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因你看见,所以存在”,传统文化中的视觉美学

“因你看见,所以存在”,微信7.0版本“进入微信”界面的这句话最近引起热议,文字下边还有一朵格桑花。

岩中花树



这句话源自《传习录》记载的这样一个故事: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眼不见为净”、“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中国人一直看重视觉,认为我们有一个“我看见”的世界。花的客观存在不取决于我,不过,由于我的观察、感受或投入,审美对象朗然显现。存在,对我们来说,有时只是“相遇”。如果没人看见,我的“分享”不是客观上不存在,而是在意义上不存在。

“人不见即没有意义”,这是王阳明要告诉我们的。“心外无物”的“物”,不是指物体、物质,而是事情。我的心外不是没有花,而是没有赏花。花本身没有美,人赏花时美才出现了。

与之相对,西方人重视语言。西方哲学有这样一个相通于“岩中花树”的问题:“森林中的一棵大树倒下了,而当时周围并没人,那么大树倒下时有没有声音呢?”“有声音”或“没有声音”,“林中大树”给人两个非此即彼的选择,一如唯物唯心的非此即彼。

中国传统文化更重视“合一”。王阳明用“同寂”来形容人“你未看此花时”的状态,用 “同明”来形容“你来看此花时”的状态,无疑是中国式的智慧。

即使是语言,中国语言也是视觉的。著名作家严歌苓说过:“西方语言学家认为中国语言是视觉的,而其他语言都是听觉的。因此中国语言文字是人类语言发展的一个例外。汉字的意象性造成审美对象视觉上的快感是最强烈的。”

万事万物普遍联系过于繁复,我们化繁为简,以看见为存在。寂然的(未曾看见),我们存而不论;明白的(看得顺眼),我们点赞评论。


本期编辑:学者小湛    

图片源于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刘树勇
新型假树大门-给你不一样的视觉体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视觉经典在现代设计中的表现
海报设计,海报设计的设计思路
中国风的传统文化艺术视觉创意
客家谚语俗语精选十二篇100句释义:第一篇,家国情怀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