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探秘:扶风张继孟家族的历史

探秘:扶风张继孟家族的历史
文/刘省平
  元旦前夕,扶风乡党冯新涛忽然在微信上给我发来信息,说扶风县午井镇北坡村的他舅家在明代曾出过一位历史名人张继孟,问我是否知道。我说,张继孟这个名字,我还真是第一次听说,对于他的情况我一点也不知道。
  接着,这位从未谋过面的扶风乡党一连给我发来好几条信息:在扶风县城老区胜利厂跟前的一个村子住的人原来就是给他舅家先人守墓的,最后为这事还把他舅家人给告了;午井一带历史上有很多人是张继孟的学生;他舅爷曾多次给家里人说,西安西门一带有咱张家人挖的大瓮井,安了四个辘轳把能同时吊水,他们张家人及扶风乡党去西安,渴了的话可以去那里喝水;午井最大的两个家族,一个是马家庄陈家,一个是午井北坡张家;北坡村以前有个小家庙,他舅爷每年大年三十晚上都要在那里祭拜先人继孟公画像,画像中的人一身官帽官服,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张家小庙被拆毁,先人画像也被烧掉;他舅家原来家大族大得很,家道破败之后有人去了新疆去,有人跑到甘肃……
  看了这么多信息之后,我忽然对这位乡党所说的这个叫张继孟的人产生强烈的好奇之心。
  于是,我立即想到百度,想在网上查一下张继孟,看是否有这个人的信息。很快,我就在网上看到《明史·张继孟传》。这篇传记不过三百字,其中写到张继孟是扶风人,官至御史,其生平介绍虽然简略,但故事很精彩,尤其他在御史任上不畏阉党,弹劾权贵,以及最后因不屈从流贼死节的故事,让我内心大受震动,旋即引发了我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极大兴趣。另外,我在网上还找到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随笔二则》中关于当年张继孟平定滇南土司普名声叛乱的文字记载。徐霞客的记述和《明史·张继孟传》中的记述有些地方一致,但也有不同。徐霞客和张继孟属于同一时代的人,而且他曾经做过详实的考察,其随笔所记应大致不错。
  扶风历史上曾出过如此厉害的人物,我怎么才知道呢?我想继续找出一些张继孟的资料,但网络上相关信息很少。于是,我便想到了自己收藏的一些扶风历史文献。
  我收藏的扶风历史文献有好几大本,其中有四部是地方志,分别是:清顺治十八年(1661)刻本《扶风县志》、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扶风县志》、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抄本《扶风乡土志》和1993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扶风县志》。近几年,为了深入了解我们扶风县的历史文化,我经常翻阅这四部志书,但从来没有注意到也没有听说过张继孟这个名字。
  顿时,我深感自己孤陋寡闻,决计好好挖掘一下张继孟的历史。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扶风县志》400多页,比较厚,资料相对而言也翔实一些,是我这些年翻阅频率最高的一部文献,我便首先翻阅了这本书。我先去看“人物第十一”卷,在明代张文质小传中找到夹杂于其中的其玄孙张继孟的不到三行的文字表述,后边续接的两页文字大多缺失或漫漶,就其中一些略可辨识的文字来看,这两页还是关于张继孟生平及其子孙情况的记述——也许正是因了这个缘故,使我长期以来忽视了张继孟的存在。我不甘心,又查看了“祠祀第六”、“陵墓坊表第七”、“古迹第八”、“选举表第十二”、“列女第十五”等章卷,终于从中找到了一点与张继孟及其家族几代人有关的记述,不过,这些文字更为简约。
  于是,我又打开清顺治刻本《扶风县志》。这部志书实际上是一部残本,只有“卷三·人物志”,只有72页,比较薄。我很快就在“先哲”里找到张继孟的小传,约360余字,全篇为仿宋字体,内容非常清晰。我仔细读完之后,与前面在网上所看的《明史·张继孟传》,清嘉庆刻本《扶风县志》上的文字进行对比,发现三者文字表述不尽相同。我继续浏览顺治刻本《扶风县志》,在“选举”中找到了张继孟及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儿女、孙子及曾孙等八代人的资料,尤其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在“列女”中找到了他女儿的资料。仔细看过这些资料,张继孟及其家族人物的印象在我的心中才逐渐清晰起来。
