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追寻“农耕文明始祖”帝尧的起源

我国是世界公认的农耕文明古国之一,有着5000年的灿烂历史,它的创造者,其代表人物就是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帝尧。

那么,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始祖的帝尧,他究竟生长在什么地方,历来是史学家潜心研究的对象和至今难以定论的课题。

专家试图参照史籍,依据绛县当地遗存考古、地名源流、民间传说及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章,对帝尧生平及主要功绩,特别是其生长的故里,称帝后初期建都等情况,做一家之言。

如果把上古五帝比做5座紧密相连的大山,那么,帝尧就是距于正中的巅峰。他上续炎黄二帝之血脉,力创原始文明之先河,下泽舜禹盛世之功勋,得到华夏子孙无比尊崇和敬仰。孔子赞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孟子赞曰:“放乎四海也。”

《帝王世纪》等多种典籍记载:帝尧,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的后代,5帝之一帝喾与次妃庆都之子,约公元前2377年出生,随母姓伊祁,名放勋。10多岁便长大成人,身材高大,形象特别,面色如蜡,长着彩色的八字眉毛,眼睛中有3个瞳孔,头发长达7尺2寸,一幅伟人之像。13时就以擅长制作陶器在“陶”地闻名,被其父帝喾封为“陶”,15岁时又被封“唐”,16岁取代兄长“挚”就任中原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号陶唐氏。

尧即位之初,江河洪水泛滥成灾,中原地区五谷歉收,猛兽频繁出没,伤害百姓。再加上边远地区氏族部落林立,战争连年不断,天下动荡不安。经过尧帝70年英明治理,古老的华夏大地上第一次出现了天下太平、四方归服、百姓富足、安乐升平景象,尧98岁时,将帝位禅让于舜,约于公元前2259年去世,享年118岁。

帝尧是一个极尽完美的帝王典范。《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载:“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礼,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和合万国。”

选贤任能。帝尧襟怀宽广,以国家利益为重,知道自己亲生儿子朱丹“顽凶”而不用,让身边的大臣“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并四处访贤,亲自对舜进行长时间考察,且亲召舜曰“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底可绩”,把两个女儿许配给舜,以舜为贤而让之。开创了“禅让制”之先河。

知人善任。帝尧尊贤尚才,作风民主,虚心纳谏,广开言路,经常和他的4位大臣共同出行,一起登高远眺,一边欣赏风景,一边议论时政,研究政事。每遇重大事情都总要召集所有大臣商量,集取众人智慧,还特意专门在府邸门前立了一根“诽谤木”,真诚地求之若渴地欢迎来自任何方面和任何人的批评与建议,使得“上下同心,君臣揖睦”。这“诽谤木”后来就演变成了华表,成为君王乐于闻过、虚心纳谏的象征。天安门前的华表就是沿袭尧所创立的“诽谤木”而专门设立的。

勤于政道。尧在位70余载,胸怀天下,心系百姓,废寝忘食,事必亲躬,餐风露宿,遍历五湖四海,了解下情,施行教化。从国家制度、道德礼仪、农业科学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继往开来。将帝位禅让于舜后,仍“以观天命”时刻注意观察天下的政事,还不顾年老体迈,和舜一起四处巡视,可以说,帝尧为了天下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仁爱布德。帝尧执政后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说苑·君道》记载:尧非常关心他的天下百姓的疾苦,如果他知道天下还“有一民饥,则曰:此我饥之也;有一人寒,则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则曰:此我陷之也。”见到衣衫褴褛的穷苦人,他就惭愧地说:这是由于我没有治理好国家,才使他们饿肚子穿破衣服呀!见到囚犯便自责:这是因为我教化不好,才使他们犯罪的呀!当舜问尧“天子的用心”时,尧说:对求告无门的人不傲慢,对穷苦人要帮助,悲悯死者,喜爱孩子而同情妇女。

生活俭朴。帝尧屋顶上的草不要别人修剪,坐的车子不彩绘描画,铺的席子不收边缘,喝的羹汤不掺和面粉,吃的粮食不精细研磨。晚年时,尧因操劳患了疾病,平民子辛为他敬献灵芝,他婉谢不收,说自己吃惯了粗米饭,不习惯精食。

纵观帝尧的历史功绩,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统一天下、建立国家。“中国”的概念就是从帝尧时期形成的。黄帝时,在中原地区创造了统一的部落联盟。但是,黄帝之后,盟主更迭,时治时乱,中原大地邦国林立,各自称雄。尧继位后,以冀州为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经济、军事措施,大刀阔斧,拨乱反正。

