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豫章名医姚荷生(07)

(二)中医原有的各种诊断分类

中医的原有诊断分类,大概可分:病名、方症、八纲三大类。病名包括项目较多,如有以病证命名的,有以病因命名的,有以病之所在与病机命名的。四种之中,又有混合二至三种命名,或另外结合季节时间命名的,甚至有类似上述各种情况而实未形成病名,仍然经常以按语方式用作诊断分类的,更属非常普通。亦有虽已形成病名而仅限于地方通用的。形形色色,各不相同,兹仅就比较常用者举例如下:

1.病名举例表

类别

已 成 名 例

未 成 名 例

病症

如:疟、痢、闭经、麻、痘、痈、疽。

如咳嗽、肿胀

病因

如:伤风、风湿、伤食、痰饮、血虚、客忤

如真寒假热、损伤

病所

以六经分:

如太阳病、厥阴病。

以脏腑分:

如肝病、胃病。

以三焦分:

如上焦病,中焦病,下焦病。

如:足阳明病

病机

如亡阳、妊娠恶阻、劳复、食复。

如:荣卫不和、由阴转阳

病症合病因

如:温疟、寒疝、蛔厥、干血痨、子痫

如:风寒咳嗽、热痫

病症合病所

如:肺疟、肠痈、白喉、臁疮、龟背。

如:胃痛

病症合病机

如:休息痢、卒中

如:协热下利

病因合病所

如:太阳中风、肝风、历节风、肾水

如中寒、思虑伤脾

病因合病机

如:阴盛格阳、虚脱、气郁

如:风寒闭热、虚阳上越

病症合病因病机

如:肠风下血

如:风火牙痛

病因合病所病机

如:热入血室、肝气郁结、寒实结胸

如:寒水射肺、温邪逆传心包

病症合时间

如:五更泄泻

如:子午潮热,三日疟。

病因和季节

如:春温、冬温。

如:秋凉晚发

地方病

如:如冬瓜腿、流火、注夏

 

2.方症举例

无论经方时方,具有独立性而习用颇多者,均常以此为病症名称的代表。如桂枝症、乌梅丸症、杏苏散症、补中益气症、归脾丸症······等。

3.八纲举例

1)阴症:如里症中之虚寒症、寒湿症、阴寒凝结症或阴毒、阴疽之类均属之。

2)阳症:如表症中之风湿症、里证中之燥火实证或阳毒、痈疽之类均属之。

3)表症:如各经外感风寒、风热、风暑、风湿症均属之。

4)里症:如病邪已深入脏腑,无论虚实,纵有外症而非外感所致之表症者均属之。

5)寒症:如六气中属寒属湿,或风燥之属于寒者,无论表里,或病邪偏实,或因虚而致均属之。

6)热症:如六气中之属热属火,或风燥之属于热者,无论表里,或病邪偏实,或因虚而致均属之。

7)虚症:纯属正虚,无论为气亏、血亏、津液不足、精亏,或元阴亏、元阳亏均属之。

8)实症:病属邪实,无论为表、为里、为寒、为热均属之。

 

(三)原有诊断分类之优缺点

1.病名:

