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信息技术如何变革学校教育——基于生态学视角的分析


导读

信息技术对学校生态系统的成功“入侵”为系统的重构提供了可能,由此引发的学校生态系统重构首先是一个从利用到整合的技术重构过程,然后是一个从整合到变革的系统重构过程。信息技术重构的新技术生态圈将改变知识的传播形式与教育的交往方式,带来教育教学方式的革新,推动学校系统从封闭走向开放,进而凸显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

文| 庞红卫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

信息技术一直被许多研究者视为学校变革的“催化剂”,或被称为学校变革的“特洛伊木马”。特别是在互联网+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更是被寄予了变革学校教育的重大使命。但这匹“特洛伊木马”如何从内部突破束缚,实现学校教育的变化,对于许多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而言,这似乎仍是一场迷雾。笔者试图从生态学的视角来分析信息技术如何变革学校教育,将信息技术变革学校教育的过程视为学校生态系统重构的过程,并试图通过对系统重构的可能与路径的分析,揭开信息技术变革学校教育的迷雾。

一、学校生态系统重构的可能

有许多研究者认为,学校相当于一个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中有各种各样的种群,包括教育主客体种群、技术种群与内容种群等,各种群之间相互影响与制约,维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但新技术的进入往往会打破这种动态的平衡,改变种群的内部平衡,进而推动整个生态系统的不断发展与重构。

(一)学校相当于一个生态系统

学校和一般生态系统一样,首先表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在这个系统中有各种各样的种群,每一个种群都有其独特性和独特角色。用生态学的术语讲,他们拥有自己的栖息地。同时,学校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种群之间一直都在相互影响,因此,他们之间在不断调整着彼此的关系。技术种群是学校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书本、黑板、粉笔等,也包括媒体技术,如投影仪、幻灯片、电视机等,还包括信息技术,如计算机、互联网等。这些技术种群不仅为学校提供了教育的内容,同时也为学校开展教育活动提供了技术的环境。技术种群与其他种群一起构成了学校的生态系统(见图1)。其次,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学校生态系统也表现出开放、动态的特征,经常伴随着新事物(特别是新技术)的进入或旧事物的离开。因此,随着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学校生态系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二)信息技术相当于一个“生命种群”

信息技术作为技术种群中的一个新事物,自身具备不断进化的特征。赵勇等人认为,尽管技术并非与生物完全一样,但技术与生物一样都基本遵循着类似的进化过程。因此,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技术创新也可以被看成一个新的“生命种群”,它也像有生命体一样在不断地进化(见图2)。


信息技术的不断进化特征一方面表现在信息技术的自我更新上,另一方面也表现在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的应用过程中可以根据教育活动的需求进行技术教育化的改造。例如,为降低教育成本,满足每个儿童能使用电脑的教育需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多媒体实验室发起“每个儿童一台笔记本电脑”的研究项目,其内容是开发100美元的笔记本电脑,以更好地满足广泛开展教育的需求。

除了具有不断进化的特征外,作为一个“生命种群”,信息技术也具有独特的内在倾向性。用生态学的术语讲,信息技术有其独特的“生态翕”,“生态翕”决定了信息技术的生存广度,也就是其使用范围。信息技术的“生态翕”决定了信息技术不能包打天下,它注定要与其他技术要素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技术生态圈。

(三)学校系统重构的可能:信息技术对学校生态系统的成功“入侵”

从生态学视角来看,当一个新的种群,如信息技术进入学校生态系统,实际上就相当于一个外来的“生命种群”对学校生态系统的“入侵”,它通常会影响已有种群间的相互关系。这样,原有的种群平衡就很容易被打破,入侵的种群将在充满冲突的环境中和现有的种群展开较量。因此,当信息技术进入学校教育生态系统中,其能否生存下来,完全依赖于信息技术与其他技术种群(包括传统技术与媒体技术)的竞争结果,这种竞争结果取决于信息技术对学校教育生态系统的适应情况。这与某种生物体进入一个自然环境一样,生物体的命运是与其“适应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信息技术只有成功“入侵”学校生态系统,才有可能将自身的特性转化为学校生态系统的新特性,从而为学校生态系统的变革带来可能。而这种“入侵”成功的标志就是信息技术在与其他技术种群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教师日常使用的一项新技术(而非偶然使用),并在相当程度上替代教师对其他技术种群(如书本、黑板、粉笔等传统技术,也包括媒体技术)的依赖,从而打破学校原有技术种群的内部平衡,重构一种新的技术生态圈。新的技术生态圈将改变技术种群与其他种群的相互关系,并以其新特性提供新的教育路径与可能,进而重构整个学校生态系统。

