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凡是过去 皆为序章

佛告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皆成历史,唯有文物见证了过去的心情。当我们怀着一颗现在心去感受古代艺术品,方是现在邂逅过去,过去开启未来,请看------

凡是过去   皆为序章

                            -----陕西文物对外交流五十年特展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文物遗存丰富,以陕西文物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是世界文明的精彩华章。从二十世 

纪六十年代开始,陕西文物对外交流工作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然,五十年间,日新月异,不断走向辉煌,其文物展览交流、文物保护科技交流等成果卓著。时值2016年元旦,以“交流与互鉴”为题的对外交流特展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拉开帷幕。本次展览汇聚陕西省境内出土文物三十件组,它们是对外文物交流中的明星,其中一级文物占到二十九件组,是一次珍品荟萃的视觉饕餮盛宴。

古今皆珍 金灿玉

金、银、珠宝玉石自古为人们所珍视,它们是财富的象征,正是这些珍贵材料构成了古代的艺术珍宝。

   第一品,李倕公主凤冠,唐玄宗时期,高42厘米,重806克,2001年西安理工大学曲江新校区李倕墓出土,现藏陕西考古研究院。据墓志记载,李倕为唐高祖李渊第五代孙女,卒于开元二十四年,年仅25岁。凤冠出土时位于李倕公主头部,由于丝织品腐化,冠饰各部件已经散乱,现场无法直接提取,于是采用打石膏包的方法整体提取。在考古实验室中由德国美因兹罗马日耳曼中央博物馆和陕西考古研究院的文物保护专家共同历时两年修复完成。凤冠分上、下两大部分,皆以金框宝钿为饰,最引人注目的是冠饰中央有一较大的“H”形鎏金铜钗,两侧各饰一个镂空制作的孔雀屏尾形金框宝钿。凤冠所用材料有金、银、铜、和田玉、绿松石、珍珠、玛瑙、琥珀、象牙、螺钿等,几乎用尽了唐代可能用到的所有装饰材料,其造型之精巧、工艺之复杂、材料之丰富、材质之名贵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工艺美术水准。它的出现填补了考古界的空白,是目前唯一完整复原的唐代公主凤冠。

 
 

    第二品,双身兽面纹谷纹玉璧,战国晚期,直径43.2厘米,厚1.6厘米,1997年西安市北郊枣园南岭西汉墓出土,现藏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青玉,表面呈青褐、灰白、浅墨等不同色泽,温润古朴。玉璧出土时碎为25块,分别位于墓主人胸部和背部。玉璧缘何被打碎,原来这和汉代“疏璧琮以殓尸”的丧葬观念有关。经过修复的玉璧历史面貌得到展现,其两面纹饰基本相同,从内到外依次排列六组纹饰,依次为圆首尖钩纹、綯纹、谷纹、綯纹、双身兽面纹、圆首尖钩纹,其中圆首尖钩纹内圈24个,外圈72个,减地浮雕的谷纹344个,四组双身兽面纹变化呈现四兽十六凤。玉璧的外廓侧边篆书阴刻铭文:“六百六十一”五字,应为其编号。战汉玉璧出土虽多,但如此精美,如此尺寸,又有铭文,的确罕见,经查证它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玉璧,其历史分量不言而喻。

 
 

第三品,鎏金铜梁镶金嵌宝蹀躞带,北周,通长150厘米,1994年咸阳市底张镇孝陵出土,现藏陕西考古研究院。带饰由一扣、七銙、八环、一扣眼、一蹀躞带尾共十八个组件构成,鞓为皮质,出土时已腐朽。带饰各组件皆以铜鎏金为框,圆形銙内皆嵌金质宝相花,花蕊镶圆形绿松石;各长方形銙内分别嵌有金质浮雕对凤纹、对狮纹、人物纹等,每个銙心又镶以圆形宝石;蹀躞带尾呈忍冬形,上下两部分以活页相连,内以金花为地嵌青金石。此带饰造型精巧,装饰豪华,因出自北周孝武帝宇文邕和武德皇后阿史那氏合葬的孝陵,可断定为一件帝王之器,它是尊贵身份的代表,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第四品,枫叶纹描金蓝琉璃盘,唐代,直径15.9厘米,高2.1厘米,重130克,1987年陕西省法门寺地宫出土,现藏法门寺博物馆。根据地宫出土《物帐碑》记载,琉璃盘为唐僖宗供奉佛祖真身舍利之器具。此盘浅蓝色琉璃料制成,盘中央蓝色较深,向外放射逐渐变浅,吹塑成型,纹饰镌刻。折平沿,浅腹平底,底心上凸,盘底由外到里分别为两圈描金的同心圆和一道描金的八瓣连弧纹,连弧纹内有八片枫叶,两个描金同心圆之间,镌刻一周綯纹,盘心有吹塑铁棒的痕迹。其装饰风格借鉴了汉代连弧纹铜镜的风格,是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同时,这件琉璃盘作为法门寺出土琉璃器的精品,丰富了唐代璃器资料,为我们研究唐代璃工艺提供了可靠的实物帮助。

