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懿荣与张之洞

浅谈王懿荣与张之洞的交谊

王懿荣比张之洞少八岁,在晚清学术界和政坛上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王懿荣字正孺,号廉(莲)生,晚署直庐花衣、养潜(泉)居士。是清末著名书法家、金石学家,为发现和大批收藏甲骨文,并断代其为商代文字的第一人。曾三任翰林院庶吉士教习,三为国子监祭酒,伟大的爱国志士。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又号壶公、抱冰、无竞居士。16岁就夺得顺天乡试的解元,“一时才名噪都下”(《大清畿辅先哲传·张文襄公传》)1863(同治二年)26岁的张之洞殿试高中探花,此后一直被晚清的政坛所宠,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诗人,确立了“中体西用”的理论

一、京都相识,结为知己。

王懿荣15岁时与弟、妹随母进京,住在父亲王祖源的兵部主事任所1864年(同治二年),因岳父黄熙庭在直隶任邱县知县任上,捐办天津海防,部议给奖,黄熙庭将此奖移给王懿荣,到户部任候补主事。清末的金石收藏风气甚盛王懿荣早年就对金石书画和古籍版本的鉴赏收藏很感兴趣,黄夫人也对他大力支持。“时笃好旧椠本书、古彝器、碑板、图书之属,散署后必阅市,时有所见,归于黄夫人相对语,夫人曰‘明珠、白壁,异日有力时,皆可立致之。唯此种物事,往往如昙花一现,撒手便去。移时不可复得。后来纵或有奇遇,未必即此类中之此种也,好极力从臾购之以为快。’有时,家中无钱购买古董,便将自己的衣服、首饰拿去典当,毫不吝惜。”(王懿荣集》《诰封宜人元配黄宜人行状》)虽然官职低微,但在京都鉴藏界已有很大的影响和知名度,潘祖荫、李慈铭、吴大澂、赵之谦等与之过从往来甚密

187010月(同治九年)张之洞任湖北学政期满回京。因在学政期间的良好政绩,成为引人瞩目的人物,京师的名士便主动来结交。“在京与潘文勤祖荫、王文敏懿荣、吴愙斋大澂、陈弢庵宝琛诸君订交。”(《张文襄公年谱》次年五月初一的龙树寺名士雅集,潘祖荫只是名义上的盟主,而实际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正是张之洞。“目前四方胜流,尚集都下,今番来者颇盛,近年仅有,似不可无一雅集。执事人伦东国,众流宗仰。晚拟邀集诸君,欸洽一日,如以为善,便请示知。其谭谐辩论,必有可观。请大君子主持其间题目而等差之,岂非快举?如有清兴,晚当往约诸君也。”(《张之洞全集》第12册致潘伯寅手札一)

正是通过这次雅集,王懿荣和张之洞彼此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回忆交君时,洒落惊众宾。嬉笑出坦率,不畏一世嗔。虽骂他无肠,人亦谅其真。真伪有时见,须待疾风晨。”(《张之洞全集》第12《读王文敏公绝笔》)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交往。作为名士领袖的潘祖荫,尤为热衷于这样热闹的场面,京城名士们更是借以诸多名目来聚会,“吟诗消夏”、“吟诗消寒”也成为他们每年雅聚的固定主题。其中以同治十一年(1872年)五月潘祖荫所倡导的《消夏六咏》为最盛,所谓六咏即以《拓铭》、《读碑》、《论印》、《品泉》、《还砚》、《检书》为题,唱和者甚众,为此潘祖荫专门将众人唱和的诗辑成专集《消夏六咏》刊印成册,公开发行。同年七月五日,潘祖荫为汉郑康成的生日置酒展拜,京都名士,一时咸集,王懿荣和张之洞积极参入唱和其间。二人除了公众场合,私下的交往也密切起来。“缘前日于廉生坐(座)上,见尊扎一纸。”(《张之洞全集》第12册致潘伯寅手札十)此时的张之洞已跻身于大名士的行列,连朝鲜使臣来华,也非要拜见他不可,其座上客除了王懿荣,还有李慈铭、胡澍、陈乔森、周寿昌、吴大、朱卣然和陈彝等。这也是王懿荣一生中少有的一段快乐时光。“居京师久,交游既广。每以春秋佳日,与长沙周阁学、吴县潘侍郎、遵义景阁学、洪洞董研樵检讨、太古温味秋、仪征陈六舟、巴陵谢麟伯、余姚朱肯夫、南皮张香涛、吴县吴清卿六编修、会稽李莼客、甘泉秦谊庭、绩溪胡甫、光山胡石查、遂溪陈逸山五户部、大兴刘子重、仪征陈研香、邹县董凤樵三刑部、元和顾缉廷工部、歙县鲍子年、长洲许鹤巢两舍人,递为诗酒之会,壶觞几无虚日。”(《王懿荣集》《诰封宜人元配黄宜人行状》)

1871年至18736月张之洞充四川乡试前短短的三年半间,或雅集、或出游、或唱和,龙树寺、极乐寺、慈仁寺、石闸海上都留下过他们欢聚的印记,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8736月,张之洞充四川乡试副考官,乡试方毕又简放四川学政。四川张之洞顶住各方压力,打击科场舞弊,倡导研经治史之学,奖掖后进,走遍了川地的大小州府,历尽艰险。“弟今年以来终日劳烦,甚于在楚时数倍。非不欲少自摄养撙节,无如事繁道远弊多,非如此振刷,竟不能料理妥当。前月考酉阳一棚,山行十余站,大率荒山绝壁,盘路一线,险不可言。天气严寒,大雪迷路,不敢投足,舁夫颠踣,从骑陨毙,不知凡几。此外水程则处处皆滩,惊心动魄,绝无从容怡旷之地。”《张之洞全集》第12册与王廉生手札一)可见其处境之艰。二人虽相距千里,仍鸿雁不绝,互通音讯,交流所得。“夏间得手书,具感注存。弟近况平平,回省两月,亦仍然寝食不暇,人断不信也。今有一快事,《汉上庸长司马君台神道》曾见系释,后遂无闻,顷为弟访得之,拓本一纸奉鉴。又《唐永徽二年修学宫碑》今亦求得之。此外尚有唐刻数种,在执事则以为不足重矣。”(《张之洞全集》第12册与王廉生手札二)王懿荣喜好金石,张之洞还赠其《吹角壩摩崖》拓片。“《吹角壩摩崖》汉刻石本一通,孝达学使自蜀寄来,属转送鉴释。”王懿荣集》致缪炎之函)

