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在旅途】王静:追寻一个伟大而不朽的灵魂

追寻一个伟大而不朽的灵魂

这完全是一个偶然,我竟然有机会拜谒了周立波故居!

知道周立波这个名字缘于《分马》这篇课文。初中时我的语文知识掌握的比较扎实,牢牢地记住了周立波先生的大名,记住了《暴风骤雨》《山乡巨变》,记住了赵玉林、郭全海、车把式老孙头,记住了邓秀梅、李月辉、陈在春……然而,作为一个自诩为文学爱好者的我竟然不知道湖南益阳是周立波故里,是《山乡巨变》的诞生地和演绎场。当同行中有人提出周立波是脱口秀节目主持人时,一股凉气袭心而来,我、周立波及中国文学该是怎样的悲哀和痛心!

 幸遇好时代,益阳市委、市政府崇德重文,斥巨资重修先生故居,存念留本,以示感激。当然这更多的体现了益阳人的一种骄傲,我理解益阳人也是通过修葺保护先生故居来学习传承先生永不满足、不断探索创新的艺术精神。这张益阳的文化名片也给我们这些文学崇敬者留下了探寻先生足迹、追寻先生灵魂的机会!

良月,暴寒骤冷,天空吹来雨丝,点到脸上凉凉的,抑制不住即将到达先生故居的激动,甚至有些冲动……

车子从益阳市驶出约摸5公里后,拐进了一条漂亮的小公路。说它漂亮,并不是公路本身漂亮,而在于路的两旁:右手边是一条小溪,溪边一条架着蔓棚的游道与公路并列前行。蔓棚上野蔓缠绕,添了几丝田园意境和诗意。立波先生的文学气息不仅感染了溪水、野蔓、瘦禾绿田,也弥散到了左手边苍翠的青山和点缀在青山里的座座小楼。可惜的是那片荷塘里的荷花早已败落,失去了灵感,只待那明年荷月再绽一夏!年年夏日,层层叠叠、遮遮掩掩、争相辉映,用荷塘月色的美惊艳一季!

眼前便是周立波故居!

  “说是清溪没有溪,田塍道上草凄凄。山边大树迎风啸,村外机车逐鸟啼”。这首先生专门为其创作诗歌的村子便是故居所在地清溪村了。这是一个微丘地带,三面地势略高,从洼地里的稻田、菜地、民房、丘陵依次而展开,先生故居便坐落在这丘陵环抱、翠竹簇拥之中。

  我先深深地吸了一口先生曾经吸过的气息,凝视一阵先生曾经无数次凝视过的山、水、天以及这充满先生温度的大地。这景、这物、这人恰是一篇有味道的散文,我就尽情地徜徉在字里行间,忘我地享受着优美的意境和精美的文字之中。

  这是一座典型的洞庭湖区特色的民居宅院,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它依山傍水,坐北朝南,悬山而建,土木结构,土筑围墙,青瓦屋顶,占地面积790平方米。整个宅院绿树成荫、素雅无华!

  正门居中,门楣上悬挂着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吴阶平手书的“周立波故居”匾额。整个院子属于“三间两搭厢”式结构,两厢非对称布局,东厢房四间,东偏房五间;西厢房七间,后厢房三间,过厅一间,西偏房四间。厢偏房之间有天井相隔。

随着导游动情地讲解,我的思维也随着一间一间房子跳跃着、闪烁着……

1908年8月9日,周立波先生出生在这座宁静而优雅的农舍里,从呱呱落地到16岁考上长沙市第一中学,他一直同父母生活在这里。周立波,排行第三,原名绍仪,字凤翔,据说周立波的母亲刘昭珍在临产前,梦见一只美丽的凤凰鸟,围绕屋后树林飞翔,最后栖在了茶树上,就生下了一个男孩,夫妻俩十分高兴,就取名为凤翔。绍仪是派名,绍字是辈份,仪字表示“有凤来仪”。立波是先生是后来从事写作发表作品时用的笔名,即英语“自由”的译音。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在湖湘文化的孕育下,在书香门第的家庭培育下,先生自幼听话懂事,勤劳聪明,勤奋好思,深得老师和父母的喜爱。

