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们一生只专注做一件事

关于“匠人”,你通常会听到这样的描述:他们一生只专注做一件事,在孤独中将精细的手工艺反复打磨,直到遇见极致的完美作品。

日本人尤其喜欢宣扬这类人群,总是乐此不疲地把他们的故事拍成影视作品,从拉面师傅到铁匠艺术家,从入殓师到伐木工人。

通常,这些人对自己的技艺都有着神经质般的追求,还有一个大家熟悉的画面:他为自己点了点头,咬紧嘴唇,然后一下子冲出门外,展开手臂对着天空大喊:“我一定要做出全世界最好的XXX!”

而在你生活的环境,耳边却经常传来这些话:“人们缺失了专注和探索的精神”、“人们很难摒弃浮躁,做到精益求精”、“匠心精神离人们越来越远”、“世代相传的手艺正在失传”、“传统文化面临巨大考验”……

好的,我知道了。但能不能别再说了,我能怎么办?幸好,前几天和朋友喝茶的时候,他提到了4个中国匠人的故事,让我突然有勇气对以上的那些话说:你们可以消失了。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鞋匠”的。

1928年,北京最繁华的王府井大街开始出现私人定制鞋店,为当时的权贵和阔商们制作私人定制皮鞋。能否穿私人定制,是当时评判富商和权贵社会地位的一个象征。

几十年后,其中最优秀的一批制鞋匠人,如今依旧在从事私人皮鞋定制。他们制作的皮鞋被赋予了新的命名:1928,以此来追念当年王府井的鞋匠们对极致品质的追求精神。

1928顶级手工固特异鞋定制服务,从量脚到最后成品要费时2-3个月的时间,需要运用超过300多道工序,纯手工的层叠缝制,使得固特异沿条手工鞋也被誉为“手工雕琢出来的艺术品”。

匠人们说,穿上一双真正顶级的鞋,就像没有穿一样,脚感觉不到鞋的存在,才是真正顶级鞋的境界。

另一个故事来自匠人杨红文和苏学军,他们的老家在明清时出过渭北刀客的地方——基镇。这些刀客行侠仗义、扶危解困、不求功名利禄,甚至不惜鲜血和生命。

生在太平盛世,他们没有去做一名刀客,杨红文把刀客的满腔韧劲投向了青铜器——在自家院子起台筑炉、熔铜化锡,潜心研究青铜器,多年之后,他掌握了失传一千多年的范铸工艺。身在喧嚣城市的苏学军,也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磨制铜镜。

一面铜镜,从制模到打磨成功历时七十多天,经历六十多道工序。以范铸工艺制作的青铜镜更是被原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誉为“东方魔镜”。“一范一镜”,每面镜子都严格按照传统工艺进行手工制作:制模——制范——烧范——熔铜——浇铸——打磨。

当年的两位制镜、磨镜少年,如今都已是两鬓斑白的大叔了,然而,多年以来没有改变的,是师徒二人对制镜的执着,和对于复兴铜镜文化的不懈坚持。

贞丰布依族的妇女梁忠美,从小就跟着母亲学刺绣。她喜欢观察生活中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的神态和姿势,吸取各地刺绣艺术的精华,从而创作出一件件精美的布依服装、墙画、领带……

梁忠美说,她就想绣出美的东西,还要带动农村妇女跟自己一起做刺绣,把布依族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匠人钱盈盈,南京艺术学院现代手工业设计在读硕士。从小深受外婆“华派”紫砂艺术创始人华冠群的喜爱,初中时,她就能独立完成成壶的制作。

华派紫砂代代传女不传男,所有作品包含着女性阴柔之美。作为华派紫砂艺术第三代的传承人,钱盈盈把传承紫砂艺术作为自己的义务,致力于把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工艺紫砂艺术融为一体。

在世代相传的手工艺渐渐丢失、传统文化面临传承无人时,京东众筹选择了为这些小众匠人发声——京东众筹和猫王创始人曾德钧老师发起了一项“聚匠计划”,旨在挖掘中国的匠人,为他们留存珍贵的信息,并且通过著书、巡展、众筹等方式,助力推广属于中国的匠心国货,这样,至少他们的专注不会孤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篆刻艺术 #匠人精神 #篆刻定制
吴海龙获阿斯塔纳世博会紫砂工艺金奖
中国刺绣艺术
刺绣艺术,是绣的还是画的?
紫砂人是匠人还是商人?宜兴紫砂壶向左还是向右?
彩陶匠人的艺术人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