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谈谈你们最熟悉却最不了解的酒
一般一个池子出酒500到600斤左右,蒸馏时要“掐酒”,意思就是分段,头一百斤叫酒头,度数最高,70度以上,而后200斤度数在60上下,再往后叫酒尾,度数就很低了。把这些不同度数的酒中和一下,调制到50度左右,然后用陶或瓷灌装起来,放在恒温,背阳处,搁置2到3年,就是我认为可以喝的“好酒”。
  现在的原酒商把蒸馏的酒按照酒厂的要求,添加不同香料,直接卖给酒厂。
  酒厂用这些原酒来勾兑产品。
  哪怕是酒精勾兑的低档酒,也会放一些原酒进去,不然真的没有酒味,不同之处不过就是添加原酒的多少而已。所以一个酒厂说我的如何如何好,无外乎多加了几毛钱的原酒,大部分还是酒精和纯净水。
  纯净水是最近二十年所有酒厂的标准配置。因此哪个酒厂说我们酒好是因为水质好,觉得是谎言。
  原酒遇到水,会立即变得混浊。非常混浊。
  九十年代有人发明了一种过滤器解决了这个问题,申请了专利,发了大财。
  最近二十年以来,准确说应该是97年以后,酒厂就都直接用纯净水勾兑了。什么旁边有条河,院里有口井,都是骗人的鬼话。
说到好酒,到底啥样的可称之为好酒呢?如果仅说口感还真的没法描述。描述口感的词汇太少了,什么入口棉软,什么柔,等等,很是虚无,不准确。例如咱们一般说酸甜苦辣,最多的变化无外乎微甜微辣,或很甜狠辣等等,而好酒那些微小的变化真的很难准确的表达,真的是妙处难与君说。
  但好酒可以有几个标准,我觉得好酒应该符合以下条件。危害有多大我说不好,最小的危害是喝了头痛,恶心,没精神。
  酒精勾兑,这个我说的不一定专业,试着说说。酒精就是“乙醇”,乙醇从粮食和薯类或蜜糖里提炼。我说的固态发酵指的就是粮食发酵的,蒸馏以后调和一下,我们叫“破度”,就是把度数降下来。
  现在多数酒厂用的酒精是薯类提取的,尤其是某省出酒精最多,但原料基本就是越南的红薯,或叫山芋。成本那就和粮食固态发酵的天差地别了。只有极少数是用蜜糖的,更次。
  酒精勾兑就是把薯类乙醇加水,加香料等等添加剂,然后稍微加一点固态发酵的粮食酒。
  你第三个问题我前面已经回答了,100元以下的,我没见过哪怕一瓶是固态发酵的粮食酒。而且,100元以上的,其实大多也不是。  你看到的他们晒的出酒的粮食,是出过酒的酒糟,晒干了卖给饲料厂加工动物饲料。
  这说明这家是出原酒的。而如前所述,出原酒的小作坊是主力军,真的场面大的并不出原酒,就算有你也买不出来。
  你不要十斤二十斤的买。建议你用我们这边买原酒的方法,召集几个人一块去买。
  在没出酒之前去,买一个池子,就是粮食还在发酵的时候,一万也好两万也好,一下把一个池子的买断,这个池子出酒时出多少就多少,不要出酒以后按斤买。一般一个池子出六百到八百斤之间,出完了按照各人需要的数量分摊费用。
  这样买是没有问题,但问题在于你要确定这家不会掺假给你,例如“串香”的手段。
  然后出酒那天,你们要现场监督,蒸馏出来的酒掐好酒头酒尾,当时破度。
  酒是好酒了,原酒那是错不了,但口感如何就看你是不是碰对人了。我所遇到的调酒师都是无锡轻工学院出身,朦胧听说,无锡轻工学院是咱们国家唯一开有酿酒,调酒专业的学校 ,但没深究,不知道它是不是唯一。
  我家附近住着个大厂退休的品酒师,也是这个学校出来的,每年全国各地的酒厂都会给他寄来酒,让他品尝。按说老头有酒喝,可那些酒他根本不喝,品酒时也是到口里就吐出来。自己喝的和我们一样,也是凑分子去包窖池。
  话说回来,你买回来以后还不能喝,要按照我前面介绍的方法窖存一个时期,起码一年吧。
  建议你每年买一百斤,第三年时开始喝第一年的酒,这样循环起来,你的酒就是实打实的三年窖存。
  窖存酒是个慢功夫,要有耐心。
  说到窖存,现在各种酒打着酒龄多少年多少年的旗号,其实就是噱头。
  这是个简单的算数题。比如某个著名的品牌的十年陈酿,按他们吹嘘的每年卖五千吨算,那么按照循环的窖存方式,厂区里起码要存放五万吨酒,这五万吨酒是有体积的,你放在哪了?厂子就那么大,你得有地呀?再说,五万吨原酒,在国企核算起码要十亿资金,你上市公司的年报里,有这一项资金搁置吗?
