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医案看得稀里糊涂?别急,教你四个方法从医案中汲取精华



中医书友会
第3839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古代医案通常记录简洁,常让人感觉摸不到门径。本文教你四个方法,怎么从这寥寥数笔窥见古代大医的思路、学说、智慧。总体而言,看古代医案有一定的门槛,需要拥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

—本文约6200字,预计阅读16分钟—

中医医案的学习方法
作者/鲁兆麟

简介:鲁兆麟(1942— ),男,北京市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中医医史文献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市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学术带头人。现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药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新药评审委员会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各家学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临床药物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任。

中医医案书籍数以百计,散在于医家著述之中的医案更是不胜枚举,这些临床实践的真实记录,包含着医生的丰富临床经验,也包含着他们认识疾病的理论见解。因此,正确掌握古代中医医案的学习方法,就可以从中学习到中医的理论与临床经验,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但一般我们学习古代医案,由于古人记载医案多数十分简洁,往往不得入门之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学习古代医案的方法。兹就个人体会,试作论述。

01

阅读与研究医案,必须结合医家的学术思想

每一位医家在认识疾病,辨证论治、遣方用药方面,都反映着自己的学术见解。因此,在他们临床治病、书写医案时,必然要将其学术思想贯穿其中。
所以,要想深入研究每一家的医案,首先应当掌握这一医家的学术思想,并运用其学术思想,来分析其临床医案,才能对医案有较深入的了解。
当然,我们对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往往不能全面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学习时,注意掌握与了解这方面的有关知识,或者阅读有关的学术文章,有条件者则应该适当阅读一些医家的代表之作,以加强这方面的修养。
但是,也应当看到,我们不可能将历代医家的学术观点掌握得十分全面和深入,但如果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后,在分析研究医案时,又会使我们加深对医家学术思想的理解,二者可以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如果我们对医家的学术思想一无所知,仅仅靠掌握的中医理论与临床一般知识去认识医案,往往对其分析时会抓不住要点,不能掌握医案辨证论治的精华所在,从而不能得到启示与收获,兹举一案试作分析。

分析一下


医案

朱丹溪治一老人,七十九岁,头目昏眩而重,手足无力,吐、痰相续,左脉散大而缓,右脉缓大不及左,重按皆无力,饮食略减而微渴,大便四日始一行,医投风药,朱曰:若用风药,至春必死,此大虚症,宜大补之,以参、芪、归、芍、白术、陈皮浓煎,下连柏丸三十粒,服一年后,精力如丁年,连柏丸用姜汁炒,姜汁糊丸。

分析此案时,首先应对朱丹溪的学术思想有所了解,否则是难以理解的。
朱氏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学医于罗知悌,对刘河间、张从正、李东垣、王海藏诸家之说都有研究,在兼取诸家之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经验,又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对东垣“相火妄动为贼邪”的论点十分赞赏。
我们掌握朱氏的这一学术思想,再来分析此医案就不难理解了。其人年事已高,朱氏首先认定其阴血更当不足,故而虚阳易于亢动则是必然。因此,若针对眩晕而妄投风药,必然更加助火伤阴,势必使阳亢之势更甚,春时阳气升发,易于再进一步引动人身之虚阳上浮而变证丛出,甚则不救。所以丹溪说:至春必死。
此外,此案之患者又见有乏力、吐痰、食减、脉缓而无力等现象,均属气虚之象。丹溪接受东垣之说,而东垣则认为如果人身之气虚,则会导致清气不升而下流于肝肾,致使阴火上乘,而阴火自下而动,又可引动心火,即东垣所说:“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由于阴火内动,故痛者又有口渴之象。中气不足,无力鼓动,大便则难以下行。
总结此案诸症,一方面阴血不足,一方面中气虚衰,再兼有阴火上冲,致使火旺气虚阴伤兼病于一人。故而,丹溪在治疗时则补泻兼施,而以补虚为本。
其药用人参、黄芪、白术、陈皮益气健脾,以培补元气,系东垣培补之法。又加当归、白芍以养阴血,顾及阴血一面,此又是丹溪之观点。再用连柏丸,方中黄连与黄柏并用,一清心火一补肾阴以泻相火,使妄动之阴火得以平息。再用生姜汁糊丸,一者可引火归源,二者又防苦寒以伤中阳。此又是东垣泻阴火之法。
从方药选用中,再进一步推断其眩晕之因,绝非阴虚阳亢所致,乃是阴火上乘而成。故尔其遣方用药熔东垣升阳泻火与自身滋阴泻火于一炉。从中可以看到东垣学说与丹溪学说在临床中的具体运用。若我们对丹溪之说不能了解,往往不能理解到这一点。