以病名为诊断,可说是医学通例。中医经典著作中有很多名曰××病的记载,日常临床上只要一提病名,则某候的症候与过程均可略举概念。不过为了便于称道,字数非常简单,因而以病状命名的,却不能显示它究竟属于什么原因,属于何经何脉,机转阶段,传变合并就更不用说了。例如疟疾,五脏、六经、寒、热、虚、实皆可发病,消长出入,变幻无端,如果不能鉴别分类,即使明确诊断为疟疾,仍将无法治疗。中医素来不重病名,正因为它不能指导治疗的关系。清代柯韵伯先生有两句名言:“但当于六经中求根本,不当于病名上求枝节”,充分指出了诊断必须着重说明其属性,而不应该徒拘于病名。其所以只强调六经为根本的缘故,一因他所注的为《伤寒论》,二因六经上应天之六气,下应地之五行,内含五脏,外合经络百骸。六经所属既明,则病原病变都在其中,较之十二经脉为病只能说明受病所在者大有不同的关系。前面把太阳病列到病名中的病所之下,不过是根据《内经》有“病在太阳”与《伤寒论》有“系在太阳”的明文,举其一端而言。还有进一步值得注意的,六经各具六气,各有表里虚实,即使以六经为诊断分类,也必须进一步分别指出病的属性,才可得出症型大概与治疗方向,并非专用太阳病三字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其他如肝病、胃病等,则统属范围更狭,只能用于里症,而不能说明表症。以上仅就以病症病所命名,指出一例略加说明其优点缺点。至于其病因命名作出诊断的办法,可说优点很大,因为临床经验,只要把治病原因找到了,治疗方面的决策,就能大致确定。不过,病邪侵犯何种器官,并为适当指出,那末对发病机理就很难明白,对具体症型,一定也非常模糊,因而治疗方法最低限度也就不易确切。例如诊断属于伤风,治法自然可以定为疏风,但是风之所犯,究属外伤肌表,而为恶寒发热体痛,还是上犯肺气而为咳嗽鼻塞清涕那?治法究竟应该选取解肌疏风的桂枝汤,还是一个选取宣肺疏风的杏苏散那?仍将无法选择。如果因为存在这种问题,竟把风伤肌表另采取以病机命名的“营卫不和”来做诊断,好象机理既明,病所即在其中,选用桂枝汤,应该不成问题了,这不是既方便又细致的诊断名称吗?其实气候不调,起居失节,寒风突然中伤肌表,故令营卫不和,患者卫气素虚,气候虽未突变,也可以不共营气和谐,当然本身调节机能失常同样不免多少受着微风的干扰,但风与虚孰为主要因素,却不能说不是问题,即使两种都可以同样选择桂枝汤,亦当斟酌到剂量大小,与桂、芍、姜、枣的比重如何,否则主次不分,本末倒置,太过不及,均足以促起病情变化,使患者蒙受不应有的痛苦。表面看来,好象这只属于治疗之不当,而不知这正属于诊断鉴别之末确。混合命名,本可补救各种流弊,但已经形成临床通用病名的究属太少,足证以病名作诊断分类,尽管有点很大,缺点已然是很难避免的。

2.方症:

方症是以方名症,也就是把试用的成方名称来做疾病的诊断分类。古今文献,并没有用方症二字作为诊断分类之一种成语的记载,但事实上用桂枝症、乌梅丸症、胶艾四物症、阳和症等之名来作为类似诊断的记载与口述,则比比皆是。素来主张于六经中求根本的柯韵伯先生,都几乎全部以某某汤症来做《伤寒论》的疾病分类。首倡以六经做诊断分类的宗师张仲景先生,在《伤寒论》条文中,也有“太阳病桂枝症”、“柴胡汤病症”等说法。原因在于一病所主非止一方,一方所主也并非限于一病。柴胡汤症的作用在于和解少阳之寒风郁热,侵犯少阳经界,脉症适于柴胡汤主之者,均可投以柴胡汤,如此而以柴胡症称之,不是能够显示更多疾病与治法了吗?那么以方症来做诊断分类,好象是非常直截了当的了,但名方太少,疾病很不容易如此单纯巧合。仲师为了肯定某一单元的基本法则,与叙症简便说过几句桂枝症、柴胡症的话,柯氏为了整理文献的方便,根据这几句话,采取过以方汇症的方法,并不等于指示后人以此作为诊断分类的指标。试观伤寒原文,完全以六经脉症分篇,柯氏注亦必首列六经脉症总论,即可为证。后人避难就易,动辄以此某某方症为临床诊断习用的口头禅,渐至养成每逢临床,不耐从四诊多方搜集证据,综合判断辨证论治的方法,每每都是患者主诉未毕,方药即先入脑,认为这就是某某方症,便处汤药了,复诊幸而获效,更是他认为这是不二法门的诊断捷径,不幸未效或恶化,也不过根据当时不同的主诉另选它方。即使同情患者肯动脑筋的人,仍不外从方药种类上多家追求,并不肯从诊断立法上反复考虑。因此便形成“向症发药”的恶劣作风,而招致“对症治疗”的错误看法。追原究始,未尝不是以方汇症的始作俑者应任其咎。如果正式采取方症为诊断分类,不足是名方多少的问题,简直是流弊百出,无异将错就错了。

3.八纲:

