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房檐之下,头顶之上的中华建筑之美——雀替

房檐之下,头顶之上,有一种华丽被雕刻在立柱与梁枋相交处,弥补了两者之间的空白,给人以云霞灿烂的感觉。

群雀重叠,替宇巍峨。

这种中国古建筑的特色构件被称之为“雀替”。宋代称“角替”,清代称为“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

雀替,是中国传统建筑所特有的精华部位,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美学艺术价值。

由于所在位置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要求,于是就出现了形式和风格各异的雀替了。

在中华建筑中,所有雀替都漆或雕刻得很华丽,给人印象很深,大有无雀替不成中华建筑之感。

雀替的形好似双翼附于柱头两侧,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来增强梁枋的荷载力。它如同一只栖居在古建檐梁上的云雀,展翅欲飞。

在漫长的中华建筑史中,雀替是一种成熟较晚的构件和制式。虽然它的雏形可见诸于北魏,但是到了宋代,还未正式成为一种重要的构件。

宋代以前,雀替基本上是拱形替木,有两种基本形式:楔头雀替和蝉肚雀替。

明以后逐渐运用雕刻工艺,但主要是卷草纹样,造型也相对单一。明代之后雀替才广泛使用,并且在构图上得到不断的发展。

到了清代,雀替已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构件。清式雀替做法是做半榫插入柱子,上侧楔置在额枋底面,上面雕饰花草、鸟兽以及人物等装饰,装饰作用也由此替代最初的实用功能。

关于雀替的来历,至今无法定论,却有一个关于它的美丽传说。北魏年间,国家战乱,烽烟四起。

有一位孤独无依的老妇人,其丈夫早已战死疆场,儿子也去替父出征,只剩她一人独居,每天只有与雀儿为伴。

一天夜里,大雨倾至,破旧的房屋受到大雨冲刷,檐梁变得瑶瑶欲坠,而此时妇人已早早睡去,与妇人相伴的雀儿见状,立马飞到枋与柱间,化作一只木鸟支撑住整座房屋。

雀儿化身为房屋的一角,雀替的名字由此而来。

雀替并非工匠们的随意而为,他们将动、植物中的灵魂以雕刻形式演绎成一种精神信仰,不用说教,就早已扎根于人的心灵之中。

雀替的表现手法往往隐喻而含蓄,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民间故事、小说戏曲以及动物花草皆被赋于一定的寓意。正是这些寓意,让日子变得温暖起来。

雀替,静静地处在屋下一角,却有着千百年来沉淀下的华丽。

对于屋主人来说,即使是在屋里不经意间忽略的角落,也极尽其所能,将自己对生活的纯真情感和美好祝福寄托在屋里的每一处。

由于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动荡,以及现代各种思潮的冲击,先人们曾经生活的空间不再完整,传统生活方式正在逐渐消失,传统建筑的遗存越来越稀少。

今天,当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已经失去的和将要失去的并非都属应该扬弃之物。很多民族的、优秀的、传统的东西是那样的精美绝伦,令人心驰神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雀替,一只栖居在古建檐梁上的“云雀精灵”
雀替的“亲兄弟”牛腿 | 不一样的作用,一样的美丽和讲究
中国古建筑:雀替有哪些功能?
古建——梁架结构
建筑识图试题
抬梁式 井干式 穿斗式 是怎么区分的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