二、学校生态系统重构的路径

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信息技术成功“入侵”所引发的学校生态系统重构将经历两个阶段:一是技术的重构,二是系统的重构。技术重构与系统重构交相作用,相互影响。技术重构的进程将为系统重构奠定基础,而系统重构的推进也会反过来促进技术重构的实现。

(一)技术重构的路径:从利用到整合

1.现代课堂逐步从多种技术并存的简单“利用”走向深化“整合”

学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信息技术独特的“生态翕”决定了技术的重构不会是一种快速的、替代性的过程,而是一种缓慢的、累积性的过程。因此,我们经常可以在现有的中小学课堂中发现多种技术并存的局面。例如,在传统的教室中,桌椅、讲台、黑板、粉笔是教学的基本配置。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教室也并没有立即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是附加了一些信息技术的设备,从而使“黑板粉笔”“白板”和“计算机网络”共存于一个教室中。目前,这种形式的教室在我国大中城市的中小学校普遍存在。但此后,随着时间的推进,信息技术在学校中的应用将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不断进化的特征将提升其成功“入侵”的可能性,并推动信息技术的重构不断深化,逐步从“利用”阶段走向“整合”阶段。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外的中小学,包括国内一些条件较好的中小学校在重新设计规划教室的过程中,开始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将信息技术有机地整合到教室的规划设计中,一些全新形态的现代化教室由此出现。

虽然目前的现代化教室形态各异,但总体而言,这些现代化教室都是基于信息技术特性和优势进行规划设计的。在这些新的教室规划设计中,可以发现,信息技术正成功“入侵”学校生态系统,其标志为信息技术正逐步打破传统技术的统治地位,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基本技术手段。也就是说,信息技术正在学校生态系统中重构起一种新的技术生态圈,这一新的技术生态圈将迥然有别于传统的技术生态圈,从而使学校生态系统进入一个新的有序状态。

2.新技术生态圈带来知识传播形式与教育交往方式的新变化

相比于传统的技术生态圈,信息技术所重构的新技术生态圈具备以下两大特征。一是新的知识呈现方式与传递方式。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生态圈的最大特征就是数字化与网络化。在数字化与网络化的推动下,知识的呈现方式与传播形式将发生明显的变化,多媒体、超媒体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知识的呈现方式,而互联网的应用则打破了教学时空的局限,实现了知识的超时空传递与交流,从而消除了跨地域沟通的“时滞”,极大地提高了知识传播的效率。二是新的交往空间以及更好的人际交互方式。互联网为学校教育构建了一个新的交往空间,在这个新的交往空间中,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地区的任何他人进行交往,这种交往既可以面向个人,也可以同时与多人进行联系交往。因此,借助互联网技术,每个网络上的学习者都可以成为多极主体,参加更加主动的知识传播以及更多维度的交往与分享。

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生态圈在知识传播形式与教育交往方式方面的这些新特性,将使信息技术具备了超越传统技术与媒体技术(如黑板、粉笔、电影、电视等)的优势,从而为学校生态系统的变革带来新的可能。这一新的技术生态圈不但可以支撑学校教育的某些传统功能,同时也将在很大程度上转变学校教育的方式、特征与功能。

(二)系统重构的路径:从整合到变革

美国著名的信息技术专家唐纳德·伊利认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应当看作是一种教育生产力的革命,它所引起的是整个教育组织形式、教育中人与人的关系、教与学的各种行为等社会的、文化的、心理层面的变化。西蒙·派珀特也认为,信息技术不单可以作为一种信息来源,同时也可以作为一种建筑材料。也就是说,信息技术实际上具有两方面的功能:建构方面和信息方面。而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信息技术的成功“入侵”所重构的新技术生态圈不但改变了学校原有技术生态圈的特性,同时也使信息技术的某些新特性,如知识的数字化以及超越时空的传播方式、多主体的交往形式等,逐渐成为教育系统的新特性,从而为教育的系统变革带来了新的可能。也就是说,新的技术生态圈将为学校教育的系统重构奠定基础(见图3)。

因为,信息技术从利用进入整合阶段之后,其特质和优势将可以更好地为教育者所识别与利用,他们可以在新的技术生态圈基础上建构更多的种群关系,进而形成一种新的教育生态。例如,利用在线交互技术,开展在线协作学习,革新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如协作学习与参与式学习);再如,利用开放源代码技术,提供大规模的在线课程(如慕课),改变学校教育的系统特征与功能。从实践层面来看,信息技术所引发的系统重构路径将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革新与教育系统特征的变化,最后将推动学校教育功能的重构。