  但我并不满足于这些收获。
  我又着手翻阅光绪抄本《扶风乡土志》。这本手抄版志中关于张继孟的资料极少。第三卷的“陵墓篇”中有对张继孟及其高祖张文质墓址的简略记录。第四卷的“列女篇”中亦有张继孟女儿的简略记录,《学问篇》有对其高祖、孙子学问著述方面的简略记录。
  这时,我想到1993年版《扶风县志》。这部书特别厚,但是从头至尾浏览完以后,令我非常失望,因为其中没有任何关于张继孟的记载。
  最后,我又翻出扶风县已故教师冯仲明主编的《扶风人文典故》。其中第二章《人文典故》篇里看到“明代扶风四御史”的条目,里面写到张继孟:“张继孟(生卒年不详,扶风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曾任南京湖广道御史。”又在第四章《景观典故》篇的“扶风名人墓”条目中看到这样这样两段话:“张文质墓:位于县西南三里。张文质为汉代景泰年汉阳知府。”,“张继孟墓:位于县西十里聂堡。张继孟为明万历年南京湖广道御史。”
  关于张继孟,我从自己目前手头收藏的现有文献书籍中找到的史料也就这些了。看了这些资料,我陷入了沉思。一连几天,我对这几部文献中有关张继孟的资料进行摘录、整理和归纳,结合《明史·张继孟传》《徐霞客游记》,终于把张继孟及其家族的情况较为完整地勾勒了出来:
  张继孟(?——1644),字伯功,陕西扶风人。其高祖文质,字时中,以礼记中景泰庚午科举人,初任浑源知州,除妖狼,民甚德之。调泽州,轻征均赋,废釐弊。凡爱民者,无不为之转顺。天治中擢汉阳知府六载,多惠政。时权阉以文质同乡里,期一见,卒不往,寻罢归。
  张继孟中乙卯科举人,登大明万历年己未科进士,初授即墨知县,调潍县,惠义兼施,政多卓异。荐剡之中有“有雨及时无蝗入境”之语。天启三年(1623),擢南京湖广道御史,未出京师,奏陈筹边防六事。他在那封奏疏最后说,自己之所以被任为南京御史,是因为现在是钱神当道,公道无权,应严禁馈赠贿赂。皇帝令他指出具体事实,继孟说只是传闻。帝大对他加谴责。左都御史赵南星奏称:“今天下重进士而轻举贡,重京官而轻外官,重北京之科道官而轻南京之科道官。请朝廷依据继孟的建议,权衡偏重之利弊。令吏部极力改变这种错误倾向,对于用人不无好处。”一些忌妒继孟的人,都说他是东林党人。他在南京御史任上,曾奉命巡江,极陈江防八要,不久,因坚执不恳立魏璫(明末大太监魏忠贤)生祠,被斥为邪党,削夺官职。魏璫败后,崇祯二年(1629),朝廷重新启用张继孟,诏补山东道御史,屡直言纠劾,中外惮之。
  张继孟在山东道御史任上曾上书道:“近见宰相王永光之《人言踵至》一疏,句句谬误。其中说:'惠世杨等借题当议。’所谓借者,本无其事而假借名义的意思。世杨与杨涟、左光斗同事同心,但未同死。今杨、左已有定论,而世杨之事是后来才揭发昭告天下的,哪有什么假借名义之事。其谬误一也。”又说:“'高捷、史翲告发奸人,已经证实,应特别优先任用。’捷、翲之弹劾刘鸿训,是为杨维垣等报私仇而已。鸿训辅政,斥阉党杨维垣,仅此一事已大快人心。其后是因受贿而获罪,并非为捷、翲所劾。今指袒护奸党为告发奸党,其谬误二也。”又说:'诸臣所拥戴者,钱谦益、李腾芳、孙慎行。’关于谦益的来龙去脉,陛下近来也十分清楚。至于腾芳、慎行,都是天下人所敬服推崇的人,推荐又是由永光亲自主持的。如今却指公论为拥戴,其谬误三也。”又说:“'希望对宦党诸臣网开一面,宽容他们,这样就可平息天下朋党之争。’如果认为这话是正确的,那么部议漏掉张文熙等数十人就是所谓'疏网’了,而陛下严格审核所定罪行,反倒是开朋党之争吗?其谬误四也。”还说:“且永光先为御史李应升所弹劾,今又为御史马孟正、徐尚勋所指责,而推荐永光的人,原先是崔呈秀、徐大化,如今是霍维华、杨维垣、张文熙,王永光其人是贤还是不肖,由此可知。”其后,张继孟又弹劾南京兵部尚书胡应台的贪污行为。但是,崇祯皇帝并没有听取他的意见。