  
 

 

第五品,鎏金铜浮屠,唐代,通高53.5厘米,底座长宽各28厘米,二层长宽各24厘米 三层长宽各19厘米,房檐长宽各23.51厘米,重7.4千克1987年陕西省法门寺地宫出土,现藏法门寺博物馆。浮屠即塔、精舍,模铸成形,平面呈方形,分为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塔基为须弥座,其外有三层渐收的护栏,每面护栏正中弧形踏步。塔身单层,四面各开一门,正面门外左、右各列一力士,门两侧为直棂窗,门额以上铺作人字形斗拱。顶单层,四角攒尖形,每面铸出瓦拢,角垅起翘。塔刹高耸,刹底为须弥座,其上6个相轮由下往上依次渐小,相轮以上有宝盖、圆光、仰月及宝珠,气象十分庄严。塔内盛放鎏金伽陵频迦鸟纹银棺一枚第四枚佛指舍利就在棺内。今天的法门寺博物馆内的主体建筑——珍宝阁,就是仿照鎏金铜浮屠的式样建造的。该文物已被国家收录为首批不得出境的珍贵文物。

 
 

国之重宝 吉金永辉

    青铜器是我国商周时期最伟大的产物,它们是礼法等级制度的化身,尤其是其中的铭文器更是直接的历史史书。

   第六品,四十三年逨鼎,西周晚期,通高58.8厘米,重44.5千克,2003年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杨家村出土,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器方唇折沿,立耳宽厚略外撇,宽体垂腹底近平,三蹄足,造型敦厚。口沿下饰变形兽面纹,腹部饰宽大的波曲纹,波澜起伏而富有节奏感,蹄足上部饰有浮雕兽面,足部的兽面鼻梁皆设宽厚的扉棱。整体纹饰线条深峻简洁,器型端庄古朴。内壁铸有三段式铭文31316字,铭文内容记述了逨担任虞林,供应王室山泽物产有功,周王册封其为官司历人,训导其如何施政,及受到赏赉的情况。316字的铭文反映了西周的政治社会制度,在证史补史上意义重大。它的铭文字数仅次于毛公鼎,是我国大陆现存铭文最长的青铜鼎。

 
 

    第七品,殷簋,西周中期,通高22厘米,重4千克,1984年陕西省耀县丁家沟西周窖藏出土,现藏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弇口,垂腹,底近平,兽首衔环双耳,圈足下接三小足,小足上部饰浮雕兽面。盖与器子母口扣合,捉手成喇叭形,上有两个对称的小圆孔。盖上和器沿均饰一周垂冠长尾凤鸟纹,各组间以竖道凸棱相隔,凤头两两相对,均以云雷纹衬底。圈足外饰一周斜角云纹。殷簋内底和盖内各有一篇铭文882字的铭文,铭文内容相同。记述了作器者殷在周新宫接受周王册命的过程,西周中期册命铭文发现虽多,但以此篇的铭文书法乃上乘之作,是不可多得的大篆资料。

 
 

    第八品,亚伐罍,西周早期,通高50厘米,重19.8千克,现藏汉中市洋县博物馆。该器方体,方口,直颈,折肩,鼓腹,平底。器盖呈庑殿式屋顶形,盖钮呈硬山式屋顶形,盖上和颈部均饰云雷纹衬底的兽面纹四组。肩部两侧各有一半环形兽首,肩部四周是凤鸟纹一周。腹上部饰十八个涡纹,下部饰长形等腰三角形八组,每组皆由两条夔龙组成一张兽面,腹的正背两面各有一浮雕牛首鋬。肩外两侧的兽首半环下皆铸铭文“亚伐”二字,一般认为“亚”为族名,“伐”是作器者。亚伐罍,形体方正,风格大气,纹饰精美,具有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之美。

 
 

    第九品,秦诏版,制于秦二世元年,即公元前209年,长12.6厘米,宽10.6厘米,厚3厘米,1961年咸阳长陵车站金属窖藏坑出土,现藏陕西考古研究院。诏版呈长方形,四边中间有凸出长方形耳。正面阴刻小篆诏文60字,文曰:“元年制诏丞相斯、去疾,法度量尽始皇帝为之,皆有刻辞焉。今袭号,而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刻此诏,故刻左,使勿疑。”秦二世诏文的内容一方面称颂始皇帝功德,另一方面更加巩固已经统一的度量衡制度,同时诏版的刻辞字体和内容也见证了秦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的历史功绩。

 
 

    第十品,青铜鸿雁,秦代,通高26厘米,长53厘米,2000年出土于秦始皇陵k0007陪葬坑,现藏陕西考古研究院。鸿雁卧姿,曲颈微扭向右侧,扁喙圆目,尾露于翅下,羽毛以弧线表示,视觉效果自然。青铜鸿雁流线优美,铸造精湛,栩栩如生,是秦代青铜雕塑的杰作。与之同出的有青铜仙鹤、青铜天鹅,共计46只,构成了蔚为壮观的秦始皇陵水禽陪葬坑。

