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宋皇帝不简单 通医晓药有一手
北宋在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是发达时代,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他的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第一分册,科学出版社,1975)曾这样写道: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考任何一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


李约瑟和他的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

在这个时期里,我国的医药事业也得到了巨大的进展。出版了医学百科全书《圣济总录》;编辑了二十一卷本的《图经本草》;铸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具立体针灸教学用的铜人;创办了国家医学院、制药厂及颇有规模的医院等。

在个人卫生方面更是有很多简洁实用的方法广泛流行,甚至对周边国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尤要一提的是发明了用白纸版做的衣领,名曰“护领”,一日一换,既卫生又方便(洪迈容:《容斋笔记》,中华书局,1981年)。

这些医药发展景象在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上也有着突出的表现,就在汴京繁华的大街上,我们可以看到标有“赵太丞家”的牌匾。

“太丞”全称为“太医丞”,是医官的职位,“赵太丞家”相当于今称“赵大夫诊所”。门前两侧各竖一块招牌。西侧招牌上写的是“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东侧招牌上写的是“大理中丸医肠胃冷”。

《清明上河图》中的“趙太丞家”

由于画面是面对读者,所以画家细画了诊所内的情景。诊所内坐着一位中年妇女,怀抱小儿。妇女前面立着一位长者(可能就是赵太丞),正在低头审视着妇女怀中的小儿。

整个画面十分清楚地表明这是一家以治疗中医内、儿科病为主的诊所。不但卖按配方的抓药,而且还卖成药。我们从画面上可以看到,门面里有柜台。柜台上放着一张纸,上面写了字,可能就是药单。

从赵太丞家向东可以看到一个店铺,是一个和药物有关的“香药”店,。店铺门前高高地竖着一个招牌,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刘家上色沉檀栋香”。

《清明上河图》中的“香药店”

门脸上方又横着一块招牌,由于是侧面画,上面字迹不甚清楚,但仍可辨认出“丸”、“散”、“膏”、“丹”等字样,表明这是一座由姓刘的人开的中药铺。

清明上河图中类似的和医药有关的还有一些,如有一个门房的招牌上写着“杨大夫□□□”,“杨家应症□□”,说明是一杨姓医生开的诊所,门口有人领着小孩正来看病。

另一块写着“久住王员外家”的两层楼,应该是一家旅店,透过窗户可看见里面已住了人,旅店门口兼卖“香饮子”——显然这应该是一种保健饮料。

北宋初期和中期,由于国家结束了分裂动荡的局面,社会比较稳定,因而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国家对中医药的发展也十分重视。

北宋政府改进了医疗管理机构,大力发展医学教育,还由国家组织专人整理医学古籍,编纂出版了《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等医书、方书,因此使得中医事业得到蓬勃发展。

所有这些成就,和北宋历代重视医药事业、甚至有些帝王本人就是医学家、药学家的状况分不开的。

1.宋太宗创办御药院

宋太宗赵炅是在宋王朝建立15年后而称皇的(976~997年)。远在他登基之前,在自己的封地里,便非常留心医术方药。经多年辛苦收集,竟“藏有名方千余首,皆有验”(丹波元:《中国医籍考》,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

当时潭州人释洪蕴,初游京师,以医鸣人。宋太祖亲自召见,赵炅闻讯,以皇太子身份,拜释洪蕴为师,请他上课,讲解方药等方面的知识(中华书局:宋史·列传,13506-13509,1980年)

公元976年,赵炅执政,亲自下诏在京师(今之开封)置香药交易院,促进了中外名贵药材的交流,并由此而产生了许多的“香药”为主的中成药。

在他执政的第三年,便以收集的“名方千余首”为基础,“召翰林医官各具家传经验方以献”,这样竟获得验方“万余首”。

在公元981年12月还向全国下诏“购求医书”,并指令当时名医陈昭遇、王怀隐等分类整理,去伪存真,经过十四年终于完成了巨著——《太平圣惠方》。

《太平圣惠方一百卷》(四川省图书馆馆藏)

为了造福百姓,朝廷不惜重金“令雕刻印板,遍施华夏”。宋太宗还亲笔为之作序,他在序说:

人禀五常,药治百病。能知疾之可否,究药之惩应者,则世之良医也……昔自藩邸求集名方、异术、玄针,皆得其要。兼收得妙方千余首,无非亲验,皆有准绳。贵在救民,去除疾苦……凡候疾之深浅,先诊虚实,次察表里,然可依方用药,则无不愈也。