02

结合医家本身的前后医论来分析医案

历代医家医案的撰写,有相当一部分夹杂于医家著述的医论、方论或对药物的解释之中,这一类医案的内容,往往与其医论、方论、药解等有关。
因此,结合其前后之论述来分析研究医案,多会加深对医案的理解。同时,通过对医案的学习与体会,又可对医家的医论、遣方用药有更深刻的认识。反之,如若仅从医案着手分析,由于不理解其在论述中保存的含义,亦会有时不得要领,兹亦举例以说明。

分析一下


医案

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中曾记载一例。

一妇女,年三十余,劳心之后兼以伤心,忽喘逆大作,迫促异常。其翁知医,以补敛元气之药治之,觉胸中窒碍不得容纳,更他医以为外感,投以小剂小青龙汤,喘益甚。延清张锡纯诊视,其脉浮而微数,按之即无,知为阴阳两虚之证。盖阳虚则无气不能自摄,阴虚而肝肾又不能纳气,故作喘也。

制参赭镇逆汤,病人服药后,未及复杯曰:吾有命矣。洵之曰:从前呼吸唯在喉间,几欲脱去,今则转落丹田矣。果一剂愈强半,又服数剂而痊。

此案在该书中,附于参赭镇逆汤之后。张锡纯论述参赭镇逆汤之功用时,认为该方“治阴阳两虚,喘逆迫促,有将脱之势。亦治肾虚不摄,冲气上干,致胃气不降而满闷”,该方的药物组成为“野台参四钱,生赭石六钱,生芡实三钱,生山药五钱,萸肉六钱,生龙骨六钱,生牡蛎六钱,生杭芍四钱,苏子二钱”。
对于方中的一些药物,张氏在该书中亦有一些论述。

如对于赭石的作用,他认为:生赭石压力最胜,能镇胃气冲气上逆,开胸膈,坠痰涎,止呕吐,通燥结,用之得当,诚有捷效。虚者可与人参同用,仲景旋复代赭汤,赭石、人参并用,治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参赭镇逆汤中人参借赭石下行之力挽回将脱之元气,以镇安奠定之,亦旋复代赭汤之义也。”

张氏在《山萸肉解》一文中认为:“山萸肉味酸性温,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

在《龙骨解》中又说:龙骨“具有翕收之力,故能收敛元气,镇安精神,固涩滑脱。”

《牡蛎解》中认为牡蛎可以“固精气”。

结合以上张氏之论再分析此案,则不难看出张氏对患者之病辨证用方之精细。
患者因劳作喘,脉象浮数而重按则无,证属虚喘无疑。投以小青龙汤则喘促加重,盖小青龙汤温化寒饮,重在祛邪,必伤正气,犯了虚虚之戒。然用补敛元气之品,又见胸中窒碍,这是由于虚喘之作根于下焦肝肾,仅用补敛之品,不能纳气归元,必然见有气壅胸中之弊。
张氏依据其脉浮而微数,重按无力,脉浮者阳气外浮,微数者阴亦亏虚而虚火浮动,因而诊为阴阳两虚之证。用参赭降逆汤者以补阴益阳,纳气归肾。
方中人参、山药、芡实均为补益元气之品,龙骨、牡蛎、萸肉既可收敛外散之精气,又可收到益精之功效。再加苏子降气,赭石镇逆,芍药既酸收以加强收涩固摄之功,又有益精血之效,共合而成补阴益气,摄纳归元之效,这样才不致于出现补敛而壅滞不行的弊端。
其中,张氏运用赭石不同于常人,不只是取其降逆的效用,更强调其可引气下行,使元气潜纳的功用,这正是张锡纯运用药物的独到经验。由于结合张氏对诸药作用的论述来分析医案,对于本案的理解则可进一步加深,并从中可学习到张氏的临床用药处方的经验。