1875,王懿荣的妹妹王懿娴受张之洞之聘,8月在其任所迎娶,成为张之洞的继室,时王懿荣的父亲王祖源也在四川,任龙安府知府。这样二人在好朋友的基础上又加了一层亲戚的关系,彼此更加信任。次年,张之洞所编《輶轩语》和《书目答》两书一刊出即寄王懿荣,请为补正。“弟在此刊书目以示生童,意在开阔见闻一,指示门径二,分别良楛三,其去取分类及偶加记注,颇有深意,非仅只开一书单也。……其间舛漏必多,特寄上一本,请为补正,至感。补正后请疏于别纸,分条速即寄川,以便改补。”《张之洞全集》第12册致王廉生手札)信中还请转交缪荃孙一本,至于潘祖荫处,“或与潘少宗伯一观。”(同上)并叮嘱“如非同道,不必与看,免致徒找唇舌。”(同上)由此可见张之洞对王懿荣学术上的敬佩及他们关系之密切。

二、逆境砥砺,相携仕途。

18772月(光绪三年)张之洞携王夫人入都复命,充教习庶吉士。此时的王懿荣处境非常困窘,夫人黄氏经受不住王懿荣多次科试不第的打击,甚悲伤。“每于重阳放榜日,夜半闻街衢有唱卖题名录声者,辄以被蒙头曰:‘此声凄凉,与秋风并厉,不可闻也。’”(《王懿荣集》《王文敏公年谱》)本来黄氏的身体就病弱,以致“秋冬之际,黄夫人必大呕血,百计不能止。”(同上)求名医,吃良药均无见效。加上这些年王懿荣在收藏上的花费,生活很拮据。“典衣还惹群书债,折券时蒙小贾羞。”(《王懿荣集》《长夏感怀口占呈松溪三兄》)妹妹和妹夫的归来,给王懿荣带来极大的安慰。68日是王懿荣的生日,洞夫妇及内兄黄宝山的到来,让他甚为高兴,但过后又不免懊丧。“弟过一生日,计费十三、四金,不如得一抄本《韵補》也。又牵连香涛花去四、五十千,不如得一方汉铜印也。……一心只替老婆难受,以病甚也。”(《王懿荣集》致王松溪函)因为张之洞的生活也并不好过,甚至比王懿荣更艰苦,过生日需靠夫人典衣服来置办。“自还都后,处境清约,生日萧然无办,夫人典一衣为置酒。”(《张文襄公年谱》不久二人的夫人又相继去世,真是雪上加霜。“刻在家口唱梆子戏,手摩两病孩头,心里盼川署家信,预计穷年及急债之不可缓,如此壮年,如此折磨。”(《王懿荣集》致王松溪函)二人处境同样凄凉,真是一对难兄难弟。

生活的清苦,亲人的离去,磨砺着二人的精神和意志,彼此的感情愈加亲密。1878王懿荣到四川省亲,带着儿女一路备尝艰辛。“弟此次由京来川,自携一儿一女,所历山行,大非北人所耐。孩辈过鸡头关,恐惊叫号,弟已求死不得。”(《王懿荣集》致缪炎之函)张之洞多次致信对其安慰和鼓励。“连奉陕西道上及抵成都后手教三通,甚慰甚慰。进则循陔,退则联床,人生至乐孰过于此。”(《张之洞全集》第12册致王廉生手札)

与王懿荣沉迷于金石版本的鉴藏不同,张之洞的兴趣更多是注重在政治上,积极投身到“清流”党的交往中。1877年刚刚从四川回到京城的张之洞看到张佩纶的奏折,为其文学才华和胆量所折服,立即“造庐订交”(《张文襄公年谱》)。1878,卖力地充当替黄体芳、张佩纶草拟奏折的写手。特别是“清流”的建言活动,经历了吴可读事件和崇厚事件的洗礼,在京都政界反响极大。时京城中人以“青牛”谐音“清流”,称李鸿藻为青牛头,张佩纶、张之洞为青牛角,陈宝箴为青牛尾,宝廷为青牛鞭,王懿荣为青牛肚。很快张之洞成为“清流”建言的最大受益者,以正六品的国子监司业身份罕见地列席六部九卿会议,且在四个月之内,三次加官跳级,揭开了政治生涯辉煌的序幕。与张之洞的仕途畅达不同,王懿荣18岁首次参加顺天乡试,房官许其光得其文奇之,以北元请于主试,未允,因许其光未争北元以外的其它名次,遂落第。至光绪二年参加科试已达七次,均不第。直至1879秋季,王懿荣在其恩师缪荃孙的帮助下,第八次参加顺天乡试,才中举。王懿荣此次的中举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之洞,1876年春,缪荃孙由四川赴京参加会试,经张之洞之介与王懿荣相识,二人相见恨晚,结为益友缪荃孙18441919)字炎之,一字筱珊,晚号艺风,自称艺风老人,我国近代图书馆之父、收藏家、金石学家、鉴赏家、诗人、书法家。时正在张之洞门下,协助撰写《书目答》。当年,二人同时参加会试,王懿荣名落孙山,而缪荃孙高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1879王懿荣受知于缪荃孙,秋季参加顺天乡试,真是机缘巧合,其房师正是缪荃孙,王懿荣的人生至此发生了转折,从此步入仕途。