首先“群后四朝,遍告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象以典刑,流宥五刑。”即逐步制定出定期检查巡视各方、公开政务活动、公开考察官吏、奖励有功之臣、制定各项法律制度等一系列成龙配套的治国方略。大胆起用东夷族有虞氏的首领舜和西戎部落的首领夏禹做自己的助手。建置负责农业、礼仪、军事、外交、司法、建筑等管理部门,任命舜为司徒,契为司马,伯夷为秩宗,皋陶为大理,益为虞官,奚仲为工官。

其次,强化对其它部落的领导。特派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个得力大臣分别长期居住在东方晰旸谷、南方古交耻、西方昧谷、北方幽都,即离“中国”最远的地方观测天象,推行历法、管理农事、监督生产、敬行教化、整需官吏、稳定边疆。尧将帝位禅让于舜后,又支持舜“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罐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宾服四夷,平治水土,把所有疆土划为9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到舜时,又从冀州分并州、幽州,从青州分出营州,成为12州。从此,我国地理划分,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扩充或变更的,至今仍在沿用。通过上述一系列错施,将原来的氏族政权逐渐发展成为酋邦制国家政权。在此基础上,到禹的儿子启执政时,终于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二是注重科学,制定历法。炎黄时期,我们的先祖已开始告别狩猎为食的阶段,进入原始农业社会。但是,由于人们对于天地自然缺乏正确认识,农业耕种处于混乱状态,时常因为掌握不准物候,而使寒霜侵杀禾苗,颗粒无收。《尧典》记载,帝尧命令羲氏与和氏,观察天象,理循天数,推算日月星辰运行规律,“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这就是说,测定出一年中四季循环的周期约为365.25日。这样累积三年就相差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就要出现一个闰月。通过闰月,使历年的平均长度大约等于一个太阳年,并与春、夏、秋、冬四个自然季节相谐合、相一致。确定一年为12个月,而且以庄稼成熟的物候气象作为划定年的标志。这样,就把无序的农耕变得有序的生产。

三是兴利除弊,发展生产。帝尧统领天下的时候,曾经遇到过两次大的灾祸。一次是水祸,一次是早灾。水祸肆横,“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帝尧根据众臣的推荐命鲧治水,采取堵塞的办法,9年时间,非但无效,反而洪水泛滥更甚。后命鲧的儿子禹治水,禹躬行山川大泽,摸清水流脉络,采用疏导方法,理顺江河渠道,使肆虑的洪水畅流入海,天下万民得以安生。洪水退后,尧立即派巫咸传授人民医术,以便治疗瘟疫,控制传染病的流行。他还派夏禹父子传授人民建造城廓、宫殿和房屋的技术,派咎鲧传授制造来耜的技术,使人民在洪水退后尽快地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大旱之时,帝尧派伯益传授人民凿井取水的技术,发动子民,广泛凿用,浇灌庄稼,大大改善了民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让伯益教人民放火烧山泽,将猛兽赶跑。还“列土封疆,画畔界,以分土地之所宜,辟土殖谷,以用养民,种桑麻,致丝某,以蔽形体。”大大增强了人们认识自然,顺应自然,改造并利用自然的能力,加速了社会的发展。

四是树德治国,倡导文明。中国教育史就是从尧那个代写起的。《尧典》记载,帝尧亲自厘定九族,所谓“九族”,即高祖、曾祖、祖、父、自已、子、孙、曾孙和玄孙,又支持舜命契为司徒“敬敷五教”,使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顺天之则,行地之道,理顺各种关系,建立伦理道德新秩序,使社会出现了友好祥和的景象。帝尧还亲自创作了舞乐《大章》,让燮作典乐,派一个叫质的乐官教授百姓音乐,以诗歌舞蹈陶冶人的心性情趣,用和谐的音律感染人们友好团结。让仓颉创造文字,将贵族卿土的孩子们称作“庠”的学校集中接受教育。加快了子民由荒蛮向文明的转化,提高了全社会精神文明程度,形成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互敬互爱、助人为乐的淳朴民风,史称“尧天舜日”、“陶唐遗风”。

2003年秋天,“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的考古发据取得了震惊世界的发现。那宏阔的宫殿建筑,那高大的观象台,那十分考究的墓葬礼俗,那规模宏大的仓储,那非常高超的工艺技术、铸铜技术、缫丝技术、砺玉技术、镟木技术、制陶技术,那清晰可见的朱书文字,都真实地再现了早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帝尧时期,其社会经济的空前进步和社会文明的高度发达,有力地资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悠久而灿烂的历史,同时,也是对帝尧文功武治的最好诠释,充分证明是帝尧创造了一个政治开明、物事贤达、世风淳正、人文佳懿的文明时代。如果说黄帝是人文初祖的话,那么,帝尧被称为华夏民族的文明始祖当之无愧。

