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从实践中“长”出办学思想




在办学实践中,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一个普通的小学校长、一所普通的小学是否能够拥有自己的办学思想呢?我们深知,办学思想对于一所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我们也经常感觉,办学思想似乎只是名校和名校长的专利,对于普通学校和校长来说遥不可及。然而,在研究了很多名校长的成长经历后,我深受启发,并且坚定了这样的信心:普通小学及校长办学思想形成的过程,就是一所学校发展的过程;一所普通学校的校长也可以让自己的办学思想从实践中“长”出来。基于上述思考,我校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围绕着“教育即呈现”这一办学思想的产生、完善、落实,不断进行探索,过程很艰苦,但却充满了乐趣与价值。


一、反思教育实践,形成初步“想法”


在学校里,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


我们经常听到有教师抱怨:我都给他(她)讲好几遍了,他(她)怎么就不会?而有的教师转变“差生”最重要的招数却是创造机会让他(她)给其他同学讲。结果这些“差生”都发生了明显变化:课上非常专注,课下学习主动,连走路说话都变得自信了。


我们还常常发现:入学时学生不经过测试随机分班,但很快班级的不同就会显露出来。老师们常常觉得,有的班级的学生比其他班级的“聪明”。当我们仔细观察后发现,其实绝大多数学生表现都差不多,只是这个“聪明”的班级中多了几个“反应快,而且爱发言”的学生,他们常常把整个班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这不由得使我们思考:为什么交流、展示、课堂发言会促进学生的发展?他们是怎样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


下面这样一些情况,我们也经常遇到——


在小学尤其是低年级,有经验的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过程中,往往不是批评或提醒哪个学生做得不对,而是有意识地发现并夸奖那些表现好的孩子,然后,不仅这个同学得到了鼓励,其他同学也会马上表现得像他那样。


在学生的道德养成中,我们也发现了同样的现象:当一名学生“好”的行为(如关心同学)被老师和同学们发现后,他就会不断地重复这一举动,虽然当时他可能只是偶然为之。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发言、展示,还是交流,学生们在呈现自己的过程中赢得了他人的羡慕和尊重,获得了自信与动力,也明确了自己的优势和努力的方向。通过对上述问题的不断反思、实践、学习,“教育即呈现”这一想法开始在我的头脑中不断闪现。


二、确定探寻方向,寻找理论根基


恰在此时,笔者参加了“北京市第一期名校长发展工程”,跟随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李烈校长和北京教育学院季苹教授两位导师学习。在两位导师的引领和同事们的协助下,我们的办学思想逐渐清晰起来。


1.围绕核心问题,确定研究主题


两位导师鼓励我以“教育即呈现”为课题展开研究,为我量身定制了阅读教育经典的任务,引导我重新审视曾经和正在经历的教育生活。我也带领学校的干部教师以及家长围绕着“为什么教育就是呈现”“呈现儿童的什么”“怎样呈现”三个核心问题,进行学习、分析、总结与归纳。这样的研究也把我们带上了关于“儿童是怎样成长的”“什么是最好的学校”等一系列关于教育本质的研究与探索之中。


2.借鉴先哲智慧,形成理论假设


既然在实践中呈现如此重要,那么“教育即呈现”的合理性在哪里?通过阅读大量的教育经典著作,我们在先哲的智慧中找到了答案。


其一,“教育即呈现”源于对儿童自主学习能力的信任和需要的满足。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教育者应视儿童为思想者,儿童的讨论、协同合作及表达自己的观点都是呈现。皮亚杰认为,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儿童,而是出自儿童自身。这些观点揭示出,学生是具有自主学习能力与需要的,是可以被信任的,而单纯的传授式教育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育需要呈现与传授并重。


其二,“教育即呈现”是要帮助学生看到自我的力量,并促进其自主发展。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和人的天性来进行。卢梭认为,教育应使人类的自然本性中固有的自由、理性、良心得到回归。杜威认为,婴幼儿自身蕴藏着学习和成长的“能量”和“潜力”。由此可以看出,儿童身上具有自我发展的力量,但这种力量是弱小的、隐蔽的。呈现的意义在于让教育者理解、发现儿童,帮助儿童看到自我的力量,从而走上自主发展的道路。