三、肝胆相照,气节长存。

18844月,张之洞由山西巡抚改任两广总督时,在京住贤良寺与王懿荣匆匆一见。“南皮昨已至,今日陛见,住贤良寺。”王懿荣集》缪炎之函至此一别十余年,再未见面,但二人的联系并未间断。1889年,张之洞的胞妹嫁给翰林院编修朱延熙,在京的定亲事项均由王懿荣来操办,王懿荣办事事无巨细,不负所托,得到张之洞夫妇的赞许1891年,张之洞的儿子张权到京参加顺天乡试,又托付给王懿荣,安排张权住在盛昱府中,直到顺利考中举人,又送其返回湖北,一切妥当。其侄女在京也得王懿荣的照顾。“其琴学务望谕其勿荒,切恳”“十侄女仰蒙慈爱,不意其夭折无福,闻之深为酸恻,尝致一电,想已入鉴矣。”《张之洞全集》第12册致王廉生手札)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12月,日军攻陷成山和荣城县城,危及登州。时王懿荣的母亲谢夫人正住在福山老家,张之洞见情况危急,次年正月,特派专轮到烟台接谢夫人及家人赴南京两江总督任所,并专门为其租住居处,照顾周详。待战争结束后,又专程送谢夫人回烟台,让王懿荣甚为感激。“惟是家慈携全眷在此居住数月,往返资乘坐耗清俸应不下千金,且以事出仓猝,敝兄弟俱未在家,故为此急就,感戴之下,益深歉仄。烟台去治署才五六日水程,弟在家两月乘轮北上,亦不过四五日,中间可得宽绰十日许,本擬微行来诣,为叩谢厚谊,以快十余年未倾之素,以泄中外大局之忿,惟限于资斧,不忍再以络索于公,后病未能也。”(王懿荣集》张之洞

张之洞还多次托王懿荣为其代购字画古籍等。“敢恳过市代求有风趣物事数品,以娱劳人新年。破书弃扇皆好,如价贵不足用,乞示知补寄,幸勿以一无所遇见复也。”“能向厂肆求一二佳扇面寄下乎,渴盼渴盼。”(《张之洞全集》第12册致王廉生手札)王懿荣都能一一照办。甚至连“巴鱼子”也向王懿荣索取“前函向台端乞巴鱼子,甚为延望。”(同上)感情之深,溢于行间。

王懿荣处事坦荡,时刻关注国家的安危,认识到国家处于多事之秋,百废待兴,而良才难求。“比来朝廷锐意求治,新政繁兴,用人日亟。此皆平素诸老朽全无心肝,一味奉行故事,以至今日,使圣心有所激而发,独使至尊忧社稷,深可悲也。然此时事杂言庞,实难置喙。变法而不变心,更且于变之中,有明张胆以行其私者。当稍从容以观其定,再从已变之中,补偏救弊。一为论列,即本人之心地手段,无不跃然纸上,合盘托出,不能自欺以欺人矣。王懿荣集》张之洞多次向张之洞举荐人才。如荐时任江苏即用知县施沛霖“其人家贫劬学,践履笃实,精明内蕴,例案熟悉,为牧令中杰出之才。……方今敌胆目张,严疆割弃,安得如施襄壮父子两造台湾,为国建不刊之功勋?则其子孙之在今日,尤当事者所宜加意护持,或得世济其美,未可量也。”王懿荣集》张之洞

王懿荣把个人的荣辱与国家的兴衰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主忧臣辱,主辱臣死。”王懿荣殉难绝命词)在国家处于危难之际,总能挺身而出,用一己之躯,维护国家尊严。甲午之役、庚子之乱,王懿荣始终站在主战的立场,两办团练,最后慷慨赴难,以身殉国,气骨铮然。张之洞得知王懿荣殉难后“敬仰悲叹,非言所罄。”(《张之洞全集》第12《读王文敏公绝笔》特汇款并致函徐郙尚书,请其托亲朋为之收殓殡葬,亲为题写了“福山王文敏公家祠”祠额,并赋长诗《读王文敏公绝笔》,以述其悲愤之情。

王懿荣和张之洞通过金石书画相交,以诗文畅达友情,无论是家庭琐事还是国家要事,相互帮助,共同协办,彼此的友谊长达三十年而经久弥深,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一段佳话和宝贵财富。

浅谈王懿荣与张之洞的交谊

王懿荣比张之洞少八岁,在晚清学术界和政坛上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王懿荣字正孺,号廉(莲)生,晚署直庐花衣、养潜(泉)居士。是清末著名书法家、金石学家,为发现和大批收藏甲骨文,并断代其为商代文字的第一人。曾三任翰林院庶吉士教习,三为国子监祭酒,伟大的爱国志士。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又号壶公、抱冰、无竞居士。16岁就夺得顺天乡试的解元,“一时才名噪都下”(《大清畿辅先哲传·张文襄公传》)1863(同治二年)26岁的张之洞殿试高中探花,此后一直被晚清的政坛所宠,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诗人,确立了“中体西用”的理论

一、京都相识,结为知己。

王懿荣15岁时与弟、妹随母进京,住在父亲王祖源的兵部主事任所1864年(同治二年),因岳父黄熙庭在直隶任邱县知县任上,捐办天津海防,部议给奖,黄熙庭将此奖移给王懿荣,到户部任候补主事。清末的金石收藏风气甚盛王懿荣早年就对金石书画和古籍版本的鉴赏收藏很感兴趣,黄夫人也对他大力支持。“时笃好旧椠本书、古彝器、碑板、图书之属,散署后必阅市,时有所见,归于黄夫人相对语,夫人曰‘明珠、白壁,异日有力时,皆可立致之。唯此种物事,往往如昙花一现,撒手便去。移时不可复得。后来纵或有奇遇,未必即此类中之此种也,好极力从臾购之以为快。’有时,家中无钱购买古董,便将自己的衣服、首饰拿去典当,毫不吝惜。”(王懿荣集》《诰封宜人元配黄宜人行状》)虽然官职低微,但在京都鉴藏界已有很大的影响和知名度,潘祖荫、李慈铭、吴大澂、赵之谦等与之过从往来甚密

