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哑河:作为信仰的生活 | 生活高于艺术(上篇)

(此文写于2008年,文中提及的草场地,或许现在已经不同当时。

 

 

    艺术本身就属于生活,除了生活世界,我们一无所有。因为别无选择,只有义无反顾。或许,我们只有过上一种作为信仰的生活,生命的意义才是可能的。

 

 

艺术是什么

 

艺术是敏感心灵对于世俗意义的颠覆,艺术是撕裂后试图重新愈合的挣扎,艺术是爱情或毒品,在慰藉你的疼痛和孤寂同时,又将它们加深。

年前,在某次艺术展中关于你认为艺术是什么的空间里,即兴写下以上文字。而何为生活,历经好多年才懂得。当时,理解中的世俗就是生活本身,而这些年,我渐意识到自身的虚妄之见,是该时候清算当年的浅薄了。

当然,此文所说的艺术,其实包括哲学,乃至宗教等一切思想形态同时,艺术家也包括哲学家思想家在内。因为艺术高于生活已深入人心,因而本文以此为题目当然是为了图个简约。

 

 

生活与艺术

 

何为生活,何为艺术,它们之间何种关系。对比北京两个艺术区:草场地与798,有些疑惑渐次清晰。

草场地本是一个纯粹的村庄,后来渐有艺术家居住其中,生活,并且创作,渐成气候。2008年年初,我专门前往,下车后问当地人,村里是否有艺术区,竟连问两人都不知,一个慈祥的老人,一个抱着孩子的微笑的母亲。这颇有点像古诗里少小离家老大回而致的笑问客从何处来之感。

一直往里走,都是在中国大多乡村可见的朴素而简陋的房子,商店餐厅农贸市场厕所。艺术区穿插其中,青砖或红砖的房子,规则外形,墙面朴素洁净,不见798随墙涂鸦的文字或图案。里面的工作人员亲切,交谈随意。年轻的女艺术家与当地村民交谈甚欢,衣着言行随意的人们,散落于村里各条街巷。有光着上身,在门口抽烟打牌的村民,大声谈笑小孩在村里肆意的玩耍穿梭,有时还跑进艺术展区里,在艺术品前作鬼脸状工作人员微笑着将他们赶走,他们也便一阵风的溜之大吉。

艺术家们,基本就住在村里,房价还是便宜的。过问几个小单间,基本都在一月300左右。房东第一句话往往就是,画画的是吧。从各个房间门缝和窗里可见,有正坐在地上吃面的女孩,有坐在床头看书的男子,有埋首画画的男青年。这些同是旅途中的人们,在此生活与创作。他们,傍晚时分,有人会去村里的小馆子进餐,有人会去农贸市场讨价还价买菜回来自己饭。各忙各的,相安无事。没有被关注感,也便没有了表演感。或许,不把艺术与艺术家太当一回事,他们就不会太把自己当一回事,从而能以谦卑与自然的心态,创造出真正有生命力的作品。

798曾去过多次,给我的感觉就是过于精致了行走其间,很难如在草场地自然而从容。专门打造的艺术氛围,弥漫着一股时下盛行的小资味道。时髦的年轻人和各种肤色的外国人相互张望,移行。精致的人们与精致的艺术品一样,难分真伪。而游客们,也因着我是来看艺术的初衷自然而然的雅致起来。人与人就是如此,因相互在意而丧失生活中的自然状态。这里只有纯粹的艺术,包括高消费的商店西餐厅,生活只在其外,它们之间是相互剥离的。

在一家书店里,当服务员的年轻女子很认同我的感受,说自己每天就像一个动物园里的保护动物一样,供络绎不绝的游人参观。行走在艺术区里,就像走在舞台一样,有种难以克制的表演感。而新世纪最初几年,这里和草场地差不多,周围还有很多破旧的房子。名气不大,人不多,住在其中,生活消费不高,生活和工作一体,但如今就完全分离了还是很想念最初的798。听她如此说来艺术,若让人生活得失却自然与真实,我们还需要这样的艺术?我在感叹艺术原来可以导致对生活的迫害之余,倒有点担心草场地日后会重蹈覆辙