03

运用中医理论知识分析研究医案

尽管历代医家医案的书写方法不同,各自有其学术观点,在诊治疾病中又各有独到之处与个人的经验,但均不离开中医理论作为指导。其分析病机、辨别证候、诊断疾病、选择处方、加减用药,总不离中医的基本理论认识。
因此,《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中的理、法、方、药内容,以及后世诸家在理论上的发明,在方药中的见解,往往均贯穿在医案中。也可以说,中医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方剂、中药以及临床各科的基本知识,在医案中均有体现。
因此,我们在分析研究医案时,应当时时刻刻联系这些内容,运用这些知识来理解医案,才能较为深入地进行分析,这也是分析研究医案的最主要的方法。要想做到这一点,打好中医理论的扎实基本功,则十分必要,没有这些知识将会在分析研究医案时造成很多困难。兹举例加以说明。

分析一下


医案
在《伤寒九十论》中记载,许叔微治士人陈彦夫病伤寒八九日,身热无汗,善饮,时时谵语,因下利后,大便不通三日,非烦非躁,非寒非痛,终夜不得眠,但心没晓会处,或时发一声如叹息之状,医者不晓是何证,但以宁心宽胸等药不效,两手关脉长,按之有力,乃懊憹怫郁症也,此胃中有燥屎,宜与承气汤,服之下燥屎二十枚,次复下溏粪,得利而解。
此为懊憹病证,在《伤寒论》中有关懊憹的条文有几条,其中以栀子豉汤证为多见。

一云:“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这是由于邪热乘虚入于胸中所致。

其二云:“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这亦是无形邪热乘虚入于胸膈而致。

其三云:“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这是由于早下之后,邪热乘留于胸膈所致。

以上三条,均是邪热在胸膈,故均以栀子豉汤主治。

在《伤寒论》中还有一条云:“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痛,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这一条之懊憹证不属邪热留于胸膈,而是胃中燥屎上扰之故。

《伤寒论》中还记有:“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此又是由于湿热薰蒸而致者。

可见,懊憹一证之产生不仅仅是热扰胸膈,可由多种原因导致。结合本案,初见身热谵语,喜饮,且病有八九日,证属阳明无疑,下利后大便不通,而关脉长有力,更说明阳明实邪未去,热邪上扰,故见懊憹,绝非栀子豉汤证;
病人又无小便不利,更非湿热薰蒸,符合“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的病机,故服用承气汤而愈。再结合大承气汤之主治,可知病人还可以见有腹满、痞鞕、腹痛、舌苔黄燥等病证。若对《伤寒论》不甚熟悉,仅知懊憹当用栀子豉汤,则对该案难以理解。
医案

又如,汪石山治一人,形魁伟,色黑善饮,年五十余,病衄如注,喘嗽,喘不得伏枕,医以四物汤加麦冬、阿胶、桑白皮、黄柏、知母进之,愈甚。诊之脉大如指。

《脉诀》云:鼻衄失血宜沉细,设见浮大即倾危。据此,法不救,所幸者色黑也,脉大非热,乃肺气虚也,此全极似火之病。若补其肺气之虚,则火自返矣。医用寒凉降火之剂,是不知“亢则害,承乃制”之旨,遂用人参三钱,黄芪二钱,甘草、白术、茯苓、陈皮、神曲、麦冬、归身甘温之药进之,一帖病减,十帖病愈

本医案汪石山用了《素问·六微旨大论》“亢则害,承乃制”之理。所谓亢者是过极而失其常,故反而为害,随之可见承制之象。若火极反兼水化,金极反见火象等均属之。
患者喘嗽,病变在肺无疑。服养阴清肺之品无效,说明此衄证非热迫血妄行而致。汪氏提出脉大乃肺虚之象,是鼻衄之后血脱气耗所致,并非热证。汪石山引用了亢害承制之理,以说明此脉大乃金极反见火象之故,故用甘温益气,药到病除。若不理解亢害承制之理,则此案难以深入理解。
以上两案,一从经典著作入手,一从基础理论入手,深入辨析,才能正确体会,说明研究医案当具备较扎实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04

