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厚夫专栏◎散文:杨家城记

著名作家厚夫授权       专栏

杨家城记

文/厚夫

杨家将为中国老百姓传颂,已经有近千年的时间了。在我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很少有像杨家将那样,被民间热烈地赞颂和深切地同情。有关杨家将的故事,从最初的民间传说,到稍后的戏剧词曲,再到以后的小说传奇,千百年以来,一直在里巷、稗乘、舞台、说书场里流传敷演,愈演愈繁。致使杨家将故事中的人物,如杨业、佘太君、杨六郎、杨宗保、穆桂英、杨文广、杨排风、柴郡主、八姐、九妹和同他们相关的孟良、焦赞、寇准、呼延赞、呼延庆等,都成了家喻户晓的忠于谋国、忧国忘家、勇于任事、不避艰危的一批可爱的英雄形象。

由于杨家将在传说和文艺作品中显得十分显赫,而在历史史籍记载中,又非常简略隐晦,所以杨家将其人其事,总不免有“信者悉以为真,而疑者又以为子虚乌有”,“特因其事多在边方,中朝不能尽知,民间闻见亦多影响,故不免疑信相参”。杨家将作为历史人物,是指以杨业、佘氏(戏曲中作佘太君或佘赛花)为核心的杨氏一族及其部曲。其中包括杨业的父亲杨信(戏曲小说中作杨衮或杨滚),儿子杨延昭(戏曲小说中作杨景或杨六郎)七兄弟,孙子杨文广(戏曲中杨宗保与杨文广两代)后昆,裔孙杨宗闵、杨震、杨存中,兄弟杨重勋,侄儿杨光扆,侄曾孙杨畋,部将焦赞(戏曲中还有孟良)、王贵,以及杨延昭的子孙播州(今遵义地区)杨贵迁以及杨价、杨文等人,这些人史书有叙录,是无可怀疑的。其他人物如孟良、穆桂英等人,也在许多地方志中有记载。

我曾专程考察过杨家将在神木县城北40里的杨家城故址。这个故址也叫麟州城,在神木县北40里。《神木县志》(道光本)也记载:“麟州城,一名杨家城,以州刺史杨宏信,长子重勋,孙光世守麟州,驻扎此城,次子继业,孙延昭皆以武力雄其一方,因而得名。”其实《神木县志》犯了一个错误,杨信的长子应是杨业,次子才是杨重勋。在陕北地区,许多有杨家将故迹的地方,被后人改称杨家城,这里有崇尚缅怀捍边英雄的心理。唯独此城是在史书上有记载,看起来定是古麟州城无疑。欧阳修曾在《论麟州事宜疏》中言:“城壁坚完,地形高峻,乃是天设之险,可守而不可攻。”古麟州曾是古代西屏榆阳、东拒河朔、南卫关中、北控套内的边塞著名的军事堡垒。

去时正是六月一天的下午。乡村间弥散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田间氛围,牧羊人吆喝着白云一般的绵羊群,给苍凉的黄土与沙漠地带增添了一种美色。窟野河款款地流淌着,西斜的夕阳给河面上撒下了一层薄薄的碎金,它们在欢快地跳跃着。沿着河谷,远远望去,杨家城故址款款地立在山崖的台地之上。它虽然几经岁月沧桑的蹂躏,早已残毁,但犹有一种磅礴的大气,犹有先前的迹象。

杨家城筑在山上,西临悬崖,下为窟野河,北界草地沟河,东南皆山陵沟壑,地形十分险要,易守难攻,是个布兵设防的好地方。唐开元十二年置麟州,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复置。宋改建宁军,又改镇西军。元人迁建于今县城东山。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复迁于杨家城,八年(公元1443年)迁建于川口。古麟州城原分内、外两城,内城居中,有南北2门,外城周长约4公里,有东南北3门,西距绝崖,下临大川,高陡无门。内城为长方形,南北约1000余米,东西300米左右,由4座小城组成,各以土墙相隔,彼此有门可通。史书记载,城门上有城楼。宋代文彦博有诗为证:“昔年持斧按边州,闲上高城久驻留。曾见兵锋逾白草,偶题诗句在红楼。”张咏也有《登麟州城楼》留世,“莫问戎庭苦,高栏是夕攀”。可见曾经有楼而且高大宏伟,既是供军士们观望的军事观察哨,又是文人墨客登临感兴的好处所。城墙土夯筑,高广坚固,可惜全已废圮,只留下夯土城墙的形迹。想当年金戈铁马,兵戎整齐,鼓角声响彻四方,那是多么雄壮!可惜这种情景只能像大浪淘沙一样,分清金子与沙石,而把那些金子一般闪耀着光芒的英雄人物与事迹珍爱着、捧着、宠着,供后人凭瞻。