  宰相王永光对张继孟一直记恨在心,便把张继孟调到广西担任知府。崇祯四年(1631)年初,滇南阿迷州(今开远市)世袭土司普名声(亦作普明声、普明胜、普名升),联合和交趾武懿公象兵数万倡乱,攻破阿迷州等处,进逼省会。番司周士昌等文武官一十八员俱阵殒,大兵七万覆没无遗,全滇震动。皇帝下诏黔粤合兵讨之。张继孟说:“讨则胜负未可决,不如抚之;抚之不服,用兵未晚。”次年二三月间,张继孟毅然单骑往至息宰,于饭依寺招抚普名声,后责以十罪,普名声乃服,悉以周士昌等尸来归并招降了其他诸夷。当地人于是立祠肖像以祀,想望其风采。因张继孟平定作乱已久的普名声,擢升为两浙盐运使,奸剔獘釐,加参政。他因得罪了督盐崔璫(宦官崔璘),贬谪保宁(今四川阆中)知府,不久升为川西副使。崇祯十七年(1644)八月,流寇张献忠进攻成都,继孟与陈其赤、张孔教、郑安民、方尧相等共同辅助巡抚龙文光守城。张献忠陷成都,称皇帝,想用一些人为百官,张继孟被抓,因不恳降节屈从被杀,其妻贾氏亦同时遇难。他生前所著诗文及《留台奏议》三十卷,曾行于世。
  张文质的父亲叫张昇,任提举,以其子文质贵,封赠奉政大夫,配褚氏王氏俱赠宜人。张文质死后,葬于扶风县西南三里,他以治中进阶奉政大夫,配蔡氏王氏俱赠宜人。张文质的弟弟张文奎,曾担任元城县丞。张文质的儿子张纪,曾担任大邑训导。张文质的儿子张应辰,字拱之,曾担任洛阳训导、灵宝教谕、霍州学正。张文质的儿子张应宿,字向之,曾担任栾城教谕。张文奎的儿子张绘,曾担任漷县训导。
  张继孟的祖父张道显及祖母唐氏,以孙继孟封赠表。张继孟的父亲张滚,以其子继孟贵,初赠文林郎知县,再赠文林郎御史,加赠中大夫盐运使,刘氏两赠孺人加赠淑人。张继孟,以知县进阶文林郎,以御史再进阶文林郎,即以盐运使进阶中大夫,配白氏两赠孺人加赠淑人,继贾氏两封孺人加封淑人。张继孟之子张子瞻,号天目山人,撰有《南村集》《乐府禽言》《缘雨轩茶话》,其墓在县西南十二里午井镇西北。张继孟之女张玉娥,嫁国子生张慎为妻,崇祯八年九月二十日,流贼高迎祥陷扶风,一时守义死者,不从贼,死之。张继孟之子张英侣,以其子培贵,赠文林郎知县,配唐氏赠孺人。张继孟之孙张培,字子笃,崇祯年间拔贡,由南雍积分迁上舍安化知县,历升监军同知川东道佥宪,丁祖父,艰承重归里,服除阖邑保举,以母老终养,著有《东园集》,以知县进阶文林郎,配唐氏封孺人。张继孟曾孙张士瑞,字振公,以顺治丁酉武举效力从征,历著劳绩,递升毕赤营守备、插箭岭游击……
  明清之际,扶风县午井镇北坡村的张继孟家族的家大业大,人才辈出。清代的顺治版、嘉庆版《扶风县志》及光绪版《扶风乡土志》上对家族几代人均有记载,其中以张文质和张继孟最为有名,影响深远,故二人都曾被供奉于扶风乡贤祠内。另外,直至清嘉庆年间,扶风境内尚有张文质、张继孟及张培的历史遗存。据嘉庆版《扶风县志》载:“张园(新增),在扶风县南五峰山西南,明张知府文质别业,俗名张知府花园,石雕犹存。”又载:“土洞(新增),在城南午井张副使继孟微时读书处,今无考。继孟有自慰诗曰:'不资梁柱不资禄,土屋蓬窗一榻悬。暮后侣风迟伴月,晓来屏树更帷天。吟随鹤语因增巧,思借花芳也助妍。清夜关尘世闹,书音琅琅水潺潺。书音琅琅水潺潺,水岸逍遥柳□妍。院宇芝兰迎晓日,门墙桃李仰晴天。台高喜傍云梯近,户敞时迎月镜悬。游客莫云土作屋,文成梁柱笔成椽。’”又载:“东园(新增),在城南午井张参议培故居。培有曰:'却扫闲无事,东园自启扉。风和花易绽,阶静草偏肥。黄鸟悦朝景,青林□夕晖。著书当在晚,莫负古来稀。’”
  清光绪版《扶风乡土志》第四卷《学问篇第二十二》写道:“明张文质撰《留台奏议》三十卷”。“留台”一词有三种解释:一、指古代帝王因故离京,奉命留守京师之官及其机构。古代禁城为台城,故名。二、特指王朝迁都后,留置于旧都之官署。相当于留都。三、指御史台。综上所述,我判断《扶风乡土志》中所记的“明张文质撰《留台奏议》三十卷”不对,应该是志书编纂者是将“张继孟”误写成了“张文质”。
  历史曾经真实地发生过,历史之书往往为后人书写,难免存在问题、缺漏,当然也不排除人为地的篡改——这样的事情,历史上曾发生过不少。历史的原貌究竟是怎样,除了在场的当事人之外,谁也不甚清楚。时代越久远,历史的面貌就愈发模糊。但我们需要知道历史,从中获得人生的智慧,以兹为处世之鉴。
  国有史,地有志。我们一般是通过史书方志来了解过去的历史,但是历史往往是由一个个片段组成,很多细节往往不为人所知,因此很多史书方志上的记述之真实度和可信度,也就很难说了。
  乡党冯新涛一再地在微信上对我说,他舅家在扶风午井镇午井村北坡,他舅家是大明御史张继孟的后裔。既然扶风午井还有张继孟后裔,那么他们是否还知道一些历史文献中没有记载的信息呢?他们家族如今又是什么情况呢?