运用归纳对比方法研究医案

中医学强调辨证论治,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同一病,由于病因、病机、体质、四时之差异,则有不同的治法。再者,每一医家在治疗某些疾病时,往往有个人的心得体会与经验,通过多个医案的反复归纳,比较异同,往往能体会到某一病症的辨证方法,体会出医家的独到之处。这也是研究医案的一个重要方法。

分析一下


现从王士雄的三则医案相互比较来说明:
医案

例一,吴薇客太医令堂,患痰嗽喘逆,便秘不眠,微热不饥,口干畏热,年逾六旬,多药勿痊,孟英切其脉,右寸关弦滑而浮,左关尺细软无神,是阴虚于下,痰实于上,微兼客热,攻补皆难偏任。

与竹茹、贝母、旋复、石斛、海浮石、芦根、冬瓜子、枇杷叶、杏仁、花粉为剂,以熟地泡汤煎服,则浊药轻投,清上滋下,是一举两全之策也,投匕果应,再服而大便行,渐次调养获痊。


例二,谢谱香,素属阴亏,情志抑郁,而远行持重,而患咳逆,左胁刺痛,寸步难行,杳不知饥,卧难着枕。孟英诊之,脉象弦细软数,苔腻痰粘,便艰溲少,曰:此乃肾气不纳,肝气不舒,肺气不清,胃气不降。
投以沙参、枇杷叶、竹茹、贝母、旋复、栀子、龟板、鳖甲、丝瓜络、冬瓜子、青铅、白前、金铃、藕肉,以熟地泡汤煎服,数剂而平,继渐滋填而愈。

例三,毕方来室,患痰嗽难眠,医予补摄,至涕泪全无,耳目闭不饥,二便涩滞,干嗽无痰,气道自汗。孟英切脉,右寸沉滑,左手细数而弦,乃高年阴亏,温邪在肺,未经清化,率为补药所锢,宜开其痹而通其胃。
与瓜蒌、薤白、紫菀、兜铃、杏仁、贝母、冬瓜子、甘草、桔梗、旋复花、竹茹之剂而安。逾二年,以他疾而终。
三则医案虽然辨证各有差异,例一为阴虚于下,痰实于上;例二为肾气不纳、肝气不舒、肺气不清;例三为温邪在肺,但主症均为喘咳不已而有痰,而且体质上均为阴虚,这又是三案的共性之处。因此,从三案进行对比归纳,就可以掌握王孟英对阴虚痰嗽者的治疗经验。
因为痰嗽与阴虚并于一身,在治疗时是十分棘手的,若滋阴太过则反助痰湿,而祛痰之治若多用理气化湿等辛燥之品,用之又有耗液伤阴之弊,只有祛痰而不燥,滋阴而不腻,方为得当。
从三案的处方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王氏在治疗这类病证时的独到配方用药经验。三例医案处方,化痰多选用贝母、杏仁、瓜蒌、冬瓜子等品;理气多选用竹茹、旋复花之类,止咳选用枇杷叶、紫菀等为主,而并不取法于二陈汤祛湿化痰,这正是王氏选药精当之处。因为这类化痰理气止咳之品,均不十分辛燥。其中有些药物又有润肺之功,使之痰去而不伤阴。
至于滋阴,王氏更是别有治法,以熟地泡汤,既达到滋阴之目的,又防止其久煎后的滋腻太过,反助痰湿之弊。以此三案对比,则为我们临床提供了王氏的经验,从中得到启发。
正如程门雪先生在《未刻本叶氏医案》“校刊记”中曾说:“(叶案)方重出者不少,其相类者尤多、大概普通病症均有一定标准,主药数位不甚换,虽云套法,却堪究味,聚而玩之。制方选药,因症转移之理,十得八九,且其选药味至精湛。一味之换,深意存焉。”程氏的这一体会,就是从前人医案对比中得到的,亦可作为这一学习方法的总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救了两条人命,却遭诽谤的喻嘉言
两味药,泄脾湿!老祖宗的智慧,专治怪病杂病,应该继承了
两味药,泄脾湿!张仲景的传世经典药方,专治怪病杂病,请细品
中医评书:旋覆代赭汤,治好精神病!健脾、理气,气顺人安,请感受
栝蒌薤白白酒汤
大家谁有宋孝志老师的医案,我们凑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