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月迷津渡之弥渡的历史沿革

弥渡地处云南高原西部的大理州东南部,东与祥云、南华县接壤,南与景东、南涧县毗邻,西靠巍山县,北连大理市。东距省会昆明320公里,北离州府下关61公里。是红河发源地之一和澜沧江中游经济带的腹带,古称“六诏咽喉”,是闻名全国的花灯之乡和民歌之乡,被誉为东方小夜曲的民歌《小河淌水》就出自弥渡。 



弥渡的历史沿革

   弥渡历史悠久,是我国人类发祥地之一,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块沃土上繁衍生息,境内现存有旧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物,相传古代一片浩瀚的水乡泽国,行者易迷津,故名“迷渡”,为讳水患,清代改称弥渡。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征发巴蜀地区士卒,征服了滇池东面的劳浸、靡莫等部落,“大兵临滇,滇王降汉”(《云南简史》),西汉在西南夷地区设置了牛建 为、牂牁、越巂、益州4郡,弥渡地方属益州郡云南县地。东汉王朝继承和发展了西汉在西南夷的郡县设置,除保持4郡外,另把益州郡中六个县(不韦、巂唐、比苏、叶榆、邪龙、云南)划分出来加上新设的哀牢、博南两县,设置永昌郡(相当于今之滇西地区)(《云南简史》),弥渡地方属永昌郡云南县地。 

     公元214年,蜀汉刘备占领益州。225年,诸葛亮兵分三路南征,平定了南中。为了巩固蜀汉政权,诸葛亮把益州郡改为建宁郡,新设云南郡。郡治云南(今祥云)。领“从原益州郡所领县中划出弄栋县(今姚安),从永昌郡所领县中划出叶榆(今大理)、邪龙(今巍山)、云南(今祥云)3县,从越巂郡所领县中划出遂久(今丽江)、姑复(今永胜)、青蛉(今大姚)合7县”。弥渡地方属云南郡云南县地。


   公元265年,司马炎篡魏建立晋王朝,“公元271年,晋王朝把南中四郡(建宁、云南、永昌、兴古)从益州(治地成都)分划出来,设立宁州,使云南地区成为王朝中央直接统辖的一个大行政区……为(全国)十九州之一”。弥渡县地方属宁州云南郡云南县地。 
  南北朝272年间,没有新的建置。弥渡地方仍属宁州云南郡云南县地。 
  隋末唐初,洱海地区有蒙巂等六诏争相崛起。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调姚州都督府的力量,派御使严正海支持皮罗阁及其子阁罗凤统一洱海地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皮罗阁为云南王,在唐严正海支持下,击灭了石和诏(今凤仪)、石桥诏(今下关)、越析诏(今宾川西部)、邓赕诏、施浪诏(今邓川地区)、浪穹诏(今洱源地区),建立了南诏。南诏置十赕,七节度,二都督。弥渡地方置勃弄赕,属南诏十赕之一。治地白岩。

     902年,权臣郑买嗣杀死南诏王隆舜子舜化贞夺取南诏政权,号称“大长和国”。928年,杨干贞杀“大长和国”王郑隆亶,拥赵善政为国王,称“天兴国”,10个月后,杨干贞废赵善政自立为王,称“大义宁国”。在王朝相继更迭的36年中,弥渡地方建置因袭南诏称勃弄赕。杨干贞执政期间“贪虐无道,中外咸怨”,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络滇东37部种族、奴隶和“大义宁”的地方势力,于937年2月4日(天福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举行起义,打垮杨干贞守军,进入阳苴咩城(今大理)。段思平取得政权,改国号大理(意即大大地调理各方面的关系),所辖疆域以府或郡领属,先后建立了“九府七郡”,弥渡地方属天水郡(按:天水郡治,驻今大理凤仪镇,辖今凤仪至弥渡一带)。在大理政权更迭的16年中,地方建置未变,弥渡地方仍属天水郡。 
  1253年(宋宝祐元年,元宪宗三年)秋,蒙哥(元宪宗)命其弟忽必烈率10万大军,以吴良合台总督军事攻占大理,改置军事性的行政机构设万户府、千户、百户所。弥渡地方隶属大理下万户府,赵赕千户所(《云南简史·民族史》)。蒙哥执行穷兵黩武和民族压迫政策,云南各族人民奋起反抗,1264年,暴发了以舍利长为首的30万各族人民大起义。1273年(元至元十年),忽必烈派赛典赤以“谨厚”的方针行省云南。1276年,赛典赤革军事性行政机构,在云南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弥渡地方置建宁县,治地白岩,属大理路,赵州所辖(《云南通志》)。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革建宁县入赵州。后虽有梁王与行省之争,段氏和梁王之夺,然未改置。

