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传承传统文化,需用好第二课堂丨锐评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2月7日解放日报)

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难以言说的情感:既会被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深深折服,心向往之,也会因缺少必要的交流和学习渠道,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心生畏惧。

近期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来自复旦附中的“00后”女生武亦姝更是收获大量关注和赞叹,成为诸多青少年的偶像。从中可以看出,即便在当前的娱乐环境下,青少年也依然会因传统文化产生共鸣。文化的传承,恰恰需要搭建这样一个让青少年广泛参与的平台。

优秀传统文化多以文字的形式保存至今。因而,引导青少年体味汉字魅力、感知文字乐趣,成为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方式。去年,国家出台《“十三五”语言文字事业发展规划》,其中提到要让青少年在写好“方块字”、说好普通话中感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基于这样的现实,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搭建诗词、书法等为内容的传统文化传承平台,既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加青少年的知识储备,也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植根进了学校教育。

一者,语文教学要凸显传统文化。近几年,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比重不断增加,众多古典诗文包含着方方面面的传统文化。如王羲之的《兰亭序》既是书法名篇,也是古文佳作;《愚公移山》等寓言故事既体现古人的坚强意志,同时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在这些传统文学篇目的教学中,要深挖其背后的文化韵味,而不是点到即止,只满足于疏通文意的浅层理解。

二者,开设专门的中华文化课程,并结合区域和学校特色编制校本教材。不少学校做出了这方面的尝试,通过挖掘本地优秀的传统文化,将其归纳、整理、汇编成校本教材,既很好地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让学生对家乡多了份了解和热爱,这对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情感归属大有裨益。

此外,去年教育部还曾出台文件,鼓励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因此,开展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主题研学,是将文化传承融入国民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比如,开展“山水”主题研学,让学生在感受祖国山水时,挖掘存在其中的文化掌故,从而达到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开展“设计城市传统文化标志”等综合实践活动,既是对学生的实践教育,也让他们再次感知了传统文化。

(作者王瑶,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歌鉴赏,需要考试吗
古诗文背诵篇目增加 高中教材这项改革有何深意
谁是中医界“武亦姝”?2017年“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将全面起航!
快速升温的“传统工艺进校园”活动切忌“新瓶装旧酒”
《中医药文化》系列教材在北京发布,学中医,让孩子一生受益!
品味端午、传承经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