悠悠五千年,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无不效法尧舜。即使新中国的缔造者、人民领袖毛泽东以“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魄指点江山,也对尧舜刮目相看,盛赞“六亿神州尽舜尧”。在宗教界,帝尧被神化,成为道教中地位仅次于玉皇大帝的紫微大帝,又称天官,主宰为人间赐福降财。其接班人舜和禹也被尊为专为民众解厄消灾的地官和水官,受到民众的尊崇和祭祀。

英雄,永远是后人敬仰崇拜和研究仿效的对象。由于帝尧所处的时代是遥远的上古时期,时过境迁,史料有限。围绕帝尧的出生地,一些专家学者展开了深入研究和热烈争鸣,先后提出山西的晋南、晋东南、晋中,山东的菏泽、定陶、曲阜、益都,河北的顺丰、望都,唐县,江苏的金湖、高邮、宝应,浙江的兰溪、湖南的桃园、常德等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个偶然的机会孕育出一个全新的发现,一批宝贵的文物构架起一个可信的诠释。

2001年秋天,原山西省襄汾县博物馆馆长、考古专家李学文到绛县古绛镇尧寓村走亲戚,在村口大照壁前,看到一道竖起的石碑,职业的习惯使他凑到跟前查看,只见石碑正中有“唐尧寓处”四个阴刻竖排楷体大字。上款竖刻着一行小子:“大晋永和三年孟春创立。”下款补刻:大清康熙五十年重刊,色庠序次王民仰书。李学文从事尧文化研究很长时间了,石碑上的内容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接着,他连忙找到村里的干部,一起在村里查找。在村东古城门楼上,镶嵌着一大型石刻门额,上书“陶唐遗风”4个大字。在村南山坡上有一帝尧神庙遗址,从庙基的营造法式及所用砖石来看,应属元代建筑明代重修。又从其献殿前的草丛中发现一大型石匾,上书“巍严配天”4个字,另有残碑一块,碑文中刻有伏羲女娲补天造世的述文。

李学文回到家里,立即对在尧寓村发现的文物进行整理,查阅相关资料,在2002年1月18日的《山西日报》上发表一篇题为《山西省绛县发现帝尧史迹石碑》的文章,其内容是:

“山西省绛县古绛镇尧寓村日前发现一通青石古碑,碑身刻有‘唐尧寓处’四个楷体字。是我国发现的最早有关记载帝尧史迹的重要刻石。

此碑碑头已佚,碑版高九十二厘米,宽四十七厘米,字径十六厘米。上款竖刻:大晋永和二年孟春创立。永和二年,即公元三四六年,距今一千六百六十多年。下款补刻:大清康熙五十十四年重刊,邑庠次贡王民仰书。遗憾的是,碑阴文字已漫漶不清。

村城门楼上,镶嵌着一大型石刻门额,书有“陶唐遗风”四个大字。在村南一山坡上有一帝尧神庙遗址,从庙基的营造法式及所用砖石来看,应属元代建筑明代重修。从献殿前的草丛中发现一大型石匾,上书‘巍严配天’四个字,另有残碑一块,碑文中刻有伏羲女娲补天造世的述文。

这些石刻的发现,为研究尧文化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李学文的文章立即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应,一些上级领导和专家学者纷纷前来考察,绛县有关部门和当地干部群众对此也高度重视。10多位专家学者、退休干部、教师自愿成

立起尧文化研究会,围绕帝尧出生和早期活动地这一课题,在全县范围内收集资料,勘察遗迹,寻觅实物,从史料记载、遗迹实物、民间传说、民风民俗等诸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研讨求证,经过数年努力,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逐步形成了能够证明尧出生地在绛县的有机链条和具有较强说服力的可信结论。绛县政协副主席刘永昌、绛县人事局党支部书记、副局长张志善等先后在《山西日报》、《文史月刊》等报刊上发表文章,向世人公开了帝尧“出生于绛县、长在绛县、尧王故里在绛县、曾建都于绛县”的研究成果,成为尧文化的研究领域的一个新亮点。下面,笔者参照各类典籍记载,根据目前收集和掌握的资料,对这一结论进行多方求证。

