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曹德旺自传《心若菩提》

读过数十本古今中外的名人传记,多半是自传,发现了这个特点:虽然我们有儒家经典,极其强调“诚”,但在自传中,很少看到切实的诚意。反观卢梭和托尔斯泰的《忏悔录》、《富兰克林自传》,里面满满的都是诚意,毫不讳言内心的痛苦和挣扎,以及犯过的错误。

前几天看了一篇邓晓芒教授的文章,讲在儒家文化的框架下,我们没有“个人的自我意识”。而“自我意识”又是这些年来,我一直钻研的课题,所以,我对这个问题很有兴趣。读他人的自传,是研究“自我意识”的最好方式之一。

每个人的自我意识,都一直在不断发展中,只是某一时期,达到的层次不同。用各种道理让自己安心,虽然能避免内心的痛苦,但也阻碍了自我意识的发展。宗教被马克思定义为“统治阶级麻痹人民的工具”,大概是他意识到了宗教阻碍了我们自我意识的发展。比如,有人作恶,我们从宗教中得到的回答是“恶有恶报”。但如果我们沉下心来思考,就会去想“人为什么会作恶”,而不是只相信孟子说的“人性本善”。

如果我们仔细想一下,就会发现,如果时机凑巧,环境逼迫,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作恶。所以,我们无法简单地将自己归类为“好人”或“坏人”。但这种自我意识,会引发我们内心的冲突和痛苦。一旦意识到“我也可能成为恶人”,宗教和儒家哲学提供的那套安心的思想体系,就会立即崩溃。

在一个干任何事都规定了怎么做、谁去做的社会里,个体的自我意识很难发展。一方面,自我意识的发展被抑制。不需要你有自我意识,你只需要像巴普洛夫的狗,条件反射就行。在规定的岗位上,按规定做好计划的事,做一颗螺丝钉,最好像机器一样运行,永不出错,没有人欲。另一方面,不需要发展自我意识,因为自我意识是个很大的麻烦,一旦触发这个机关,就会有一连串的追问。在一个追求平稳的社会里,自我意识的发展,会带来很多麻烦,而社会不想要麻烦。社会秩序胜过一切,最好只有一种意识统帅了全社会。

自我意识的发展受到抑制,社会的进步也会受到抑制。没有人主动去想那些需要改变的社会问题。没有改变的意愿,更没有改变的行动。在漫长的农业社会里,社会结构固定不变,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对。

在我看来,这是中国在帝国时代,达到顶峰后,渐渐落后于西方的底层逻辑。改变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欲望,一方面被抑制,一方面,很少有人往这方面想——自我意识萎缩。社会是由我们的共同意识一起营造的。我们不但在塑造自己,也在塑造整个社会团体,由此一起创造了历史。历史是由人创造的,而人的首要任务是根据理想的形象,自我塑造——没有自我意识从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觉醒和发展,不可能有主动的自我塑造。有的,只是一堆盲从者和应和者。

再说到个人。《史记》给出了人物传记的基本写作框架,后来的人,基本上是在模仿。官方的史书,不会给平凡人立传。一旦功成名就,就能在史书中占一章或是几行。然后就开始上光,设置光环了。出生时,天有异象,传主本人,从小天赋秉异,他的每一个事迹,都在昭显日后的伟大成就……

初读这样的传记,可能会很兴奋,对传主非常崇拜。但读多了以后,难免会觉得不可思议。如果只读我们这种写法,还以为有成就的人,上辈子就注定了有成就。没成就的人,上辈子就注定了这辈子平庸。及至读了《富兰克林自传》这样的书,才发现,原来人不是生来就不凡,每个人都是一步步发展的。成就是奋斗出来的。

以前读过的传记,稍有诚意的,有《李敖自传》。但这本书也有我们写传记的臭毛病:过度自我迷恋,将自己夸得变了形。

作家写名人传记,心就开始飘了。不知道是将自己设想成了传主,以为自己一路打怪升级,人生开了挂呢。还是为了讨好传主,极尽溢美之词。反正那措辞和叙述,有点儿飘,缺乏客观冷静。仿佛每个词语都涂了蜜。不需要涂蜜的,也涂了。

名人写自传,夸自己一番,也可以理解。毕竟,人人都爱自己,迷恋自己,想要在大众面前是个光鲜亮丽的高大形象。但有些自传呢,硬是要扯到跟某某名人的交往(有的还附照片)。一般的读者,有盲目崇拜的癖好,很吃这一套。但这样写出来的传记,对某一部分读者来说,读起来有些胃胀不舒服。

我们可以问这个问题:为什么不能把自己当作是正常人,踏踏实实讲述?