宋太宗自己的医药水平也很高,他认为:“风雨不调”、“喜怒致非”则病乃生;“贪其嗜欲”,“不利机关”,则“损寿龄”。

他说:医生治病全在于辩证,“医者意也,疾生于内,药调于外。医明其理,药效如神。”

宋太宗的礼部侍郎兼起居监察贾黄中,由于中风卒死,宋太宗非常痛惜,感到精通业务的医师太少了。

于是“大搜京城医工,凡通神农本草、黄帝难经、素问及善针灸药饵者”,经过考核可以进入国家医学院,表现了他网罗人才的迫切心情(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中华书局,1981年:637)。

宋太宗还特别重视传统医药在兽病和兽疫方面发挥的治疗和预防作用,如《宋史》兵志便有“淳化二年十二月……以医马良方赐近臣”的记载。

宋太宗晚年下诏创办了御药院,其职责是专门掌管帝王用药及保管国内外进献的珍贵药材。同时按方和剂,以给帝王和后宫服用。并且整理出了我国第一部宫廷内的成方制剂规范——《御药院方》,计11卷,对后世颇有影响。

宋太宗重视医药事业,给以后的历届北宋皇帝的影响很大。

2.宋真宗是调药专家

宋真宗是宋太宗第三子,太宗病死后继位,他受到过父皇太宗的言传身教,也有较高的医药学知识。

当他听说漳州司理(作者注:司理是地方掌管司法的官员)刘元宾精通医术时,竟亲自召见面试考核,结果使宋真宗大为叹服,竟然赐名他为“通真子”。

据《本草纲目·34卷·苏合香》记载:宋真宗曾因太尉(作者注:相当于现代的国防部部长)王钦苦气弱多病,便面赐药酒一瓶,令空腹饮之。云“可以和气血,辟外邪”。王太尉饮后“大觉宽健,次日称谢。”

宋真宗说:“此苏合香酒也,极能调和五脏,却腹中诸疾”。并且他还在朝上向大臣们详述该酒的制备方法,自此,“臣宦之家皆仿为之,遂此方盛于时。”

此酒功效在于散寒,温经通脉。制备方法也比较方便:取苏合香丸50克(现在一般中医院或中药店有售),米酒1000克。将苏合香丸放入米酒中,用文火稍煮,使药丸完全溶化后即可。

《宋史》中记载:大臣王旦患病。宋真宗曾“御手调药,并以薯蓣粥为赐”调养身体,以利康复。薯蓣即山药,有补中益气,调理脾胃的作用。

当时龙图阁(作者注:龙图阁是北宋初年开封宫城中所建的一座馆阁,存放皇帝御书御画、皇家重要文献及宝瑞等物)学士杜镐突得重病,宋真宗亲自“调药饮之”,说明了宋真宗对药物调制是很熟悉的。

高相国(丞相,相当于近代的总理)有疾后,他针对病情,亲自查阅《御药院方》,选“生犀丸”赐给高相国,以去痰、清目而进饮食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839)。

我查阅了一下《御药院方》和《本草纲目》,生犀丸的具体组成和随证加味如下所示:

川芎十两紧小者,粟米泔浸二日换、切片子,日干为末,分作两料。每料入麝、脑(龙脑,即冰片)各一分。生犀角半两,重汤煮,蜜和丸小弹子大。茶、酒嚼下一丸。痰,加朱砂半两;膈痰,加牛黄—分、水飞铁粉一分;头日昏,加细辛一分;口眼斜,加炮天南星一分。


《御药院方》( 日本宽政千贺芳久活字本)

太医院院长赵自化撰写《四时养颐录》,真宗阅后,改书名为《调膳摄生图》,并且还写了序言,使药膳和饮食疗法得以盛行。

他又亲自选出两本有关养生保健的专著——《四时摄生论》和《集验方》,命令雕板印行,颁分天下,期盼人人都能得宜受益。

据《宋史·真宗本纪》记载:在酷暑之际,他曾令“京城役工减日课之半”,从而保护了劳动者的健康。

宋真宗丰富的卫生保健方面的实践,无疑促进了当时药学的发展。

3.宋仁宗撰方施治

宋仁宗在位达41年之久(1023~1064年),史书称他为“恭俭仁恕,慎刑爱民,为有宋第一明主”。

《本草纲目·24卷·赤小豆》项中谈到宋仁宗童年(大约1020年),由于京都痄腮(腮腺炎)流行而被传染。有个叫赞宁的道士用赤小豆治愈了他的痄腮。从此他格外重视医药方术。