其三,“教育即呈现”是要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人性、天性和天赋。裴斯泰洛齐将儿童的自身发展规律作为天性的一部分,提出教育要注重儿童天性的发展和个性的差异。克里希那穆提认为,孩子是具有天赋的,随着生命的延长是能够自我成长的。杜威认为,儿童生来便潜藏着四种本能(包括语言和社会、制作、研究和探索、艺术)。第斯多惠提出,儿童的发展是潜在的自然本性和力量的引发。教育者首先要相信每个儿童的人性、天性和天赋,同时引导学生发现它们所带来的成就感和意义,在不断的呈现中成长。


3.回归教育实践,形成基本解释


通过理论研读和实践反思,我们最终形成了关于“教育即呈现”这一办学思想的基本解释,它以承认儿童的人性、天性、天赋、自我发展能力为前提,通过创设适合的教育情境,促使儿童的人性、天性、天赋以及自我发展能力显现出来,从而实现儿童自主有个性地成长。


教育就是创造情境,发现与彰显善的种子,使之在孩子心中发芽并尽情生长,以自觉抑制“恶”;教育就是创造情境,发现与顺应儿童“爱玩”“学习”“好表现”“易变”等天性,使之尽享成长的快乐;教育就是创造情境,发现与引导儿童发现自己的天赋,使之认识自我、建立理想中的自我、不断超越自我;教育就是创造情境,发现与唤醒儿童的自我发展能力,使之在“自我呈现—获得回应—自我认识”不断往复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自己的能力,同时建立“我是什么样的人”“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应该怎样”等自我概念,最终走上自我成长的道路。


三、完善基本保障,促进办学思想的落地


在明确“教育即呈现”办学思想的基本内涵后,我们也就如何呈现、如何保障这种呈现进行了探索。


1.明确“呈现”的基本路径


其一,“给空间”。这里的空间,指的是一个能够吸引学生去经历思维的挑战,在问题的解决中建构知识的地方。在这个空间,学生原有的经验与思维受到挑战,智慧得到激发,新的想法突然冒出来,也即出现智慧的“闪现”。


其二,发现“闪现”。教师要做到不因急于求成而代替学生的思考与探索,以保证学生探索的空间,发现学生的智慧“闪现”;同时还要有对儿童的敏感与理解,核心是对儿童智慧的信任和欣赏。


其三,展现“闪现”。教师要营造环境、搭建平台,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智慧“闪现”。此时的展现是学生用语言和动作梳理加工,形成自己的意见或行为的过程,也是获得教师和其他同伴注意和尊重的过程。在校园中,所有的一切都应该为学生的自我展现服务,不仅仅是硬件设施设备,甚至包括活动的设计和组织,都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舞台。


其四,“智慧涌现”。智慧不仅可以被激发,更可以“传染”。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自己完成知识的建构,更要激发与引导班级、年级甚至全校学生生发出更多的智慧,实现儿童间的“相长”。智慧的涌现需要集体激励,也需要民主、宽松的氛围,发自心底的安全感与面对挑战的勇气是智慧涌现的前提。


2.强化“呈现”的基本保障


首先,教育者要学会理解儿童。教师要满怀对儿童的兴趣与体察走近儿童,用心观察与发现儿童身上的人性、天性、天赋,并依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安排学生的生活,提供相应的课程,以帮助他们走上自我发展的道路。


其次,教育者要敢于退后,舍得等待。教育影响生命体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要不断破除“为了显示自己、显示学校”的虚荣心理,净化自己的教育目的,用退后与等待为学生创造安全的心理环境,以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


再次,教育者要关注与引导学生健康自我的形成。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或是为将来从事某种职业做好准备,而是要引导学生成为一个自己幸福并能够给他人带来幸福的人。因此,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学会回应自我,开启自我发展的旅程。


最后,探索创建“呈现式”管理机制。学校要相信每位教师是优秀而又不同的,所以要给每位教师提供发现并展示自己的时间与空间,创建民主宽松的环境,静候教师释放自己的智慧与潜力。


(《中小学管理》2016年第12期 李红莲 文)




2016年合订本已出下半年本,欢迎与上半年合订本一同选购。



2016年上半年合订本,定价91元



2016年下半年合订本,定价91元

发行电话:6200385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道管理思想与教育管理实践
【思想】闻香识课堂
永怀赤子之心,致敬陶行知先生||陶行知先生对现代教育的理性思考和办学实践
修善养习办学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校长,你“长”出理念了吗?
向改革者致敬□ 高 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