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研究参考 | 我国渔业'双碳'目标及技术路径研究
userphoto

2023.01.14 中国香港

关注


当前各行各业都在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的实践与探索。渔业既通过能耗、要素投入和生理循环等产生温室气体,又通过参加生物碳循环和水产品捕捞移除碳,具有碳源碳汇双重属性。科学推进渔业增汇减碳和实践具有行业特色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上一期,推送了《渔业碳汇与碳汇渔业定义及其相关问题的辨析》。本期,将为大家推荐《我国渔业“双碳”目标及技术路径研究》,供交流参考。温馨提示:文中深蓝色字体可点击拓展阅读

一.渔业碳排放碳汇评估相关方法


(一)核算边界

研究聚焦渔业第一产业--水产养殖和捕捞的碳达峰碳中和。渔业碳源主要关注饲料投喂、养殖设备用电、机动渔船用油等碳排放,渔业碳汇以水产品捕捞的碳移出量为表征。

(二)核算方法

1.渔业碳排放核算方法

CY为渔业二氧化碳总排放量;Ci表示不同生产环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2.渔业碳汇核算方法

根据渔业碳汇的含义,通过测算每年捕获水产品的含碳量和碳元素与二氧化碳的分子式折算系数得到碳汇数据,可表达如下:

CH表示渔业第一产业吸收的二氧化碳总量,即碳汇总量P表示不同水产品品类的产量Ch表示不同水产品品类的碳含量系数。

根据碳中和概念,将渔业净碳排放量(NC)表达如下:

二.具有行业特色的渔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一)渔业碳达峰目标

图1 基于温室气体排放重点环节匡算的2011-2020年渔业碳排放量(单位:万吨)

1.渔业碳排放情况

近十年渔业碳排放量总体上升;碳排放第一大来源于2017年由机动渔船耗油转为水产饲料投喂;单位产量碳排放强度先降后增,单位产值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

2.渔业碳达峰目标设定

我国渔业是否已碳达峰仍有待进一步观察;渔业碳达峰目标需考虑至少三个因素:渔船能耗、保供压力、养殖用电;渔业碳达峰目标时间节点可定为2025年、峰值为6600万吨。

(二)渔业碳中和目标

为考察渔业特色的“碳中和”,科学挖掘渔业碳汇潜力,对渔业碳汇、渔业净碳进行了评估分析,如图2、图3。

1.渔业碳汇量总体上升,水产养殖的碳汇量占78%。

2.渔业净碳排放情况:我国渔业净碳排放量波动上升,3400万余吨、53%的碳未实现中和;净碳排放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海洋捕捞、淡水养殖、海水养殖、淡水捕捞,结构相对稳定。

3.渔业碳中和目标设定:我国渔业净碳排放总体呈上升趋势,可结合产业现实设定符合行业特色的碳中和目标--“推进净碳零排放进程”,即,在2025年渔业碳达峰基础上,进一步减少碳源,扩大碳汇,至2030年,渔业净碳排放量由2020年的3400万余吨减少至2500万吨,至2060年,渔业净碳排放量减少至1000万吨以下。


三.渔业“双碳”目标的压力和基础



(一)渔业碳达峰碳中和至少面临着“三大”压力和挑战:渔业碳排放量基数较大;渔业碳达峰碳中和动态监测难度大(渔业碳排放碳汇测算方法和监测体系不健全,渔业生产系统复杂,渔业不确定因素较大);水产品保供给前提下“双碳”目标压力大。

(二)渔业“双碳”目标的基础:渔业节能减排的成功实践丰富(渔船新技术节能减排,节水治污减排模式水产养殖煤耗清洁化技术模式);智慧渔业为践行“双碳”目标提供新支撑;渔业增汇技术得到深入探索。

四.渔业“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



为推进实现渔业“双碳”目标,技术路径应是减少渔业碳排放、增加渔业碳汇,主要包括捕捞渔船、养殖用电节能降耗和污染治理等减碳路径,以及养殖生态化、优化品种结构、海洋牧场增殖放流等增汇路径。


(机动渔船减碳)


渔船用油主要由捕捞船用油、养殖船用油及辅助船用油组成,其中海洋捕捞船用油约占总用油量的78%,是渔业减碳增效的重点。一是严格实施海洋渔业休渔制度,减少无效捕捞行为,加大减船转产、保持渔船“负增长”,控制海洋捕捞产量在900万吨以内。二是创新和推广渔船节能降耗技术,优化船型结构提高能效利用水平,推进远洋渔船使用LED集鱼灯替代卤素灯等。三是优化渔船能源消耗结构。改变机动渔船以柴油作为主要动力的现状,改进渔船动力提供系统,研发适合应用电能、太阳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渔船主机,调优机动渔船能源结构,间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二)养殖用电减碳


