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代澜沧卫过仁伍屯田的实物证据

经过如刚先生介绍,在云南省永胜县三川镇翠湖龙潭村康华荣家中发现一块明代万历年间刻制的“屯田碑记”石碑,2014年4月21日,永胜县文管所所长张顺彩和过如刚先生我们一起,将其藏入中国永胜·云南边屯文化博物馆。该碑为砂质石碑(发现时碑座已遗失),碑高140厘米、宽56厘米、厚10厘米,弧形碑顶,阴刻碑文。石碑上部镌刻9厘米见方的“屯田碑记”四个大字。碑面下部虽已风化剥蚀,字迹大多无存,但碑面上部镌刻的许多字迹仍清晰可辨。如:

第一行:“澜沧卫后所百户过仁伍…奉… ”

正文:“本粮司告文…;兆刻…;万历二十四年分,皮惠武…;二十五年分,武…;二十六年分,陈应福、陈必吾…; 二十七年分,李尚年、陈邦…;二十八年分,刘朝祖…;二十九年分…三十年分…”等。

落款:“岁在万历二十五年七月…”

经初步查考,该碑主要涉及和显示着如下历史信息:

一、明代云南及澜沧卫屯田的信息

屯田制是明朝在云南实施的重大举措。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在平定了四川、湖广之后,朱元璋调集25万大军,任命颖川候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候蓝玉为左副将军、西平候沐英为右副将军,统率将士远征云南。十二月,傅友德率军至曲靖,大败元军于曲靖北郊的白石江,活捉了时任元朝云南行省丞相的达里麻,并俘其众万计,平定了曲靖。洪武十五年(1382),云南大部平定后,朝廷在云南设置布政使司,先后一共设置了20卫(包括澜沧卫)、3御、18所,共133个千户所,并以云南都指挥使司统之;洪武十六年(1383),明军班师回朝,留沐英镇守云南,继续用兵边境等地。洪武十九年(1386),云南的形势基本稳定下来,九月,沐英上奏:“云南土地甚广,而荒芜居多,宜置屯,令军开垦耕种,以备储库。”(上)谕户部臣:“屯田之政,可以纾民力,足兵食。边防之际,莫善于此。”因此,从沐英开始,便在云南大兴屯田。

屯田分为军屯、民屯和商屯三大类。军屯即:各个卫所,凡屯军一百户以上委任百户一员,三百名以上委任千户一员,五百户以上委任指挥一员,提督屯田,不足百名也委任百户一员提督。一卫设几个指挥,一千户所设几个千户,一百户伍设几个百户或试百户,其中,有一人或数人专管屯田。屯田的官和军都分得固定的土地,属于官的称为职田,属于军的称为屯田。在洱海(今大理)地区,到洪武十九年(1386),屯田已逐渐走上正轨。次年,沐英命孙茂“以钞二万二千锭往四川市耕牛”,以备云南屯田之用,同年八月,命令四川都指挥使司“选精兵二万五千人,给军器、农具,即往云南品甸之地(洱海卫)屯种”。洪武二十年(1387)朱元璋命沐英在楚雄、景东一线大力扩展屯田,从楚雄至景东,每一百里置一营屯种。这年十月,调陕西、山西将士五万六千余人、调楚府护卫兵六千赴云南,诏长兴候耿炳文率陕西士兵往云南屯种。十一月,命普定候陈桓、靖宁候叶升往云南总制诸军,于定边、姚安等处立营屯种,继而又命陈桓等领兵屯于毕节等卫。十二月,“(上)遣前城门郎石壁往云南谕西平候沐英等,自永宁至大理,每六十里设一堡,置军屯田,兼令往来递送,以代驿传。”从洪武二十年(1388)起,云南的卫所屯田逐渐全面铺开,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除军屯以外,明代云南各地还发展了民屯和商屯。洪武二十二年(1389),沐英从南京组织江南、江西人民二百五十余万入滇,给予种子资金,区划地亩,分布于临安、曲靖、大理、鹤庆…等郡县,并上奏朝廷,迁移山东、江西富民六百余户充滇。二十四年(1391),又奏请移湖南、江南居民八十万实滇。沐英之后,其子沐春镇滇七年(1392-1398),再移南京人民三十余万进入云南屯田。到万历年间(1573-1620),进入云南屯田的军户已达335000多户,而当时云南总共才有47万余户,军户占总户数的70%以上;与此同时,还以盐商代替政府运送粮草等形式开展了商屯。

