相应的收益。根据旅游资源的产权,可以界定为国家产权、乡村集体卢权、村民小组产权和农户个人产权四种产权主体,在开发上可采取国家、集体和衣户个体合作的方式进行,这样把旅游资源、特殊技术、劳动量转化成股本,收效一般按股份分红与按劳分红相结合。对于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旅游设施的建设与维护以及乡村旅游扩大再生产等公益机制的运行,企业可通过公益金的形式投入完成。

这种模式有利于乡村旅游上规模、上档次。特别是通过股份形式,扩大了乡村集体和农民的经营份额,有利于实现农民参与的深层次转变,从而引导居民自觉参与他们赖以生存的生态资源的保护中去。

“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

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充分发挥旅游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优势,通过合理分享利益,避免了过度商业化,保护了本土文化,增强了当地居民的自豪感,从而为旅游百T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此模式各级职责分明,有利于激发各自潜能,形成“一盘棋”思想。具体来讲,政府负责乡村旅游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乡村旅游公司负责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农民旅游协会负责组织村民参与地方戏的表演、导游、工艺品的制作、提供住宿餐饮等,并负责维护和修缮各自的传统民俗,协调公司与农民的利益;旅行社负责开拓市场,组织客源。

“政府+公司+农户”模式

从目前一些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来看,这一模式其实质是,政府引导下的”企业+农户”:就是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由县、乡各级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按市场需求和全县旅游总体规划,确定开发地点、内容和时间,发动当地村民动手实施开发,开发过程中政府和旅游部门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引导。由当地村民或村民与外来投资者一起承建乡村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旅游经营管理按企业运作,利润由村民(乡村旅游资源所有者)和外来投资者按一定比例分成,除此以外,村民们还可以通过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等服务而获取收益。这个模式一是减少了政府对旅游开发的投入,二是使当地居民真正得到了实惠,三是减少了旅游管理部门的管理难度,因而是一种切实可行的乡村旅游经营模式。

个体农庄模式

个体农庄模式是以规模农业个体户发展起来的,以“旅游个体户”的形式出现,通过对自己经营的农牧果场进行改造和旅游项目建设,使之成为一个完整意义的旅游景区,能完成旅游接待和服务工作。通过个体农庄的发展,吸纳附近闲散劳动力,通过手工艺、表演、服务、生产等形式加入到服务业中,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模式。



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考和启示


部分专家和基层干部认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造福农村和农民,而产业发展无疑是关键。因此,一方面要重视对接市场、做大做强产业,同时也要防止简单的模式复制。


礼泉县县长王强民说,袁家村这种自下而上的发展方式主动性强,能够通过带动村民的发展带来人气,增加村民收入。平利县县委书记郑小东表示,虽然对龙头村来说,在建设初期政府投资主导是十分必要的,但只有走向市场做强产业才能实现持续发展。


长安大学旅游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丁华教授曾分别考察过龙头村和袁家村,在她看来,袁家村的发展是比较典型的市场导向,因为能做到不断推陈出新,而龙头村缺少市场引领和产业带动,发展缓慢。多次到访龙头村的云南大学旅游系教授杨桂华认为,龙头村需要运用好自身资源禀赋,大力提升服务设施、服务质量,特别是要加强产业融合。在袁家村,无论是带领村民发展的干劲,还是发展谋划的眼光,以及制订发展规划后的执行力度和管理手段,村干部的工作都相当到位,深受村民支持和拥戴。






通过这两个村子的乡村旅游结果对比,我们可以清楚的见得,成功需要方法和正确的导向,不能凭空来风,只顾自己的主观意识而不顾客观需求,乡村旅游如此,农家乐如此,事事皆如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0种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每一种都有无限可能!
如何处理好乡村旅游里各利益主体的关系?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大评比!
乡村振兴 | 基于农民参与的乡村旅游经营模式研究
乡村旅游第二弹 | 想发展,经营模式就得这样干!
乡村产业研究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项目发展状况及未来趋势如何?
解读:“袁家村模式”是怎样炼成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