求证一:区域一致。

被公认为正史之祖的《史记》记载:“黄帝生玄嚣,玄嚣生蟠极,蟠极生帝喾。帝喾娶陈锋氏部落的女子庆都为妻,生放勋。帝尧者,放勋。”仅粗线条地叙述了帝尧的身世。

战国时魏人的《竹书纪年》对帝尧的出生地和出生经过记述的较为详细:“母曰庆都,生于斗维之野,常有黄云覆其上,及长,观于三河,常有龙随之。一且龙负图而至,其文要曰:‘亦受天佑’。留八采,须发长七尺二寸,面锐上丰下,足履翼宿。既而阴风四合,赤龙感之,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其状如图。”

魏晋著名医学家、文学家、历史著述家皇甫谧《索隐》称:“尧初生时,其母在三阿之南,寄于伊长孺之家,故从

母所居为姓也。”

上述两种古籍对帝尧的出生地,仅说出大致方位而没有指出具体区域和地点。显得抽象面笼统,使人老虎吃天,无所适从。

为此,要破译尧帝的出生地,首先要科学圈定其具体区域和地点。这要从两个方面下手:一个是他父母的居住地,一个是他陶唐氏的由来。

先说帝尧父母的居住地。大量考古证明,晋南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上古时期尧、舜、禹3位著名帝王活动和建都的核心地区。那么,帝尧的出生地就应该在晋南一带,具体在什么地方?这要从他的祖先和父母的活动区域找起。帝尧的远祖黄帝为熊氏部落首领,“居轩辕之丘”,其活动和建都地点在中原地区河南省新郑一带。黄帝的孙子颛顼帝位,聚邑为高阳,在河南省杞县。颛顼的接班人,也就是帝尧的父亲帝喾都“毫',“毫”通“薄”,“薄”即横亘晋南的中条山一带,其活动和建都地点在河南省偃师县和地处中条山区的绛县一带。那么,帝尧的出生地就应该在这里。

再说帝尧陶唐氏的由来。当时,人以所在地为氏。《帝王世纪》载:“帝尧陶唐氏。”那么,当时的“陶、唐”在什么地方?山东定陶和河北唐县就是以其地名各有“陶”、“唐”二字为主要依据来求证帝尧的出生地,难免使人感到有些牵强附会。其实,相关史书和中国陶瓷发展历史记载,山西晋南有非常丰富的陶土资源,帝尧时期这里就以先进的制陶业著称于世,基本形成了产业化,许多人以此为生。襄汾陶寺遗址就是以生产陶器而命名。当时晋南属冀州域,临汾、襄汾、绛县、曲沃、翼城一带为“陶”、“唐”之地。《汉书·地理志》等史书均载:绛县为“冀州之域、尧之故墟、本唐尧所居。”又因尧一直随母亲庆都在绛县生活,所以帝喾封其庶子为陶唐氏。

求证二:地形吻合。

《纲鉴》载:“尧初生时,其母在三阿之南……。”阿:《辞海》以“大的丘陵”释之。“三阿”即3座高大的丘陵。绛县尧寓村南面就有3座大小相同的黄土岭,呈“品”字,与史书上的记载极为吻合。当地人称其为东尧岭、中尧岭和西尧岭。其中,中尧岭东侧半崖上有一孔古洞,传说这里就是庆都生帝尧的地方。

《世本记》载:庆都“观于三河。”“青龙感之,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由于帝喾要经常和周围其它氏族部落进行战争,为保险起见,便让自己的元妃有邰氏姜嫄和娀氏简狄、陈锋氏庆都、鲰訾氏常仪3个次妃以及其娘家族一起定居在绛县南部中天山下的几个村庄里,并相继为帝喾生儿育女。姜嫄生下“弃”,即教民稼樯的后稷,简狄生下“契”,后来成为商朝的始祖。常仪生下“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至今,姜姬居住过的柳庄村里建有姜嫄庙,冷口峪的烟庄村的存云岭上有姜嫄墓。横水镇成汤庙里有座圣母殿,殿内供奉的就是帝喾的3个妃子,当地人称其为娘娘庙。

