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朝读书人“铁饭碗”有多牢靠有多丰盛,不只是贫穷限制你的想象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得国,然后“杯酒释兵权”,高喊“宰相须用读书人”,后来宋朝文人们又共同炮制一个“祖制不杀士大夫”。

于是宋朝成为当世及后世文人们人人赞颂“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典范,最后国家军队全由坐镇京城文官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

读书人所有的梦想都在宋朝实现了,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会出现那么多人吹捧宋朝。

内部文人的奢望,外加外部催化。

之前美国教授不是点明了么,要咱们签”澶渊之盟“,更早之前英国著名学者汤因比说过:如果有可能,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

呵呵,以国人现下风气,洋人随随便便一说,基本奉为圭臬。

宋朝文官集团有多恐怖,说出来吓死你都没命偿。

宋朝文官集团:拉帮结派,架空皇权,玩弄兵权,兼并地权,垄断商权。

空口无凭,咱们书归正传。


一、拉帮结派

咱们一起来看一下“贤相”韩琦就可以窥视一二。

韩琦本人"相三朝,立两帝",风头一时无两。本人经营家族方面,也是无人能及。

你看他玩的一手好姻缘:韩琦妻子崔氏,儿子韩忠彦娶了吕夷简的孙女;儿子韩正彦娶了王曾的孙女;儿子韩公彦娶了贾昌符的女儿,而贾昌符是贾昌朝的堂兄弟。

好家伙,韩琦与当时鼎盛的吕夷简家族、王曾家族、贾昌朝家族以及崔氏等家族都是姻亲关系。

他的孙辈,又与文彦博家族、蔡京家族、吴充家族建立了姻亲关系。而这些婚姻也都是韩琦一手主导安排的。

韩琦兄弟共有六人,他自己又生了六个儿子,五个女儿。通过这些子孙辈的婚姻关系,形成一个庞大的利益共同体,也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联盟。

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榜下捉婿的经典桥段。再想想宋朝有一个规律:宰相的儿子,不一定能成为宰相,但成为宰相者,大都有一个前前任宰相的岳父。

互相投资,互相利用,谁也不亏。


二、架空皇权

架空皇权方面,最著名的莫过于文人们炮制杜撰”不杀士大夫“祖制。

我们好多人却确信无疑,而这话却源于宋朝的民间野史:叶梦得的《避暑录话》。

(一)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三)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而盛传母体却是从宋仁宗时期开始。其实真假,只需看看宋仁宗之前三位皇帝太祖、太宗、真宗时期有没有杀过士大夫就知道。

宋太祖赵匡胤处死数十位士大夫,其中著名的有太子中舍王治因接受赃物,处死弃市;光禄少卿郭玘因贪赃枉法,处死弃市;殿中侍御史张穆因贪赃枉法,处死弃市等等。

宋太宗也不手软。著名的有监察御史张白因假钱之事被处死弃市;侍御史赵承嗣也因贪污丢了脑袋。

到了宋真宗,澶渊之盟一签,皇权渐渐旁落,杀士大夫的速度也相对慢了下来,但也有,比如当时荣州知州褚德臻因盗取官银被皇帝处死弃市。

之所以盛传并成立于宋仁宋,因为宋仁宗仁啊!

遍施仁则懦,这么好欺负,不欺负你欺负谁。

宋仁宗当时想杀放纵盗贼横行的高邮知军姚仲约,然后"北宋第一完人”“天地间第一流人物”的范仲淹站了出来带头抵制。

之所以站出来,是怕好他们不容易才把宋仁宗调教得这么乖,一旦让他开了杀戒的话,那以后他们这些高高在上士大夫们还有的混?

你看他与同僚们说的话。

祖宗以来,未尝轻杀臣下,此盛德事,奈何欲轻坏之?且吾与公在此,同僚之间,同心者有几?虽上意亦未知所定也,而轻导人主以诛戮臣下,它日手滑,虽吾辈亦未敢自保也。

到宋神宗时,因为边疆用兵失败,宋神宗要杀一个运送后勤不力的官员,都已经下旨,可宰相蔡确和门下侍郎章淳跳出来阻止。不但阻止,还当场以祖制为由怼了宋神宗:

明日,宰相蔡确奏知,上曰:“昨日批出斩某人,已行否?”确曰:“方欲奏知。”上曰:“此事何疑?”确曰:“祖宗以未尝杀士人臣事,不意自陛下始。”上沉吟久之,曰:“可与刺面配远恶处。”门下侍郎章惇曰:“如此,即不若杀之。”上曰:“何故?”曰:“士可杀,不可辱!”上声色俱厉曰:“快意事便做不得一件!”惇曰:“如此快意事,不做得也好!”——《退斋笔录》

到此基本盖棺定论,以至于到了宋哲宗只能空悲叹。

曾布言:“祖宗以来,未尝诛杀大臣,今焘更有罪恶,亦不过徙海外。”上曰:“祖宗未尝诛杀大臣,今岂有此?”