187010月(同治九年)张之洞任湖北学政期满回京。因在学政期间的良好政绩,成为引人瞩目的人物,京师的名士便主动来结交。“在京与潘文勤祖荫、王文敏懿荣、吴愙斋大澂、陈弢庵宝琛诸君订交。”(《张文襄公年谱》次年五月初一的龙树寺名士雅集,潘祖荫只是名义上的盟主,而实际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正是张之洞。“目前四方胜流,尚集都下,今番来者颇盛,近年仅有,似不可无一雅集。执事人伦东国,众流宗仰。晚拟邀集诸君,欸洽一日,如以为善,便请示知。其谭谐辩论,必有可观。请大君子主持其间题目而等差之,岂非快举?如有清兴,晚当往约诸君也。”(《张之洞全集》第12册致潘伯寅手札一)

正是通过这次雅集,王懿荣和张之洞彼此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回忆交君时,洒落惊众宾。嬉笑出坦率,不畏一世嗔。虽骂他无肠,人亦谅其真。真伪有时见,须待疾风晨。”(《张之洞全集》第12《读王文敏公绝笔》)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交往。作为名士领袖的潘祖荫,尤为热衷于这样热闹的场面,京城名士们更是借以诸多名目来聚会,“吟诗消夏”、“吟诗消寒”也成为他们每年雅聚的固定主题。其中以同治十一年(1872年)五月潘祖荫所倡导的《消夏六咏》为最盛,所谓六咏即以《拓铭》、《读碑》、《论印》、《品泉》、《还砚》、《检书》为题,唱和者甚众,为此潘祖荫专门将众人唱和的诗辑成专集《消夏六咏》刊印成册,公开发行。同年七月五日,潘祖荫为汉郑康成的生日置酒展拜,京都名士,一时咸集,王懿荣和张之洞积极参入唱和其间。二人除了公众场合,私下的交往也密切起来。“缘前日于廉生坐(座)上,见尊扎一纸。”(《张之洞全集》第12册致潘伯寅手札十)此时的张之洞已跻身于大名士的行列,连朝鲜使臣来华,也非要拜见他不可,其座上客除了王懿荣,还有李慈铭、胡澍、陈乔森、周寿昌、吴大、朱卣然和陈彝等。这也是王懿荣一生中少有的一段快乐时光。“居京师久,交游既广。每以春秋佳日,与长沙周阁学、吴县潘侍郎、遵义景阁学、洪洞董研樵检讨、太古温味秋、仪征陈六舟、巴陵谢麟伯、余姚朱肯夫、南皮张香涛、吴县吴清卿六编修、会稽李莼客、甘泉秦谊庭、绩溪胡甫、光山胡石查、遂溪陈逸山五户部、大兴刘子重、仪征陈研香、邹县董凤樵三刑部、元和顾缉廷工部、歙县鲍子年、长洲许鹤巢两舍人,递为诗酒之会,壶觞几无虚日。”(《王懿荣集》《诰封宜人元配黄宜人行状》)

1871年至18736月张之洞充四川乡试前短短的三年半间,或雅集、或出游、或唱和,龙树寺、极乐寺、慈仁寺、石闸海上都留下过他们欢聚的印记,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8736月,张之洞充四川乡试副考官,乡试方毕又简放四川学政。四川张之洞顶住各方压力,打击科场舞弊,倡导研经治史之学,奖掖后进,走遍了川地的大小州府,历尽艰险。“弟今年以来终日劳烦,甚于在楚时数倍。非不欲少自摄养撙节,无如事繁道远弊多,非如此振刷,竟不能料理妥当。前月考酉阳一棚,山行十余站,大率荒山绝壁,盘路一线,险不可言。天气严寒,大雪迷路,不敢投足,舁夫颠踣,从骑陨毙,不知凡几。此外水程则处处皆滩,惊心动魄,绝无从容怡旷之地。”《张之洞全集》第12册与王廉生手札一)可见其处境之艰。二人虽相距千里,仍鸿雁不绝,互通音讯,交流所得。“夏间得手书,具感注存。弟近况平平,回省两月,亦仍然寝食不暇,人断不信也。今有一快事,《汉上庸长司马君台神道》曾见系释,后遂无闻,顷为弟访得之,拓本一纸奉鉴。又《唐永徽二年修学宫碑》今亦求得之。此外尚有唐刻数种,在执事则以为不足重矣。”(《张之洞全集》第12册与王廉生手札二)王懿荣喜好金石,张之洞还赠其《吹角壩摩崖》拓片。“《吹角壩摩崖》汉刻石本一通,孝达学使自蜀寄来,属转送鉴释。”王懿荣集》致缪炎之函)

1875,王懿荣的妹妹王懿娴受张之洞之聘,8月在其任所迎娶,成为张之洞的继室,时王懿荣的父亲王祖源也在四川,任龙安府知府。这样二人在好朋友的基础上又加了一层亲戚的关系,彼此更加信任。次年,张之洞所编《輶轩语》和《书目答》两书一刊出即寄王懿荣,请为补正。“弟在此刊书目以示生童,意在开阔见闻一,指示门径二,分别良楛三,其去取分类及偶加记注,颇有深意,非仅只开一书单也。……其间舛漏必多,特寄上一本,请为补正,至感。补正后请疏于别纸,分条速即寄川,以便改补。”《张之洞全集》第12册致王廉生手札)信中还请转交缪荃孙一本,至于潘祖荫处,“或与潘少宗伯一观。”(同上)并叮嘱“如非同道,不必与看,免致徒找唇舌。”(同上)由此可见张之洞对王懿荣学术上的敬佩及他们关系之密切。