  大凡遇到打酒龄期号的,只要去他厂区转一圈,再看一下他年终的销售量,那立马现原型。
  都被金钱蒙了良心。
  我又得说点古,小时候经常给大人去打酒,那时候喝酒都是散装的,其实在那以前的上千年里,咱老百姓都是这样喝酒,而这时候的酒多纯粹呀,全是纯粮酿造,价格也都差不多,比的是谁的好喝。
  自从允许食用酒精勾兑白酒,这一切就都变了。其实想想国家也有他的考虑,咱们粮食也不富裕,敞开了酿酒哪行,三斤粮食出一斤酒,按照现在社会的白酒消费量,得多少粮食呀。
  打酒、打酱油,想必是不少人的儿时回忆。
  那时候打酒一斤是八毛,我们称为“老八毛”,一般去打酒大人都给一块钱,剩下的这两毛于我就是一包花生仁或几粒水果糖。
  有时候做梦,回到小时候,看到自己的身影,一手提个空酒瓶子,一手攥着一块钱,兴高采烈的去酒铺打酒,唱着、跳着……
    这个说实话我不了解,没去过内蒙。原来曾有人送过我一瓶瓶装的奶酒,卖几十块钱一瓶,那是我唯一见过的奶酒,我确定那瓶是酒精勾兑的。
  之所以回复您,是顺着您的这个问题说说我们这一家小酒厂,他的产品专卖内蒙。
  都是用类似于大桶纯洁水的塑料桶装,十斤二十斤的一桶,例如十斤一桶的才卖到50元,折合每斤才5元。
  “酒是粮食精”。您算算,三斤粮食出一斤酒,三斤小麦现在得3.6元,剩下的1.4元别说各种配料,各种费用,仅说人工也不够呀。所以这个很明显是酒精勾兑。
  但他做的很好,从强盗逻辑上讲,他做的好,每年赚几百万,还被表扬呢,你说怪不怪。钱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赚钱才是硬道理,这是什么样的逻辑呀。
  前面有哥们问我酒精勾兑危害有多大,真的没法具体说,只要不是当场喝死人,酒厂就不怕,因为没办法能证明后来的疾病和曾经喝过的酒有因果关系。
  在我印象中,97年前后,有个省的酒厂把人眼睛喝瞎了,引起中央重视,抓了一批,判了一批,事闹得挺大。而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听说过喝酒的与酒厂有啥纠纷。很奇怪不是吗?咱们社会上这不能吃那不能喝的事件很多,但怎么就没有与酒打官司的呢。真的是没有吗?!
  关键是在没办法证明酒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所以,你说酒厂怕啥呢。
  而消费者呢?咱们首先在潜意识里认为酒是有益的,这点没错,但酒精勾兑,过度使用添加剂的还有益吗?
  所以我们本能的逃避有害的假设。
  因为我们也不能证明后来的病和曾经的酒之间的因果关系。
  有人说,好酒孬酒我一喝就知道,这话就有点大,因为你能辨别的可能只是哪个更劣质。
  曾经有个说法是看酒挂杯的程度,挂杯好就是好酒。挂杯,这名词不解释,能把帖子看到这里的都知道啥意思。但你们不知道的是,有种添加剂就是解决挂杯的问题,哪怕一杯水,放了这种添加剂一样挂杯挂的让你满意。
  还有说口感能辨别,最不靠谱的就是这个,香料这种东西能调出你需要的任何口味。打个比方,蛋挞里根本没有鸡蛋,奶油蛋糕又有多少是真的奶油呢?
  貌似河南中牟是生产食用添加的大本营,酒厂的香料呀什么的大都从那里来,有那里的筒子也可以扒一扒。没有歧视的意思,食用添加剂生产没有错,规规矩矩的轻工业,问题在于使用者,使用这些添加剂的厂家使用得当吗?