养殖用电环节主要以增氧机、抽水泵为主的机械设备耗电形成的碳排放,占水产养殖业碳排放总量的比重约达29%。渔业现代化、智能化大背景下,用电是渔业碳排放增量的重要来源,应给予相应重视。一是养殖能耗清洁化。鼓励和支持冬暖大棚热气改造、发展渔光互补养殖模式,推进天然气、光伏电、热能循环等替代养殖中原有的火电能源消耗。二是提高用电效率。通过利用自然生态循环减少人工增氧、换水频次从而降低用电量;采用数字化管控模式,精准管理养殖空间,根据水质环境、养殖水产品状态等因素智能管控,减少不必要的增氧、换水,提高用电效率,减少该环节的二氧化碳排放。


(三)污染治理减碳


水产饲料附带的碳已成为渔业总碳排放的第一大来源(约44%),必须提升饲料利用效率和强化尾水治理推进该环节的减碳。一是加大水产主养品种营养基础研究和高效饲料研发及推广,通过科普宣传和信息化智能化设备应用,改变传统管护模式,采用先进投喂装备及系统,推进精准化投喂,开展鲜幼杂鱼减替行动,降低残饵剩余及污染量。二是加快推进老旧池塘标准化升级改造,改进排水设施,合理配备水质净化和环保设备。三是因地探索推广“三池两坝”“底排污”“生物净化”“循环水”等池塘尾水治理模式;开展工厂化养殖水的循环利用,总结推广节水节能型气动循环健康养殖技术系统,降低主养品种污染排放强度。


(四)生态养殖增汇


传统粗放型养殖方式向绿色健康和环境友好型转变,可实现养殖效率提升直接增汇的效应。一是积极挖掘利用养殖产品的多营养级习性,加大推广充分利用水资源、饵料及营养级的多层次立体混养(IMTA)模式,总结推广陆基虾参、虾蟹混养和淡水网箱养殖水域投放鲢鳙鱼等技术,减少养殖投喂及污染排放。二是鼓励和引导“人放天养”、不投饵、少投饵等养殖方式,开展大水面生态养殖、推广“净水渔业”理念和行动。三是基于生态原理,加大推广“稻蟹(鱼、虾)”综合种养鱼菜共生等生态养殖模式。


(五)优化结构增汇


一是品种结构优化。应加强水产养殖业动植物碳汇能力和模式及关键技术的研究,发展碳汇能力高的养殖品种,扩大渔业碳汇。二是空间结构优化。可在优化调整近海水域滩涂品种结构基础上,明晰和探索深远海及重要湖泊的宜渔水域及适宜品种,因水制宜,合理扩大贝藻类养殖,科学投放滤食性鱼类,以及积极探索生态养殖增汇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


(六)海洋牧场增汇


海洋牧场和增殖放流可以促进水生生物修复与水域生态改善,提升增殖区的碳汇能力,有利于渔业碳汇的功能发挥和规模扩大。一是加大天然水域人工增殖放流,尝试特定水域(如水生生物或自然保护区)的专项碳汇渔业(以碳汇生态功能为导向,如适度底播贝类、增殖藻类,不进行经济性的采收),拓展深远海宜养资源,推进人工鱼礁、海洋牧场建设及海草床、海藻场修复,促进水生生物恢复与保护。二是重点依托海洋强国战略、海洋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蓝色粮仓”建设等积极推进渔业与潜力巨大的“蓝碳”新技术融合开发与应用,如水产品增养殖区的人工上升流与下降流、传统养殖区的负排放技术、滨海湿地修复与保护、海洋碱化、海洋施肥、海上风力发电、深远海抗风浪网箱及装备研发、人工渔礁/海洋牧场 海上风力/光伏发电等。

作者:刘子飞,李雪,徐乐俊,赵明军,岳冬冬,孙慧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碳源还是碳汇?“双碳”目标迫在眉睫,海洋碳汇已初显成效,淡水碳汇将如何进行?
报告解读:《中国能源体系碳中和路线图》
张峻屹:“双碳”目标下交通发展对策专题导读
中国农业碳中和目标分析与实现路径
中国的气候转型状况:2022展望(附报告原文下载链接)
碳中和专题 | 双碳目标下证券公司参与绿色金融路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