  为了获取更多有关张继孟及其家族的信息,我电话采访了乡党冯新涛,并通过他又联系上了他的二舅和母亲。
  冯新涛说:“扶风县胜利厂一带过去曾有他舅家先人的宅邸,当地人称“张家花园”,这个厂子门口以前曾立有一道'女贞碑’……”接着,他又说:“我舅家先人张继孟原来曾是皇上身边的红人,某年他派人拉了一马车黄金白银到老家,准备给家乡修路筑城。过了不久,他回老家探亲,可是走到老家坡口时,听说家里有人因为赌博、抽大烟,把家败完了。得此消息,他伤心至极,就坐着马车又走了,从此再没有回过老家……”他还说:“我的一个姨妈当过兰州市原炼钢厂经理,我姨父以前是甘肃省劳改办主任厅级干部……”
  冯新涛的二舅张万民在电话中告诉我:“现在我们午井北坡就我们一家姓张的了。我老爸是农民,没念过一天书,曾当过十几年队长。我家有姊妹四个,大女儿就是新涛他妈,大哥叫万胜,我叫万民,我弟弟叫有民。我大哥几年前就殁了。我以前在绛帐街道开理发店,今年因为疫情的影响,回到家里理发了。我弟这几年在西安某小区当门卫。我过去常听我爸说,我们张家在明朝出过一位御史大人,至于叫什么名字,却不知道。后来,我们这儿有一位有点文化的老人曾来到我家,递给我一张纸条子,上面写着一个人名——张继孟,说这是我们张家老先人,他在县上文化部门查了一下,张继孟在明朝当过御史,明朝末年死在了四川……”
  冯新涛的母亲张麦秀这样说道:“我是北坡张家老大,嫁到了午井安上村,我大弟万胜已经去世四年,我二弟现在老家理发,我三弟在西安一个小区看门。我爸是一名老党员,他在家族兄弟中排行老四,没上过一天学,算账却比算盘都快,在我们村上当过很多年队长,已殁三十多年。在我爷手上时,我娘家里算是当地财东,骡马成群、宅阔房多,家里还藏有不少古书……可惜我就家后来败落了,族里有人去了新疆,有的去了兰州,有一个还去澄县上了门……”她还说:“午井北坡是张家人土生土长的地方,到我爸那一代,家里很穷。上个世纪土改运动时,村上干部将他们的庄基划到了郭家庄,后来又搬回北坡村,以前的老房子被拆掉了,我们只好住进了北坡村的土窑里……”
  后来,冯新涛在微信中又说,他舅舅家在扶风午井一带很有名,当地很多人都知道。我给几个午井籍乡党打了电话,他们却说没听过张继孟这个人,也不知道他们家族的历史情况。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族,都是有兴亦有衰的。历史是在不断的兴衰更迭中一路走过来的。挖掘历史,了解历史,铭记历史,从中获取人生的经验和启示,这于我们总是有些裨益的。
  2021年1月6日于西安半醒斋
作者简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沉痛悼念宝鸡市扶风县午井美术班冯永科先生离世诗联
“2022年十大年度人物”系列评选候选人作品大展:文哲
墓志铭上的礼
陕西宝鸡小吃---鹿糕馍
扶风 拜谒班固墓
我爱我家之扶风景点顺口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