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人建议将辛弃疾的《破阵子》移除课本,因文中7字,合理吗?

引言: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纵观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从神农氏时期,发展到了新中国的建立,神州大地上见证了无数朝代的更迭,也孕育了无数英雄人物。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儒家思想深入人心,世人越来越注重礼教文化。中国第一部诗歌合集《诗经》的出现,拉开了中华数千年诗词的发展史。到了唐朝年间,唐诗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唐朝诗人李白、杜甫、柳宗元等,成为了世世代代传颂的伟大人物,诗人们的著作,也成为了全中华民族的财富,是后人了解历史,了解诗人的最佳渠道,同时在诗歌之中,蕴含了无数人生真谛。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如同李白的著作《将进酒》,从中世人能感悟到人生的真谛,正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大千世界之中,每一个人皆为独立的个体,人生的价值,是在不断奋斗之中体现的,李白的这句诗词,带给后人无限的力量。尤其对于青年的培养极为重要,为了让孩子从小感受到古人的智慧,无数诗词被搬入教材之中,万千学子们,感受到了前人的智慧,从诗词之中,感悟到人生真谛。但有一些诗歌,却不适宜放入教材之中,近年来有人就建议将辛弃疾的《破阵子》从课本中移除,只因文中的7字,合理吗?

接下来我们就深入了解一下辛弃疾的生平事迹,以及《破阵子》中的内容。辛弃疾乃南宋时期生人,其出生于金国国内。在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辛弃疾的父亲,因为受到祖业的限制,无法和大部队一同南下,于是留在了北宋旧城之内,自幼辛弃疾就跟随父亲一起,学习北宋的历史,父亲毕生所愿,就是让儿子成为国之栋梁,一雪国家之前耻。辛弃疾的爱国热情日益高涨,同时他也在学习着军事技能,到辛弃疾21岁之际,他加入了耿京的反金队伍之中。但是耿京却被小人杀害,一怒之下辛弃疾率领着五十铁骑,杀入敌人内部,生擒叛徒并将其带回到南宋国内

但是纵观辛弃疾的一生,他的仕途生涯并不顺利,因为南宋朝廷的软弱无能,一直没有能报仇雪恨,与外敌的斗争从未停止,甚至在辛弃疾离世之际,他内心所愿还是想要奋勇杀敌。而《破阵子》乃是辛弃疾回到南宋之后,在信阳时所创作的佳句,其描绘了一位将领,在酒过三巡之后,梦见自己披挂上阵奋勇杀敌的景象。第一句“醉里挑灯看剑”,体现出辛弃疾与剑的不解之缘。他是一位将领,每天与剑为伴,剑就如同他的挚友一般,所以在酒过三巡之后,辛弃疾也不忘“看剑”,去擦拭照顾他的老友。

边擦拭着剑一边饮酒,不久之后将军就进入了梦乡,在梦里面他梦见自己在沙场点兵,士兵们靠着牛肉,正准备品尝美味之时,战场上响起了声音,战士们骑着如同“的卢”一般的快马,奔赴战场之上,挽弓射向敌人,箭矢如同霹雳一般直插云霄。而世人之所以想要将《破阵子》从课本中移除,皆是因为最后一句“了却君王天下事。”有些人将这句话解读为,为了君王去了却天下所有大事,他们认为辛弃疾这种思想,是一种“愚昧”的,是一种不分黑白的思想。但在古代之时,帝王就代表着国家,为了帝王了却天下事,就是为了国家而奋斗,从侧面上来说,这一句将辛弃疾的爱国热情彰显得淋漓尽致。

而且了却了天下事,赢得了生前身后名,其真正目的就是平定金国之乱,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让国家能够繁荣昌盛。辛弃疾内心所愿,不仅仅为的是帝王,为的是国家,为的更是人民。他也想在战场上立下汗马功劳,让自己的威名永存于世间,让后人铭记自己。所以仅仅凭借人们的一面之词,是不足以证明,这首《破阵子》表达的观点不合时宜,其放在教材之中,能够激发青年的爱国热情。

结语

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让少年们懂得以国为重才是发展真谛,唯有全国人民共同付出,国家的未来方能光芒万丈,中国的红色才能成为世界的传奇。而国家的发展之路,需要以史为鉴,古人留下的智慧,是全民族的财富,吾辈定当珍惜当下的生活,跟随前人的脚步,去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而不懈奋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有家长建议“醉里挑灯看剑”移出课本,只因其中7个字,为什么?
“醉里挑灯看剑”这首词,到底哪里有问题,为何有人建议移出课本
辛弃疾:脉脉此情谁诉
作为唐代三绝之一的他, 剑术高超与李白齐名, 后人却屡屡遗忘
李白名篇赏析:《行路难其二》
辛弃疾的《破阵子》要被移出课本?网友:这七个字可能是罪魁祸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