二、逆境砥砺,相携仕途。

18772月(光绪三年)张之洞携王夫人入都复命,充教习庶吉士。此时的王懿荣处境非常困窘,夫人黄氏经受不住王懿荣多次科试不第的打击,甚悲伤。“每于重阳放榜日,夜半闻街衢有唱卖题名录声者,辄以被蒙头曰:‘此声凄凉,与秋风并厉,不可闻也。’”(《王懿荣集》《王文敏公年谱》)本来黄氏的身体就病弱,以致“秋冬之际,黄夫人必大呕血,百计不能止。”(同上)求名医,吃良药均无见效。加上这些年王懿荣在收藏上的花费,生活很拮据。“典衣还惹群书债,折券时蒙小贾羞。”(《王懿荣集》《长夏感怀口占呈松溪三兄》)妹妹和妹夫的归来,给王懿荣带来极大的安慰。68日是王懿荣的生日,洞夫妇及内兄黄宝山的到来,让他甚为高兴,但过后又不免懊丧。“弟过一生日,计费十三、四金,不如得一抄本《韵補》也。又牵连香涛花去四、五十千,不如得一方汉铜印也。……一心只替老婆难受,以病甚也。”(《王懿荣集》致王松溪函)因为张之洞的生活也并不好过,甚至比王懿荣更艰苦,过生日需靠夫人典衣服来置办。“自还都后,处境清约,生日萧然无办,夫人典一衣为置酒。”(《张文襄公年谱》不久二人的夫人又相继去世,真是雪上加霜。“刻在家口唱梆子戏,手摩两病孩头,心里盼川署家信,预计穷年及急债之不可缓,如此壮年,如此折磨。”(《王懿荣集》致王松溪函)二人处境同样凄凉,真是一对难兄难弟。

生活的清苦,亲人的离去,磨砺着二人的精神和意志,彼此的感情愈加亲密。1878王懿荣到四川省亲,带着儿女一路备尝艰辛。“弟此次由京来川,自携一儿一女,所历山行,大非北人所耐。孩辈过鸡头关,恐惊叫号,弟已求死不得。”(《王懿荣集》致缪炎之函)张之洞多次致信对其安慰和鼓励。“连奉陕西道上及抵成都后手教三通,甚慰甚慰。进则循陔,退则联床,人生至乐孰过于此。”(《张之洞全集》第12册致王廉生手札)

与王懿荣沉迷于金石版本的鉴藏不同,张之洞的兴趣更多是注重在政治上,积极投身到“清流”党的交往中。1877年刚刚从四川回到京城的张之洞看到张佩纶的奏折,为其文学才华和胆量所折服,立即“造庐订交”(《张文襄公年谱》)。1878,卖力地充当替黄体芳、张佩纶草拟奏折的写手。特别是“清流”的建言活动,经历了吴可读事件和崇厚事件的洗礼,在京都政界反响极大。时京城中人以“青牛”谐音“清流”,称李鸿藻为青牛头,张佩纶、张之洞为青牛角,陈宝箴为青牛尾,宝廷为青牛鞭,王懿荣为青牛肚。很快张之洞成为“清流”建言的最大受益者,以正六品的国子监司业身份罕见地列席六部九卿会议,且在四个月之内,三次加官跳级,揭开了政治生涯辉煌的序幕。与张之洞的仕途畅达不同,王懿荣18岁首次参加顺天乡试,房官许其光得其文奇之,以北元请于主试,未允,因许其光未争北元以外的其它名次,遂落第。至光绪二年参加科试已达七次,均不第。直至1879秋季,王懿荣在其恩师缪荃孙的帮助下,第八次参加顺天乡试,才中举。王懿荣此次的中举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之洞,1876年春,缪荃孙由四川赴京参加会试,经张之洞之介与王懿荣相识,二人相见恨晚,结为益友缪荃孙18441919)字炎之,一字筱珊,晚号艺风,自称艺风老人,我国近代图书馆之父、收藏家、金石学家、鉴赏家、诗人、书法家。时正在张之洞门下,协助撰写《书目答》。当年,二人同时参加会试,王懿荣名落孙山,而缪荃孙高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1879王懿荣受知于缪荃孙,秋季参加顺天乡试,真是机缘巧合,其房师正是缪荃孙,王懿荣的人生至此发生了转折,从此步入仕途。

三、肝胆相照,气节长存。

18844月,张之洞由山西巡抚改任两广总督时,在京住贤良寺与王懿荣匆匆一见。“南皮昨已至,今日陛见,住贤良寺。”王懿荣集》缪炎之函至此一别十余年,再未见面,但二人的联系并未间断。1889年,张之洞的胞妹嫁给翰林院编修朱延熙,在京的定亲事项均由王懿荣来操办,王懿荣办事事无巨细,不负所托,得到张之洞夫妇的赞许1891年,张之洞的儿子张权到京参加顺天乡试,又托付给王懿荣,安排张权住在盛昱府中,直到顺利考中举人,又送其返回湖北,一切妥当。其侄女在京也得王懿荣的照顾。“其琴学务望谕其勿荒,切恳”“十侄女仰蒙慈爱,不意其夭折无福,闻之深为酸恻,尝致一电,想已入鉴矣。”《张之洞全集》第12册致王廉生手札)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12月,日军攻陷成山和荣城县城,危及登州。时王懿荣的母亲谢夫人正住在福山老家,张之洞见情况危急,次年正月,特派专轮到烟台接谢夫人及家人赴南京两江总督任所,并专门为其租住居处,照顾周详。待战争结束后,又专程送谢夫人回烟台,让王懿荣甚为感激。“惟是家慈携全眷在此居住数月,往返资乘坐耗清俸应不下千金,且以事出仓猝,敝兄弟俱未在家,故为此急就,感戴之下,益深歉仄。烟台去治署才五六日水程,弟在家两月乘轮北上,亦不过四五日,中间可得宽绰十日许,本擬微行来诣,为叩谢厚谊,以快十余年未倾之素,以泄中外大局之忿,惟限于资斧,不忍再以络索于公,后病未能也。”(王懿荣集》张之洞

张之洞还多次托王懿荣为其代购字画古籍等。“敢恳过市代求有风趣物事数品,以娱劳人新年。破书弃扇皆好,如价贵不足用,乞示知补寄,幸勿以一无所遇见复也。”“能向厂肆求一二佳扇面寄下乎,渴盼渴盼。”(《张之洞全集》第12册致王廉生手札)王懿荣都能一一照办。甚至连“巴鱼子”也向王懿荣索取“前函向台端乞巴鱼子,甚为延望。”(同上)感情之深,溢于行间。

