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寒热八十八方证

21    半身发热

    [病因] 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暗耗肝阴,两侧为行气之处,肝阳化风,故半侧发热。

    [症状] 半身发热,白头至足似火燎之状。伴有头目眩晕,神疲心烦,半身发热以午后为甚。情志不舒畅则频频发作。面色红润,脉弦细数。

    [治法] 熄风泄热。

    [主方] 镇肝熄风汤加减。

 

22   下半身发热

    [病因] 阴血亏虚,阳无所附。

    [症状] 下半身灼热如焚,尤以阴部为甚,头晕、自汗、咽干口燥、尿赤、手足心热、舌质偏淡、苔 薄黄而润,脉弦无力。

    [治法] 滋阴退热。

    [主方] 秦艽鳖甲散

 

23    上午发热

    [病因] 由于肝胃阳盛热极所致。

    [症状] 上午躁扰不宁,过午却较为安静,并能睡眠。上午体温40℃以上,午后下降为38℃左右,汗出身热,口渴能饮,舌赤苔黄,脉数。

    [治法] 清热生津。

    [主方] 白虎汤加味。

 

24    下午高热

    [病因] 少阳枢机不利,瘀血内阻不行,加上太阳之表阳虚,少阴之里阴亏损所致。

    [症状] 每日午后3时许发病,先觉背寒,接着发冷发热,手足心热,恶心,胸痛,四肢末端发凉,数 小时后自行消退,饮食不香,舌淡略暗,脉沉数弦。

    [治法] 和解少阳,活血化瘀。

    [主方] 小柴胡,当归承气汤

 

25     夜半发热

    [病因] 由于阴液亏耗,虚热内生所致。

    [症状] 日间体温正常。每到夜间自觉骨蒸潮热,尤以手足心热甚,睡则汗出,竟至不能安睡。头目眩晕,气短心悸,口燥咽干,渴不欲饮,饥不欲食,舌红苔薄,脉细数。

    [治法] 补肾健脾。

    [主方] 资生汤

 

26    恶寒发热

    恶寒发热为外感表证的主证之一。

    内疗辨治

    风寒侵表型恶寒发热

    [病因] 风寒侵入太阳经,腠理闭塞,卫阳被遏。

    [症状] 恶露发热,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鼻塞流涕,咳嗽声重,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 辛温发汗。

    [主方] 荆防败毒散。

 

27   风热犯肺型恶寒发热

    [病因] 外感风热,表卫不和,肺失宣降。

    [症状] 发热恶寒,发热重,恶寒轻,微汗出,头痛咽红,口干咳嗽,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 辛凉解表。

    [主方] 银翘散。

 

28   风湿客表型恶寒发热

    [病因] 风湿侵袭肌腠,阻遏清阳。

    [症状] 恶寒发热,身体困重,头胀如裹,关节疼痛,舌苔白腻,脉濡数。

    [治法] 疏风祛湿。

    [主方] 羌活胜湿汤

 

29   暑湿交阻型恶寒发热

    [病因] 夏月伤暑,暑多挟湿,暑湿交阻,气机不畅。

    [症状] 恶寒发热,恶寒轻,发热重,头胀胸闷,呕恶,汗出,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 祛暑清热。

    [主方] 新加香薷饮。

 

30   寒热往来

    指忽寒忽热,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一天可发作数次。

    内疗辨治      邪入少阳型寒热往来

    [病因] 伤寒太阳病不解,邪传少阳,邪正相争,邪胜则恶寒,正胜则发热。

    [症状] 寒热往来,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舌边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 和解少阳。

    [主方] 小柴胡汤。

 

31   肝郁气滞型寒热往来

    [病因] 肝郁气结,郁久化火。

    [症状] 寒热往来,似疟非疟。伴有呕吐吞酸,嘈杂,胸胁痛,小腹胀,头晕目眩,舌淡苔薄,脉弦。

    [治法] 疏肝解郁。

    [主方] 逍遥散。

 

32    感染疟邪型寒热往来

    [病因] 外伤风寒暑湿,兼染疟邪。

    [症状] 寒热往来,隔日或3日发1次,发有定时。发作时先恶寒,继则高热,最后遍身汗出,热退身和,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腻,脉弦。

    [治法] 去邪截疟。

    [主方] 七宝散。

 

33    湿热郁阻三焦型寒热往采

    [病因] 湿温病邪,热痰留恋三焦,三焦气化失司。

    [症状] 寒热起伏,汗出不爽,头痛烦躁,胸闷腹胀,恶心呕吐,口干饮少,小溲短黄,舌边红、苔厚腻,或白如积粉,脉濡。

    [治法] 分消走泄,宣展气机。

    [主方] 黄连温胆汤。

    名家经验学说:秦伯未

    一阵寒一阵热,一天一次或一天有数次发作,称为“寒热往来”。这种发热,有时能够退清,有肘不能退清。凡是从外感传变而来的,都为少阳经证,常伴有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胀满、脉象弦数等证,用小柴胡汤和解,不可发汗、吐、下。