  所以我前面说好酒的标准,更多的是从喝过以后身体的生理反应来判断。
  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体会,有的酒,越喝感觉身体越热,喝多了就容易出汗,而有的酒,越喝身体感觉越冷。这难道也不是区别吗?

  一由初入口到沉醉,前面有朋友问我在那个地方,这个不方便说,说了也没意思。感谢大家的支持。
  前面还有一哥们有意思,他托酒厂的朋友买好酒,但买的并不如意。
  这个我说说,你的朋友应该不会骗你,给你的可能也确实是他认为的好酒。一般在酒厂工作的对好酒的认识是,一、灌到高档酒里的是好酒。二、原酒罐里的是好酒。
  而其实这都不算是。某个产品是卖高价的高档酒,但瓶里面的酒水可能与中低端的没区别,而且还添加了很多添加剂;而厂区的大酒罐他是打不开的,你见过酒厂院子里的大罐谁都能拿个杯子接几杯吗?所以他要弄原酒,只能是从大酒罐里抽出来,送到罐装车间的小酒罐时,才有机会从小酒罐里接酒,但勾兑就是在小酒罐里,所以也不行。
  但有种情况是可以的,就是这家酒厂酿原酒。在出酒时,是可以弄点出去的,但不是经常有。而且弄出去一般不会是酒头,也没有调制,同时新酒也呛口,不好喝。假如是这种酒你可以储存一下,过个一两年再喝。
  储存酒,其实名堂挺多。因为酒的品质是一直变化的,方法不好就变坏了。
  首先要用陶质或瓷质的器皿。但现在陶或瓷在烧治时用的有胶,有怪味,是绝对不能用的。比如,劣质的瓷砖地板,用拖把拖地后有腥味,明白了吧。所以我们一般找本地产的,外观很丑,很难看,但就是胶泥和水,很干净,没异味。
  所以,选时要注意,不是好看,名贵就好用。
  实在不行就用玻璃,哪怕用玻璃瓶,也比用胶的陶瓷好。
  然后是封口,我看电视上有用腊封的,纯粹胡扯。其实封口最简单,用几张草纸盖上,然后直接用“泥”糊严实了就行。据说用泥可以保持透气性,这个我不太明白科学的定义,只是从小我见到的就是一把泥一糊了事。
  然后是避光。一定要放在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还有是避高温,这是最能改变酒味的一条。一旦过一个夏天而没有防暑,那绝对就坏了。有人想的办法是埋到地下,这样又避光又避高温。也有人修地窖,这个很好,但有成本。最多的是我这样的懒货,放在家里储藏室里,多用点破棉被什么的一盖。
  话说到这了再说说泡酒,一般我们都是用酒头泡,酒头度数高呀,泡中药的也有,但都是家里有病人的,药酒真的不好喝,所以泡药酒的很少很少。
  我个人喜欢用杨梅、杏、苹果、桔子什么的水果泡。尤其喜欢杨梅,一上市就赶快买,最好是直接从树上摘下来的,然后清水里放盐把杨梅侵一下,把里面的虫子呀什么的弄出来,然后晾一晚,放到已经窖存两年以上的酒头里泡半年。
  半年后,酒是那种特别鲜艳的红色,喝的口感是有点酸有点甜,而且特别平滑。基本上泡上几个月的酒头,此时已经没有开始时那样烈,比如放进去的是70度,此时口感也就40度,但酒劲却没减少很多,不过醉的慢,同时醉的沉。
  外地来的朋友被我用杨梅酒骗过不少,一喝口感好,入口觉得度数低,但几杯下肚就恍惚了。哈哈。好在都是原酒,再醉也不难受,不头痛,不口干,醒来时精神抖擞。
  也有用各种花卉泡的,也有用蔬菜泡的,最搞笑的是一哥们有一年用鸡爪泡的,因为他爱吃鸡爪,说这样喝时酒菜就都有了。很失败。哈哈。
   整个过程不觉得苦。
  二由沉醉到清醒头不疼
  三口不干
  四不心慌
  五酒醒后精神抖擞。
  六不管醉成啥样子,哪怕吐了,满口也没有酒肉臭,而是有微甜的感觉在胸口泛来泛去。
  以上种种缺一不可。这些条件都符合了,不管口感如何,我觉得都可以称之为好酒。
  而基本上纯粮酿造的原酒,窖存个两三年,都能符合以上条件。
  其实原酒不贵,成本不高,之所以现在酒类市场如此畸形,也是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经过程。
  现在的酒厂基本不产原酒,去年某上市酒类企业公报的乌龙事件,大家都知道,第一梯队的著名酒厂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个中小企业呢。
  大酒厂窖池是有的,但出的原酒基本用在高端产品上,而且也不一定够用,外购是必须的。
  而一些中小酒厂,你去考察也会看到有多少多少的窖池,但问题是,那些窖池其实另有其主。
  现在酒厂的窖池一是整体出租,一年多少钱,租给出酒的,人家想卖哪和酒厂没关系。
  二是在建厂是就把地租出去,出酒的自建窖池,以租金抵建设成本。
  为什么会这样?