城内东北角崖畔,有从石上钻凿的两个大井,一个周圆约8米,一个略小,深不可测。据当地人讲,井深45丈,皆凿石而下,底通窟野河床。去时所见到之井,被碎石沙土所填,自然也无水了。相传,当年甘水畅旺,一旦城被围困,则军民饮用,从未断源,人们均视其为奇迹。另有深井两口,在城墙下,为石缝中水,至今仍能使用。

东门内原有真武庙,俗称将军庙。建造年代不可考,旁立有一块断碑,字迹漫漶不清。宋绍圣五年(公元1098年)书刻“杨家城将军山庙碑”,引据原庙碑记事略述: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西夏人背和攻城,见此处有神人指挥状,因而敌人遁去,人们讹传神人显圣,称为将军山,筑庙以祀之。现在庙早已湮没,只留下一些神奇附会的传说。

麟州处于契丹、西夏、北宋三大政权之间。固守麟州,东可扼契丹南侵,西能牵制夏人对鄜延及以西诸路的进犯,南可保河东一带安全。它虽孤悬于河西一隅,与延州等地联系还得西渡黄河,绕道山西,一切军需物资均须河东(山西)辗转供应,成为北宋的巨大负担。但由于军事的需要,北宋一直不惜付出重大代价固守麟州,并派名臣司马光、范仲淹、欧阳修多次巡察。西夏李继迁攻占银、绥、宥等州及河套大部地区,西面又攻下灵州进据宁夏一带,唯有对东边的麟、府两州虽屡派大军侵扰,均未能占领。

相传城东南约70米处,有唐代种植的两棵松树,因年久树老,枝柯相连,两三人不能环抱,后人因以神松相呼。金以前名神木寨,元以后因此命名神木县。当然,松树早已不存在了,“欲寻神木识根由”的愿望驱使着我对往昔浮想联翩。

就在这个鄂尔多斯沙漠的边缘地带,游牧民族和中原从事农耕的汉民族之间发生着几千年的对峙。这块古老厚重的土地上曾经演绎过无数代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而杨家将的故事,便是其中最为悲壮、最为感人的一幕。走进杨家城的废墟,在这残瓦断砖、萋萋青草之间追思往昔。目望着大漠深处的太阳如何生动地把那一炙烈的火焰燃成灰烬,在傍晚的天幕上镶刻上绚丽的七彩晚霞,这是历史的锻铸过程。岁月也是大刀阔斧地勾勒着这座塞上的古城堡,使得它在剑雨腥风的战争年代留下永久的青春魅力。沿着史书和传说的隧道,渐渐地接近着那一段烽火岁月。

陕、甘、宁、晋及内蒙古一带,“迫处羌胡,民俗修习武备,高尚勇力,鞍马骑射”,自古以来即以出良将著称,有所谓“山东出相,山西出将”的俗语(山东、山西,古代是泛指太行山以东及太行山以西。其东,除山东省外,尚包括今河北、河南等地区。其西,除山西省外,还包括陕、甘、蒙等黄河中游诸地),就在唐末五代战乱、诸侯割据的年代,这一地区成为孕育了杨家将的土壤。