庆都本是天帝的女儿,生得美丽绝伦。自从嫁给帝喾后,便和娘家兄弟们一起奇居住在冷口峪东面的一个村子里,庆都见其它2个娘娘均为帝喾生下儿子,心里也非常着急,可丈夫很长时间都不回来,庆都作梦都盼着能够见到丈夫,使她能够怀孕生子。一天,闷闷不乐的庆都独自乘船在“三河”(即现在的涑水河,因当时水河由上游3个山峪的水交汇而成)游览观望,忽然天空狂风大作、乌云密布、雷电交加。电闪雷鸣之际,一条巨大的赤龙突然自天而降,缠到庆都的身上,庆都吓得昏了过去。昏迷之中,庆都恍恍惚惚感觉到神龙竟在与自己交合。此后不久,庆都果然怀了身孕。怀胎14个月之后,顺利产下一位灵儿,此婴儿体形巨大,双目放光。庆都希望他成人后建立功勋,根据惯例,便将婴儿随母姓伊祁,取名放勋,放勋从小聪慧过人,制陶、农耕、渔猎等一见就会。长大成人后要立号,庆都就和兄弟们商量,根据放勋身材高大的特点,以村南3座高大的土岭叠合之意,为放勋起了个“尧”为号,尧取代哥哥挚做了本部落联盟首领,统领天下后,村里的人为了纪念他,就把这个村子称为尧寓,意思是说这里是尧居住的地方,一直沿用至今。

求证三:遗址佐证。

近年在临汾地区的陶寺发现了大面积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国文物报》2005年6月1日大篇幅地刊登了一篇“山西锋县周家庄发掘一处古代文化遭址”的文章。报载:为配合“晋南地区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的课题研究,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田野考古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运城市文物局组成的考古队于去年上半年对山西绛县周家庄遗址进行了试掘。试掘获得了一批丰富的资料,有助于全面认识涑水河流域乃至整个运城盆地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面貌。周家庄遗址的面积在10万平方米左右,包含着仰韶和龙山2个时期的遗存。资料同时还记录周家庄西北有一个崔村遗址,面积为48万平方米,时代为龙山时期。从出土的各种陶器看,与临汾盆地和垣曲盆地同类器物并没有太大区别。表明以周家庄为代表的运城盆地与临汾盆地的文化面貌相近。

尧寓村与周家庄村隔涑水河而相望。近年来,降县文物部门会同尧文化研究会的成员在尧寓村南尧王山上发现了龙山文化时期的彩陶、灰陶、夹砂陶等完整的器物及古灰坑、古陶窑、灰层、灰舀遗址多处。出土文物100余件,有石锄、石铲、石斧、石锛、石针、石刀;陶器有陶豆、陶隔、陶盘、陶井、陶杯、陶斛等。出土夹沙陶片数千片,完整陶器数件。据专家考证,与陶寺遗址和周家庄遗址的存在时期和文化面貌有着惊人的相似。能够证明尧寓村是个非常古老的人类聚居地,完全具备帝尧生于斯长于斯制陶于斯的条件和可能。

求证四:文物资信。

尧寓村收集珍存了一批能够反映和佐证帝尧故里和文化的古石碑、古石匾等珍贵文物。

“唐尧寓处”古碑。碑高90厘米,宽48厘米,厚32厘米,顶呈半圆形。碑左上方阴刻“大晋永和二年”(公元345年)孟春立,中间竖刻“唐尧寓处”4个大字,右下方阴刻“大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重刊,邑庠次贡王民仰书”。经专家鉴定,此碑为砂质岩,因年代过久,原正面刻字风化,为保存原碑内容,于清康熙年间利用碑背面重新阴刻原字体。此碑迄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是我国发现的最早有关记载帝尧史迹的重要刻石,是证明这里是帝尧故里的实物证据。

“陶唐遭风”石匾。刻于清乾降七年(公元1742年)三月初三。悬嵌于尧寓村古城门楼之上。长143厘米,高58厘米,厚度不详。“陶唐遗风”4字为楷书阴刻。

“巍严配天”石匾。该匾原镶嵌在南尧岭全神庙山门之上,现庙字塌毁,遗址尚存。石匾长138厘米,高63厘米,厚12厘米,阴刻“巍严配天”4个大字。不少史学家颂扬帝尧“仁智达道,圣德配天”。这4个字的意思是,高度赞扬帝尧形象、圣德、名望、贡献,象巍峨的高山,可与天比齐,可与天匹配。

“创建寨记”碑。原在东尧岭尧王庙内,该碑刻于明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碑高150厘米,宽62厘米,厚20厘米。因年代久远,碑面斑驳陆离,字迹模糊不清。但从残存的字迹中,仍可以看出尧王故里薪续火传的轨迹。此碑文虽然残缺不全,但字里行间能够反映这里是帝尧故里这样一个历史渊源。另外,该村还现存建于元、明、清时期的尧王庙、娥皇、女英庙、三官庙、娘娘庙等多处古迹或遗址。在敬神以治民的古代,晋南农村里都建有一些神庙,如临水的建有龙王庙,依山的建有山神庙,但该村所建庙宇主题非常集中,均和帝尧有关,说明帝尧和这里有着难以扯断的关系,说明这里的人们对帝尧的无限崇拜和深切怀念。