  一出酒的技术含量很低,基本上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经营。你招几个工人,干上两年就另立山头了,所以普遍规模小,,而且资金周转周期长,利润较低。虽然也有一两倍,但相对成品酒就不能同日而语了,所以他们没有资金 也没有足够的人力。他们办不下来生产许可证。因此只能依附于有证的酒厂,而酒厂更划算,产原酒不如买原酒,所以自己根本不产,而酒厂的证里有此项不用又可惜所以租出去还有钱赚。
作为一个在酒厂呆过半年的人飘过。刚蒸馏出来的酒叫做酒基,我呆的这里酒基一般达到70度,根本没法喝,一股米糠味。不勾兑的话,真的喝不了,这是给人练酒量的,呵呵,我相信那些吹嘘自己酒量好的人如果跟这些酿造间大叔比比保证完败。勾兑不是就兑水,它是调出我们喝到的那种口感,那种色香味。而且勾兑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一般会设立一个实验中心专门实验,还需要专门的品酒师品评。在酒基正常的情况下,酒的高低就体现在勾兑上,同一个厂生产的价位不同的酒,很大程度是因为勾兑的方法和成本不同。我在酒厂之时,从十几元到好几千的酒都喝过,这其中确实有很大的差别。当然在高中低三个档次里,都有人喜欢不同的酒,也有人认为一些中低端的酒口感比高端酒的口感好,因人而异。
那些由公司推出来做为品牌的酒,价位都订的高,但实际价格远远没那么高。我呆的酒厂在我们全省都很有名,好多老一辈的人都喝这酒过来的,过去的酒没那么多名堂,我带一些现在所谓的高端酒回去,老人们喝了,都说也没比他们之前经常喝的酒好。那种酒现在是低端酒的。需要承认的是高端酒确实是在成本上要更高,而且需要高级品酒师的品评,而不是随便乱定。像我们这就有一个国家级的品酒师,待遇超好,被高层像佛一样供着,还有一些省级评酒师,这行评级不清楚。
“无商不奸”,更何况在一个没有信仰的社会里。道德只是一个高度,不要求每个人都能达到,法律是底线,谁也不能低于法律的规范。而现实貌似对人的行为、语言、甚至是思想都有法律的规范,但对某行业或产品却模模糊糊。
  酒企不管口号喊的多响亮,骨子里从没把酒当做酒卖,酒只是商品。
  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都追求“利益最大化”,这本无可厚非,但一段发展以后,这个目标扭曲了,或者说过份解读了,包涵了另一个含义是“成本更低化”。
  成本,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由此而衍生出诸多的奇思妙想。想前面提到的“串香”型,就是这些无耻之徒的伟大发明。
  最无耻的是,他们无耻的不以自己的无耻行为而感到羞耻,反而无耻的沾沾自喜自己居然能无耻到更加的无耻。
  这种扭曲的经营思想主导酒类产销的各个环节,都积极的希望能短期赚大钱,由此使得市面上的酒类产品过度营销,可以说步步都是消费陷阱。
  举个例子,大品牌的高端开发酒绝不能喝。
  开发酒这个概念,我是耳熟能详,但多数人其实并不知道。最早搞这个经营的是国内酒业的老二,浓香白酒的老大。
  具体做法就是,引入外资来厂里开发子品牌,不管你是企业还是个人,只要拿钱来,取个名字就开卖。
  例如,大家知道有个x六x的酒,是五xx酒厂出品,但六和五这两个企业只是贸易关系,六出钱由五生产自己想要的产品,只是为了五的这个金字招牌。
  而现在更进一步,直接就是在金字招牌下面挂个副名,比如xx尊酒、xxx牌xx妙品,等等。
  消费者以为这是新产品呢,其实这只是开发商在酒厂开发的商品而已,与那款主力产品淡关系没有。
  而为什么这开发酒的高端产品不能喝呢?这就与开发商的经营有关系。
  开发商在开发某品牌时最少要开发三个品种,即高中低档。