   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亲自部署,于1381年(洪武十四年),调集30万军队,以傅友德为统帅,兰玉、沐英为副帅,讨伐云南,明军取得胜利。1383年,明设云南布政使司和都指挥司,进一步发展汉代以来“以夷治夷”的羁縻政策和元代的土官制度,“府卫参设”、“军政分治”、“土流兼置”,府州县相继置设。洪武十五年(1382年),弥渡地方置定西岭巡检司,设流土官各1人。迷渡市(即弥渡街)设巡检司,设流官1人,属大理府赵州所辖。(注:《弥渡县征集云南通志材料》中有“明置景东、蒙化二卫于弥渡”之记,考卫、御、所,乃明代军事机构,查《新纂云南通志·明代卫御所分布图》,县属没有“卫”设置,邻县大理、祥云、蒙化、景东有置。但明代实行军屯,弥渡地方有蒙化卫、景东卫之驻军屯垦田亩,因而有景东卫、蒙化卫、大理卫等名称,而记述者将其误为“置景东、蒙化二卫于弥渡”应更正。)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进占云南,清康熙、雍正相继在滇池、洱海腹心地区设府、州、厅、县,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即改土官世袭统治为由朝廷委任官吏的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弥渡地方分隶于赵州、蒙化厅、景东厅、宾川州、云南县。清沿明置,弥渡地方仍设有白崖巡检司、弥渡市巡检司。雍正九年,云南总督鄂尔泰奏请裁白崖巡检,移大理府南关分府通判驻弥渡,为弥渡市督捕通判,署址弥城西街。

    1949年4月18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滇西人民自卫团率部入弥渡,进驻弥渡县城,宣布弥渡解放。县长邓文康携印潜逃,在中共弥渡地下党领导下,成立革命的两面政权—— 弥渡县临时政务委员会,行使县政权力。同年12月9日,云南省主席卢汉通电起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脱离国民党政权,12月10日,弥渡县长常正学宣读卢汉起义电,国民党政权在弥渡的统治结束。 
  1950年,据滇西地方行政委员会批示,1月1日弥渡县人民政府成立,县长盛铎,弥渡县属滇西人民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 
  1950年3月1日,划归大理专区领辖。1956年,改大理专区为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属大理州。 
  1958年,弥渡、宾川、祥云合并,建立祥云县,旋即撤销。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仍置弥渡县,属大理白族自治州辖。 
  1968年3月,在“文革”中,改弥渡县人民委员会为“弥渡县革命委员会”。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否定“文革”。1981年3月,恢复弥渡县人民政府,李发枝任县长。弥渡县属大理白族自治州辖。 

  地理区划 
  1995年国务院列为对外开放县。全县辖5镇4乡,即弥城镇、新街镇、红岩镇、太花乡、寅街镇、苴力镇、密祉乡、德苴乡、牛街彝族乡,共有89个行政村,1056个自然村。全县2002年末总人口30.7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38万人。县域内居住有汉、彝、白、回、傈僳、佤、纳西、傣、哈尼、拉祜、壮、苗、蒙古、布郎、瑶、普米、布依等22个民族。县域南北长82公里,东西宽26公里,国土总面积1523.43平方公里,其中坝区面积357公顷,素有“九山一坝”之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抗日战争大理交通
弥渡县密祉镇文盛古街
大理弥渡电话、网点地址及派送范围
弥渡的前世今生
弥渡太极顶
云南省的一个县,号称是云南之源,七彩之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