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闲聊《老中医》(1):铃医虎撑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正在热播的电视剧《老中医》,经常会出现走街串巷叫卖“神仙丸”的江湖草医形象。这个草医叫高小朴,他很孝顺,母亲腿有病而不能行走,他就推车拉着母亲一路辛苦地来到大上海。

为了生活,母子俩不得不四处奔波,不停地吆喝卖药。高小朴嘴上功夫煞是厉害,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甚至《黄帝内经》也可以倒背如流。

电视剧通过他人之口,使观众知道了高小朴的这种行当,在中国有个正式的名分,叫做“铃医”。

铃医母子摆摊卖药

所谓“铃医”,也称作“走方郎中”、“草泽医”等,是旧时代对社会基层民间医生的统称。这些“游医”大多都有擅长之秘方、特长之技艺,他们就是凭着祖传的某些秘方、绝活,常常为他医所不能者而能,可“各挟一长以遨游”世间。

电视剧中以妇科、骨科而闻名的中医赵闽堂,以“术冠中西”自居,但在给一位年青女性诊脉后,却惊慌失措起来,坐卧不宁,不知如何是好。

于是他费了很多口舌,请来给上海高官名流看病而出名的中医吴雪初替他再给这个女子把脉,结果这位先生把脉后,也是感到棘手,惶惶告退。

这是怎么一回事儿?原来这个女子竟然无脉!所以两位“名医”都大惊失色,惊诧莫名,无法诊治。

这当口,曾经是铃医的高小朴被赵闽堂推了出来,由他来给这位无脉象的“奇女子”把脉。高小朴勉为其难,只好上阵。

他全神贯注,三指按腕,左搜右寻,竟然发现她并非无脉,而是先天性地脉管“错位”在其手背上了。 

赵闽堂惊讶之余问高小朴:你是怎么知道脉在手背上的?高回答道:家父在世时曾经说过“脉有错位”的事儿。由此可知,高小朴的父亲也是一位走江湖的铃医,而且是一位实践经验丰富的老铃医。

这也正如赵学敏指出的那样:“脉有奇经,不必医尽知之,而走医不可不知……得心应手,平日之功用也。”

高小朴给“奇女子”诊脉

铃医们的见多识广,是由于他们接触的疾患,大多是寻常医家看不好、弄不懂的奇症怪病,所以长年积累下来的实践经验也都是很奇特的。

铃医们的方药,常有简、验、便之美誉,因而有“单方一味,气死名医”之说。宋人朱佐编著的《类编朱氏集验医方》中记载了这样一件史料:

徽宗时,李防御为苑内医官。有宠妃病痰嗽,终夕不寐,面浮如盘。徽宗呼李治之,诏令供状:三日不效当诛。

李忧惶技穷,与妻对泣。忽闻外叫卖咳嗽药,一文一帖,吃了即得睡。李使人市十帖,视之,其色浅碧,用淡水滴麻油数点调服。

李恐药性犷悍,或使脏腑滑泄,并二服自试之,无他。乃取三帖合为一,携入禁庭授妃,请分两服。是夕嗽止,比晓面肿亦消。内侍走报,天颜大喜,赐金帛值万缗。

后来这位皇家医官以重金从那位铃医口中,套出药方,“乃蚌壳研粉,少加青黛而已”。

所以,赵学敏在《串雅内外篇》绪言中感叹到:“李防御治嗽得官,传方于下走,谁谓小道不有可观者欤?” 

古本《类编朱氏集验医方》

我国很多文学作品中也经常会有“铃医”的形象出现,如《红楼梦》在“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这一回里,说贾宝玉发现新娘不是林黛玉而是薛宝钗之后,受到强烈的打击,精神恍惚,“头昏脑闷”、不思饮食。

贾府连忙“延医诊治,服药不效,病情越加沉重,连起坐都不能了。日重一日,甚至汤水不进。在这种情况下,只好四处请“高明”医生,但都没有效果,书中写道:

遍请名医,皆不识病源。有城外破寺中住着个穷医,姓毕别号知庵的,诊得病源是悲喜激射,冷暖失调,饮食失时,忧忿滞中,正气壅闭,此内伤外感之症。于是度量用药,至晚服了,二更后果然省些人事,便要水喝。

显然,一开始贾府“遍请名医”,但“皆不识病源”,所以“束手无策”。

最后在破寺庙里找到这个姓毕的“穷医”,不但正确地找到了病因,而且辨证施治,“度量用药”,当晚病情就得到改善。不几日,便达到了“脉气沉静,神安郁散”的痊愈之效。

民国初期出版的《红楼梦》连环画

可见铃医中不乏高手,如赵学敏的堂兄赵柏云就是一位名扬海内外的铃医大家,尤其是对牙疾、目病、虫患和点痣等方面有精湛的技艺,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他还以铃医身份随船出海远洋,可能他把铃医的医方良技已经运用到清朝以外的国度了。他年老之时,才“航海归”。

