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理,还是那个道理

《道德经》第十一章云: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圣经-马太福音》中记载:

一天,耶稣从房子里出来,坐在海边,有许多人看见他出来了,便到他那里聚集,由于人大多,他只得上船坐下,众人都在岸上站着。耶稣开始用比喻对他们讲述关于天国的道理。他说:“有一个撒种的在田里播种他的种子,但他播散的时候,有的种子被风吹落在路旁,飞鸟前来吃尽了掉在路旁的种子;又有的种子落在上浅的石头地上,你们知道,土不深,秧苗发得就快,结果叫太阳出来一晒,因为没有根,秧苗就枯干了;还有落在荆棘里的,荆棘长起来,把它挤压住了;只有那些落在好土里的种子,最后都发了芽、开了花、结了果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耶稣解释说:“你们应当听这个撒种的比喻。凡是听见天国的道理后依然不明白的,那为恶的魔就会来把撒在他心里的善都夺了去,就象飞鸟吃尽撒落在路旁的种子一样;撒在石头地上的,意思就是说人在听了道后,当下欢喜领受,只是因为心里没有根,不过是暂时的接受了,一旦为道遭了患难,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撒在荆棘里的意思就是说,人听了道后,心里是接受的了,但后来又思前想后,患得患失,受钱财的迷惑,把道挤住了,不能够结出果实来;撒在好地上的这个比喻,就是说人听明白了道理,始终保持着虚心和不怀成见的态度,那么结出果实来,那果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上面的引文有点长,主要是引用《圣经-马太福音》这一段,既有比喻,又有对比喻的详细说明。

早年就读过《道德经》和《圣经》,特别喜欢《圣经》中《创世纪》、《出埃及记》以及《四福音书。这里讲的早年,指的是至少十多年以前。我接触《圣经》的内容,比《道德经》还要早上十年。当我还是个十二岁的小学生时,就买了一台中波收音机,每天下午六点左右,里面有个播音频道,会播放《圣经》的讲道内容。我想,每个人如果早年生活波折较大,生活不那么顺利,肯定会过早地思考“人生是怎么回事”这种大问题,很容易被宗教的思想吸引。这种思想,仿佛一颗种子,总有一天会萌芽,虽然那时候还不知道这颗种子会长成什么。

成长过程中,我一直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教育,唯物主义的想法,在心底扎根了,这辈子恐怕难以撼动。但儒家和《道德经》的思想,还有佛教的一些思想,也在我身上起作用。像我这样一个在典型的中国文化环境里长大的人,不管以什么思想作为主要指导思想来培养,最终也会成为古代士大夫那样,儒道释三种思想在同一个人身上综合体现。

以前我非常忌讳儒道释三种思想的合流,不愿意成为杂糅各种思想的“混血儿”,也在心底有些不屑于古代那些文人士大夫,每个人不管他是否意识到了,但他却实实在在是儒道释三种思想合流的“混血儿”。成长于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中,没有办法不成为这样一种人。我在无意中,也成了这样一种人。因为我是这个文明的载体,是古老文明延续至今的继承人,除非我不读书。只要开始读书和思考,必定会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各种思想在我身上,就会呈现出合流的迹象。

我读《圣经》,受《圣经》思想的影响。这里不是信仰上的,而是思想文化上的影响。我对《圣经》中记录的耶稣基督传道时,种子的隐喻,印象深刻,不时就会回想起来。第一次读到这些段落时,就被震惊了。

《道德经》上也有类似的讲法,但《道德经》讲的简明,所以印象不深。及至对《道德经》有了更深的领悟,忽然想到《圣经》中也有类似的说法,于是便将两本书中的道理,都作为例子,列举在本文里。

列举《道德经》和《圣经》中的例子,也是有考量的。这两本书,影响最大也最广,其书中的例子,也最有亲和力和说服力。如果举其它书中的例子,或者是当代作者、教授的研究成果,因为不是广为人知,所以恐怕会缺乏说服力。