求证五:地名证实。

在尧寓村里,在绛县境内许多地方,现有许多和帝尧有关联的地名。

尧寓村依山傍水,村南面是绵延向上10多华里的黄土丘陵,和远处的中条山连在一起。因尧少时经常在这里打猎制陶,村里人把称它为尧王坡。

尧寓村东有一个又圆又高的青石山,叫四楞山,据说当年尧母经常站在上面了望,等待丈夫帝喾的归来,后世人为了纪念她,就在山顶建起一座高塔,塔基尚存,此塔基4平方米见方,用条石砌就,上面堆满残砖碎瓦,悠悠岁月淹没了其任何记载,但从残砖碎瓦特征看,建筑年代至少在元代以前。20006年6月上旬,县博物馆接到尧寓村民报告,前往查看,发现遗址上塔基下的暗室被挖开。根据古代建塔的惯例,塔下暗室里应该珍藏某种纪念或象征意义的东西。可惜晚来一步,已被盗墓者掳掠一空。

尧王坡北端的地貌为3岭夹2沟,村里人就叫东面的土岭为东尧岭,中间的土岭为中尧岭,西面的土岭为西尧岭。东尧岭和中尧岭之间的沟为东尧沟,中尧岭和西尧岭之间的沟为西尧沟。中尧岭东面半岭上有个古窑洞,传说尧母庆都生尧时怕人说无夫而孕,偷偷藏匿在别人不知道的“三阿之南”生产,“窑”字和“尧”字同音,所以当地人称此“尧王洞”。

还有一条古驿道,从尧都平阳(今临汾市)为起,向南过曲沃翻紫金山,到绛县北步康村往南,涉涑水河,越尧寓村南中尧岭,进中条山,经横岭关,进人垣曲县境到黄河渡口,渡黄河、入中原,是上古时期华北、西北通往中原的重要道路。传说它是由尧开辟出来的,年轻时,尧从这条道路走出家乡,在临汾盆地成就帝业,年迈后,又经这里到垣曲历山,住在历山脚下的望仙村,对射耕历山的舜进行了连续3年的系统考察,知道舜确实是一个贤能之人,不仅把娥皇、女英两个女儿许配给舜为妻,还把帝位禅让给他。可以说,这条古驿道记载了古圣贤尧帝一生的辉煌。所以,尧寓村里人叫它“贤人道”。上世纪解放前后,经常有从内蒙古、陕西而来的骆驼商队从这里走过。如今,当地一些人仍习惯沿这条古道翻山到南面的垣曲县,因为,从这条古道上到垣曲,要比沿公路走近几十华里路。

帝尧胸怀天下,志向高远,经常到民间了解下情,足迹踏遍当地的山山水水。至今,在绛县,仍然存留着不少与尧帝相关的地名。

卫庄镇有一个名叫宿尧的自然村,地处绛县通往临汾盆地的古道旁。帝尧晚年时,知道自已亲生的长子丹朱平庸,没有当帝王的才能,便不顾年迈体弱,悄悄带了几个贴身随从,化装为民,到各地考察访问。这天,帝尧一行从曲沃翻越绛山,又一口气走了10里路,来到一个住有几户人家的小山村。此时,天色将晚,寒风刮起,他们又饥又冷,决定在这里借住一宿。当时,民间还没有盖房子的技术,住的都是土窑洞,他们便走到依崖而建的一个院落里,此院有北、东两排窑洞,北面几孔较大,门框上挂着草帘子。东面的几孔窑洞敞着口,里由堆放着一些柴禾、农具和杂物。走在前面的随从刚想进北面住人的窑洞,被帝尧拦住。因为帝尧一向非常敬民爱民,怕给主人添麻领。于是他们走进东面的窑洞里,铺平窑里的柴禾,计划吃点干粮,在这里将就一宿。北面窑洞里的主人听到东面窑洞里有动静,赶紧点着火把,到东窑里一照,看见几个人正要休息。便问道:“你们是干什么的?”一个随从答道:“我们是过路的,想在这里借一宿,明天一早就走。”主人一看这几个人疲劳不堪的样子,非常同情,说:“天下人是一家,你们既然来到我家,咱们就是一家人,如果我让亲人住在这里,那就是不道德。”主人一席话使帝尧一行很是感动,便跟着主人走进北窑。