王懿荣处事坦荡,时刻关注国家的安危,认识到国家处于多事之秋,百废待兴,而良才难求。“比来朝廷锐意求治,新政繁兴,用人日亟。此皆平素诸老朽全无心肝,一味奉行故事,以至今日,使圣心有所激而发,独使至尊忧社稷,深可悲也。然此时事杂言庞,实难置喙。变法而不变心,更且于变之中,有明张胆以行其私者。当稍从容以观其定,再从已变之中,补偏救弊。一为论列,即本人之心地手段,无不跃然纸上,合盘托出,不能自欺以欺人矣。王懿荣集》张之洞多次向张之洞举荐人才。如荐时任江苏即用知县施沛霖“其人家贫劬学,践履笃实,精明内蕴,例案熟悉,为牧令中杰出之才。……方今敌胆目张,严疆割弃,安得如施襄壮父子两造台湾,为国建不刊之功勋?则其子孙之在今日,尤当事者所宜加意护持,或得世济其美,未可量也。”王懿荣集》张之洞

王懿荣把个人的荣辱与国家的兴衰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主忧臣辱,主辱臣死。”王懿荣殉难绝命词)在国家处于危难之际,总能挺身而出,用一己之躯,维护国家尊严。甲午之役、庚子之乱,王懿荣始终站在主战的立场,两办团练,最后慷慨赴难,以身殉国,气骨铮然。张之洞得知王懿荣殉难后“敬仰悲叹,非言所罄。”(《张之洞全集》第12《读王文敏公绝笔》特汇款并致函徐郙尚书,请其托亲朋为之收殓殡葬,亲为题写了“福山王文敏公家祠”祠额,并赋长诗《读王文敏公绝笔》,以述其悲愤之情。

王懿荣和张之洞通过金石书画相交,以诗文畅达友情,无论是家庭琐事还是国家要事,相互帮助,共同协办,彼此的友谊长达三十年而经久弥深,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一段佳话和宝贵财富。