青年时代的立波先生热烈、狂热地追求真理,向往自由,三赴上海,为文学事业和革命事业拼搏战斗了一生!正是基于这种崇高的信念,他把自己文学创作的基调定为歌唱“美丽和真诚”,也歌唱“刚强和反叛”;在延安,他就被认为是“歌颂光明”派;解放后,“歌唱美丽,歌唱真诚”也就成了他心中歌曲更加鲜明突出的主旋律。

1928年先生开始写作,1934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爆发后作为战地记者走遍华北前线,1939年到延安,任教于鲁迅文学艺术学院,后主编《解放日报》文艺副刊,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1946年去东北参加土改工作。

 我完全沉浸在先生住过的屋、用过的生活用品及他的人生历程之中,就连他用过的农具也是那样地让我眷恋。在先生卧室兼书房里我伫立良久,目光久久不愿从那张先生用过的书桌上离去。书桌置于先生亲手制作的木窗前,透过窗棂可以看到房后的那片竹林和茶树山。我在想,这窗外的野草、泥土和生灵每日被先生望着,身上沾满了先生的眼神,与先生对视,给先生灵感,也给了先生倦怠后精神上的抚慰。那么这些野草、泥土和生灵应该一直陪伴在先生不朽的灵魂里,为先生的巨著立下了汗马功劳,它们该有多幸运呀!顿时,我竟然开始对他们充满了羡慕嫉妒恨,如果我是先生窗外的一棵野草该多好呀!

20世纪初中国农村正在痛历着外侵、恶政、欺凌和凋敝,先生不惜以热血和生命捍卫家园,穷毕生精力,倾满腔激情,探求农村的变革之路。1936年,他翻译了《被开垦的处女地》,向国人介绍了在顿河两岸开展的农业集体化运动;1946年,他以一本《暴风骤雨》形象地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农村变革的激荡、兴奋和希冀;1954年,他一头扎回清溪老家,写下了合作化运动史诗《山乡巨变》,成就了他文学的巅峰。这些小说清新秀丽、别具一格,丰富而浓郁的乡土语言使它们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这样接地气、有温度的作品必将流芳百世!

1979年9月25日,周立波先生因病逝世。在四十多年的革命文学道路上,先生集作家、学者、战士于一身,被称为“学者型战士”“战士型作家”,一生共创作了300多万字的著作,创作的作品思想深刻,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他以真诚的笔调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进步,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因为在相当长时期内,从作品的深度、广度、力度上来讲还没有人能超越先生,故而他与孙犁、赵树理及柳青四位作家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铁笔”, 素有“南周(立波)北赵(树理)”之美誉;长篇小说《暴风骤雨》曾荣获前苏联国家奖——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暴风骤雨》《山乡巨变》和《山那面人家》等作品,曾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国外,在海外拥有广大读者;“文革”后创作的短篇小说《湘江一夜》获得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一等奖,更标志着其晚年的小说创作已登上一个新的高峰。

周立波先生总是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适应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审美需求,不断寻求自我突破,这种不断创新、不断超越、从百姓中来到百姓中去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文学爱好者学习;先生数百万字的作品是不朽的,他的人品和作品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依次参观完复原陈列、先生生平陈列、先生文学研究会后,我恋恋不舍的走出大门。在大门外先生的雕像前,我深深地三鞠躬,告诉先生:我来看您了,您的精神将会永远指引着我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生命不息,写作不止”!

 古有屈原,今有立波;悠悠资水,一路奔来;先生已去,精神永存!盼望着益阳市政府进一步开发保护好先生故居,将先生故居打造成益阳的一张名片,让先生的精神熠熠生辉!

作者简介:王静,女, 80后,西安市人。笔名清矣。研究生学历,管理学学士。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咸阳市作协会员。近年来陆续发表各类文章50余篇10万余字。曾在乾县乡镇工作数年,现供职于咸阳市某机关。不善言辞,外憨内愚;恋在文字,痴爱文学;勤于思考,笔耕不辍;虽无成就,从无怨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周立波故乡行采风作品选5】周进军:周立波故居行吟
因为一本文学经典,这个村子名扬天下!这里是山乡巨变第一村!
湖南这个村庄,为何让莫言刘慈欣组团来打卡
作家活动周·作家感言丨“将自己这滴水,融入时代和人民的江河”
看着手机走天下30 追寻三湘巨变的源头
郭进拴|从《山乡巨变》到《新山乡巨变》【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