798和不少艺术家和工作人员聊过,他们大多与一般看法无异,就是认为生活是世俗,而艺术是脱俗,是对世俗生活无意义的一种拯救。艺术是更高的,飞翔着的天空,而生活不过是大地,甚或深渊。所谓世俗就是庸俗,或是堕落。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早已是常识。他们感叹现实美的错失,而认为只有与生活隔离,逃到艺术里,才有心灵的自由。他们如此的论断,不仅仅是创作论上的,更是生存论上的。

这两种立场,无论是创作论,抑或生存论,都是可疑和值得商榷的,特别是后者。创作论上,艺术,你可以说来源于生活,但她也只能在生活之中,而永远不可能高于生活。生活本身存在的多义性,其深广度,是作为有限个体的艺术家所不能穷尽的。而他们自身所存有的多义性,也是其创作的艺术所不能穷尽的。所谓艺术创作,并非是在生活之上建构了什么,而是不断的试图逼近生活,抵达生活之内核,祛除蒙蔽生活真相的尘埃,让原初的生活呈现出来。简单一点说,艺术就是还原生活,回归生活。她不过是永远处于流变中的,具无限可能性的生活的一种相对的现成化,相对的可能性而已。它是次生的,相对有限的。生活若是海洋,艺术就是那些色彩斑斓的鱼虾。若你非要鱼虾离开海洋,等待它们的除了死亡,就是成为标本。或者生活是天空,艺术是飞翔的小鸟,它飞得再高,也无法逃出天空。

并且,认识到生活高于艺术,并非压制了艺术,反而为艺术尽量更本原的诠释生命铺垫了真实之途。唯此,艺术才可能从观念的桎梏中奔逸而出,与生命和自然融为一体,绽放无限的光芒

 

 

当艺术高于生活

 

生存论上而言,次生的哲学或艺术是否就能解决人生意义的问题,还是唯有在生活中才能体会其中的奥秘?让事实说话吧。低估生活,不懂生活,或认为艺术高于生活的恶果我们司空见惯。刻薄绝情无用疯掉夭折自杀……

卡夫卡,曾三次订婚,又曾三次解除婚约,他总担心婚姻会影响其写作。极其相似的例子有克尔凯郭尔,他更看重对上帝的爱,他们可曾考虑过女友的感受。在思想艺术家中,独身的人前赴后继。尼采与凡高,具有相似灵魂底色的两个人,最终一疯掉,一自杀。海明威因不能写出更好的作品,或感觉成功的无意义,而将枪口对准了自己。顾城,作为生活中的留级生,在斧头的血腥中与婚姻一起走向死亡。海子,在赤道的创作状态中疯狂粉碎自身。昌耀,面对世界无言以对,自结巴潜入永恒的沉默……

艺术在他们看来,是一种拯救。然而,艺术何为?它是否就能拯救失败的生活,而不至于走向其初衷的反面,加速生命的沉沦或毁灭?对于一个大人,若像个孩子般偏执地追逐虚幻的肥皂泡,却抓不住一个面包或情人的一个微笑,我们能说些什么?艺术本只应为生活锦上添花而绝非雪中送炭

但艺术家对于所谓艺术高于生活的重申并非是生活无意义或不重要的佐证,恰恰相反,他们的悲哀是源于无力抵达生活却偏偏渴望生活,他们错失的幸福绝非源于自愿离开,而是被迫。这当然有很多原因,客观而言,艺术家群体的独特与稀少,是注定与大多数人观念言行相迥异,因而往往不被了解,何况理解?另外,他们因敏感与软弱而致的对生活无法把握的无能为力之感也是重要原因。他们被誉为是为了真善美而牺牲世俗幸福的烈士,但他们的行径却恰恰强化了他们对于世俗生活与幸福的渴望。我们或许最终会懂得,凡高缘何割掉耳朵,他的传记缘何叫做《渴望生活》,渴望就是对没有拥有且更高的东西的向往。卡夫卡,在他短暂生命的最后时期,写信给女友父亲,要求娶其女儿为妻,被拒绝在病榻上逐字逐句校完短篇集《饥饿艺术家》的清样,泪流满脸。随后,不久于人世

