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没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总结出的“卓越之道”能带来真正的卓越吗?


管理视角看国学(179)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先生说:“努力,我是能及人的。做一个躬行的君子,我还没有能到此境界。”



“文莫吾犹人也”有两种译法,一种断句为“文莫,吾犹人也。”,“文莫”的意思为勉励、努力,为钱穆这里所采用。一种断句为“文,莫吾犹人也。”意思是指文的方面我和别人差不多(语气与“听讼,吾犹人也”类似),钱穆认为,孔子决不至于谦虚到连文的方面都只是和别人差不多,所以选择了第一种解读方式。但《朱子四书集注》以及其他大部分的解释都采取了第二种方式,大概的翻译为:就书本知识来说,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朱子认为这仍然体现了孔子的谦虚,但也可见“言行之难易缓急,欲人之勉其实也。”说明是知易行难。


我倾向于认为钱穆的理解是错误的,朱子的解释为是。只是这里孔子说的“文,莫吾犹人也。”里的“人”指的不是和一般人比,而是他心目中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些圣王。


其逻辑在于,孔子认为自己通过“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的文献整理和自我思考工作,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可以把“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事业进行传承复制的制度体系。所以,这里的文,不是指简单的书本知识,而是一套儒家“内圣外王”的制度礼仪、道路方法,所以用“莫”这个疑问词,是因为毕竟这仅仅是从这些圣王的遗文典籍中逆证出来的,但孔子敢说“文莫吾犹人也”已经不是谦虚,而是十分的自信了,只是他自己没有机会去实践,所以才说“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所以《中庸》中说“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就是说,在孔子手里,已经把圣人之道的理论部分完成了,但孔子自己没有去推行,但留下来等待后人去躬行。这就像武侠小说中有人写出了《九阴真经》,但他自己没有练,更没有练成之后纵横江湖,但他相信,后学者只要照此修炼,一定会成为武林高手一样。或者像商学院教授总结一些领先企业的经营之道,写出《基业长青》《领先之道》之类的著作,也可以说是“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如果企业按照这样的领先之道去做就能成为领先企业吗?


孔子被后世称为“素王”,就是说他有成为圣王的素质,但没有践行圣王之位的实践。而孔子作《春秋》,也是悬笔以行王者之事,“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司马迁作《史记》,本纪主要记录帝王之事,世家主要记录诸侯之事,列传主要记录名臣大夫以及各行各业的卓越之人事。以孔子的世俗身份,可能放到列传里面比较合适,但《史记》是以《孔子世家》来记述,等于把孔子的地位给提了一格。而且对比于成为君王的一时风云人物,太史公认为孔子是真正的万世之宗: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矣。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现在来看,自孔子之后的两千多年,经历汉唐宋明清等多个朝代更迭,而孔子的“至圣先师”地位却被历代共尊,从这个角度,孔子虽没“躬行”,但其影响已经高于躬行的圣王了。


那么,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三代之治”为什么在后世却没能够重现?即使历史上的汉唐,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也是差焉仿佛,固然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但通过儒家修身而成为一代圣王者也没有成功者。这方面,儒家的后继大师们也在不断探索,试图进一步完善儒家的武功秘籍,如孟子、荀子、董仲舒、程朱陆王都从不同角度试图进一步的补足。但进入近代社会之后,儒家反而在西方科学与民主的冲击下几近遭遇灭顶之灾,孔圣人变成了“孔老二”。这其中的原因,正是需要我辈在批判继承与横向借鉴的基础上去认真探索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君子人格的文化生成
帝尧对儒家思想的影响
历代名贤确论卷二十一 ~ 卷二十五
语音版《中庸》赏析(29)圣人风范
《中庸》导读(九)
《中庸》注释(三十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