他执政才三年,便令针灸学家王惟一监铸针灸铜人,并编写《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指令大学士夏竦为《图经》作序。

国家博物馆的针灸铜人是明代复制的,宋代针灸铜人的下落至今不明

1027年10月铜人铸成,1030年又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范刻于石板上、陈列于京城市中心的大相国寺内,供人自由参观学习,这对针灸知识的普及有极大促进作用,石刻的题篆为宋仁宗亲笔御书,

据《宋史》仁宗本纪篇记载,他亲自“诏试医官,须引医经、本草以对,每试十道,以六通为合格”。

何谓六通?这是科举考试用语。指通解六道试题。宋代科举考试,试题多以十道为率,以通六道(答对了六道题)为合格,故称“六通”。

他又下令成立校正医书局,对世间流传的各种《神农本草》、《灵枢》、《千金》、《外台》等抄本、刻本进行校勘,从而诞生了本草学的范本——《嘉佑补注本草》。

为了进一步完善本草学,他“又诏天下郡县,图上所产药本”,令苏颂主持编写了大型图文并茂的本草工具书——《图经本草》。

他感到《太平圣惠方》过于繁杂,于是“诏太医集名方,曰《简要济众》”;又“令太医简《圣惠方》之要者,颁天下诸道”。

宋仁宗自己也钻研方剂,他在古方“甘桔汤”中,加了荆芥、防风、连翘三味药,通治咽喉口舌诸病“遂名三圣汤。极言其验也”。

他很关心百姓疾苦,如1054年京师大疫,急需生犀角。可是京师各药房缺药,于是仁宗亲自从内府中拿出两株“通天犀”,“命工碎之”,以疗民疾。

他也非常注意对传染病的预防,如《宋史·蛮夷传》云:“仁宗……曰:官军久戍南方,夏秋之交,瘴疠为虐。其令太医定方和药,遣使给之。”

宋仁宗本人生活比较简朴,从不过食膏粱,经常运动,所以身体很健康,可以“冬不御炉,夏不挥扇”
(丁付靖:宋人轶事汇论,中华书局,1981:2317)

他在医药方面的最大贡献是成立了校正医书局,并广泛的普及了医经、本草和针灸的知识,使得中医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甚至出现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新局面。

4.其他帝王的贡献

除了上述三位皇帝以外,其他像宋太祖、宋神宗、宋徽宗等也很注重医药事业的发展。

如宋太祖时,“宁州贡献琥珀枕”,太祖认为琥珀可以入药,何必当枕头?于是“碎以赐军士敷金创”。

而且“暑月即令医官合药……分诣城门寺院,散给军民”(《宋史·冯文智传》)

宋神宗则诏天下名医,“各以效方奏进”,最终编成了《太医局方》。宋理宗“创慈幼局,收养道路遗弃初生婴儿;仍设药局疗贫民疾病”(《宋史·理宗纪》)

宋徽宗执政不久,便设安济坊(即疗养院);采纳何执中的建议,而于全国设立熟药所(即制药厂);增设了环境卫生管理机构,成立了掩埋尸骨的漏泽园;合并成立了国家医药和剂局和医药惠民局。

他于1112年亲自编成了《圣济总录》一书,书中展现了他不同一般的医学水平,斯书理法方药皆备,是我国唯——部由帝王本人执笔编撰的医著。《圣济总录》共拾卷,他在序言中写道:

为书十篇。凡四十二章,名之日圣济经。使上士闻之意契而道存,中土考之自华而摭实。可以养生,可以立命,可以跻一世之民于仁寿之域……疾成而后药,神医不可为也。


《圣济总录》全书

这里还要特别提一下宋徽宗重视“药茶”的史料,这则史料出自《宋史·范纯仁传》。

其云:范纯仁(人称“布衣宰相”,是参知政事范仲淹次子)有病,要求“养疾”,“徽宗不但“遣上医视疾”,而且先后两次“遣中使至永,赐茶药”。说明了宋徽宗有着深厚的药学和茶学知识。

北宋早期和中期社会环境比较稳定,经济比较发展,再加上北宋帝王大多重视医学和药学,大大促进了当时中国传统医学的创新与发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宋皇帝不简单,通晓医药有一手
历史神医
《中国医籍考》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 卷十七
中国历代药王
毁于贪心的爱情之火,宋朝半个皇宫化为灰烬,8万藏书付诸一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