生活是艺术创作所能达至水平的最好标杆,去生活化的后果就是艺术生命的终结。克尔凯廓尔,在其仓促的一生中,写过不少文字,尽管形态有异,但基本素材就是其与未婚妻的恋爱经历。整体格局不大,原因很可能就在于其生活的狭窄。至恋爱结束,便只剩下回忆与狂躁,匆匆了结此生。卡夫卡,他的文字有一种变态的美,其中希望难见。虽然其作品很好的呈现了人性与命运的阴郁与不测面相,但错失了阳光与漆黑共舞的不朽张力。张爱玲,23岁左右便写出惊世之作,却也是顶峰之作。由于生活的封闭与僵化,她的创作只能反复回顾那可怜的青少年时代。他们的作品尽管优秀,甚至伟大,但之于生活,显得可怜与贫困。

生活是艺术永远跨不过的一条坎当生活丧失丰富的面相,肉体与心灵都注定备受摧残。而由于无法阻挡的历史原因所致的生活处境的局促而使艺术生命过早完结或转向的,并不罕见,典型的如沈从文。我们甚至可以说,只有生活,没有艺术。

 

 

作为信仰的生活

 

回应文章开头的当年关于艺术的感受,当然是欠缺的。艺术只是世俗意义的某种现成化或承载,生活是不能被颠覆的,因艺术就在生活之中,或者说艺术就是生活,对生活的颠覆就是艺术的自我毁灭。艺术本身会导致心灵与生活的某种撕裂,当艺术家无力把握生活时,他们就会以艺术的名义逃离生活,并美其名曰拯救。此时,艺术就会成为毒品,他们的孤寂与痛苦在短暂的慰藉后,注定是进一步的加深,直至在劫难逃,万劫不复的毁灭。他们的自以为是却是自我欺骗的深渊,最终埋葬的就是他们自己——生活的失败者。真实的生活是不需要拯救的,生活是无限而自足的。只有微笑着勇敢生活的人,才有可能抵达生活的内核,获取真正的艺术。

最好的例子如鲁迅。先生是中国晚清以来为数极少的所谓大师之一,是个非常生活化的人,与青年交往聊天,奔走各地体察民生国情,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因而其作品深蕴着爱的底色,厚重而多姿。当然,先生依然有着不足,如对尼采与弗洛伊德的误解,或许就有源于异质性的生活体验的欠缺。对于其自身所历经的生活,他同样不能穷尽。生活始终在考验着我们,生活永远高高在上。

别问这个世界是否值得爱,而要问,我们应该如何爱这个尽管残缺却是唯一的世界。强调生活高于艺术,绝不是宣扬随波逐流——庸俗的另一种表达——,世俗并非庸俗。我们只有摆脱艺术高于生活的成见与定论,才能真正的接近生活,体察生命。艺术本身就属于生活,除了生活世界,我们一无所有。因为别无选择,只有义无反顾。或许,我们只有过上一种作为信仰的生活,生命的意义才是可能的。

行文最后,我想起一位诗人朋友多年前赠予我的珍藏多年的明信片,有这样的字句禅的生活智慧就是,真切的体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身心永远是一致的。这便是生活高于艺术的意义,也是我的毕生追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被恋爱小说洗脑的人 都应该来读一读这个真实的故事
生活离不开艺术,艺术是一种修行。
答:庄子,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木心祭:启示【四】
美国艺术家Nic Joly的微型艺术
儒学是否宗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