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知青岁月(30):“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初到兵团,我被分配到七团二营一连,代理连长是惠广余,我对他非常敬佩。他每天着一身旧军装,扛一杆椴木锄,几乎天天都和我们在一起下地耕耘。无论是狂风暴雨,还是烈日当头,他总是健步走在最前头,有时还会引吭高歌:“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这位从志愿军转业来的军人,原来在家乡就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所以他对地里的农活几乎样样都会,特别是他那些张口就来的“顺口溜”(农谚),几乎就成了我们这些知青从事农牧生产的基础教材了。

正是这些有用的农谚,使我们对当时的播种和收获都基本上做到了心中有数。比如说:“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就是说清明一到,马上就开始播种小麦了,而谷雨时令一到,就要下地种玉米、谷子等大田作物了。

其它的还有“三分种来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 ”、“立秋种,处暑栽,立冬前后收白菜”、“大豆耳聋,越锄越通”、“月晕知风,日晕知雨”等等,极为丰富,令人过耳不忘。后来我干脆用个小本子天天记录他的这些顺口溜。后来我到8连,也经常收集这些宝贵的农谚,竟然达到了好几百条。这个农谚本至今我还保留着。

每年到了秋天,看小麦金黄,听大豆摇铃,那就是丰收的季节了。此时的农谚是:“三春不如一秋忙”,因为季节不等人,必须把长在地里的粮食收回来。

但也不是各种作物一股脑儿地去收割,而是按着时令的不同,有条不紊地去收获不同的庄稼。比如说“白露看花,秋分收谷”,就是说,到了秋分就要开始收割谷子(去皮后就是我们常吃的小米)了。

小麦和大豆的收割基本上在兵团都是机械化,人工抢收仅仅是在涝季灾害的情况下才有。但是,谷子、高粱和玉米基本上全是人工收割,所以对知青来说,也是很难干、很艰苦的活儿。

记得1970年的9月23日,那天正是秋分,是谷子开镰的日子。那年谷子长势不错,谷穗是金灿灿、沉甸甸的。秋风吹过,一片金波,此起彼伏,甚是好看。

惠连长几天前就做了动员,而且每个知青班都配备了一名老职工做指导。我们哈尔滨知青是1968年来的,基本上都已经学会了割谷子,所以也作为“老职工来”指导“1969年10月才来到连队的北京知青们。

我们手握镰刀,斜挎着军用水壶,一块毛巾虚绑在壶带上,弯腰挥镰,很快淹没在谷海之中。北京知青悟性极高,不到一个晌午,他们大多都可以镰镰不空地割起来了,看着这沉甸甸金黄的谷穗,确实令人欣喜

相对其它大田作物而言,割谷子是最吃力的活儿。因为谷子的茎杆不像玉米、高粱那样脆生而容易割断,谷子的茎秆不是脆的,而是非常韧道的。所以,割谷子特别费劲,特别吃力。

我们都是头天晚上,就开始磨镰刀,没有一把锋利的镰刀,尽管你有力气,也可能连一株谷子也割不下来。

沉甸甸的谷穗

连长由于战场上受过伤,割谷子还真的不太行,闯关东过来的李老头倒是割谷子的老把式,他只要一开镰,谁也赶不上。

但见他大步跨开,右手挥镰,左臂拢谷,镰刀一闪,便是一大片金色的浪花拥倒在他的怀里。他那手中的那把镰刀,就像电光闪动,往来如梭,游刃有余。耳听沙沙声,眼前便哗哗地割倒了一大片谷子。他刀背挨地,刀尖翘起,顺势割谷,头也不抬,一直干在前面。

我曾经给他搭过下手,就是在他后面紧跟不舍,任务是帮着他给割下来的谷子打捆(打腰子)。

“打腰子”这活儿也很有技巧,要双脚叉开,挺胸夹镰,右手抓起一把谷秸,左手在谷秸中间一分为二,两束谷穗头并和一起,右手先是一扭,左手接着一拧,就自然形成麻绳状,然后,双手压住割下来的谷株,把它翻个个,双手再把作为“绳子”的前后交叉一拧,再一翻个个就成了像样的“腰子”了。