浅谈王懿荣与张之洞的交谊

王懿荣比张之洞少八岁,在晚清学术界和政坛上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王懿荣字正孺,号廉(莲)生,晚署直庐花衣、养潜(泉)居士。是清末著名书法家、金石学家,为发现和大批收藏甲骨文,并断代其为商代文字的第一人。曾三任翰林院庶吉士教习,三为国子监祭酒,是伟大的爱国志士。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又号壶公、抱冰、无竞居士。16岁就夺得顺天乡试的解元,“一时才名噪都下”(《大清畿辅先哲传·张文襄公传》)。1863年(同治二年)26岁的张之洞殿试高中探花,此后一直被晚清的政坛所宠,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诗人,确立了“中体西用”的理论。
一、京都相识,结为知己。
王懿荣15岁时与弟、妹随母进京,住在父亲王祖源的兵部主事任所。1864年(同治二年),因岳父黄熙庭在直隶任邱县知县任上,捐办天津海防,部议给奖,黄熙庭将此奖移给王懿荣,到户部任候补主事。清末的金石收藏风气甚盛,王懿荣早年就对金石书画和古籍版本的鉴赏收藏很感兴趣,黄夫人也对他大力支持。“时笃好旧椠本书、古彝器、碑板、图书之属,散署后必阅市,时有所见,归于黄夫人相对语,夫人曰‘明珠、白壁,异日有力时,皆可立致之。唯此种物事,往往如昙花一现,撒手便去。移时不可复得。后来纵或有奇遇,未必即此类中之此种也,好极力从臾购之以为快。’有时,家中无钱购买古董,便将自己的衣服、首饰拿去典当,毫不吝惜。”(《王懿荣集》《诰封宜人元配黄宜人行状》)虽然官职低微,但在京都鉴藏界已有很大的影响和知名度,潘祖荫、李慈铭、吴大澂、赵之谦等与之过从往来甚密。
1870年10月(同治九年)张之洞任湖北学政期满回京。因在学政期间的良好政绩,成为引人瞩目的人物,京师的名士便主动来结交。“在京与潘文勤祖荫、王文敏懿荣、吴愙斋大澂、陈弢庵宝琛诸君订交。”(《张文襄公年谱》)次年五月初一的龙树寺名士雅集,潘祖荫只是名义上的盟主,而实际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正是张之洞。“目前四方胜流,尚集都下,今番来者颇盛,近年仅有,似不可无一雅集。执事人伦东国,众流宗仰。晚拟邀集诸君,欸洽一日,如以为善,便请示知。其谭谐辩论,必有可观。请大君子主持其间题目而等差之,岂非快举?如有清兴,晚当往约诸君也。”(《张之洞全集》第12册致潘伯寅手札一)
正是通过这次雅集,王懿荣和张之洞彼此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回忆交君时,洒落惊众宾。嬉笑出坦率,不畏一世嗔。虽骂他无肠,人亦谅其真。真伪有时见,须待疾风晨。”(《张之洞全集》第12册《读王文敏公绝笔》)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交往。作为名士领袖的潘祖荫,尤为热衷于这样热闹的场面,京城名士们更是借以诸多名目来聚会,“吟诗消夏”、“吟诗消寒”也成为他们每年雅聚的固定主题。其中以同治十一年(1872年)五月潘祖荫所倡导的《消夏六咏》为最盛,所谓六咏即以《拓铭》、《读碑》、《论印》、《品泉》、《还砚》、《检书》为题,唱和者甚众,为此潘祖荫专门将众人唱和的诗辑成专集《消夏六咏》刊印成册,公开发行。同年的七月五日,潘祖荫为汉郑康成的生日置酒展拜,京都名士,一时咸集,王懿荣和张之洞积极参入唱和其间。二人除了公众场合,私下的交往也密切起来。“缘前日于廉生坐(座)上,见尊扎一纸。”(《张之洞全集》第12册致潘伯寅手札十)此时的张之洞已跻身于大名士的行列,连朝鲜使臣来华,也非要拜见他不可,其座上客除了王懿荣,还有李慈铭、胡澍、陈乔森、周寿昌、吴大澂、朱卣然和陈彝等。这也是王懿荣一生中少有的一段快乐时光。“居京师久,交游既广。每以春秋佳日,与长沙周阁学、吴县潘侍郎、遵义景阁学、洪洞董研樵检讨、太古温味秋、仪征陈六舟、巴陵谢麟伯、余姚朱肯夫、南皮张香涛、吴县吴清卿六编修、会稽李莼客、甘泉秦谊庭、绩溪胡荄甫、光山胡石查、遂溪陈逸山五户部、大兴刘子重、仪征陈研香、邹县董凤樵三刑部、元和顾缉廷工部、歙县鲍子年、长洲许鹤巢两舍人,递为诗酒之会,壶觞几无虚日。”(《王懿荣集》《诰封宜人元配黄宜人行状》)
在1871年至1873年6月张之洞充四川乡试前短短的三年半间,或雅集、或出游、或唱和,龙树寺、极乐寺、慈仁寺、石闸海上都留下过他们欢聚的印记,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873年6月,张之洞充四川乡试副考官,乡试方毕又简放四川学政。在四川张之洞顶住各方压力,打击科场舞弊,倡导研经治史之学,奖掖后进,走遍了川地的大小州府,历尽艰险。“弟今年以来终日劳烦,甚于在楚时数倍。非不欲少自摄养撙节,无如事繁道远弊多,非如此振刷,竟不能料理妥当。前月考酉阳一棚,山行十余站,大率荒山绝壁,盘路一线,险不可言。天气严寒,大雪迷路,不敢投足,舁夫颠踣,从骑陨毙,不知凡几。此外水程则处处皆滩,惊心动魄,绝无从容怡旷之地。”(《张之洞全集》第12册与王廉生手札一)可见其处境之艰。二人虽相距千里,仍鸿雁不绝,互通音讯,交流所得。“夏间得手书,具感注存。弟近况平平,回省两月,亦仍然寝食不暇,人断不信也。今有一快事,《汉上庸长司马君台神道》曾见系释,后遂无闻,顷为弟访得之,拓本一纸奉鉴。又《唐永徽二年修学宫碑》今亦求得之。此外尚有唐刻数种,在执事则以为不足重矣。”(《张之洞全集》第12册与王廉生手札二)因王懿荣喜好金石,张之洞还赠其《吹角壩摩崖》拓片。“《吹角壩摩崖》汉刻石本一通,孝达学使自蜀寄来,属转送鉴释。”(《王懿荣集》致缪炎之函)
1875年,王懿荣的妹妹王懿娴受张之洞之聘,8月在其任所迎娶,成为张之洞的继室,时王懿荣的父亲王祖源也在四川,任龙安府知府。这样二人在好朋友的基础上又加了一层亲戚的关系,彼此更加信任。次年,张之洞所编《輶轩语》和《书目答问》两书一刊出即寄王懿荣,请为补正。“弟在此刊书目以示生童,意在开阔见闻一,指示门径二,分别良楛三,其去取分类及偶加记注,颇有深意,非仅只开一书单也。……其间舛漏必多,特寄上一本,请为补正,至感。补正后请疏于别纸,分条速即寄川,以便改补。”(《张之洞全集》第12册致王廉生手札)信中还请转交缪荃孙一本,至于潘祖荫处,“或与潘少宗伯一观。”(同上)并叮嘱“如非同道,不必与看,免致徒找唇舌。”(同上)由此可见张之洞对王懿荣学术上的敬佩及他们关系之密切。
二、逆境砥砺,相携仕途。
1877年2月(光绪三年)张之洞携王夫人入都复命,充教习庶吉士。此时的王懿荣处境非常困窘,夫人黄氏经受不住王懿荣多次科试不第的打击,甚悲伤。“每于重阳放榜日,夜半闻街衢有唱卖题名录声者,辄以被蒙头曰:‘此声凄凉,与秋风并厉,不可闻也。’”(《王懿荣集》《王文敏公年谱》)本来黄氏的身体就病弱,以致“秋冬之际,黄夫人必大呕血,百计不能止。”(同上)求名医,吃良药均无见效。加上这些年王懿荣在收藏上的花费,生活很拮据。“典衣还惹群书债,折券时蒙小贾羞。”(《王懿荣集》《长夏感怀口占呈松溪三兄》)妹妹和妹夫的归来,给王懿荣带来极大的安慰。6月8日是王懿荣的生日,张之洞夫妇及内兄黄宝山的到来,让他甚为高兴,但过后又不免懊丧。“弟过一生日,计费十三、四金,不如得一抄本《韵補》也。又牵连香涛花去四、五十千,不如得一方汉铜印也。……一心只替老婆难受,以病甚也。”(《王懿荣集》致王松溪函)因为张之洞的生活也并不好过,甚至比王懿荣更艰苦,过生日需靠夫人典衣服来置办。“自还都后,处境清约,生日萧然无办,夫人典一衣为置酒。”(《张文襄公年谱》)不久二人的夫人又相继去世,真是雪上加霜。“刻在家口唱梆子戏,手摩两病孩头,心里盼川署家信,预计穷年及急债之不可缓,如此壮年,如此折磨。”(《王懿荣集》致王松溪函)二人处境同样凄凉,真是一对难兄难弟。
生活的清苦,亲人的离去,磨砺着二人的精神和意志,彼此的感情愈加亲密。1878年王懿荣到四川省亲,带着儿女一路备尝艰辛。“弟此次由京来川,自携一儿一女,所历山行,大非北人所耐。孩辈过鸡头关,恐惊叫号,弟已求死不得。”(《王懿荣集》致缪炎之函)张之洞多次致信对其安慰和鼓励。“连奉陕西道上及抵成都后手教三通,甚慰甚慰。进则循陔,退则联床,人生至乐孰过于此。”(《张之洞全集》第12册致王廉生手札)
与王懿荣沉迷于金石版本的鉴藏不同,张之洞的兴趣更多是注重在政治上,积极投身到“清流”党的交往中。1877年刚刚从四川回到京城的张之洞看到张佩纶的奏折,为其文学才华和胆量所折服,立即“造庐订交”(《张文襄公年谱》)。1878年,又卖力地充当替黄体芳、张佩纶草拟奏折的写手。特别是“清流”的建言活动,在经历了吴可读事件和崇厚事件的洗礼,在京都政界反响极大。时京城中人以“青牛”谐音“清流”,称李鸿藻为青牛头,张佩纶、张之洞为青牛角,陈宝箴为青牛尾,宝廷为青牛鞭,王懿荣为青牛肚。很快张之洞成为“清流”建言的最大受益者,以正六品的国子监司业身份罕见地列席六部九卿会议,且在四个月之内,三次加官跳级,揭开了政治生涯辉煌的序幕。与张之洞的仕途畅达不同,王懿荣18岁首次参加顺天乡试,房官许其光得其文奇之,以北元请于主试,未允,因许其光未争北元以外的其它名次,遂落第。至光绪二年参加科试已达七次,均不第。直至1879年秋季,王懿荣在其恩师缪荃孙的帮助下,第八次参加顺天乡试,才中举。王懿荣此次的中举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张之洞,1876年春,缪荃孙由四川赴京参加会试,经张之洞之介与王懿荣相识,二人相见恨晚,结为益友。缪荃孙(1844—1919)字炎之,一字筱珊,晚号艺风,自称艺风老人,我国近代图书馆之父、收藏家、金石学家、鉴赏家、诗人、书法家。时正在张之洞门下,协助撰写《书目答问》。当年,二人同时参加会试,王懿荣名落孙山,而缪荃孙高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1879年王懿荣受知于缪荃孙,秋季参加顺天乡试,真是机缘巧合,其房师正是缪荃孙,王懿荣的人生至此发生了转折,从此步入仕途。
三、肝胆相照,气节长存。
1884年4月,张之洞由山西巡抚改任两广总督时,在京住贤良寺与王懿荣匆匆一见。“南皮昨已至,今日陛见,住贤良寺。”(《王懿荣集》致缪炎之函)至此一别十余年,再未见面,但二人的联系并未间断。1889年,张之洞的胞妹嫁给翰林院编修朱延熙,在京的定亲事项均由王懿荣来操办,王懿荣办事事无巨细,不负所托,得到张之洞夫妇的赞许。1891年,张之洞的儿子张权到京参加顺天乡试,又托付给王懿荣,安排张权住在盛昱府中,直到顺利考中举人,又送其返回湖北,一切妥当。其侄女在京也得王懿荣的照顾。“其琴学务望谕其勿荒,切恳”“十侄女仰蒙慈爱,不意其夭折无福,闻之深为酸恻,尝致一电,想已入鉴矣。”(《张之洞全集》第12册致王廉生手札)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12月,日军攻陷成山和荣城县城,危及登州。时王懿荣的母亲谢夫人正住在福山老家,张之洞见情况危急,次年正月,特派专轮到烟台接谢夫人及家人赴南京两江总督任所,并专门为其租住居处,照顾周详。待战争结束后,又专程送谢夫人回烟台,让王懿荣甚为感激。“惟是家慈携全眷在此居住数月,往返资乘坐耗清俸应不下千金,且以事出仓猝,敝兄弟俱未在家,故为此急就,感戴之下,益深歉仄。烟台去治署才五六日水程,弟在家两月乘轮北上,亦不过四五日,中间可得宽绰十日许,本擬微行来诣,为叩谢厚谊,以快十余年未倾之素,以泄中外大局之忿,惟限于资斧,不忍再以络索于公,后病未能也。”(《王懿荣集》致张之洞函)