主人把他们让到上坐定体息后,和妻子一起动手,很快做出最好的饭菜,让客人吃,帝尧一边吃饭一边和主人拉家常,问收成,传陶艺,特别是咨询当地有无贤德之人。主人见这位老人虽然衣着简陋,但躯体奇伟,皓首垂眉,和蔼亲切,学识渊博,谈吐不凡,知道是位高人,便更加热情备至,坚持让客人们睡在炕上,而自己和妻子睡在另外一个窑洞里,帝尧一行舒服地睡了一夜。

第二天清早,主人又让帝尧一行吃了一顿可口的饭菜,才让他们起程。临行时,帝尧让随行人员把一块刻有帝王特殊符号的美玉悄悄丢在主人的炕上。送走客人,主人回到窑里,发现了这块美玉,仔细一看,大吃一惊,才知道天晚上和他说话的老者就是自己连作梦都想见到的帝尧。帝尧在这个村子住宿过的消息很快传开,当地民众成群结队地来帝尧住过的窑洞里踏仰。时间一长,便把这个小山村称为宿尧。为了证实这一说法,有人专门到宿尧村,这是一个只有百十户人家的小村庄。村旁果园飘香,村中绿树成荫,卷通笔直,瓦房成排,悠闲恬静中却富于生机。随便问妇女、老人和年轻人,都知道村名的来历。在一个熟人的带领下,他们走到村东土崖下的一个院落,看到院落北面有一孔保存完好的窑洞,就是当年帝尧住过的。这孔普通的窑洞,虽然没有什么标志,也没有什么人来作过考证,但千百年来,村里人信,他们把这座窑院看做能给全村人带来福祉的圣地,让人专门住在里面守护着。

绛县磨里镇西南高高的土岭上,有个尧寺头村。传说尧称帝后,在这里筑了个祭天台,为自己与随行者居住的行宫。每年春季都要带领一些官员到这里举行祭天仪式,并在行宫里留宿一些时日。由于当时的宫也叫寺,管理寺的人慢慢在这里安家落户,变成一个村庄,后人们就叫这个村庄“尧寺头”。人们还专门在村里建了一座尧王庙,每年清明时届在这里,纪念帝尧。

绛县的最北面,黄河的一大支流浍河岸边,有一个叫尧都的村庄,隶属南樊镇,是帝尧执政初期建都的地方。《山西通志》载:“帝尧,高辛氏第二子。母帝喾四妃陈锋氏曰庆都,感赤龙之祥,孕,二有四月而生尧于丹陵,名放勋,育于母家伊侯之国,后徙耆,故姓伊耆。年十三佐帝挚,受封于陶。十有五封唐为唐侯,合翼于浮山南为国,而都浍南之尧都,后迁于晋阳。年十有六以侯伯践帝位,都平阳,号陶唐氏。”帝尧时代大约在新石器晚期,距今约4380年左右,帝尧“十有五封唐为唐侯,合翼于浮山南为国,而都浍南之尧都”,就是说,帝尧15岁时,被已经继承了其父帝喾的兄长“挚”封到翼城、浮山南的“唐”地为唐侯。

帝尧执政后,少年壮志,根本不满足于做中原氏族部落联盟大首领的现状,而是志向高远,锐意扩张,使天下四夷臣服,众望所归。于是,他把自己的“陶唐”封地作为活动中心,在浍河岸边一片平坦肥沃的土地上建起了都城。从相关典籍帝尧“屋顶上的草不要别人修剪,铺的席子不收边缘”的记载判断,当时,仍处于刀耕火种时代,地面建筑刚刚兴起,非常简陋。帝尧执政伊始,百废待举,且财力有限。虽然在此建都城,但其规模不会很大,建筑标准也不会很高。数年后,帝尧励精图治,宏图大展,出于发展的需要,才把都城迁移到距此不足百里的平阳,即今山西省临汾市一带。为此,多种史书均载:“尧都平阳”,而帝尧早期的都城却被人忽略,无人提起。但当地百姓仍把这里称为尧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固守和证明着曾经的辉煌与不凡。尧都村南面有一个村庄名叫史村,据传帝尧在尧都建都,派一位姓史的大将军领兵镇守,以保护国都的安全而得名。后来,史将军的后代在这里定居,慢慢发展成一个村落,便把村名称为史村。

求证六:传说鉴真。

民间传说是以口头传播为载体而存留于世的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没有成型的文字的上古时期,有关帝尧的事迹只能靠先民们代代相传,为此,在绛县,在尧寓村,流传着不少帝尧造福百姓的事情。