杨家将的第一代英雄人物,是五代初火山(今山西河曲县)一带的“土豪”,即无官无职的地方势力首领。他本名弘信(也可称“宏信”,后人避讳宋太祖赵匡胤父亲赵弘殷,而改称“杨信”)。唐末五代初,契丹南犯,兵锋到河曲一带。杨信作为这一地区的土豪,纠集了一支以宗族和部曲为骨干的保卫家乡的武装力量,进行反侵略战争,因为无所统属,故自称或部属尊称“火山王”“火山节度使”“火山刺史”。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契丹攘夺燕云十六州,乘势掠去岚州(今山西岢岚)等地,杨信转战晋西北,南下夺取卖国贼石敬瑭的离石、保德、临县等地。公元942年(后晋天福七年),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换取契丹皇帝支持,受策封为“大晋皇帝”的石敬瑭死,其侄石重贵继位。企图吞并中原的契丹皇帝辽太宗,借口他没有先行取旨,率兵进攻,于公元946年灭掉后晋,自为中原之君,并下令俘迁陕北居民于辽东。居民群起逃离,州官也纷纷遁走,石氏在陕北的政权多瓦解。这时,杨信便与其同盟者(即后来的儿女亲家)府州(今府谷)大族佘氏联合,渡黄河北上,攻克麟州,自为州主。与侵据丰、胜等州(皆在今神木、府谷之北)的辽军作战,从此举家迁至麟州,成为“河西”(黄河以西)人或“陇上”(因麟州位于陇山即六盘山山系北脉白于山川北,北为上,《宋大诏令集》又称之曰“陇上”)人。

山西镇将刘知远,在后晋王朝灭亡后,驱逐契丹军队,收复开封、洛阳,建立了后汉王朝,自为皇帝。他的弟弟刘崇被提升为北京(今太原)的留守,兼领河东节度使。河东是一个大行政区,当时辖有今晋中等黄河以东诸州,还辖有黄河西岸的府州、麟州、丰州等地。杨信就是在后汉初受到刘知远招抚任麟州刺史的。作为边防重臣,杨信戍守、管辖相当于今天神木县境的地区。乾祐二年(公元949年),杨信的长子杨业18岁,与府州佘德扆之女佘太君结为夫妻,戏曲《十塘关》中“七星庙招亲”就指此事。杨信受任为后汉麟州刺史后4年,后汉皇帝刘知远死,子刘承祐继位,为大将郭威所杀,而立刘知远弟刘崇之子,寻又杀之。后汉历三主四年面之。刘崇据河东称帝诏继汉统,史称东汉或北汉。刘崇作为后汉的宗室,非常仇恨夺了他家皇位杀了他儿子的郭威,便一反过去反抗契丹的态度,转向契丹称臣纳贡,以换取帮助,攻打郭威。杨信看到这种情况,不得不与其亲家佘氏相僭背汉归周(北汉乾祐四年)。由于之前杨信派其长子杨业赴刘崇军中任职,过了黄河,到河东任所,所以父子分属两国(后周和北汉)。从此杨氏一族遂分居麟州、太原两地。

公元952年,杨信死于麟州任所。作为一州军政长官的刺史,本是朝廷命官,因杨家权大势大,是拥有“自赡之兵”(私兵)的地方势力,在走马灯一样更换王朝的战乱时代,是有相当大的威慑力的。后周王朝不得不承认他们的世袭权利,麟州刺史一职便由次子杨重勋继承。杨重勋本名崇训,于后周广顺二年继任麟州刺史时,尚是十几岁的少年,因哥哥杨业在北汉,随即举州归附北汉,改名杨重训。这年二月,为群羌所围,求援于后周的府、夏两州,于次年(后周广顺三年)正月,不得不归附于周。围解,再背国归汉。高平之战后,汉军被歼5万,失去晋州(建雄军,今山西沁源)以南土地,国力衰弱,麟州孤悬敌境,得不到北汉王朝的支持,在周世宗柴荣的招抚下,杨重训于后周显德四年(公元957年)十月,归附后周。在那种夹缝中生存,只能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形势。后周王朝旋即升他为麟州防御使(高于刺史两级),加检校太傅。后周世子名柴宗训,杨重训再避讳改名为重勋。

