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全球第一的芬兰教育值不值得吹,豆瓣9.2分的纪录片告诉你答案

一集就窜上了豆瓣9.2分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

著名记者周轶君走访了六个国家:

获得18个诺贝尔奖的日本、全球第一的芬兰、跨国CEO占比最多的国家印度、精英教育闻名的英国、创业公司崛起的以色列,以及我们中国。

带我们看看不同国家的孩子,看看他们不一样的童年。

在第二集芬兰播出后,我发自内心地感叹道,芬兰简直是一个教育的乌托邦

在这里,有免费的午餐和教育。

学科之间会有跨学科的融合。

学习的目的不是知识,而是生活。

随处可见的博物馆,孩子从小就能接触艺术的熏陶。

没有围墙的教室,亲近自然。

只要不影响别人,怎么舒服怎么来的教室。

(腿都放到在桌子上)

(橙色眉毛的小女孩)

没有竞争,没有考试,一小时作业。

教室里面强调的标语不是努力学习,而是积极生活。

更重要的是,即便在如此宽松和自由的环境下,芬兰依然被誉为“全球第一”。

2000年以来,在对70多个国家的15岁学生的数学、阅读和科学三项能力的PISA评估中,芬兰每次都名列前茅。

联合国发布2019年《世界幸福报告》,在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中,芬兰连续第二年被评为“全球最幸福国家”。

全球手游大IP《愤怒的小鸟》,App Store 上最赚钱的一批游戏之一的《部落冲突》,皆出自芬兰。

无论是学习上、发展上、素质上、心理上,芬兰都走在了世界的前沿。

因为,与知识相比,芬兰人更在乎的是学习本身。

什么都能学习,什么都能用来学习,什么人都要学习,什么时候都在学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说到教育,愤怒的小鸟创始人皮得·韦斯特巴卡提到了孔子的这句话,诠释了芬兰人的学习状态。

充分调动孩子的好奇心,帮助他们去探索世界。

用他们感兴趣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习变成一件终身的事情。

在芬兰,似乎补上了所有教育中短板、缺漏的部分都被补上:

过于讲究成就,而忽略了生活技能,出了学校成巨婴

兴趣爱好不是为了应付升级考试,变成了实打实陪伴人一生的慰藉

学习是为了发现自己擅长的,而不是为了和别人一样

有条件去思考一些“无聊”的问题,比如,飞机坠落到无人岛上会是怎么样的?

允许有自己的想法和独立思考的空间

不只有待在教室,对着卷子和书本,才算是学习

体育课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

科目与科目之间强烈的分割感,以至于我们孩子会惊讶“语文老师竟然会数学”

艺术的熏陶,美感的培养

竞争,考试,排名让孩子和家长挥之不去的焦虑

……

如果看到这里,不少人会觉得芬兰的人根本没有在好好学习,在进行虚伪的“快乐教育”。

那就想错了,芬兰恰恰才是最考究学习的国家:

因为,运动过后的大脑拥有更高的专注力,所以他们要孩子保证户外运动。

因为,艺术有助于开拓大脑各个区域的链接和功效,所以到处都是博物馆。

因为,长时间学习会使大脑疲乏,所以他们重新调整了学习的时间。

因为,学习是为了日后的生活,所以他们更注重生活学习,知识自然而然就藏在生活当中。

因为,大自然的户外活动能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感官系统,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和学习力。

因为,兴趣爱好是帮助人们情绪健康,减缓压力最重要的方式。

因为,在“无聊”的思考题里,他们会运用到不同学科的知识,这能令孩子自发地去学习、应用和探索,比简单地传输知识要印象更深刻。

在学校里,学习才是学校的主体,不是考试也不是作业,而是学习这个行为本身。

他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是聪明,只是聪明的方向不一样。

如果孩子不喜欢数学,他们会从孩子喜欢的东西入手:

喜欢汽车的孩子他们会用小汽车教,喜欢动手的孩子会用乐高教,杂货店里也能教。

所以芬兰人的课堂无处不在,芬兰人的学习也是无时无刻。

但是,芬兰的学习也并非一帆风顺。

拿作业来说,芬兰学生作业时长远低于中国学生的平均水平,看起来是一件好事。

因为,作业量的多少并不能作为反映个人成就程度的依据。

萨尔曼在《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中提到的作业量和能力高低没有直接联系的例子:

在国际性考试中排名靠前的学生往往都有很多的家庭作业,但另外一些同样取得高分的学生(丹麦和捷克斯洛伐克、日本)却只有很少的作业。

更重要的是,“大部分的老师在进行教师资格证培训时并没有接受过针对如何布置家庭作业的培训。”

从幼儿园开始,令家长头疼的手工作业,就被不少人诟病和质疑是否直接从国外直接搬过来。

如此看来,给孩子留时间,减少他们不必要的负担的芬兰教育似乎做得非常好。

近几年芬兰PISA排名数据告诉我们没有那么简单。

芬兰的PISA排名在最近几年也在下滑,下降趋势尤其体现在需要反复练习才能掌握熟练的数学学科上。

芬兰教育研究所的专家也认为:

学生较少有家庭作业,缺乏深度学习的机会,难以达成熟练掌握。

自我意识增强,“我为什么需要做这些”这样的自我设问促使学生探寻自己在现实生活及未来生涯中切实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更使得学校学科知识的学习及练习缺乏主动参与。

芬兰教育研究所的PISA数学学科专家表示,学生仍需要一定的练习保障对数学知识的进一步深入理解,以达到掌握。

但是学校及教师有指定和安排课程的高度自主,学生和家庭对于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有自己的思考及需求,这些因素使得难以从教育政策等层面自上而下施加影响,改变学校文化和学习者的学习方式。

于国文 曹一鸣: 芬兰:PISA 热的局内人反思——对话芬兰教育研究所测评团队 |《外国中小学教育》

没有一种学习系统是完美无缺的,但是我们可以学着芬兰给孩子保留更多的尊重与好奇

因为尊重和好奇,能给予他们更大的动力,能让他们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

相比于被动地从学校的课本上汲取知识,芬兰教育更在意的是学习能力本身。

就像《认知天性》里说的:“不管你想要做什么,或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掌握了学习的能力,你才能参与竞争,才不会落伍出局。”

芬兰看起来轻松是因为他们将学习融入到了每个人的生活当中,让学习变成了一种本能。

只把学习的能力留在学校,留在书本上,对于大脑正处于飞快发展的孩子来说是一种浪费。

给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一些留白的空间,才能让孩子有更多思考的机会,才能有更多学习的动力。

在刚了解芬兰的教育时,我也是常常陷入“怎么可以这样”的疑问当中。

但是随着深入和了解,我才知道芬兰教育还是那一句,“每个孩子都是聪明的,只是方向不一样。”

所以他们不强求每个孩子都学会一样的知识,达到一样的成就,他们在意的是孩子是否会学习。

只有有学习能力的孩子才能做到,即使在将来被社会淘汰了,他们也能通过自身的学习赢得新机遇,或者说他们会一直学习,一直与时俱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想这是芬兰教育快乐的地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豆瓣9.1高分纪录片,导演失控痛哭:到底什么才是正确的教育?
纪录片跟拍上海、香港、芬兰学生的一天,教育差距之大引人深思…
什么使芬兰的孩子这样的聪明
为什么芬兰的教育如此成功?
这个西方世界的教育霸主国,居然是这样教编程的
世界上阅读能力最强的国家,是如何培养孩子阅读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