《道德经》区分了对待“道”的三种人和三种不同的态度。上士、中士、下士,这也是我们中式思维的惯用分法,事不过三,再多就数不过来了。多了,也不便记忆,难以传播。比如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要将其全部背下来,有一定难度。古文《田忌赛马》,也只分了“上中下”三种马。一般的比赛,也是三局两胜制。

这样的分类方法,简单好记,也能说明问题,这就够了。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这也是老子渴望世人能做到的。中士闻道,他心里一直在琢磨,有时候表现出来的样子,是相信他所闻的道,有时候又似乎不相信。下士问道,反而大笑,你讲的是什么道理,你在痴人说梦吧。

《圣经》中对于闻道的情况,用种子来做比喻,细分了四种情况。所讲的道理,跟《道德经》差不多。第一种情况,讲完道理,听的人完全不知道你说了什么;第二种情况,讲完道理,听的人接受了,心里欢喜,但这道理没有在心里扎根,只是一件披在身上的衣服,一旦有人讲他这个不好那个不好,遭遇点磨练,就立即放弃;第三种情况,讲的是听了道理的人,心中装着道理,但却不能施行这个道理,反而受道理的折磨;第四种情况,讲的是道理在人心里生了根,无论怎样都没有动摇,最后结了果实。

现代社会,第三种情况比较常见。读书人多起来,各种道理传播的途径也很便利。每个人像收集古董或是积累房产一样,收集各种道理。每当遇到什么事,这些道理我们都懂,但不会执行其中任何一个道理,反而在各种道理的夹击下,处于很窘迫的尴尬境地。

“懂得了许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一度很流行。也有很多文章分析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道德经》和《圣经》中的教诲,已经说明了为什么道理懂得多,却过不好生活的原因。心理学的解释,是说这些道理没有经过二十一天或更久的重复,没有内化成我们的潜意识行为。

热衷于收集各种道理,而不去执行,肯定能使我们越来越博学,我们随时都能讲出各种大道理,但不会指引我们的生活。我们学到了道理(也算是知识的一种),却没有内化为我们下意识的行为,当然就不能在我们身上起作用。

原因是什么?因为这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道理也像我们所珍爱的房产或是别的财富,我们生怕错过任何一个道理。收集道理,成了我们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因为外界在急剧变化,似乎没有哪个道理能指引我们的人生,于是我们需要更多的道理,错过一个道理,似乎是错过了一笔财富。

我们没有耐心去认真思考和总结这些道理,将其中一些我们认为重要的道理,内化为我们的下意识行为。因为我们已经有了这样一种思维习惯:任何一个道理都靠不住,要小心被任何道理绑架,困在小小的道理中而不得脱身。

我们一直在寻找大道,想遵循大道。人与人意识的不同,所造成的影响,比我们所想象的还要大得多。且不说这天地间到底是否存在永远不变的“大道”,就算存在,也不能被大部分人所认识到,更不容说内化为下意识的行为了。

《圣经》反复传达这个信息:信。你要信仰它。这是它所讲的大道。你信它,它说的一切就都成立。你不信,它所构建的宏大信仰体系,就离你很远。

《道德经》表达了类似的思想:大道至简。《五轮书》说,最大的道,是直道而行。儒家经典说,至诚无息,至诚无妄,强调“诚”。佛教的典籍有数千上万种,其中有禅宗一脉,到禅宗六祖慧能,出《坛经》,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参禅。将佛教的所有经典教义都简化了,只要做到“心平”、“行直”就够了。

我很早就听说了“平常心”的讲法。在我的高中时代,平常心是个流行词,几乎每个人都在说。民间的智慧是“知足常乐”,“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些道理都很简单,也经常被提起。但实际情况呢?