我觉得我这样“打腰子”已经很不错了,但是连里的另一位闯关东过来的山东人老崔那可更是不得了,他“打腰子”可以说“绝”了,非常特别,非常麻利。他的技巧事右手劈开一把谷草,把它们交叉在一起,手按谷草根部,翻手一拧,便成了灵巧的“钩腰”,真是巧夺天工了。

我们这些知青,无论是老知青还是新来的知青,站在地里,甭提怎么羡慕老崔和老刘头这样的行家里手了。记得当年才来兵团时我们镰刀不会使,腰子不会打,勉勉强强好不容易捆好一个腰子,人家已经奔出两丈多远了。心急火燎,毫无办法,只能老老实实地向这些“土得掉渣”的老把式们虚心学习。

此时,北京知青和我们当年的样子也差不多。我身后不远的小崔这个北京知青就是这样,他汗珠子哗哗直淌,外衣也湿透了。

常规割谷子一镰刀下去,要割三个垅面。这样扇形的面积,需要力气,也需要经验。小袁既缺少经验,力气也不够。他两脚站在两个垅沟里,身子从左扭到右,又从右扭到左,十分劳累。

他刀尖每次都刨向了地面,把垅台刨出了一道道深沟,谷子几乎割不下来。他气极了,满脸憋得通红,上气不接下气,胸脯一起一伏,呼吃呼吃地直喘气。干脆拿着镰刀砍了起来,就像用斧子劈木头一样,没砍几下,一下子刀尖扎进了自己的球鞋上,立刻出现了一个窟窿,吓得他立时出了一身冷汗,手也发酸软了。

他把镰刀一扔,真不想干了,浑身似火烧似的,毒辣的烈日像往身上喷油似的,从五脏六腑里往外直冒热气。他觉得脖子上,脸腮上,有无数的小虫子在爬一样,使劲往脸上一抹,原来都是发粘的汗珠!

不过我相信,一年之后,他将大变其样。因为当年我们第一次割谷子,也都是这个熊样子。

这个小崔在休息时很活跃,他的模仿能力特强,我们也都很喜欢他的“艺术表演”,只要一休息,大家都会鼓掌叫号,让他来一个。他也很聪明,拱手对大家说:“来一个可以,来两个也可以,不过要帮我割10米远的谷子!”大家也二话不说,三下五除二就帮他割了一大片。

他满意了,便严肃地站在谷堆上,把手高高扬起,开始模仿电影《列宁在1918年》中芭蕾舞剧《天鹅湖》的表演被克林姆林宫红军卫队长打断时的形象和声音:“同志们,同意不同意?——噢,同意!”然后,他两眼故作呆滞地望着大家说:“还有别的意见嘛?”“还有不同意的吗?”——极为逼真,也极富感染力,赢得大家一片掌声和叫好声。

田间地头他也给大家带来了不少的欢乐,至今还会想起他表演的那段列宁的警卫员瓦西里和妻子告别时的对白,那时的苏维埃物资短缺,苏共党员瓦西里把妻子给他的一片面包悄悄地塞还给了妻子,并意味深长而又坚定地告诉妻子:"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当时小崔模仿地惟妙惟肖,十分真情。

不过,这部电影中的这段话,也确实是我们在忍饥挨饿的最困难时候的一种自我安慰和鼓励,因而当我们这些知青面对大自然带来的各种灾害时,惠连长也会鼓励我们说:“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人都是生活在希望之中的,当我们吃糠咽菜的时候,当我们渴饮车沟水的时候,当我们彻夜抢收快要累垮的时候,惠连长几乎总是用这段话来安慰我们,来鼓励我们。

说心里话,我们也真的渴望”一切都会有的“的时刻能够早日来临,甚至梦里都会看到那遥不可及的面包和牛奶在眼前浮动。这种梦境对我们知青来说,是那样地美妙,那样地美好,那样地难忘!

瓦西里和妻子深情告别:“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故园往事(42):打谷(许广洲)
诗人名片■王起的诗-山西
猜谜解字说“禾”字
丰收在望(下)
贺赵丁:老翁忆旧——谷子
烟台街·民俗采风 | “六月六,看谷秀”,从一粒粟到万颗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