历朝历代,周围村庄曾遭遇过数不清的战乱祸害,而尧寓村总是幸免于难,因为这是有尧王爷护着。尧寓村南东尧岭头上,雄踞着一座谁也说不清什么时候所建的尧王庙,庙里大殿中供着一尊尧王爷神像。村里的人家都住在尧王庙后面的一座古城堡里。明末清初时,兵乱四起,一天深夜,几百个匪贼偷偷沿着岭北的山道往东尧岭爬,想袭扰尧寓村的百姓。这些匪贼刚爬到半岭上,突然,天上响起一声炸雷,一片五彩云照亮岭头,只见数不清的天兵天将站满整个岭头,中间族拥着威严无比的尧王,他眶圆双目说:“这是吾的家乡,那里的贼敢来侵犯。”只见他把右手一摆,宽大的口里喷出一股强气,直冲而下,那些匪贼象割非菜样,齐刷刷地死在地上。第2天,村里看到岭下满是匪贼的尸体,才知道是尧王爷显灵,要了匪贼的命。从此以后,不要说成伙的阻贼,就是一般的小偷也不敢到这里下手。

尧寓西尧沟里有一股又清又大的泉水。相传,尧出生前东沟里有不少泉眼,汇成一股溪流,顺沟而下,供部落里的民众吃水和制陶用,而西沟里却是个干沟。居在西沟里的人只好翻越中尧岭到东沟里汲水,非常不便。尧刚懂事,见到许多不认识的人总在他家旁过的泉子里汲水,就悄悄地跟在挑水者的后面走,看到是西沟里缺水,就用随身带的弓箭向沟里的一座石崖壁射去,但见石崖壁上火光一闪,裂开一道缝,一股清水从石缝里神奇般汩汩流出。见状,西沟里的居民无不欢呼雀跃,才知道尧是天神的儿子,赐水于他们的。尧称帝后,村里的人便将此泉称作“尧王泉”。迄今,此泉清水冒涌,长流不断,冬暖夏凉,富含营养,浇灌着大片良田。

在尧寓村,有座纪念尧帝女儿娥皇、女英的庙宇,流传着娥皇、女英助夫脱险的故事。当年,尧在垣曲县望仙村考察了解完舜后,还是不放心,又派人专门前往历山,找到舜的家里,把自己心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还送给许多牛马,舜和两个妻子相敬如宾,勤劳创业,很快盖起房屋、修起谷仓。这一切,引起舜后母和后母生的弟弟象的妒忌,便合谋设计想把舜置于死地,然后霸占舜的家产,让美丽无比的娥皇、女英当象的老婆。

对此,舜和两个妻子早有提防。一天,象找舜要他帮助把他家谷仓顶修理一下,娥皇、女英便从衣箱里拿出一件画有鸟形彩纹的衣服让舜穿上,当舜攀上后母家的谷仓顶后,后母和象立即从下面点起火来,想把舜烧死在里面,熊熊大火中,只见舜的彩衣变成两个翅膀,身子一跃,轻轻地飞落在地。

过了几天,他们又生一毒计,让舜帮忙淘井,女英娥皇让舜穿上绣着龙纹的衣服,当舜下到井里后,后母和象连忙用石头和泥土将井填满,心想这次如愿以偿了。他们万万想不到,舜早就变成一条龙从井底的暗洞里出来了。后母和象兴高采烈地回家,刚到家门口,就见舜从院子里出来,和往常一样亲热地打招呼,窘得他们满脸羞红,无言以对。第二天上午,象走到舜的家里说:“哥哥,以前都是我的不是,咱妈专门安置了一桌酒席,让我请你去喝酒,向你赔罪。”舜平时不会喝酒,听了弟弟的话,知道他没安好心,又不好拒绝,就答应了。临行前,两个妻子让舜喝了解酒的神药。到了后母家,象便拿出两个大爵,和舜对碰着喝,想把舜灌醉后动手用石斧把舜砍死。喝了不一会,象便不胜酒力,烂醉如泥,倒在地上。而舜清醒如初,把象扶到里屋体息,然后和后母道别,走出屋门。其后母见舜如此宽宏大量,从此痛改前非,不再为难舜。舜也不计前嫌,躬行孝道,侍奉后母,被传为千古佳话。

上述事实,集中而可信地印证,这里应该是帝尧出生的地方。

刘玉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西绛县疑为古代帝王尧的出生地
尧王故里在绛县|唐尧|尧王故里|尧都|山西|帝尧|绛县
山西86岁老人住千年窑洞,守着一块石碑,碑文揭开了五千年的秘密
五千年文明史丨“文明探源 联动中国” 尧王故里绛县尧寓村
孝感动天——颐和园长廊彩画故事三
山西绛县方言大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