洪武二十九年(1396),朝廷在北胜州(今永胜县)设置澜沧卫,并在今天的永胜县城处建筑澜沧卫城。《乾隆永北府志·兵制》载:“澜沧卫以指挥使领之。指挥使一员,世袭;同知二员:掌印一员,操屯一员,俱考选;经历司经历一员,知事一员;镇抚司镇抚一员;千户所:正副千户五员,百户二十员;三分马步骑军三百九十五名,七分屯军一千一百二十六名,舍丁一千二百二十一名,军余六千二百六十二名。”当时,澜沧卫所属共53伍,每伍均以该伍的长官姓氏命名,如高选伍、杨资乾伍、过仁伍、张象乾伍等,其中35伍为“近屯”,屯驻于澜沧卫城(今永胜县城)的“西关山以外”,即今天的三川镇、顺州等地,18伍为“远屯”,屯驻于“南关山以外”,即今天的永胜县程海、期纳等地。自此,澜沧卫所属53伍的屯田也在其“近屯”和“远屯”所属的伍、营、所、官、场全面展开。

二、“过仁伍”的信息

《江苏无锡过氏合集宗谱·永胜过氏重修宗谱》载:“永胜过氏一世祖仁公,原籍江苏省锡山南塘景云乡(今无锡市),系锡山过氏七世祖。早年与胞弟嗣寿同随母舅臧氏从军到湖广。明朝初年……仁公随同沐英征南大军攻进云南。因他智勇双全,作战勇敢,治军有方,累立战功,经十余年奋战,官封千户,调卫到永胜,驻屯于龙潭。一世祖仁公生二子,长子过忠,即我们(三川过氏)的二世祖。次子过义,入赘三川东河彭家,即现在东河彭家村彭姓全族的二世祖。过忠袭父职,官封百户,仍属军屯户。”

清《乾隆永北府志·屯伍》载:“永北自西关山以外为近屯,南关山以外为远屯,分为各伍。明置卫所,每伍以千百户领之,后裁卫,其伍名犹存,今征屯赋仍按伍催收焉。”“高选伍、杨资乾伍、周甫伍、梁从仁伍、过仁伍、张象乾伍、顾国英上、下伍…(共35伍)为近屯;齐智伍、季瑞林伍、王世烈上、下伍、满龙伍…(共18伍)为远屯”。

“屯田碑记”石碑上镌刻着的“澜沧卫后所百户过仁伍”中的“过仁伍”就是当年屯驻于澜沧卫“近屯”35伍中的一个伍。“过仁伍”当年的屯驻地在今天的云南省永胜县三川镇翠湖、普枫等村委会范围。

三、万历二十五年过仁伍分户屯种的信息

从洪武二十九年(1396)到万历二十五年(1597),已经经历了200余年。到此时,明代的屯田制度也已十分完善,而且,明朝在云南的统治也已稳固,“外卫七分屯种三分操备,盖以七人所种之谷养三人也”的“洪武之制”已经淡化,整个屯种由原来高度集中的军伍都辖,转化为以屯伍内军户为主的屯种体制。落款为“万历二十五年七月”的“屯田碑记”正文,记录的应是万历二十五年七月,过仁伍将所属田地从万历二十四年至万历三十年逐年分配给皮惠武、陈应福、陈必吾、李尚年、陈邦、刘朝祖等军户屯种的告文。

以上史料充分说明,澜沧卫是明朝在云南大规模实施屯田制的重要地区之一,“屯田碑记”是记录澜沧卫屯田历史的重要实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无疑也是明代云南屯田、特别是澜沧卫过仁伍屯田的实物见证。

明朝洪武调卫以后,大量中原汉族民众相继进入云南,在大规模开展屯垦开发的同时,把汉文化和中原文明带到云南边陲,并与当地原有文化紧密结合,经过几百年的交互融合,形成了云南丰富多彩而又博大精深的边屯文化。这种文化为一代又一代的云南边屯后裔们提供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心灵滋养,塑造着他们坚韧、勤勉、进取、宽容、和合的精神品质,维护着云南边疆长久不衰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发展。“屯田碑记”的发现,为研究澜沧卫的屯田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也必将为进一步推进边屯文化的理论研发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

作者系永胜县政府副调研员,中国·永胜—云南边屯文化博物馆馆长、边屯文化研究院院长:秦正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明朝建立的辽东都司,为东北的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统治,有哪些贡献
试论明代贵州卫所
明代西南边疆经略中的粮饷供应问题
秦树才 | 明代军屯与云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安顺建城630年以来建制沿革及区划变更简介(一)
明清九溪卫所与土司关系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