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匮要略研究》中文版张再良先生序

《金匮要略研究》中文版张再良先生

北京王宁元医师最近又有译作《金匮要略研究》完成,寄书稿给我,并嘱写序。通览以后,感触良多,略陈一二。

《金匮要略研究》的作者大敬节先生,也许我们中医界熟悉的人还不太多,但是在日本的汉方医学领域,众所周知。大敬节先生是上个世纪活跃在汉方医学界的泰斗级人物,特别是在战后对日本汉方医学的复兴贡献巨大。大敬节先生的一生,勤于临证、读书、讲习和著述。先生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不断感悟,充分认识到:“汉方医学实际上是很了不起的高级临床医学。”“《伤寒论》是世界最高的论述治疗学的古典医著。”先生回顾自己所走的道路,深感庆幸“在学习的初期,没有涉及杂学,而能够直接全力攻读了《伤寒论》,这是汤本先生予我的恩赐。”由于大敬节先生始终立足在临床,所以尽管起步于古方,却能够避免往古方流派的一边倒,在实践中对后世派、折衷派的长处也注意兼收并蓄,最后卓然成就大家。这不禁使我想到清代医家陆九芝所说的: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则难,既而易;若从后世分类书入手,初若易,继则大难矣!”。走《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由经方而旁及后世的其他,是中医学习和入门的正道,至少对于临床医生可以这么说。中国如此,日本也是如此,过去如此,今天仍然如此。

日本的汉方医学在近现代也走过了曲折的道路,在明治维新开始“脱亚入欧”的时代背景下,汉方医学作为旧医被废止,医学完全倒向了西方。然而,传统存活于民间。日本在经历了战败及经济发展以后,传统医学逐步涌动出复兴的浪潮。《金匮要略研究》,最初于19731月在日本汉方医学研究所的月刊上以连载的方式出现,这个连载竟然能够一气持续七年之久,先生和学生首尾一贯,大家孜孜汲汲,惟经方是务,可以说教与学两个方面都热情不减,实在令人敬佩万分!与《金匮要略研究》同步,大敬节先生还有从1972年秋开始的《金匮要略》学习会,最后呈现的是《金匮要略讲话》,主要记载的是大敬节先生授课的内容。一个研究,一个讲话,可以说这两本书是那个时代实践的产物,凝聚了大敬节先生对《金匮要略》所倾注的心血。

对于《金匮要略》,大敬节先生的主要力量是在临证的实践和探索上,所谓研究,也是倾向于临床治疗经验的归纳总结。我们从《金匮要略研究》书中可以体会,先生对于不出方药的条文大多轻轻放过,而对于方药着力尤深,包括药物的用量、加减和适应范围等。书中先生习惯于在“注释”栏目中讲药物,在“应用”栏目中讲方剂,并且注意和现代医学相结合,不回避现代的病名,以争取更多的受众。限于《金匮要略》,其实先生的临证经验,更多更精彩的也许体现在《汉方诊疗三十年》《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等书中,有兴趣的读者应该同时翻看。《伤寒论》是日本汉方医学临证的基础,医家历来讲究方证对应,注重古方今用,在方药的应用上积累了相当的经验,让人眼界大开。日本江户时代的医家永富独啸庵17321766)曾经说过:“一部《伤寒论》置于枕边足矣!”其实,《伤寒论》不管读懂或没有读懂,一直为中医所重,可以说在这一点上,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医学没有国界!经方是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大量经过实践检验浓缩而成的短小精悍的药物配伍,当然也需要补充和扩展。我想,我们在注意一方一药的应用时,如果能够体会到经方中存在的整体治法方药的框架,注意到其中的诊疗体系、思路,那么就容易将各家临床上的精华统一起来。

《金匮要略研究》体现了大敬节先生治学的平实质朴,书中处处以事实说话,没有任何说教,反而让人亲切感动。先生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没有经验之处也是直言相告,以促动后学进一步的探索。其实中医神奇又不神奇,中医有疗效有时也会没有疗效,医学上的已知和未知始终错综交织,对医者充满了吸引力,这正是事物的魅力所在。秉承大敬节先生的精神,我们传承中医更加需要的是自己的身体力行,需要更多的人在临床上努力实践,用疗效来说话和扩大影响,而不是专注实验或空谈理论。

王宁元医师由中医入门,然后学贯中西,并且有着自己的专门领域,有着临证处理的独到和专长。但是他并不满足于现状,而能够回头审视传统医学,热心于《伤寒论》《金匮要略》,热心于经方的回归和张扬,热心于中日间的传统医学交流。王宁元医师有着在日本生活和研究的经历,近年翻译了不少大敬节先生的著作。我理解,这样的做法完全是出于对医学临床本原的坚守。记得有一句很多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强调的话:“我们必须经过他人来认识自己。”在日本汉方医学的历史上,曾经有过文献研究的辉煌成果,如丹波父子留下的中医经典的注本,为我们业内人士所熟悉。日本的明治维新以后西方医学入主,其实临床医学仍然面对着众多难题,病人和医生中也不断产生出种种的困惑,这就迫使人们将目光移向传统医学找出路,找思路,找方法。现今的时代科技猛进,临床上新技术的出现令人目不暇接,人们很容易迷失方向。经常思考医学临床的本原,这样也许更加容易理智地考虑问题。

天下之大,也是无巧不成事。记得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在山东泰安李华安医师的主持下,我也参与过大敬节先生《金匮要略讲话》的翻译,由于该书的篇幅太大,最终只能编译浓缩成20万字左右,在1996年由山东科技出版社以《金匮要略串讲》的书名出版。如果说当时这本书并不引人注意,那么今天的形势下,由王宁元医师再度推出的大敬节先生的著作,我相信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喜欢。

最后借这个纸面再次要向大敬节先生等前辈表示敬意,同时也要感谢王宁元医师的努力,感谢他给我表达的机会。我衷心祝愿王宁元医师今后有更多的新作问世!我衷心祝愿中日间传统医学的交流能够相互促进,日益繁荣!

                           上海中医药大学  

                                   张再良  谨识

                                   201412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作者序 | 李辛新书《回到本源》连载01
快90年了,都没有人深入评说这个,中医大遗憾!
【家庭中医】千古一序—张仲景
【娄绍昆?中医人生】:读君方恨识君迟
王宁元【伤寒派腹诊基本方法与经方应用】
读娄绍昆《中医人生》有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