    妇人月经不调,经前常有忽寒忽然,头胀,胸胁胀闷等现象,系肝气或肝火郁结所致,可用调经汤(即小柴胡汤合四物汤)。也有妇女月经适来或月经刚净,外感风寒发热,或在发热期内月经来潮,邪热乘虚袭人子宫,瘀热互结,亦使寒热往来,《金匮要略)称为“热入血室”,同样可用小柴胡汤泄热。但已经热人血室,应佐清营祛瘀,可在方内酌加丹参、赤芍、泽兰、焦山栀,热甚的并宜去人参加入生地。

    “疟疾”的主证,也是寒热反复发作,有一天一次,有两天一次,也有三天一次的,但与寒热往来的病情大不相同(以下略)。

    湿热痰浊郁于中焦,出现寒热如疟,汗出不清,胸闷呕恶,口干饮少,小便黄赤,大便或秘或溏而臭,用达原饮治之。

 

34    低热

    (含功能性低热、慢性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肺结核、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以及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

    内伤发热是指以脏腑内伤为病因,导致脏腑气血虚损或阴阳失调引起的发热以低热(在37.5℃~38℃,持续时间长达2周以上,数月乃至数年)为主的病证。现多称“低热”。

    内疗辨治

    气郁化火型低热

    [病因] 多由情志所伤,则肝气郁滞不得疏泄、郁久化热、甚则肝阳上亢,火随气窜所致。

    [症状] 以低热或午后潮热,热势与精神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胸胁胀痛,烦躁易怒为证候特点。伴有口苦而于,梦多,妇女则经前乳胀,或有月经错前,舌质暗苔黄,脉弦数,左关脉尤显。

    [治法] 疏肝解郁,清肝泻热。

    [主方] 丹栀逍遥散加减。

 

35    瘀血气滞型低热

    [病因] 多由气滞、气虚、阳虚、寒邪侵袭,伤津耗液;或受外伤闪挫等,以致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瘀血阻遏营卫,遂生低热。

    [症状] 以午后或夜间发热、口干咽燥,渴不多饮,肌肤甲错,舌紫黯或有瘀点瘀斑为证候特点。伴有肢体疼痛或有肿块,面色晦暗,眼周青黑,口唇青紫。女子月经闭止,或产后恶露不畅,少腹疼痛,脉细涩。

    [治法] 活血化瘀,调和营卫。

    [主方] 血府逐瘀汤加减。

 

36   脾胃湿热型低热

    [病因] 多由劳倦内伤,饮食不节,饥饱失时,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湿自内生。若湿邪郁久化热,或感受湿热,或平素湿热内盛,蕴结不解,熏蒸肌肤,则发低热。

    [症状] 以低热或午后甚或日晡甚,胸闷身重头如裹,饮食不香为证候特点。伴有渴不欲饮,恶心呕吐,大便溏薄,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治法] 清热利湿。

    [主方] 三仁汤加减。

 

37    气虚阳浮型低热

    [病因] 多由劳倦气散,加之思虑气结,或饥饿气馁等因素,中气因而衰微不能运行,或滞于中,或陷于下。中气不足,阴火内生,发为低热。

    [症状] 以多在早晨低热有汗,气短乏力,劳累则病情加剧为证候特点。伴有头晕懒言,面色萎黄,自汗多,易于感冒,饮食不香,食后腹胀、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 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主方] 补中益气汤加减。

 

38   血虚气浮型低热

    [病因] 由于血是精气化生而来。如因思虑劳心过度、营血亏虚,或产后造成血虚等,则内无营守,阳气失于依附而浮越,于是便产生低热。

    [症状] 以低热,头晕眼花,稍劳则热势即起,心悸不宁,面色少华为证候特点。伴有体倦乏力,失眠多梦,筋惕肉晌,指甲干黄,妇女月经后发热,经量少或闭经,唇舌色淡,少苔、脉弱。

    [治法] 益气养血。

    [主方] 归脾汤加味。

 

39   阴虚阳亢型低热

    [病因] 多由五脏阴液亏损,阴不足则阳无所依附,水不制火,阳气偏盛,故生虚热。

    [症状] 以午后潮热,夜热早凉,骨蒸潮热,五心烦热,两颧潮红为证候特点。伴有心悸失眠、失眠盗汗、口干咽燥、大便燥结、小溲短少、腰酸遗精、月经错前、舌质红而干、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阴清热。

    [主方] 清骨散加减。

 

40   脾肾阳虚型低热

    [病因] 多由气虚型低热的病情发展深入阶段,而成为阳虚。阳气虚则阴寒内盛,火不归元,逼阳外越,遂成低热。

    [症状] 以自觉肌肤浮热,多发于午前,而又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腰酸腿软为证候特点。伴有头晕嗜睡、面色白或嫩红,下肢浮肿,阳痿早泄,饮食不香,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而滑,脉沉细。

    [治法] 温补脾肾。

    [主方] 肾气丸加味。

 

41    邪留肺卫型低热

    [病因] 多由外感时邪,高热退后,余邪未净,络热未清,故高热转为低热。

    [症状] 以高热治疗后转变为低热,且久不退为证候特点。伴有咽部发红,或有微咳,或有淋巴结肿        大,或有扁桃体略肿大,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 清热解表。

    [主方] 银翘散加味。

待续


杨兆林老师微信号:yzl72112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寒热八十八方证 - 转载
三皮讲诊断之寒热
问诊-问寒热
中医阴阳证(病因,症状,治法,主方)
养生课堂:一日一证之寒热往来(二)
名医经方之小柴胡汤证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