八纲之名,始见于清代《医学心悟》,其实秦汉经典即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为诊断分类的明文,实已曾见叠出,至程钟龄始综合它为八纲罢了。运用八纲为诊断分类,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平看,一种是竖看。平看的含义,前面已分别举例,它的优点是概括范围很广,能够从标示中给予人们以一定的印象,认识即可大致不差,治疗自然不致南辕北辙。然而他的缺点也正因为概括太广,未免失于粗疏,例如知道病为阴症,究竟指的为病因属阴,还是指的为病所属阴那?病因之因究竟为寒那?为湿那?病所之因究竟为三阴经中之哪一经那?还是指的为肺的阴分、肝的阴分、肾的阴分那?又如虚症,究竟为虚寒、虚热,为肝虚、脾虚,以及为气虚、血虚那?都令人非常模糊。况且既以阴为寒,阳为热,阴为里,阳为表,又何必重复的另立表里寒热许多纲目那?既有表里寒热等纲目,那阴阳的代表性不是完全不复存在了吗?可见八纲平等看待未免缺点太多了,如果能够竖看,优缺点的评价就可完全相反。现在先把八纲的竖看方法,列表示意于后:

 

 

 

 

 

 

虚虚

寒寒

实实

 

表表

虚虚

热热

实实

 

阴虚阳虚

寒寒

实实

 

里里

虚虚

热热

实实

 

这样看来,我们可以知道阴阳二字,并不知是空洞重复的代表表里寒热,而是他本身确有所指。所指的究竟为何?当属三阴经于三阳经。我们知道,三阴以里症为主,有时也有表症。三阳更是表里之病,经常发现,而表里之中,各具寒热,寒热之中又各具虚实,如果对每一个病例不但分析其病为阴经为阳经,并具体分析为阴之表、阴之里,阳之表、阳之里,又能阴阳表里之中个别得分析它的病因之属性为寒、为热,寒热之中又能确指它属虚、属实,这不是相当细致的分类么?哪里还会嫌它失之于粗疏那?其余存在的缺点,只是病所方面的所谓阴阳究竟为三阴三阳中哪一阴经,哪一阳经。病因方面的寒究竟为风寒为寒湿为凉燥,所谓热究竟为风热,为温热,为燥热,为火热,甚或为六气相兼,阴阳表里虚实夹杂,则均非标出八种纲目所能显示。至于其他原因如情志、痰、食、水、虫、气苑、血结、外伤、中毒,以及各病之所犯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更不是八纲所能概括,另外还有与病名、病机的联系问题,既有了如许问题未能解决,纯粹采用八纲用作临床的诊断分类,似乎还有研究选定的必要。

(四)统一方法的初步建议

中医诊断分类,在尚未通过全面搜集整理之前,拟订统一的标准,一时还不易做到,但了总结病例,便于教学,时间已迫不及待,只有就上面概念中所认为的优缺点,结合目前实际情况,初步拟订争取达到标准化的方法如下:

1.尽一切可能采取中西医双轨诊断,并必须记载理化检查的结果。

2.中医诊断,暂以选择通用而又比较能显示鉴别特点的病名为主(如太阳中风或太阳伤寒就比太阳病三字更能显示特点),目前无成熟的病名者暂缺。

3.初诊病历必须于四诊之后写出分类印象,内容必须指出病所、病因(住院可分项列出,门诊用括号以综合方式列于病名之后)。病所包括所谓器官,表里营卫气血(表症填六经,营卫为主,里症填脏腑,气血为主);病因包括六淫七情及其它(痰、水、食、虫、气郁、瘀血、外伤、中毒等),但以上均须包括主次轻重以及合并兼挟。

4.分类印象之后,可加综合评价一项,可以包括病因、病所、病机、病名,甚且可以包括久病新感,痼疾复发与诊断所根据的主证与文献论述等。

5.治疗过程每遇病势转变,治法主方更换时期,应写明机转印象,包括久病新感,痼疾复发。

上列五条标准,完全针对现实,设法争取兼顾,说明问题,纵然有些重复,亦所不惜。兹将选定理由,简要说明于后:

