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我们聆听古典音乐时,我们听到了什么
userphoto

2023.07.01 湖北

关注

前些天和“音乐精灵”的主理人周敬做一期视频节目,里面提到我听音乐的时间比较长,二十多年。

节目在B站播出后,我看到弹幕里有人质疑,“才二十多年,就算长了?”

我有些吃惊,人的一生,成熟、清醒、明白的时候,能有几个二十年呢?更何况,少年和青年时期有多少我们曾经痴迷的东西,都随着时过境迁,渐渐躲在遗忘的角落里隐去了。一种兴趣能沉淀下来持续二十年,已不单单算是爱好,它已经融入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那么,这二十年来,我听了些什么音乐,又从中听到了什么呢?

在家中,我使用发烧音响,听古典音乐为主,也听少量的摇滚(崔健、张楚、窦唯、唐朝、Pink Floyd);开车时,随机听一些车内广播播放的流行音乐。

2006年进入黑胶领域时,资深的爱乐者姚馆长说过一句让我至今印象深刻的总结,“音乐是条河,有头也有尾;要从头听到尾才对。

如果我们从巴洛克之前的早期音乐,听到巴洛克音乐,听到古典时期浪漫时期,听到20世纪的无调性,再到爵士、摇滚,最后是日常可以在广播和电视里随时听到的直抒胸臆的流行音乐

我们会发现,音乐的确像条河一样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展示了不同的面目和精神内核,它们之间充满了变化,又存在着内在联系。如果能听完“音乐河”的全貌,知道这些音乐不是孤立的产物,在不断变幻的背景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部分的丰富涵义。

巴洛克以前的早期音乐匍匐在地的人类对上帝和永恒的仰望

巴洛克音乐是已经在尘世中站立的人,以人性化的视角感恩和赞美上帝,此时的音乐语言在描绘宗教场景时庄严、肃穆却充满人性;在装饰贵族生活时,极尽华丽、优美与和谐;在描绘外部世界时不具象于眼前可见的一草一木和山川湖泊,而是以抽象的方式,表达造物主创造出的世界所蕴含的理性和数学般的秩序

气势恢宏的《B小调弥撒》

维瓦尔第《和谐的灵感》表达了和谐之美

具有永恒魅力的《哥德堡变奏曲》

古典时期,音乐的目的从服务于宗教和装饰贵族生活,开始走向普通民众
音乐的视野缩小,音乐家把目光投向可见的周遭世界与自然环境,大自然的优美取代了不可见的宇宙和星系间抽象的秩序。
此时音乐中的矛盾因素增强,海顿老爹为了惊醒、教训听音乐时心不在焉的观众,写作了《惊愕交响曲》。

海顿的弦乐四重奏

浪漫时期,人的精神逐步放大,音乐中矛盾的动机进一步增强,优美的形式之下包藏着更为激烈的张力

贝多芬瓦格纳,个体精神进一步成熟,期待着用英雄的伟力建立一个在精神上完美的世界

贝多芬撕去了献给拿破仑波拿巴的扉页,把第三交响乐献给一位不具姓名的“英雄”,瓦格纳和他曾经的朋友尼采共同留下的“伟岸”和“崇高”的精神遗产要等几十年后,让希特勒以战争的方式去继承。

上帝的笼罩力持续消散,古斯塔夫马勒(1860.7.7-1911.5.18)描绘了人类进入工业时代,睁开眼睛以后看到的迷茫与焦虑的世界

进入二十世纪,人类从上帝的照拂之下渐渐独立出来(反上帝的尼采逝于1900年)。面对人世间无限的矛盾与困境,人类社会渴望解决一切重大问题,继而在尘世间建立完美的理想世界

其后,人类社会实际推行了两种乌托邦。一个来自于贝多芬和瓦格纳的遗产,首先要求人类在精神上贵族化、崇高化,然后自然实现人人平等;另一个来自英特耐雄纳尔,首先要求人类在经济上平等,然后自然实现人类在精神上平等