1.知识传播形式与教育交往方式的变化将带来教育教学方式的革新

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知识传播形式和教育交往方式的改变首先将推动教育者在学校教育中尝试新的教育教学方式,推动线下教育逐步从“以教为中心”开始转向“以学为中心”。因为,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高科技工具,其以下特征恰恰有利于建构一种以学为中心的、投入型的学习环境:它既是学习的资源,又是对问题进行思考的催化剂。作为工具,它完成着以各种形式处理和展示信息的繁重工作;作为学习资源,它增加了学生对所学科目本质的认识;作为思考的催化剂,它组织信息并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与评估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有更多的学校开始朝着更加有利的“以学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和学习文化转变。

首先,更加真实的学习环境。例如,有学校开始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来模拟大量的现实世界情境,把生活引入课堂,使用者在其中可以与环境相互作用,如模拟火星探险、模拟法庭辩论等。模拟可以为探索和启发式活动提供一个逼真的情境,使学习者能够构建适合环境和过去经验的心智模式。艾伦·柯林斯的研究发现,通过向学生布置各种真实可信的学习任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任务的真实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对学习任务的兴趣,从而大大地提升学习动机。

其次,更具有协作性和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在Web2.0的环境中,协作性、探究性的学习将更容易组织开展,教师可以很轻松地通过RSS(简易信息聚合,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wiki(维基)、blog(微博)或者网络上一些现成的软件,如在线讨论组去实现协作式的学习环境。其中一种协作学习方式是利用RSS来实现的。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RSS自动跟踪获取他人的博客及更新的新闻内容,让学生对某个问题进行集中的语言碰撞与讨论,与同学们包括其他博主分享他们的灵感和经验。此外,wiki也是一种组织协作学习的有力工具,利用wiki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围绕不同的话题聚集和利用网络上其他专家的知识和经验。

协作学习使学生之间可以敞开心扉并有机会与其他人互相讨论各自的想法、意见和信念。相应地,在这种互动过程中,或许会产生冲突。而这种冲突,一方面会促使学生重新考虑自己的观点,并进一步去寻找和形成其他的解释,从而帮助他们重新建构起自己的理解;另一方面,这种冲突还能促发学生对问题作出解释。通过冲突、阐明与对问题的解释,儿童可以在其他人的观点上建立起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因此,我们发现,近几年来在线协作学习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可以预见协作工具的发展将促进学校中出现更多新的学习交互和参与形式。

再次,更具有参与性和个性化的学习文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将为我们营建一种全新的学习文化,在这种文化中,我们具有把自己当作一个学习者的意识,对于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究竟意味着什么也有了全新的认识。这种文化是参与式和个性化相融合的一种文化在这种文化中,那种自上而下、由教师驱动的演讲式学习形式将逐渐让位于学习者的自主参与和建构。它打造了全新的教与学的理念,学习不再是简单的消费式驱策的。相反,年轻的学习者们是参与式学习文化中的一员。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单一主体性开始转变为多极主体性,学生个体能够对知识建构过程作出贡献,而不是被动地、消耗性地接受预先封装好的知识和信息。在这种文化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这些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学习将更具个别化、自定义化和个性化。

因此,在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学校技术生态圈中,越来越多的个性化的或“以学为中心”的工具和资源(web2.0、Facebook、博客等)找到了它们的用武之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教学的方式也逐渐变得更加多样与丰富。在线学习、混合学习的出现,能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每个个体都将可以获得适合自己的教育形式。

2.知识传播形式与教育交往方式的变化将推动学校系统从封闭走向开放

在传统的教育制度中,学校教育往往是与社会脱节的,缺少与生产或企业部门的联系。因此,学校有“象牙塔”之称,儿童进入学校,如同进入脱离社会的封闭场所。学校自成体系,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虽然教育家杜威和陶行知曾分别提出“学校即社会”“社会即学校”,但事实上学校只折射了社会有限的方面,真实的社会远比学校复杂得多。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新的知识传播方式与教育交往方式将使传统教学过程中机械、死板的时空观实现分离,打破学校的封闭体系,为学校系统特征的变化提供可能。如Web2.0、Youtube、Myspace等技术的应用将使所有人都可以在任意时候和地点向他人学习任何东西。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哪些课程到课堂上去听,哪些课程注册虚拟课程,采用自学和最后通过考试的方法取得学分。信息技术的开放性正在冲击封闭的学校系统,特别是信息技术对知识传递形式的拓展以及对交往形式的改变所带来的开放性,将会对学校教育的系统特征产生显著影响,将使学生的学习与交往空间发生变化,学习与交往不一定发生在学校或家里,将可以是移动式的。

