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回复之五
我的回复之五:
谁也不能肯定自己所体悟就是仲景原意。一千个人读《论语》有一千个人想象的孔子,一千个人读《伤寒》有一千个仲景原意。究竟如何才是仲景原意?既无定论,版本众多,何必急于撇清,自认根正苗红?斩尽葛藤,得398条洁本《伤寒》以及《金匮》中方证具体内容,就肯定是仲景原貌么?你认定仲景就是古经方派目不斜视绝无旁骛的嫡派正宗传人,与医经派毫无瓜葛?仲景所作《伤寒杂病论》全然从经方派著作如《汤液经法》发展而来,所有和医经派有关的东西就肯定是王叔和或者后人掺入?就不允许仲景“撰用”“博采”某些医经派的东西,而要保持经方家的纯洁性?
即便“撰用”以下23字为后人所加,那么后人何以要加这23字?是否全然加错了,完全误解了,完全是无稽之谈?我觉得他必然是有所见才加的,也就是说不可否认仲景这本书撰用了很多其他书的内容,非只是单纯从经方派的书而来(论广汤液)。
历代多以经解论,胡老感觉这里面源流有别,所以胡老的理论扳过来,所谓拨乱反正。我感觉听胡老的讲座录音,胡老只是认为仲景书主要渊源来自于经方家一派的著作,其主流有不同于医经派的思想,有其独特的渊源,胡老非常审慎,语气中很多很多带推测,不肯随便下断语。到了冯老这里,(乃至于楼主这里也是),不仅要说仲景书来源于经方一派,还要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洗剥干净,砍掉所有医经派的嫌疑。也要替仲景撇清五行,乃至于认为经方体系根本就没有五行。即便洁本398条,什么六经病欲解时,什么阳数七阴数六,什么肝乘脾,这些统统都推到王叔和或者后人头上去。这就有点过头了。我觉得有点像当年极左思维时代的纯洁得可怕的味道。你何必要把界限划那么清呢?当年姓“社”姓“资”,今天看来是反应过激,有那个必要吗?这使我联想到金庸的政治寓言小说《笑傲江湖》,也是我写《气宗与剑宗》的初衷。
“撰用”是采录了部分内容,不等于全体照搬。医经类著作也非一家一人一时之作,也是累积了不知多少代人的成果,只要能更好的治病,撰用其中某些内容有何不可呢?
仲景398条中也有用针灸(倪海厦认为仲景于针灸不是很在行),存在针药并施,那么于《九卷》有所撰用,哪怕参考几条,比如在这个情况下不用药,直接刺期门比较好,在那个情况下刺风门风府就缓解了,象这些条文说《伤寒杂病论》撰用了《九卷》有何不可呢?
仲景脉法,吸收了《八十一难》之独取寸口,主要也用寸口法;但是也
不排除用三部脉诊法。且不说争议很大的平脉、辨脉两章,但论所谓洁本的具体条文中也有趺阳候胃的例子,如宋本《伤寒论》247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难,其脾为约,麻人丸主之。”《金匮要略》涉及趺阳脉的条文更多,如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有此条“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仲景脉法,如果说综合了《难经》的寸口脉法和《内经》的遍诊法,而形成仲景独特的以寸口为主,有时也用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脉法合参,那么说“撰用《八十一难》《素问》”也没什么不对。
而且《伤寒杂病论》一书里面伤寒有两层含义,一种是狭义的,和中风相对的,是证名;另一种是广义的,总括风寒温湿暍,正是《难经》第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之总义,是书名。
那么仲景“撰用”《八十一难》的某些精义,有何不可呢?
楼主说“我曾因此问题问过一经方大家,他认为,如果仲景果真以“《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等医经家的著作来撰写《伤寒杂病论》,医经家及经方派的思维混在一起,那其用方用药必定混乱,不可能方证、药证如此精确,丝丝入扣。这就是为何胡老、冯老、钱老反复撰文以说明仲景之书乃经方派的著作,是论广《伊尹汤液经》而来,这正是为了正本清源,明了此书的渊源,方能在读仲景书的时候,一些概念、思维方不会被医经派的著作所误导,这样才能正确理解仲景的原意,这对于正确理解方证、指导临床,至关重要!这就是为何要将那些少数医经家的内容区分开来的意义所在,不能让文中极少数后世混入的内容,影响了整部经典的解读,影响了经方的临床疗效。”是否《内经》的一些概念思维方式和仲景书顸格不入如此?我所见的是历代成名医家,没有力辟《内经》如此的。相反大都认为《内经》的东西,有时候你悟透了一个字一句话,就一辈子受用不尽,其重视《内经》,一如重视《伤寒》。
《内经》很多讲的是中医的一些至高无上的原则和大法,非一时一人之作,所以本身精粗俱集。你领悟了其中一部分,就受用无穷。胡老于《内经》“阴阳交”之“正邪交争”体悟深刻,对“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也同样体悟深刻。而这些几乎成为胡老的理论的基础的一部分。仲景从《内经》中吸收了营养,又有何不可呢?
胡老特别地强调了要从经方派的特点来把握仲景书,这是对的,因为仲景书的主要基础来源于经方派。但胡老没有进一步要完全撇清医经派及其他非经方派的内容,没有“宁要经方派的草,不要医经派的苗”。
我的观点是,太过与不及都是毛病。认为所谓“仲景自序”中““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就以经解论,忽略了仲景书主要是论广汤液而来的根本,当然不对;只承认仲景学术来源于经方,不承认仲景采录了医经派等它派它书,完全撇清其他、按照今人的理解纯化经方,这也太过头了。
接下来老汉跟帖:
同意11楼liqiping的主张。讨论这些问题也很头大,其实也没有个止境。我见到上古版主的商榷文章,气度非凡,见解深刻,才理董自己的一些游思杂想,亮出来准备挨砖。此贴已经太长,也太过复杂。我就不想再续或者回帖了,再次收心,回到方证的学习上去
--------------------------------------------------------
老汉按: 老汉最后说了人家一通坏话,说完施展“神行百变”功夫,要溜之乎也。是否胆气不够? 呵呵,吾常遗笑于大方之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新认识六经辨证
为往圣继绝学--汉传中医讲仲景方书流传与沿革
冯世纶:不走出这些误区,再学也学不懂《伤寒论》(下)
《伤寒论》概述
清代前中期医学
第 02 讲  《伤寒论》成书背景和流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