 
 

天生万物 以人为贵

    人是万物灵长,文物中对人的塑造和描绘,让我们直观的看见古人。

    第十一品,高级军吏俑,秦代,高197厘米,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出土,现藏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高级军吏俑,俗称将军俑,陶制彩绘,雕塑精准。其体格健壮 ,身材高大,前庭饱满,二目炯炯有神身着双重长襦外披彩色鱼鳞甲,头戴鹖冠,双手交垂于腹前作拄剑状,脚蹬前端向上翘起的战靴甲衣的前胸、后背以及双肩,共饰有八朵花结,飘逸非凡,衬托其等级、身份,以及在军中的威严在浩大的兵马俑军阵中,高级军吏俑至今出土仅9件,是秦俑中级别最高的陶俑。兵马俑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他们对陕西文物的对外交流展览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十二品,石铠甲,秦代,通高73厘米,披膊长21厘米,1998年秦始皇帝陵k9801陪葬坑出土,现藏陕西考古研究院。此铠甲属于札甲,石质,由前、后身甲和一对披膊组成,共有甲片628片。制作铠甲的材料为青灰色岩溶性石灰石,质地细密,颜色均匀,经过磨制和钻孔以青铜丝穿系而成。与秦俑身上塑造的铠甲相比更显得精制,反映了秦代高度发达的手工制造业和秦陵修建的繁复艰巨。石铠甲的发现弥补了文献对秦代甲胄记载的缺失,丰富了人们对秦代军事问题的认识。

 
 

第十三品,彩绘骑兵俑,西汉,通高69厘米,1965年陕西省咸阳市杨家湾汉墓陪葬坑出土,现藏咸阳博物馆。骑手头戴赤帻,穿着交襟短襦,上身挺直,右手握拳举于胸前,左手握拳下垂作握缰状。战马腰短颈长,四腿挺立,鞯子和辔头以黑色勾勒,昂首翘尾作嘶鸣状。杨家湾兵马俑出土三千余件套,其中骑兵俑583件套,然而其中作昂首嘶鸣状的战马仅两件,并且其中一件有残断,故而这件骑兵俑成了杨家湾兵马俑的杰出代表,博物馆人员俗称它为“仰头马”。2013 年笔者在咸阳博物馆做文物保护修复,对其起翘彩绘层进行加固回贴及色彩显现,因此我每次看到他都如遇故人。

 
 

第十四品,彩绘仕女俑,唐代,高41.2厘米,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出土,现藏西安博物院。女佣面庞丰腴,长眉细眼,直鼻,小口。发式为蓬松轻垂的拋家髻,两鬓抱面,头略向右偏。身穿齐胸长裙,着披肩,双手拱于胸前,体态微呈“S形,身姿婀娜。女佣丰腴的躯体和宽松的裙装,是当时社会风尚变化的一种表现。自盛唐时期开始,妇女服装一改以前的尚窄之风,由紧身胡服逐渐向宽松肥大方向发展,女性以艳妆和丰腴的躯体为新的审美时尚。在“虢国夫人游春图”、“簪花仕女图”及唐墓壁画中,都能看到像该女佣一般丰腴健康,神态间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和娴雅韵味的大唐女性形象。

 
 

   第十五品,马球图,唐代,长2.14米,高1.2米,2004年陕西省富平县杜村镇李邕墓出土,现藏陕西考古研究院。李邕为嗣虢王,是李渊第十五子虢王李凤嫡孙,其墓为献陵陪葬墓。马球图壁画出土于其墓葬前甬道西壁,画面两端的人和马残缺不全,画面中部两人骑马,右侧球员,右手肌肉线条鼓张,正反手欲挥杆。两名骑者的眼睛都聚焦在右下方的小小马球之上,局势紧张,似乎一瞬间即可抢球成功。马身雄壮浑圆,施以黄褐色点状皮毛,表情充满灵性。文献记载李邕喜爱马球活动,该壁画生动记录了当时马上争球的一幕。整幅画面线条流畅,人物五官描绘细致精彩,是继乾陵陪葬墓之一的章怀太子墓发现马球图壁画后的又一次重要发现。

 
 

我们欣赏文物太多时候注重“这是什么”,往往忽略了用心体会。浩瀚的古代遗物你不可能都有认知,但是当你用心去靠近文物,便会被它的魅力所感染。凡是过去,皆为序章,让我们薪火相传,继往开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人有多厉害?看看这些禁止出境的文物就知道了
震撼!“半个”陕西的文物进京,为国庆70周年献礼!
青铜器鉴定专家吴镇烽简介
组图:陕西3亿建中国首座考古博物馆 国宝亮相
这些国宝禁止出国展览,你知道吗?
陕西考古博物馆开馆了。博物馆共展出文物4218组、合计5215件。更重要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文物都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