1.采取中西医双轨诊断的理由,前面已经提到,此处必须再加说明的:由于在纠正过去认为中医没有诊断的错误后,目前却又有人主张只要中医的一套,西医一套应该完全置之不理,同样是因噎废食,脱离现实的作法。论者以为穿插西医一套,难免喧宾夺主,往往受着无形的打扰,不易按着中医原有的基础临床体系充分思考,这虽是无可否认的事实,我们却以为这是一种思想方法与端正态度的问题。客观决定意识,事实的接近与存在,必然会给意识产生一定的影响,决不是闭目不见充耳不闻所能完全避免。能否正确地面对现实,首先取决于认识程度如何。我们果能认识到中西医都能相当的认识疾病,处理疾病,只是为了历史条件关系,各有他的发展途径,因而各有它不同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在今日基本关系尚无可靠的沟通说明以前,运用西医的诊断来决定中医的治疗,自然很难有所帮助,但这不等于永远不能说明和帮助,而且必须尽可能的继续不断的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因此我们就必须抱定实事求是的态度,决定合理的思想方法。目前既不容许偏废,那么每逢临床的时候,无论初诊复诊,首先应该运用中医原有的体系方法,作出诊断与处理,而后参考西医的一套,这样不但不会受到所谓“扰乱”,相反的还会得到一些帮助呐。要晓得我们感到“扰乱”,往往是自己对疾病的认识处理有些模糊,应该是要求自己对原有学术提高,而不应该一味埋怨西医诊断的存在就认为双轨诊断会给我们一些困难。不过无论中西医确诊总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如果对原有的一套运用较熟,准确性当然也较多。可是我们对现代医学则大多属于一知半解,必然会影响到它的正确性。因此,采取西医诊断的时候,必须做好一些应做的检验,或利用可靠的已有诊断,最好还要通过西医师会诊,再作决定。如果自信过深,毫无根据的妄下西医诊断,那不仅对中西医合流不会有所补助,倒是自己扰乱自己。这是当前值得注意的事,所以只有尽可能采取对照而已。

2.原有病名虽有前面所说的种种缺点,为了创造合流有利条件,不能不取其简括,便于对照,订为诊断项目之一,以符医学通例。本身不能统一的缺点,除从速搜集整理作出中医原有病名考证之外,目前只有选择通用,而又能比较显示鉴别特点者列出。没有适当病名可取的,宁愿暂缺待考。因此双轨诊断排列的次序,并且应该以西医诊断居首,中医诊断居次,以免诊断空白太多。况且西医诊断已绝大部分为世界医学的共同名称,为了总结报导,推广研究,势必采取如此方式。至于虽有病名而又不能显示疾病属性者,则只有另作病因、病所的分类,或加按语显示病机以补救之。一切为了说明问题,提供科学研究线索,形式特殊与繁琐,重复,均应在所不计。

3.病因、病所乃认识疾病的主要对象,以病名为诊断标准,往往不易同时显示,以致在形式上虽然有了诊断,对疾病的认识可说依然非常粗糙,治疗也就随着很难准确,不能不再加分类,以区别病因、病所之属性。住院病历,因时间宽裕,尽可从容分门别类,详细登载。门诊病历,只有综合简括用括号附列于病名之后。

此处还有需要附带解释的两点:一、病因为致病因素,可为尽人皆知。过去因为中医的病因与病原体根本不同,认为中医只是对症治疗,而不是原因治疗。根据巴甫洛夫学术,把气候、情绪、环境影响都认为是致病因素之一,那么我们把六淫七情以及虫、食、外伤、中毒等列为病因,当然不成问题。惟痰、水、气郁、瘀血,本来属于病理产物与机理失常的结果。中医在病因学上,虽亦列于附属地位(例如风痰、寒痰、伤寒、蓄水、蓄血等)但当突出表现病情已经受着上述四种的支配时,既不得不承认它为附加因素。二、病所二字,古无此称。乃根据病之所在,病之所属,病势所犯而立。因此它的含义,应该包括上述三种。所在、所属典籍经常互用,但从今天的临床眼光看来,似应有所区别。如肺痈,肠痈,可谓实际的病变所在。如太阳病、厥阴病,则有时表现于肤腠,有时表现于膀胱与肝,有时表现于经脉。不过因为它同属太阳或厥阴所主之区域,故均得以太阳或厥阴病称之。象这种性质的病所,把它解释为病之所属,似乎比较恰当。还有风邪上受首先犯肺的桑菊饮症,只是外感风邪侵犯了呼吸道的疾病,如果说此病在肺,或说此病属肺病,都欠恰当。因此只好解释它为病势所犯了。正因为这种关系,填写病所的时候,虽然指出了经脏,还必须进一步指明它的为表为里,表症有营卫之分,里症有气血之别。门诊急促之中,自然很难细致。住院要求较高,似应争取做到。

