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考研签到]——第四十一天

[考研签到]——第四十一天

welcome


1

复习章节:第九章

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苏、辛:指宋代词人苏轼和辛弃疾。二人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故经常并称。苏轼开创了豪放词派,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七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词至苏轼,为之一变。辛弃疾,其词风格多样,多抒写爱国主义热情,他以文人词,独创出“稼轩体”,确立了豪放一派,影响十分深远。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说:“苏、辛并称。东坡天趣独到处,殆成绝诣,而苦不经意,完璧甚少。稼轩则沉着痛快,有辙可循。南宋诸公,无不传其衣钵。”

2.二安:指宋代词人李清照和辛弃疾,二人同为济南人,因李清照号易安居士辛弃疾字幼安,故并称“二安”。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爱情和自然景色,后期则充满国破家亡的沉痛与悲伤。她的词善用白描,语言清新优美,形象鲜明生动,创立了独具一格的“易安体”。她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词人。辛弃疾,其词风格多样,多抒写爱国主义热情,他独创出“稼轩体”,确立了豪放一派,影响十分深远。《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八《稼轩词提要》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

3.长短句、诗余、琴趣、乐府:均为词的别称。因词体句式长短不齐、参差错落而被称为“长短句”。这种从一字句到九字句应有尽有,且交错使用,变化多端的句式,产生了词的错落变化的美。因古人把词作为诗的余绪,或认为词是由绝句、律诗发展而来,故也称“诗余”。词在起初是配合音乐歌唱的,所以从音乐角度又称之为“琴趣”、“乐府”。

4.令、引、近、慢:唐宋词的四种体制。“令”为令曲,即小令,每片四扪。“引”,本来是一个琴曲名词,宋人取唐五代小令,曼衍其声,别成新腔,名之日引。“近”,是近拍的省文。“慢”,古书上写作曼,亦是延长引申的意思。引、近每片六拍,慢每片八拍。由于拍子多少不同,令词一般短小,引、近接近中调,慢词较长。但它们之间的区别,并不在字数多少,而在于音乐的节奏不同。

5.慢词、长调、中调、小令:慢词是依慢调填写的词,字句较多。长调指长词,是从体制上划分,明代《类编草堂诗余》以九十一字为长调。慢词和长调虽然字句都比较多,但一着眼于曲调节奏,一着眼于体制,意义上有区别。中调是词凋体式之一,因其长短适中,故名。明代《类编草堂诗余》以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凋。小令指词的短小者,《类编草堂诗余》以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小令也指散曲体式之一,一般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


二、简答与论述

1.论述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答:辛弃疾写词,有着自觉而明确的创作主张,即弘扬苏轼的传统,把词当作抒怀言志的“陶写之具”,用词来表现自我的行藏出处和精神世界。

首先,辛弃疾的词拓展了词的意境,展现出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辛弃疾平生以英雄自许,渴望成就英雄的伟业,他横刀跃马登上词坛,又拓展出一类虎啸风生、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他明确宣称“要写行藏入笑林”,其词中的抒情人物的形象不仅丰满鲜活,富有立体感,而且具有变异性、阶段性特征。稼轩词所展示的自我形象,是唐宋词史上独一无二的个性鲜明丰满的英雄形象。

其次,是对心灵世界的深广开拓与对社会的理性批判。辛弃疾对词的心灵世界也有深广的拓展。南渡词人的情感世界已由个体的人生苦闷延伸向民族社会的忧患,辛弃疾继承并弘扬了这一创作精神,表现出更深广的社会忧患和个体人生的苦闷。如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充分表现出英雄心灵世界的丰富性和曲折性,深度开掘出词体长于表现复杂心态的潜在功能。辛弃疾对民族苦难忧患的社会根源有着清醒深刻的认识,在词中,他往往用英雄特有的理性精神来反思、探寻民族悲剧的根源,因而他的词作比南渡词人有着更为深刻强烈的批判性和战斗性。如他在《摸鱼儿》词中对排挤妒忌自己的群奸小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抨击。辛词系统地批判了当时社会的腐朽黑暗,不仅拓展了词境,也提高和强化了词的现实批判功能。

再次,辛弃疾拓展词境的另一个层面是对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的表现,给词世界增添了极富生活气息的一道清新自然的乡村风景线,如《清平乐》(茅檐低小),词人用剪影式的手法、平常清新的语言素描出一幅幅平凡而又新鲜的乡村风景画和人物速写图。  

2.论述稼轩词的艺术成就。  

答:辛弃疾的词在艺术上取得了很大成就。情怀的雄豪激烈。意象的雄奇飞动,境界的雄伟壮阔,语言的雄健刚劲,构成了稼轩词独特的艺术个性和主导风格。

首先,抒情意象的军事化,是稼轩词所独具的艺术特色。鲜明独特的意象往往体现出诗人的个性风格,而意象群的流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诗歌史的变迁。稼轩词所创造的战争和军事活动的意象,又使词的意象群出现了一次大的转换。诸如“倚天万里须长剑”、“却笑将军三羽箭”、“红旗铁马响春冰”和“斩将更搴旗”等军事意象频繁出现,构成了词史上罕见的军事景观。密集的军事意象群,连续成雄豪壮阔的审美境界,更能体现辛词的个性特色,也反映出两宋词史的又一重大变化,即男子汉气概的激扬,词中女性柔婉美最终让位于血性男子的力度美和崇高美。