他把自己铃医的全部良方秘笈都贡献出来,赵学敏又结合自己的“旁搜远绍”之所得,终于完成了我国第一部铃医专著——《串雅》系列全书。

这个系列包括《串雅内编》四卷、《串雅外编》四卷、《串雅补》五卷。从此,这本书就成了以后历代铃医的必修之课,也培育了大批的民间草医。

高小朴这个铃医可以说,也是这本书的虔诚读者,书中的内容背得滚瓜烂熟。


赵学敏编篡的《串雅内篇》

在电视剧第二集一开始高小朴便出场了,除了他叫卖“通治百病神仙丸”的形象外,我们总会看到他的母亲手里摇晃着的那个铜环,几乎无时不在,无刻不响。

江湖上把这个铜环叫做“虎撑”,是铃医身份的象征和心理上的保护神。

高小朴母亲手里摇晃着的铜环 

“虎撑”的故事有些来历,这和被人们尊为“药王”的孙思邈(生于隋开皇元年,卒于唐永淳元年,活了102岁)有关。

传说有一天他在山中采药,碰到了一只喉中卡住了一块骨头的老虎卧在地上,吐不出来也咽不下去,呈痛苦之状。

孙思邈见状,善心大发,沉思良久,突然灵机一动,把木杖上的一个铜环取下,小心翼翼地放入老虎的口中。他这样做,一是为了撑开虎口把骨头拿出;二是怕老虎突然闭嘴而咬断自己的胳膊。

然后孙思邈将手从铜环中央穿过,伸入虎口中,快速地拔出骨头,然后又在老虎嘴里的伤口处抹上药膏,这才趁势取出铜圈。

完事后,老虎竟然不住地点头,伏卧在地,似乎请孙思邈乘坐,于是孙思邈就骑在了虎背之上。至今全国各地药王殿里的孙思邈塑像,还是虎为其坐骑的形象。

从那以后,铜环被逐渐改造成一个手摇铃,成为“铃医”者行医的标志,既可以显示自己是药王的徒子徒孙,任何疑难顽症都可以应手而愈,也可显示自己有护身符在身。

言外之意就是手中有铜环,就是“有老虎撑腰”,也就不惧怕任何凶煞恶神了,故而把铜环叫做“虎撑”。


孙思邈山中救虎

这个故事在《串雅内篇》的“绪论”中也有记载,但主人公不是孙思邈,而是宋代铃医李刺口。赵学敏的原文这样写道:

手所持器以铁为之,形如环盂,虚其中,置铁丸,周转摇之,名曰虎刺。乃始于李次口。次口,走医也。常行深山,有虎啮刺于口,求李拔之。次口置此器于虎口,为拔其刺。后其术大行,名闻江湖。祖其术者率持此以为识,即名虎刺云,《三才藻异》作虎撑。

铃医的虎撑,一般都是黄铜制作的,但中间是虚空的,内置铁丸,套在手指上,不断地周转摇动,铁丸相撞,发出响声,这种“呛啷啷、呛啷啷”的特殊音响十分清脆,因而它还有了一个雅名,叫做“报君知”。

下面这幅《串铃卖药图》,源自《北京民间风俗百图》一书,系晚清佚名画家的绘画稿本,现是国家图书馆珍藏品。这是本书的第九十六幅图,图中右侧还有文字说明:

此中国串铃卖药之图也。其人系江湖土郎中,微通医数,明点药性,口有佞才,际往各省游艺,手持串铃摇动,一(手持招牌上写药名)不等;看病时,目视其色,言能变化,尚代卖药,无非求衣食也。

 清代手持虎撑的铃医

铃医们行医时共同的特点和行内的规矩也颇得民心,这就是他们世代相守的“走医三字诀”:

一曰贱,药物不取贵也;

二曰验,以下咽即能去病也;

三曰便,山林僻邑仓卒即有(即可以就地取材)。

这不但体现了城乡基层民众的实际需求,也是他们流动性行医方式应必备的能力。

实际上铃医的这“三字诀”在新中国医学史上出现的“赤脚医生”身上,也是有所体现的,这也可以在谢晋当年导演的《春苗》电影中得到验证。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铃医各自的医疗水平、道德水准上的参差不齐,他们对疗效也往往夸大其辞,哗众取宠,争相“夸新斗异,为国医所不道”(赵学敏语)。

尽管如此,铃医们对那个时代人们的基本医疗服务,对丰富传统医药文化宝库还是有一定贡献的。

因而,我们要以辨证唯物主义的态度来对待包括铃医在内的“祖国医药遗产”,摒弃其糟粕,汲取其精华,借鉴历代铃医“简、验、廉、便”的行医实践经验,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新时期方便群众的治病用药,为提高各民族人民的健康水平增加有益的补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串雅》,走方铃医必读的中医奇书
消失的“走方郎中”(一)——走方医的三大“装备”
《老中医》里的铃医
老北京的行当(52)
从“铃医”看民间医学
老中医才知道的神秘物件:虎撑,你见过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