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在旅途:从来不怨,命运之错,不怕旅途多坎坷,向着那梦中的地方去,错了我也不悔过。


管理视角看国学(206)(子罕篇第九)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先生平常少言利,只赞同命与仁。


《子罕篇》的起首这章也是争议比较大的一章,罕就是稀少的意思,“子罕言”就是平常说的比较少,而“与”既有“和、以及”的意思,也有“赞许”的意思,如果采用“和、以及”的意思,那整体翻译过来就是“孔子平常很少说利、也很少说命和仁。”当然这就引起一种质疑,仁是孔子教育的核心,《论语》中提到仁的频率是最高的,怎么能叫“罕言”呢,钱穆这里的翻译就是基于这样的质疑,而把“与”解读为“赞同”。但朱子、南怀瑾以及主流的解读都还是以“和”来解释“与”,而且解释其原因在于:夫子教人,有常言者,诗书执礼是也;有不言者,怪力乱神是也。若言之时甚少,谓之罕言。一曰利。利是人情所欲,然与义相背,学者若有计功谋利之心,则害义甚矣,故罕言之,欲人知所戒也。一曰命。命兼理气,故其甚微而难测,若专以命言,则将怠弃人事而起怨尤之心,故罕言之,欲人知自修也。一曰仁。仁包四德,其道甚大而难尽,若强以示人,则学者有躐等之心,故罕言之,欲人渐次以进也。杨伯峻也主张孔子对仁是说的比较少的,至于和《论语》中仁出现比较多之间的矛盾,杨伯峻认为是因为“仁”比较重要,所以只要孔子谈到仁弟子就会记下来,但这些数量和孔子平常说的所有话相比较,还是属于“罕言”的。


都有道理,孰是孰非,不好判断。因为《论语》整个上篇的每一篇的第一章,都有对整篇定调和提纲挈领的作用,所以我想从整个《子罕篇》的理脉和逻辑来做一个判断依据,要看整个《子罕篇》想说明什么道理,我觉得《子罕篇》的主题就是“人在旅途”,从这个角度,我觉得解析为“孔子平常很少说利,以及命和仁。”是对的。


利、命、仁三者,命是不可改变的前提以及无法预知的遭遇,利是为人行事见之于外部的效果,仁是身体力行、不断追求、日臻完善、永无止境的人生志向。所以这三者,都是无法通过知识传递而完备了解、准确掌握,所以这些不是一个君子的日常修养的下手处,下手处只是在学,在行,在“学而时习之”,是“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以比。”这就像孟子的“天爵人爵”之比: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所以孔子自己的为人处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教育学生的下手处,都不直接对应于利、命、仁,包括对学生问仁的话题,都是随处指点,而不是有一个整体的体系,包括对于颜回的问仁,是以礼作为阶梯,“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这也是子贡感叹“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的原因。这里的“性”,某种程度上可对应于“仁”,《论语》中所有孔子说“仁”的地方,概括起来都可以说是“仁在其中”的意思,但仁是什么,孔子没有说,弟子也是“不可得而闻”,比如对比而言,孟子就可以说是言“仁与命”了,因为孟子认为自己掌握了一套“尽心知性、尽性知天”的方法论。但在孔子这里,仁和命是不可言的,如果把功名利禄都归到利里面,利也是不可言的。


所以整个《子罕篇》的理脉概括起来就是:孔子只是在做他该做的事情,不管命运、环境是怎么样的,也不管我做的这个事情是否能给我带来功名利禄,甚至也不用考虑我什么时候能成仁成圣,就是在一条这样的道路上不停的前进,永不停息,就像一条滔滔奔流不息的大江大河,“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所以才有“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就像《人在旅途》的主题歌唱的:从来不怨,命运之错,不怕旅途多坎坷,向着那梦中的地方去,错了我也不悔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怀旧金曲,《人在旅途》,从来不怨命运之错,不怕旅途多坎坷
黄朴民:也谈《论语》的体系与读法
后生可畏~出自先秦·孔子《论语·子罕》。
《论语》名句赏析——品读经典智慧
论语:子罕言利,与命与仁(9-1)
论语诗化150首(8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