呵呵,说真的,如果我是个文人,我也想回到宋朝。

在宋朝,读书人一心只读圣贤书,读了圣贤书,考了进士,就有官当,捧了铁饭碗。

宋朝铁饭碗碗里的肉可比今天铁饭碗碗里的肉更丰盛。

今天不也一样“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考公务员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不便多说,也无需多说。

在宋朝你一旦考中进士,只要你谨小慎微,懂得巴结上司,常走门路,不管有才无才,也许无才更好,不容易添乱,步步高升,一朝当得大相公。

就算是当不了大相公,当小相公也一样,一旦入了官,立马享受地位高,俸禄高,福利高超待遇生活。而且悠游自在,一旦入了官,就算是犯了错,不能杀,不能除,只能养。

这个养字,可不是退养,而是恩养(闲职高薪)。


三、玩弄兵权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得国,忌讳武人,然后玩一席“杯酒释兵权”。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这句话很多人解读为:一个干坏事的人或者恶劣风气的第一个带动人,应该让他断子绝孙。

我个人觉得应该是:你做了初一,他人便会做十五。

到了宋真宗赵恒更了不得了。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

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

——赵恒《劝学诗》

果然,宋朝的读书人嗨了,宋朝文官们也高潮了。

“满朝朱紫贵,全是读书人”

畸形到什么地步,看《宋史·曹彬传》就清楚了。

“伐二国,秋毫无所取。位兼将相,不以等威自异,遇士夫于途必引车避之,不名下吏。”

呵呵,如果意念能杀人,我相信曹彬不知道已经杀死了多少子曰了。

曹彬是谁,开国名将,平灭二国,位兼将相,他的枢密使可不是后来读书读进枢密院的文人枢密使,他的枢密使是杀人得来的。

冷兵器时代的名将们,如果不是无奈之举,谁会有这种好脾气。

这段话,我相信写的人,心里肯定得意非凡:灭国如何?枢密使如何?终究武夫而已,遇见我等,嘿嘿……

我们常说“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武将天职是打仗,战场是他们天生的舞台。

可在宋朝,武将只能戴着脚链起舞。舞台上瞩目的目光不再属于他们,他们更像是服役的囚徒。

武将名义上仍是战场主帅,可他顶头上司是由太监和文官充任的监军,不说战略(战略由京城枢密院文官们运筹帷幄)就是战术也由监军布置,后期严重到武将连调兵权都没有,更别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在文官们看来,所谓的武将就是拎个刀带个头跟着他们捞功劳的武夫。之所以给你名义上战场主帅,当然是为了预防万一啦,兵败总得有人来背锅,你们不扛,难道让我们读书人来扛,有辱斯文。

而且高阶武职,还大都是所谓将门之人担任,不管有没有能力和经验,而中下基层军官,还得在脸上刺字。

你想想这样的待遇你愿意去当兵?愿意舍命去保家卫国?

所谓的“面涅将军”,又有谁能懂他心里有多苦。

可能有人会说,宋朝不是冗兵么?

能不冗么?

宋朝所谓厢军,就是被势官富户兼并土地后无地流民。君不见宋朝一有天灾人祸,就会一批一批把所谓的流民充入厢军。

所以,韩琦可以随随便便为了立威杀焦用,大喊东华门外唱名方为好儿郎。

人称北宋第一战神的狄青因宋仁宗赏识提进枢密院当枢密使,立马被文官集团集体排挤,而由于宋仁宗之仁,不说力保他,就是明面上也没给他只言片语支持,只是私下劝慰一番,他也只能一死报君恩,壮年抑郁而死。


四、兼并地权

被史家称之为“仁宗盛世”的宋仁宗时期,三冗泛滥(“冗官”“冗兵”“冗费”),满朝公卿大臣们大都占地千顷以上,

《宋史·卷一百七十三·志第一百二十六》:承平浸久,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

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约定成俗,谁不这么干,都不入流,不配在京城顶级圈子呆。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这还是“仁宗盛世”时期就这么严重,宋神宗和王安石为什么变法,还不是因为朝庭没米下锅了。


五,垄断商权

说起宋朝,文人们赞颂的无外乎文化发达、商业发达、科技有发展。

文化能不发达吗?如果我们现在考公务员就要考诗歌词赋,用不了几年,我相信我们也会是文人辈出。

至于商业发达,那就没得说了。

能不发达吗?生产资料(土地)都让有权有势的人给拿走了,劳动力多廉价啊。

可你又会说了,那这也不能说是文官垄断商权啊。

呵呵,没本钱如何通商,别跟我说空手套狼商业奇才的故事,先读懂王安石变法纲领:“合天下之众者财,理天下之财者法”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立法收割天下之财。

如果我们只看字面的意思,那公卿大臣们应该不会反对变法才是,因为他们是一个阶层的啊。

可为什么满朝公卿大臣们都反对,所谓变法派也不过是知权变的投机分子,趁机大捞一把,又可以排挤他人,迅速登上高位。

其他都不说,只说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都是针对当时商业流通的环节。

可为什么满朝公卿大臣们还是反对,盖因为所有行商背后的大老板都是他们这些人。

这是在割他们的肉,虽然他们膘肥,割点肉不至于流血,但也很疼啊,何况到嘴的肥肉,是你,你也放不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结党营宋(七章)濮议之争中大量大臣被贬,为何司马光和王珪例外
文人黄金时代:北宋的士大夫政治| 東西
强汉盛唐大明均有宦官乱政的现象,为何弱宋反而没有呢?
宋朝与清朝的18个细节对比
结党营宋(五章)宋英宗时朝廷多次征召王安石入京,他为何拒绝?
王安石变法挽救了北宋,利国利民,司马光、苏轼为什么极力反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