首先,信息技术将使学校教育中非面对面的交往形式大大增加,如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借助网络开展更多的非面对面的交往,使学校成为一个更加开放的系统。例如,美国的维奇·戴维斯带领乔治亚州卡米拉市韦斯特伍德学校的学生与孟加拉国首都达卡的朱莉·林德赛所教班级的同学协作开展了一个所谓“教室无国界项目”。该项目利用网络技术将世界各地的教室与教室之间的“围墙”拆除,让世界各地的教室结为伙伴,用最好的方式来协作学习。在这个项目中,师生使用领先的科技工具,如维基、博客、社交网络和多媒体内容,探索未来教育模式。现在,世界范围内有许许多多的教室正在朝着“教室无国界”这种项目的方面努力。这种努力将进一步冲击学校的封闭性,提升学校的开放性特征。

其次,信息技术将为学校与家庭的互动搭建新的交往平台,极大地促进教师与家长、社区的交往。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校教育将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融为一体,实现教育中人力、物力的多层次开发与合理配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QQ和微信技术的应用,学校和家庭的交流将会更加的便捷,这无疑会增加学校和家庭交流的时间,并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信息技术将允许教师通过QQ和微信发送家庭作业或分配任务,家长、学生和教师方便就这些学习任务开展交流和讨论,学生在家里就可以访问存储在学校计算机上的个人数据文件和学习材料(如校园网上的个人学习空间),这将有利于形成一种新的教育生态。

再次,信息技术将使学校能够向社会开放,提供教育服务,打破封闭的教育体系。目前不但许多高等学校开通了网络学校,一些中小学也开始创办网络学校,向社会提供教育服务。例如,1997年北京101中学就创办了我国首家互联网辅导学校——国联网校,在国内首次开通了远程教育网,至今已有600多个家庭和约300所学校入网。网络学校的出现冲破了封闭的学校体系,对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集中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网络学校本身就是对传统学校体制的一种创新;二是网络学校的建立基本上是学校和企业合作的结果,有利于企业的高新技术、经营理念等引入学校,这将对学校的治校方式带来深刻的变革。

因此,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生态圈将使学校教育系统从一个封闭的系统开始转向一个更具有交互性、更加开放的系统,将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种更加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校教育环境将更具开放性,并且更注重互动性,学校与家庭、社会将有更多的交互。

3.知识传播形式与教育交往方式的变化将凸显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

教育一直被视为一种传递文化知识的活动,而学校则被称为传授人类文化知识的场所。但就目前来看,学校已难以垄断文化传递职能。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生态圈极大地拓展了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与方式,对学校的文化传递能力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借助信息化的工具,目前学生可以在相对刻板的、单一的学校信息环境之外,更多地获取对学校传递的文化起补充与深化作用的各种信息,而且将越来越多地习得学校未予传递的文化,越来越多地习得自己认为比学校传递的文化更具吸引力、更具价值甚至更为“正确”的文化。此外,网络的交互性、信息的丰富性以及不受时空限制等传播特征也正促成学校有更多的自主选择行为。所有这些都将导致学校再也无法像前信息化时代那样扮演绝对的文化传递者的“权威角色”。信息技术所带来知识传播形式与教育交往方式的变化将极大地挑战学校教育的功能限度。

在新的技术生态圈支持下,部分学校开始尝试下放知识的传递功能,而更加关注知识的吸收与内化。例如,目前风靡全球的“翻转课堂”就是把课堂传授知识和课外内化知识的结构翻转过来,形成学习内化在课堂、传授知识在课外的新教学结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原有意义上有固定场地、固定班组、固定活动的学校教育形式,将成为学生进行社会交往的处所,而知识的学习将让位于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将把教育从单一传授知识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教育有可能把精力和重点放到其主要功能上来,即育人的功能。因此,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知识传播形式与教育交往方式的变化将进一步凸显教育的育人功能。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校教育的使命将不在于传递知识,而在于要使信息变成知识,使知识变成智慧,弱化知识性的传递功能,强化知识的获取、提炼与分析能力;弱化知识的目标,强化社会性的目标,更关注学生的交往,而非知识的传授。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的成功“入侵”将在学校生态系统中重构一个新的技术生态圈,这一新的技术生态圈所具备的知识传播与教育交往的新特性将为学校生态系统的整体重构带来新的可能,从而使学校更加容易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教育,促进“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实现。在这一新的技术生态圈中,技术重构将推动系统重构,信息技术将可以支持更多主动的、参与式的、自我导向的学习,发展更多拓展性的学习社区,学生将需要为他们自己的学习承担更多的责任,将极大地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参与性,这些变化将最终推动学校系统特征与教育功能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理论的兴起与发展也为技术重构走向系统重构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并将有力指导教师进一步利用信息技术的潜能,推进学校生态系统的整体变革。

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第五期,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未来校园:最值得关注的八个设计趋势 | 头条
打造一个生态系统,你就赢了!
【教育读书】人工智能时代,学校何为,教师何为?
王素:建设未来学校 培养时代新人
中国未来学校2.0概念框架
张志勇 :全域教育时代到来!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实现“四个赛道”的教育形态重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