我们需要这样写出来的自传:老老实实承认我们每个人最初都是个平凡人。我们有成就,是因为不但这么想,还一直在这么做,长期的努力,加上好运气,所以有了点成就。

没有成就前,我们不为人所知。但我们都是顶天立地的人,在人格上独立自主,一点都不卑贱。当我们有成就了,我们仍然是那个顶天立地的人,不需要去沾哪个名人的光或是佛陀或是基督的光。

我们常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但实际上,一直都是以成败论英雄。在功成名就之前,我们的人格,大概是衣衫褴褛、弯腰驼背的凄凉形象。别说一般人不会理睬,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为何那赵家的狗多看了我两眼?这话是“狗都看不起你”的意思么?这是人格的萎缩和自我贬低。功成名就之后呢,又是一副张牙舞爪的模样,仿若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写的诗,“得志便猖狂”,忘乎所以,人格又呈现出令人厌恶的模样。

难道就没有正常人?难道就没有脚踏实地、稍微有点诚意的人?难道就没有这么一个东方人,他承认他是个普通人,如实讲述他一路上做了什么,想了什么,犯了什么样的错误,吃过哪些亏,得到了哪些人的帮助,才转危为安?

承认这些很难吗?老老实实,诚心诚意,很难吗?

曹德旺写的这本《心若菩提》,让我看到了满满的诚意。老曹如果要吹牛,可以将这本自传加厚至少三分之一。而喜欢这些吹牛故事的,肯定要超过十万以上。

但如果老曹这本自传,显露出了上面我说的种种迹象,我肯定不会评论这本书。我甚至懒得提起我曾看过这样的书。

老曹于我,是父辈人物。正如老曹写这本自传的初衷,希望他的经历对后生晚辈有启发。我从这本传记中受到了鼓舞。我小心谨慎地写下这个结论:

如果想走得远,做出成就来,一定要跟随自己的内心。每一句话、每一件事,都要是从心底发出来的,不是盲从,也不是被迫。企图弄虚作假、蒙混过关,可能会一时风光无限,但走不远,也走不长久,不能给社会带来深远的正面影响。

老曹在他的早年岁月里,一直遵循着做好当前的事,承担起责任的原则。一路走来,每次承担了当时看来让他陷入困境甚至绝境的事。但接下来,每一件事,都让他再次往前迈出了一大步。

老曹的经历还表明:有个性不是太大的缺点。讲原则的个性,有利于成就大事业。老曹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从来不人云亦云,所以,他才成了企业家。

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要自己思考,自己判断,自己做出选择,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不怨天,不尤人。虽然很可能平平庸庸一辈子,但这样的一辈子,不会是有悔恨的一辈子。

人云亦云,可以说等同于从来没有活过。人的自我意识没有经历恐惧、怀疑和挣扎,就不能一路成长,长成“成人”。一具成年人的身体,载着一直不肯发育和成长的孩童的自我意识,这不是天下奇观,又是什么呢?

这样的价值观值得肯定:此生不一定非得要功成名就,有很多钱,被很多人仰慕,但此生一定要无悔。

但要怎样才能无悔呢?

自己思考,自己判断,自己做出选择,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在每一个阶段,做好当前能做的事,承担起责任。就这么简单。

患得患失、怕这怕那,想太多,都只会白白损耗宝贵的时间。只为了自己吃得更多,用得更多,占有更多,不惜损人利己,这样的一生,其实是浪费。

反而从“利他”的角度思考和做事,最终能成就有作为的一生。稻盛和夫的主要哲学思想,也是“利他之心”。在这一点上,两位企业家是相通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冯志亮:《史记》作为第一部传记文学的确立是具有世界意义
学学吧!古人如何写传记
王明珂|谁的历史:自传、传记与口述历史的社会记忆本质
《富兰克林自传》
开卷分析|近五年传记类图书市场分析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