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向“深蓝”的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
走向深蓝

“国信一号”养殖工船在渔业工业化养殖领域,创造了多项国内外纪录,填补了行业空白,向世界提供了深远海养殖的中国方案。

全文共2845,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

在深远海,“国信1号”将根据鱼类养殖特性在选定的锚地之间依据水温等环境因素自航转场

20世纪60年代起,全国海水养殖经历了“藻、虾、贝、鱼、参”五次产业浪潮。现在,以深远海养殖为代表的的第六次海洋浪潮正澎湃崛起,迸发海洋经济新动能。

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同意山东省开展“国信1号”养殖工船运营管理试点的函》(以下简称“批复”),批准“国信1号”在我国管辖海域开展深远海养殖运营试点,试点期3年。
该批复是首次就我国深远海养殖领域开展运营试点做出的正式函复,标志着青岛市在拓展我国深远海养殖空间利用、推进海水养殖由近海走向深远海方面走在了全国领先位置,青岛市再次发起并引领以设施渔业为特点的我国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

01
6次海水养殖浪潮均起源于青岛
20世纪60年代养海带,70年代养对虾,80年代养海湾扇贝,90年代养鱼类和海参、鲍鱼等海珍品……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海水养殖经历了5次产业浪潮。而这5次蓝色产业浪潮均从青岛发端,进而推广至全国。现今,以“第6次海水养殖浪潮”之名的海洋牧场正从青岛澎湃崛起,迸发海洋经济新动能。
“最初养殖藻类并不是单纯地为了满足食物的需求。而是为了从中提取一种国防上不可或缺的资源——碘。” 山东海洋发展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郑永允谈及第一次海水养殖浪潮时说道。青岛海水养殖产业在20世纪50年代起步,由于受技术限制,开始只能养殖石花菜。为增加养殖品种,山东水产养殖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研制的海带“筏式养殖法”等技术获得成功。
到1958年,四方、崂山及山东水产养殖场海带养殖面积共3216亩,海带鲜品产量达到1.24万吨。随后水产部在全国建立了130个试点,仅用了5年时间,海带养殖从山东迅速向辽宁、广东、福建等省推广开来。目前,我国海带年产量超过150万吨,扭转了海带长期依靠进口的局面,连年来,我国的海带产品和海带出口量都已跃居世界第一。
用“浪潮”形容海水养殖的发展,可见当时的迭代之快、影响之大。在很短的时间内,中国从一个海带大量依赖进口的国家,发展成为了一个海带养殖大国。可以说,第一次海水养殖浪潮对中国的贡献不仅仅局限于海带产量的扩大,更是在于它对推动后几次海水养殖产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在第一次海水养殖浪潮中发明的“筏式养殖法”是海水养殖界的重大突破,对整个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郑永允说。
在随后的20世纪70年代,为缓解中国外汇不足的状况,以中国对虾为代表的高端农副产品成为换取外汇的突破口。1979年,在众多驻青科研院所研究人员的努力下,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获得成功,全国形成了轰轰烈烈的对虾养殖浪潮,养殖面积在短时间内发展为几百万亩。随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经过数年研究试验,又攻破了美国凡纳滨对虾人工授精及育苗工艺研究重大难题,使我国对虾养殖产量迅速成为世界第一,年产量约占全球养殖产量的30%。
随后,以扇贝养殖为代表的贝类养殖浪潮、以鲆鲽类养殖为代表的鱼类养殖浪潮、以海参养殖为代表的海珍品养殖浪潮次第展开,构建了中国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格局。海水养殖业由以海带为主渐次转向以对虾、扇贝、鱼类等为主,海水养殖产业多样化发展,产量占水产品总量比率快速增加。如今,全国海产品养殖捕捞产量比例已接近4:1,早已实现了养殖大于捕捞的历史性转变。
现今,前5次海水养殖浪潮形成的海水养殖产业已经步入稳定发展的阶段。以现代信息技术和工程装备为支撑,以深远海养殖为标志的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逐步兴起,发展可持续的绿色海水养殖业正逐具雏形。
02
“国信1号”引领第6次海水养殖浪
经历过前5次海水养殖浪潮,海洋生态环境与海洋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近岸海水养殖的区域已经逐渐饱和,扇贝占据了近岸水域,海参占据了池塘,海参和对虾占据了潮间带的滩涂……”郑永允说,局部过饱和、超密度的养殖给近海水域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经济发展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成为当前海洋工作的重要任务。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将目光投向了远海。以现代信息技术和工程装备为支撑,以深远海养殖为标志的第6次海水养殖浪潮正席卷而来。曾五次引领中国海水养殖浪潮的青岛,将目光投向深蓝,主动探索深远海现代化工业养殖的新方式。
作为深远海游弋式封闭养殖平台,“国信1号”横空出世。“国信1号”探索的船载舱养模式是目前深远海养殖的重要路径之一,对拓展我国深远海养殖空间、带动渔业产业升级转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的建造、养殖生产和行业管理在国内尚无先例。
“国信1号”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牵头研制,总长249.9米、型宽45米、型深21.5米,载重量10万吨,排水量13万吨。据国信中船(青岛)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船东代表张有卿介绍,“'国信1号’养殖工船从外观看上去是一条船的形状,但是与一般商船不同,它的主甲板下面分布了15个方形养殖仓,在养殖仓内安置有养殖水泵,可以营造水流,让鱼在养殖仓内不停游动。”据了解,“国信1号”养殖水体达8万立方米,开展大黄鱼等高端经济鱼类的养殖生产,可年产高品质大黄鱼3200吨,相当于查干湖一年的产鱼量。
“国信1号”在设计上兼具自航式移动和锚泊固定两种模式。在深远海,“国信1号”将根据鱼类养殖特性在选定的锚地之间依据水温等环境因素自航转场。“养殖工船移动性强,可以有效规避台风、赤潮等自然灾害,而且可以根据养殖鱼的特性,在不同的季节,根据水温和水质进行南北迁徙,从而实现全年的养殖生产。”张有卿说。
如何确保鱼在封闭的船舱中正常生长呢?张有卿介绍,“国信1号”内部配备了照明系统、增氧系统以及饲料投喂系统,可以满足于日常对光照、氧气、食物的需求。同时,工船通过养殖水体交换系统实现舱内水体与外界自然海水不间断交换,可实时调整舱内水体温度和盐度,为鱼类生长创造适宜环境,提高生长速度,缩短养殖周期,提高经济效益。
“船上的养殖集控系统也可以极大地减少人工成本。”张有卿说,“养殖集控系统设置有2000多个传感器,可以对15个养殖仓的水温、水质、含氧量、盐度等各方面的参数,集中进行分析、管理、储存。大黄鱼长成之后,船员可以通过船上的成鱼起捕系统、加工系统等,对鱼进行初步的加工,直接送到客户的手中。”
“国信1号”养殖工船在渔业工业化养殖领域,创造了多项国内外纪录,填补了行业空白,向世界提供了深远海养殖的中国方案。随着 “国信1号”“国鲍1号”“深蓝1号”等越来越多的渔业“大国重器”次第投放和海洋科技的不断创新突破,我国将在深远海智能养殖上再掀浪潮。

青岛财经日报记者  于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今日食普829期:深蓝的“海上粮仓”
我国海水养殖的六次产业浪潮
世界首艘!走向深蓝的“海上粮仓”
全球首艘!又一“海上巨无霸”!
利用海带根治海洋牧场“荒漠化”
【每日一练】海洋水产混合养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