在这两条方向不同,最终都追求世界大同的道路上,人类都走了弯路,付出极大代价。现实似乎告诉我们,理想的“天国”可以在精神上追求,但并不能在尘世的人间真正实行

夜深人静时,我经常热血澎湃地聆听富特文格勒在1944年二战战时指挥的贝三,但并不渴望在现实中出现那样一位“英雄”来改造这个世界;听到唐朝用高亢的嗓音吟唱的国际歌,同样让人激动不已,但我明白这样的浪漫主义只是在听音乐……

二战之后,人类社会进入到个体可以被“权力”充分组织调动、随意掌控的时代,个体与群体、权力与自由的矛盾,成为人类至今无法摆脱和逾越的命题。

这种矛盾遍布在铁幕的两侧,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皆是如此。

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常被用来当做对意识形态暴政的反抗来解读,这可能是片面的。自由与权力,个体与社会的矛盾,是全人类的困境,并不完全属于特定的意识形态。

肖斯塔科维奇弦乐四重奏

与肖斯塔科维奇同一个时期,在自由世界的西方阵营,诞生了同样具备伟大反抗精神的作品《The Wall》,描绘了教育之墙、权力之墙、社会之墙对渴望自由的个体无情地阻隔。

阿伦派克拍摄的同名电影,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The Wall》专辑歌词即是情节

     经过几十年的工业生产和全球贸易,产生了巨量的社会财富,伴随着冷战的结束,人类搁置了对“理想社会”乌托邦的追求(不知是暂时还是永久)。

我们迎来了消费时代,不断累积的金钱和欲望,让人类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不那么迫切了。现代音乐和艺术,终于摆脱了那些事关永恒的终极命题。

随着消费享乐主义个体精神在欲望层面进一步放大,你情我爱、个人的得失冷暖成了现代流行音乐的主题。

古典音乐是“超越感”的音乐,它的目的是描述和连接永恒的价值。从对上帝的遥望,到个体精神崛起后对自由和伟大的追求,再到反抗权力对个体精神的控制和禁锢,最终,人类躺倒在消费享乐主义的洪流中,终结了关于不可达到的“永恒”的思考。音乐这条河,自此汇入了大海,隐藏在大海深处,时而激起一片片流行音乐的浪花。

音乐这条河的流变,正是应对了人类在不同发展阶段和社会形态下对“永恒”的思考,这些不同的精神内核背后,反映了人类精神发展的底层逻辑

人类社会的外在情况会不断发生变化,但人类社会内在的这些底层逻辑是不变的。如果这些底层基础真能发生改变,就可以说,那时的人类已经变成另外一个物种。

遥望未来,假定我们相信人类存在的底层逻辑不会发生改变,那么这些音乐将不会过时,可以让我们永远聆听下去。

有人只能听莫扎特和海顿的古典和优美,理解不了巴赫键盘音乐的理性和秩序,甚至接受不了贝多芬音乐里面的矛盾和冲突,更受不了马勒的焦虑和无病呻吟,对肖斯塔科维奇的纠结和爆裂嗤之以鼻。但这些音乐河的流变正是人类面对“永恒”命题的一个个不同侧面,想了解和感受我们自身的存在,这些侧面缺一不可。

尽管我们身处消费时代,处处都是欲望和碎片化的满足,但人类作为一个有限的存在,思考我们自身的来源和归宿,以及存在的意义,是每个人生命历程中不可回避的一课。当我们以有限的存在思考永恒和无限之时,古典音乐给了我们一切可能。

音乐像条河,发源于高山之巅,从崇山峻岭的高原逐级而下,辗转往返于广袤的平原,一路奔袭,走向海洋,最终注入到大海深处,激荡起一片片浪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贝多芬三重奏(古典音乐集)
贝多芬的音乐精神意味着什么?
世界古典音乐名著10专辑
【愛古典】情人与爱人:與靈魂相約▲
艺术散论
姑娘别哭,彷徨岁月,它给你力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