  在招商的时候,他会给代理商限定进货时三种档次的搭配比例。
  例如,要求代理商首批拿货不低于50万,这其中高端酒不低于10万。同时给代理商一些折扣,例如50%的返利,或送一辆二十万的车什么的噱头来促使代理商接受这个条件,总之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必须保证高端酒的比例。
  这50万中的40万中低端利润很低,让代理商以为真的“成本更低化”了,而那10万的高端,却可能利润是8万。而这8万就是开发商除去销售成本以外的纯利润。
  开发酒的高中低的产品确实有差别,但差别却不足以这么大。
  所以你如果经常消费低档酒,那么建议选大品牌的低端开发酒,多数情况物有所值。
  但有能力消费高档酒话,你就只和喝主力产品,茅x就茅x,五xx就五xx,只要挂着副名字的,坚决不买,不喝。
  一般这些酒都很会伪装,首先包装非常高级,让你以为比金字招牌的还高级,并且价格比那还便宜了两三百,甚至四五百。你还会以为,这是让利于民呢,这么大的企业还是有保障的吧,就是你这一犹豫,掏了钱,嗬,当了冤大头了。
过去将近三十年里,酒类销售经过以下几个过程。
  一开始是卖广告,山东的秦池和孔府宴(这两个酒没有了,所以可以点名),就靠广告拉销售。
  后来卖价格,那个时候最贵的几个个大佬,也不过三百五百,已经与当时的经济发展不对称,尤其在南方沿海发达城市,一顿饭一两千很平常了,但酒钱不如两道菜,有钱花不出去。于是水xx一推出,价格直接搞到七百,立马在南边火了。从此,酒是越来越贵。
  再后来卖营销,就是开招商会,拉代理商。原来都是经销,谁都可以卖,现在搞独家代理,不仅利益有保护,而且还有价格优势,等等。反正那时候,这个方法很管用。
  再后来,卖商业贿赂。这个最早一批也最牛的一个,是安徽的高xx,起步在南京。原来酒店终端都是代销,普通利润。高xx改了规矩,一家一家的去签协议,要求买断经营,意思是酒店只卖高xx一个牌子的酒,论年高xx给酒店一笔钱叫“买断费”。酒店若不同意也没关系,那么给一小比“进店费”,总之一个回合下来,市场占有率是有了,大小酒店都有这个酒在卖。
  然后呢,在酒瓶盖里放5块钱,让消费者,尤其是公款消费者有小便宜可占(后来因为被查改为放美元),同时在包装上做暗记,让酒店服务员可以偷偷收起来到经销商处换钱,这样一来,店主、服务员、消费者都有利,一时风生水起。但几年以后,店主的胃口越来越大,服务员的回扣也越来越高,所以也渐渐式微,或者说恶化了。
  现在卖酒怎么卖呢?很复杂,下回慢慢聊。
   今天累了没更新,看到哥几个支持,就顺着昨天的再扒点。
  把“成本更低化”这个精神发挥到极致的,要说07年前后的东北一家酒老xx,一个著名演小品的做广告的。这个企业简直不是卖酒,可以说是在做金融了都。一瓶40度左右的低档酒卖到几千公里以外,零售居然才十块钱。卖到哪里哪里火,因为哪怕我们这里遍地酒厂的也干不过他,都没他便宜。
  那个时候酒水每度是4分钱左右,40度的酒一斤要1.6元的酒水钱,瓶子8毛,等等吧,大概算下来一瓶酒的物料成本就要5块,再加上均摊成本等,到终端起码还要转两次手,十块钱哪能卖呢,利润不够各环节赚的呀。
  而人家不仅够,还有广告拉动,而且开箱还有现金奖励,据说最牛时,一箱零售60块,开箱还送20。
  他们走的路子就是资本运作的方式,酒的销售只是承载现金流的工具。例如,白酒行业春天是淡季,做包装的荡口镇这个时候最萧条,老xx就在这个时候开始大量采购包装纸,然后放到印刷厂,当量足够大到够印刷厂每天开工不间断时,印刷厂会选择以最低的价格做他们的活,因为稳定,没有淡忘季也不用再拉别的业务,也不少赚。
  就这个大资本的方式,他的每一项的成本都是最低的。酒瓶酒盖酒盒酒精…………