其次,稼轩词不仅转换了意象群,而且更新了表现手法,在苏轼“以诗为词”的基础上,进而“以文为词”,将古文辞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即采用辞赋的结构方式;用《天问》体写的《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连用七个问句以探询月中奥秘,奇特浪漫,理趣盎然。表现方法的革新,带来了词境的新变。以文为词,既是方法的革新,也是语言的变革。稼轩独创性地用经史子等散文中的语汇入词,不仅赋予古代语言以新的生命活力,而且空前地扩大和丰富了词的语汇。在词史上,辛弃疾创造和使用的语言最为丰富多彩;雅俗并收,古今融合,骈散兼行,随意挥洒,而精当巧妙。稼轩词真正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语不可用,合乎规范而又极尽自由的艺术境界。

再次,内容的博大精深,表现方式的千变万化,语言的不主故常。构成了稼轩词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其中最能体现他个性风格的则是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两种词风。写豪气而以深婉之笔出之,抒柔情而渗透着英雄的豪气,悲壮中有婉转,豪气中有缠绵,柔情中有刚劲,是稼轩词风的独特之处。如《摸鱼儿》就是摧刚为柔,表面是伤春惜春的柔情,实则深含不屈不挠的刚健豪气。辛词风格的多样化,还表现在嬉笑怒骂,皆成佳篇;亦庄亦谐,俱臻妙境。稼轩本富有幽默感,遂利用一度流行的谐谑词并加以改造,来宣泄人生的苦闷和对社会种种丑行的不满,使谐谑词具有了严肃的主题和深刻的思想内蕴。

在两宋词史上,辛弃疾的作品数量最多,成就、地位也最高。就内容境界、表现方法和语言的丰富性、深刻性、创造性和开拓性而言,辛词都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他独创出“稼轩体”,确立了豪放一派,影响十分深远。《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八《稼轩词提要》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

3.以辛弃疾的作品为例,分析唐宋咏史怀古诗词有什么特征。

答:唐宋咏史怀古诗词的特征表现为:

一、“诗”与“史”的结合,即文学性和历史性的统一。首先,它不是对历史小事或事实进行简单的敷写或重复,而是史事的文学化,将史事以文学形式中特有的诗的手段,进行重新的理解和架构,最终成为一种不同于历史的文学样式。其次,又有历史事实作为凭依,而不是空发议论或单纯地抒情。如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此词充分表现出英雄心灵世界的丰富和曲折性,深度开掘出词体长于表现复杂心态的潜在功能。

二、“咏史”与“言志”的统一,即借咏写历史表现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咏史是动因,言志抒怀才是最终的旨归。而这类诗歌中所表达的“志”的内容,大多是建功立业的理想,是对国运兴衰的担忧,无论是李白的《古风》还是王维的《夷门歌》,都隐藏着诗人的心志。辛弃疾的词中歌颂了大批古代的英雄人物:有“悠悠万世功”的大禹,有“隆中卧龙”的诸葛亮;有出师北伐感叹“树犹如此”的桓温;有“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有“石卧山前认虎”的飞将军李广;有“尚能饭否”的老将军廉颇等等。作者歌颂这一大批英雄人物,是为了抒发自己的英雄襟怀和渴望为国立功的抱负。

三、“古”与“今”的结合,即在时空的跨度上具有无限自由伸展的容量。唐宋咏史怀古诗词的创作路数,通常先由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然后再由凭吊古人引发对当下的时代社会或者自我生存状态的思考。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占》,此词虽题为“怀古”,但处处针对现实而发,情怀悲愤激烈,却含蓄吐出,极尽沉郁跌宕之致。

4.试分析辛弃疾的登临词是以怎样的艺术手法体现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

答:首先,选取象征性的景物表达自己的爱国感情,显示出即事叙景的特色。辛弃疾登临词的景物描写,给人一种特别深刻的感受,就是他所登的几乎都是“危楼”、“危亭”等让人感到惊心的景点,所看到的几乎全是“斜阳”、“落红”之类显示衰亡、凄凉的景物,如“寻常巷陌,斜阳草树,人道寄奴曾住”,“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从这些象征性的景物里,人们可以感到南宋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笼罩在一片凄凉的气氛里。如同西下的夕阳,危危欲坠。清人周济曾把辛词的这一写景特征概括为即事叙景。

其次,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抒发爱国感情,呈现抒情方式多样化的特征。(1)直接抒发爱国感情。在辛弃疾的登临词中,有一些直抒胸臆、明白如话的句子,直接表达了爱国感情。如“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用两句带感叹的句子表达了对金兵入侵以来,多少人流离失所、血泪成河和北方大片领土沦陷敌手、至今尚未恢复的痛惜心情。(2)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来抒情。辛弃疾继承了屈原用香草美人自比的比兴手法来抒发爱国感情的传统,代表作品为《摸鱼儿》。(3)大量运用典故抒情。辛弃疾的登临词,几乎每首都含有典故,用典故抒情,可以说是辛词的最大特色。一个典故总是包含有人物、情节、场景或警策性的语言。引用蕴含丰富的典故,就可以曲折、生动地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如《水调歌头·过南剑双溪楼》中,便连用了数典,把自己想收复中原的理想抱负、受到的阻碍及理想难以实现的悲愤,全都曲折地表达出来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华东师大宋词研究串讲笔记
小石源词话(三)
【诗词专题复习】——辛派词人
芸台书话│入手清风词更好——辛弃疾与元刻稼轩词 (一)
宋词
词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