杨重勋归周后3年,北宋王朝代周,他又成为宋臣。宋初,他曾与府州佘氏联合,多次同北汉作战。宋乾德初,麟州治所迁驻于吴儿堡,领新秦县,旋开麟州为建宁军,授杨重勋为节度留后(稍低于节度使,大于观察使)。开宝二年(公元969年),赵匡胤亲率大军攻打北汉,杨重勋与佘御卿(佘德扆子,佘太君弟)率部渡河入山西作战,攻取河曲、岚州等地。太祖嘉其忠劳,授重勋为建宁军节度使,佘御卿为永安军节度使留后(后来杨重勋被召入朝,升驻宿州保静军节度使,治今安徽省符离集)。杨重勋于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卒于驻所,年约40岁,谥赠官侍中。时年20出头的儿子杨光扆仍领麟州刺史,于宋太宗时死。杨光扆的儿子杨琪年幼,不足任事。作为地方势力的杨氏,在削藩政策下,从此不再专麟州之土。杨琪是杨光扆的长子,杨信的玄孙,他后来官累至提典河东、京西、淮南等路刑狱,阶银青光禄大夫。他的儿子杨畋也在北宋王朝入仕,直至龙图阁直学士、知谏院,死后追赠右谏议大夫。杨畋刚直不阿,不趋炎附势,与王安石、欧阳修、苏轼是好友。他有独子祖仁,没有什么名气,从第五辈后,河西麟州的杨重勋一支便默默无闻了。此后,活跃在陕北这块历史舞台上的杨家后裔是河东杨业的那一支了。

宋仁宗时期西夏“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这个归附北宋的小王国,在实力渐盛、羽翼丰满之后,于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正式脱离宋朝,迁都兴庆(今银川),建元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它南境与宋朝丰、府、麟、环诸州相接,李元昊在称帝后废除和约,以向北宋频频发动进攻,成为宋王朝的一大边患。有宋仁宗以后名臣自韩琦、范仲淹以下,狄青、曹修、郭达、沈括、韩绛、种师中父子、吴玠兄弟及府州佘家,无不从事防御西夏的战事。杨业的孙子、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初隶韩琦,继隶范仲淹从事防御西夏的战事,“范仲淹宣抚陕西,与语奇之,置麾下”(《宋史·杨文广传》)。杨文广是个20来岁的小伙子,从此走上了国防前线,共历10年之久,其事迹不见于史传。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十月,宋王朝抽调陕西诸路军将领150人,统边兵赴广南行营,隶枢密副使狄青征伐侬智高,杨文广也在此列。后来杨文广多立战功,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其在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十一月初三病死军中。次年闰四月,朝廷追赠他为同州(今大荔县)观察使。

而杨业的孙子,世居山西代州崞县的杨宗闵,在北宋末期曾因亲家佘氏为麟府路长官,这块地方又有杨氏族人,他被任为麟州守将。他的儿子杨震也分任麟州辖下的建宁寨(原为建宁军,后降为寨,即今神木县北麟州镇)知寨,《宋史》四四六卷《忠义传》有杨震传,附有杨宗闵的行谊。其时,北宋的边远之患不再是西夏与契丹国了,而是金国。宣和年间,金军开始南下侵宋,杨宗闵父子也参加了抗金的战争。

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苟延残喘的契丹王国在东亚一带自建国家,仍旧称辽,史称西辽。其留居在今阴山河套地区的辽人及其附属部落,在小曲禄(大约是契丹的一种官员或贵族称号)率领下,仍有10余万之众,于公元1124年大举南侵宋的麟州等地,以图据阴山河套与宋、金抗衡。杨宗闵与其亲家府州佘家军首当其冲,小曲禄终不得逞。在一次战斗中,小曲禄的父母、妻子竟为杨宗闵所擒。因此,小曲禄对杨家将怀有刻骨的仇恨。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大军攻打中原地区,河东失守,陕西、河南全线暴露在敌骑面前。为加强黄河西岸的守备,杨宗闵被抽调任永兴军路都总管,领贵州刺史的官街,南下长安,助陕西经略使唐重守关中,他实际上是黄河西岸防军总指挥。杨宗闵受命之后,把麟州指挥权交给了知建宁寨的儿子杨震。就在这个时候,不甘心自己灭亡的契丹小曲禄纠合燕云溃军及羌人、奚人、鞑靼人的一部共10万人,又一次东侵宋朝的丰州(在麟、府二州之北),进扑麟、府、绥、延等州。杨震时在建宁寨中兵力不足200人。杨震激励军民同仇敌忾,屡挫攻城之敌,终因粮尽矢穷,援兵不至,数日后为小曲禄所攻陷。杨震夫妻、子、女计数十口,与全城军民全部战死。杨震殉国时44岁。只有长子杨存中从军河北,四子杨安中随祖父宗闵,幸免于难。根据史书记载相推,杨震所守的建宁寨就是今天的这个杨家城。