    这些喝酒的老故事很久远了,时代在发展,在改变。现在回想起来,大概就是九二年以后,随着程控电话以及有线电视的普及,越来越先进,越来离传统越远。
  记得八十年代初,一次家族里一位女性出家,俺规矩要这边晚辈里边选代表去男方家送嫁妆。我这一辈同族堂兄弟有三十多,我排行最大,就带两个堂弟去了。
  到了那里就进了堂屋坐上了主桌,人家六个人陪着就喝开了,从中午十二点喝到下午三点多,不管我们怎么推辞不能喝了,人家就是不上饭。中间我坐不住出去上厕所,看到满院子二三十桌酒席都没上饭,全等着呢。回头我就问主家,怎么不上饭呢?人家笑咪咪的说“得让你们喝好呀,你们喝好了辞个盅就开饭”。
  我恍然大悟,来时就听大人交待“辞盅”的规矩,但给忘的死死的。年龄小呀,第一次经历这场面,当时把我臊的无地自容。
  所谓“辞盅”,就是一项很传统的规矩,意思是家里来客人喝酒,酒席上说不能喝不算数,那是客人在谦虚,非得客人向主厨的敬杯酒,说一句酒够了,赏饭吧,这才是真的喝好了。
  我当时直奔这家的大厨去了,人家厨头等着呢,见我来了作个揖说“多喝点啊”,我也作个揖,说“酒够了,赏饭吧”,赶紧端杯酒递过去,厨头很利索的一饮而尽,回头一声“上汤”,这才开蒸笼上下饭的菜。
  从那次怀羞以后,我就特留意这些喝酒的细枝末节,渐渐的也对酒产生喜爱。
  想想那时候摆宴席,上的都是散酒。每个桌子上放一个装满酒的老式酒壶,快喝完时会有专门添酒的换壶慢的。虽然现在看来散酒不值钱,那可都是好酒呀。
  如今再也没有了,宴席上都是瓶装酒,而且讲牌子讲档次,其实喝的就是“虚荣”二字。
  这“虚荣”二字,用卖酒人的话说,这叫“消费者的精神需要”。卖酒的就在这个精神需要上做文章,而不再关注酒的本身。从他们的逻辑上说,酒是有国家标准的,这个标准就像法律,是个底线,只要不低于底线,那就是合格的。
  同时,酒类是自主定价的商品,物价部门不核定它的物价。所以现实是,质量有底线,售价无上限,这之间就是天高任鸟飞,给酒厂无穷的想象。
  没有任何一家酒厂是在认真做酒,研究酒的本身。哪怕茅x五xx也是如此,除了主力的老品种之外,五花八门的各种子品牌,副品牌层出不穷,无外乎就是相尽办法赚钱,赚钱。
  即是百年老店,你着什么急呢?还有下一个百年,下下一个百年,只要酒质保证的了,还怕忽然有一天都不喝你这个酒了?其实就是贪,就是急功近利。
  有哪个酒厂再做研发呢?酒,也是物质,也要发展,进步。酿造技术,调制技术,等等,需要改进的多呢。可白酒这么多年有变化吗?
  大厂的研发费也不少,可花在哪了?都花在包装设计,广告策划,等等方面。之间酒厂推新包装,不见酒厂推新品种。你们看各种口味伏特加说明什么,说明人家在酒上面想办法,而不仅仅是在赚钱上想办法。
  所谓的那些经理人,老总,动辄这个策略那个策略,说白了那不叫策略,那叫“诈”。
  卖酒的不琢磨酒,琢磨的是人。
  早些时候还好,琢磨消费者,满足消费的需要。这些年不是了,更恶化了,现在琢磨的是代理商。酒厂的思维现在是卖给代理商就是完成了销售,所以建专卖店也好,搞形象店也好,总之就是逼着代理商进更多的货,行话叫“占库”。把自己产的酒放到代理商的仓库里,就占了代理商的库,其实占的是人家的钱。所以现在第一名和第二名市场上价格倒挂,就是这个原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原浆≠原酒,所谓的原浆酒是白酒界最大的谎言?
原浆是酒界最大的骗局...
不可不看!酒精酒与粮食酒的5大区别
粮食价格又不贵,为什么酒厂还在生产配制酒?农村酿酒师道出实情
积分4000,可购1499飞天茅台1瓶
什么样的白酒才是纯粮食酒,你知道怎么区分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