张之洞还多次托王懿荣为其代购字画古籍等。“敢恳过市代求有风趣物事数品,以娱劳人新年。破书弃扇皆好,如价贵不足用,乞示知补寄,幸勿以一无所遇见复也。”“能向厂肆求一二佳扇面寄下乎,渴盼渴盼。”(《张之洞全集》第12册致王廉生手札)王懿荣都能一一照办。甚至连“巴鱼子”也向王懿荣索取“前函向台端乞巴鱼子,甚为延望。”(同上)感情之深,溢于行间。
王懿荣处事坦荡,时刻关注国家的安危,认识到国家处于多事之秋,百废待兴,而良才难求。“比来朝廷锐意求治,新政繁兴,用人日亟。此皆平素诸老朽全无心肝,一味奉行故事,以至今日,使圣心有所激而发,独使至尊忧社稷,深可悲也。然此时事杂言庞,实难置喙。变法而不变心,更且于变之中,有明张胆以行其私者。当稍从容以观其定,再从已变之中,补偏救弊。一为论列,即本人之心地手段,无不跃然纸上,合盘托出,不能自欺以欺人矣。”(《王懿荣集》致张之洞函)多次向张之洞举荐人才。如荐时任江苏即用知县施沛霖“其人家贫劬学,践履笃实,精明内蕴,例案熟悉,为牧令中杰出之才。……方今敌胆目张,严疆割弃,安得如施襄壮父子两造台湾,为国建不刊之功勋?则其子孙之在今日,尤当事者所宜加意护持,或得世济其美,未可量也。”(《王懿荣集》致张之洞函)

王懿荣把个人的荣辱与国家的兴衰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主忧臣辱,主辱臣死。”(王懿荣殉难绝命词)在国家处于危难之际,总能挺身而出,用一己之躯,维护国家尊严。甲午之役、庚子之乱,王懿荣始终站在主战的立场,两办团练,最后慷慨赴难,以身殉国,气骨铮然。张之洞得知王懿荣殉难后“敬仰悲叹,非言所罄。”(《张之洞全集》第12册《读王文敏公绝笔》)特汇款并致函徐郙尚书,请其托亲朋为之收殓殡葬,亲为题写了“福山王文敏公家祠”祠额,并赋长诗《读王文敏公绝笔》,以述其悲愤之情。
王懿荣和张之洞通过金石书画相交,以诗文畅达友情,无论是家庭琐事还是国家要事,相互帮助,共同协办,彼此的友谊长达三十年而经久弥深,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一段佳话和宝贵财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之洞手札全集
张之洞的手札全在这里了。
小行草的大雄浑在这手札里
张之洞全集
张佩纶家藏张之洞来信流传线索补证
关于李鸿章家书之真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