杨宗闵在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的长安保卫战中,壮烈殉国。在南宋王朝南迁以前的最后一战中,杨氏一支的杨宗闵,及其子杨震、孙杨居中、杨执中及全家,全部为国捐躯,其事迹可歌可泣。所余只有杨存中、杨安中兄弟两人。从此之后,赵宋王朝进入了偏安江左的所谓“南宋”时代。而此时,府州佘可求举地降金,金王仍许他进领府州及麟府路经略使。至此,杨家将的身影在几代征战杀敌的陕北高原上才完全消逝了。作为这个家族的幸存者,杨存中一生都在从事抗金战争,他的部队号称精锐,是南宋王朝得以立足淮汉之南的主要支柱之一,他本人也是所谓的“南渡十将”中的一员,与岳飞、韩世忠、吴玠、张俊、刘光世、王渊、王燮等齐名。这是陕北人的骄傲。

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府州佘可求新丧,西夏人入侵府州。佘可求的儿子佘彦文依附了金鲁王完颜昌,知代州。佘氏多迁于山东,从此以后,佘氏不再有府州。佘家军在陕北高原上的辉煌历史也结束了。

观宋金时代的杨家将故事,老英雄杨信首举义旗,复河曲、保德、离石、临县及麟州、府州等地于契丹之手,开始营建麟州古城;杨重勋据穷边孤垒,抗御辽人,保家为国,子杨光扆死于职事;杨文广转战三边,守御北门,令西夏人胆颤心寒;杨宗闵长安抗金,以身殉国;杨震夫妻困守麟州危城,矢忠不屈,最后战死马前……这些发生在陕北高原上的一幕幕历史画卷仿佛今天一样的清晰,历史将永远铭记着那些捍卫祖国江山的忠勇英雄。而陕北这块饱经磨难的苍老土地,正是由于鼙鼓动天、战马嘶鸣、兵锋相击才铸就了钢一般的血性之气,正是由于无数有名的英雄事迹才锻打出它的生动与辉煌。杨家城,这个瓦砾遍地、野草横生的废墟,你是历史的无言见证人。你用沉默的方式显现,各民族的团结、共同发展将是历史的永久话题。

我曾在《神木县志》上查到一首佚名诗,是描写杨家城周围景色的。诗云:

一径开溪畔,孤村人几家。

山花常带雨,野柳暗藏鸦。

路曲分樵牧,冰澌咽石沙。

相看不倦处,前路暮云遮。

看起来杨家城的景色也是别具风光的了。当然也有那将军山马啸啸的厮杀声,也永远湮没在历史的故迹中了。因为这里已成了神木县的名胜之一,而附近的大柳塔一带,已经全让现代化的矿井和高楼所统治了。想必,这是杨家将所没有想到的。古老的陕北高原将以另一种风姿在天地间展露自己的风采。

我目送着窟野河载动着岁月与历史缓缓地流归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踏着初上的月色离开了杨家故城。夜岚濡湿了我的身体,我心里默默地说:明天将更为生动!


        《走过陕北》是有关陕北人文、历史的散文随笔集,在这本对陕北具有典型意义的故迹寻访并与之倾心对话的散文集中,作者以现代人的眼光,对陕北有代表意义的地域或文物触景生情,讲述历史,倾诉情怀,用睿智的思考与优美的文字加以记录,被誉为“黄土地上的壮丽诗篇,人文赤子的深情恋歌”。

       厚夫本名梁向阳,陕西延川人,系延安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已出版《路遥传》《当代散文流变研究》《心灵的边际》《边缘的批评》《行走的风景》等多部著作,曾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表彰奖、柳青文学奖、冰心散文奖等多项荣誉。



微风轩主编   微信号

是一种鼓励 | 分享是最好的支持

本栏目广告投放热线:1559202592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佘太君佘赛花
折茂德||折(佘)太君为历史人物新证据
中国古代优秀女性实录:将帅篇(5)
原来杨家将灵魂人物佘老太君确有其人呢,她娘家人更厉害
略谈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
历史上真的有杨家将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