我想,许多人都会感慨,我们的经商环境不是太好。我们的社会容忍度不是太大。心诚的人,被当作太过“老实”的人而遭到嘲笑。当然,干实事的人有许多。但也有很多人靠“忽悠”。一方面,想尽各种办法“忽悠”,另一方面,又希望别人不要“忽悠”自己。

这种情况,就像《圣经》中的描述,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很多人嘴巴里不停地讲着、重复着这些道理,但谁也不肯真的信,也就不会真的这么做。

真的学习并实践“至诚”道理的,反而在职场生涯中过得很郁闷:得不到重用,无法升迁,因为至诚阻碍了他人的财路,被开除……诸如此类的情况,不一而足。

但也不便一概而论:有人用这些简朴的思想,成就了一番事业。他们不只是嘴巴上这么讲,而且一直是这么做的。他是这么做的,所以他才这么讲,不是喊口号。

我个人的感受是:天地之间需要正气,正气滋养正气,绵绵不绝,以至于无穷。

孟子说,吾善养浩然之气。每个人都需要这种积极奋发,努力向上的气质。《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却是需要一点正义凛然的气质,方能创造出宏图伟业。

以各种“小道”来混迹于人间,虽然可能一时一地风光无二,但终究不能放到阳光下来展示,更不能长久。

人间大道,许多人很早就知道了。但几乎所有人,都还在追求各种“小道”,此情景,蔚为壮观,令人扼腕。

近日读稻盛和夫《心法》、《活法》、《干法》、《思维方式》几本书,感慨这位企业经营者,用的无非是简单的理念“敬天爱人”,以及简朴到简陋的方法,“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付出能感动神明的努力,不停地工作。

这些道理,每个人都听得懂,有意愿执行的,恐怕寥寥。执行后,一直坚持的,那就更少了。毕竟,这是反人性的想法。人都是现世动物,别人有了的,直接拿来,为什么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呢?现在就能得到的,一秒钟都不能等。不然,亏待了自己,肯定划不来。

要将简单的大道,在心底生根发芽,需要长期的坚持实践。各种道理和现象,引发的焦虑和内心冲突,也无法很快消失。作为一直走在探寻大道这条路上的人,我一直在想,如果我都做不到,又哪有空闲嫌恶别人不去做呢?

阳明心学讲: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又有什么闲心管别人的事?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过去我的思考琢磨,就是犯了这个病症。如今醒悟,还不迟。我的阅读、阅人、思考和琢磨,都首先为了自己走在大道上。

至今为止,我也不过是“下士闻道”,想来不免惭愧。现特作此文,归纳总结近期阅读和思想的结论。

当我听不懂某个道理时,或者觉得某个道理太过简单而显得可笑时,我就会想到《道德经》的“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的论断。我很可能跟人不在一个层次上,人家是“降低维度”在跟我讲他的认知。

用简单朴素的话,将大道理讲出来,就像是《坛经》中“心平、行直”的论说那样,这是很高的境界。可惜的是,我们需要用麦克风和高音喇叭,不停地宣讲那些小道,但还是很少有人认真听,更没有几个人将之放到心里去。

占有道理和占有古董字画一样,只为了让别人觉得你富有,你有品味,你高大上。这大概是我们不停地收集和宣讲道理的原因。

还是那句话,道理多,使我们显得博学多识,却很少真正指引我们的人生。道理是装饰品,不是我们血液里流淌的东西,这样的道理,令人昏昏入睡,只能假装很有兴趣。

睡一觉后,我还是我。我们还是我们。天地还是天地。太阳还是太阳。梦想还是梦想。笑话还是笑话。

道理,还是那个道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走进道教】“善易者不卜“的道理,很多人不知道
第四十一章 大器晚成 上士闻之,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忘;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者渝,大方无隅
《道德经》:“下士闻道,大笑之”,为什么“大笑”?
什么是“道”?读完“道德经”前三十七章,感觉收获满满啊
道德经-连载376:修道与做事一样,思想要有宗旨,做事要有重点
大道至简,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