4.按语可说是中医原有的诊断书,内容简繁不一,有的侧重叙述症状,有的侧重理论探讨。临床的标准医案,多属要言不烦,内容多系指出病因病所,甚或兼及主症机理,夹叙夹断,叙症则显示中医的鉴别特点。论治则紧紧衔接病理机转,可谓理法方药,一贯到底,颇能弥补分散填写之不足,同时又为中医所习用。为了发挥老年中医之所长,不妨重复采取,万一老年中医不习惯于按上列三种项目分类填写时,青年医师即可就其所作按语,剃出有关内容,分别列出,以资统一。所以按语一项虽似重复而非必要,但委曲求全,仍当备此一格,否则机械执行,势将窒碍难通。取舍如何,尚待讨论。

5.中医治疗法则,虽有多种多样,但总的说来,不出补偏救弊,因势利导。所以无论治疗何种疾病,很少一方到底,相反的是治疗过程中,必须随时注意病情机转,方病即须随症加减,甚则基本转换,所谓“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足证病之发展过程机转有顺逆,决非一成不变,医者即当随着现症的不同,判断疾病的机转阶段,而采取不同的治法,随机应变,非常灵活。有的人把随症看作对症治疗,以为无多大价值而置之不谈,当然未免错误。但中医自从取消按语,改填病历以后,也觉得病变药变是一个很自然的现象,认为不必另加说明,以致造成病例总结的时候,专从最初的中医诊断(没有中医诊断的病例,当然更看不出问题)来检查治疗经过,因而产生病只一个,而方药却用了许多的疑问,甚至认为辩证治疗不太合理,不如要求任何疾病都用一方到底的办法,尚可肯定经验为得计,这就是为了治疗中途,没有说明机转印象,以致所有的方药变换,都成了无的放矢,也就等于没有诊断一样。所以我们应该认清病机是诊断内容的紧要部分,在经治之初,好像可有可无,经治过程,病情发生转变,它的机转印象必须说明,就与最初诊断成为同等重要的事情了。

(五)结语

1.中医是有诊断的,是认识疾病的,并且有先议病后议药的严格规定。

2.中医的诊断分类是在不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近代医学的诊断分类有着一定的差异。因其理论体系已达到指导临床实践的阶段,目前必须加以保留研究,才能够真正取得丰富近代医学内容与走向合流道路的效果。

3.中医诊断分类,因为历史条件关系,本身尚未取得统一,影响了临床上的观察对照。必须通过全面的搜集整理,作出原有的诊断分类考订,才能够提供临床统一应用。

4.中医原有的诊断分类,在概念上约可分为病名、方症、八纲三种,大多各有它的优缺点存在。

5.用病名作诊断的,可说符合医学通例。但因过于简单,往往只能举出病症、病因、病所、病机之一种,因此很难指导实际治疗。混合二至三种命名的,却有限于已经有成熟病名的并不多见,不能满足临床应用。

6.用方症作诊断,好象只要用一句话就可把辨证论治包括无遗,但它的缺点不只是名方太少,而是适足造成问症发药的恶习,使临床家流于舍本逐末,忘记了有认识疾病的重要性,简直不应该加以采用。

7.八纲对病因、病所都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并有平看、竖看两种运用方法。平看固不免失之粗疏,竖看虽较细致,但所指明的仍不够精确。

8.目前虽尚未做到把中医的原有诊断分类全面搜集整理,订立标准,但根据上述概念所及的种类和它的优缺点,未尝不可初步拟议争取达到同一的方法。

9.统一方法应具备下列各点:一、选取比较能显示疾病特点而又比较成熟的病名作为诊断。二、利用八纲分类精神,于病史四诊之下比较细致的指出它的病所、病因。三、中途病情机转必须更换治法方药时,还应该指明机转印象,这样做才可以把病名、病因、病所、病机全部显示出来。因此对指导治疗也就可以比较具体了。

10.按语本来是中医的诊断书,写的好的不但可以概括无遗,并且能补救分散填写之不足。老年中医习惯于这种做法,目前仍应具备此一格,便利贯彻执行。

11.中西合流为祖国医学的努力目标,所以双轨诊断也必须争取做到,才可为合流创造有利条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刘英锋 | 统一辨证诊断分类的思考
中医辨证——八纲和六经
勿将六经与八纲辨证混同
叶橘泉,倡导“辨证论治”的先驱者
中医病理学 吴雄志老师课程2-1
田代华教授内科临证经验探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