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端午-屈原-渔父(写在2019年端午节)

自有记忆起,每年都过端午节。

在父母身边的年月里,每逢农历五月初五,父亲便采些艾叶挂在门上。大门口挂一束,家里每个门上挂一束。母亲则忙乎着包粽子——包粽子这事,端午节之前好几天,大概是半个月之前,就开始了。端午节还没到,就相互送粽子。家境好些的,包粽子用的糯米里,放豌豆、绿豆、红枣之类。家境实在艰难的,只好用纯糯米包,煮熟后,粘砂糖吃。

端午节的起源以及演变,有很多种说法,但我们那里的习俗是门上挂艾叶,用艾叶煮水洗澡。根据这习俗,应该是端礼节”,在湘南地区流传。这里不赛龙舟,大概是山区的缘故,很少有湖,河流也窄,不常用到船。

到现在,老家的端午怎么过,是否还沿袭儿时的习俗,就不知道了。自离开家乡,离开了父母身边,就不再过端午节了。父亲那一辈,还知道并一直遵循“端礼节”的习俗,而到了我这里,什么礼节都顾不上了。

将端午节跟屈原这位世界文化名人联系到一起,最初是从小学老师的口中得知的。后来,一提起端午节,就想到屈原。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国家(楚国)灭亡后,怀抱巨石,投入了汨罗江。老百姓们为了不让屈原的尸身被鱼虾们给吃了,就往江里投大米,给那些鱼虾吃。接着,人们驾着船,到江里去捞诗人的躯体。”

“投大米,后来演变为投粽子。驾船的行为,演化为赛龙舟的纪念活动。”

这个描述真的是美妙极了。虽然当年诗人屈原抱石投江,死时几乎没有人知道,但后人将其自己的心愿投射于诗人屈原身上,完成了一次精神的投射和提升。

屈原是不肯同流合污、忧国忧民的精神形象,因为受到小人的谗言攻击,不被当时的国王待见,被流放。

我们这一代人对这个人物精神和端午节的传承,不在于门上挂艾叶,用艾叶煮水洗澡,吃粽子,而是阅读《离骚》、《渔父》、《天问》,亦即在文化形式上的继承和怀念。

我记得最深的两句话是: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当然,更多的人喜欢下面这句话,且在上学时当作座右铭,每天默念: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慨,很直观。

首先,我们自己觉得生活不易。作为农民,辛勤劳作一整年,每年都有好几个月(春夏交替之际)青黄不接,有饿肚子的记忆。童年的记忆里,饥饿的印象最深。似乎总在找东西吃,永远也吃不饱(当然,我们这一代人由于出生的地方不同,城乡差异很大,不过我想,这种记忆,60后、70后印象深刻)。当我们走出山村,到了城镇上,觉得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自认为很渺小,找不到归宿感。干旱或是洪灾的年月里,庄稼枯死了或是被淹溺了,却还担心牛羊这些牲畜没有草吃。人活着不容易,可如果牛饿死了,就没了耕地的工具,人就得更加受罪。在生产力低下的年月里——这样的年月,持续了两千多年,靠天吃饭的人们,在灾荒年月里,放眼望去,一片苍凉。在这天地之间,又有谁活得容易呢?

其次,当某些农家子弟,通过努力,到了朝廷里做官,一心想为民办点事,让民活得轻松点,容易点,可他发现要做到这一点,很难。你得遇到明君。官场复杂,一不小心削官为民,重则发配边疆,下大狱,直到秋后斩立决。

在生产力底下的情况下,总的社会产值只有这么多,盘里只有这么点东西,贵族们肯定是先确保自己活得好,确保自己的利益不受到损害。至于农民流离失所,饿殍遍野,他们并不会太在意。做臣子的,反而要在君主面前口口声声讲“如今天下太平,人人安居乐业,哪有什么饥荒”,不然就是扰乱圣听,唯恐天下不乱。让皇帝不高兴了,肯定没什么好下场。

屈原力主楚国要自强,不要对秦国有什么美好的期待,去抱大腿,肯定靠不住。但楚国的宫廷给君王营造了一个秦国的大腿好抱的假象,屈原的劝诫就变成了唠叨。既然这个不和谐音这么令人厌烦,那就离得远一点吧。不然,你不知道自己是为谁的利益着想了。你是贵族,要维护王室的利益,你怎么胳膊往外拐了?

被放逐,远离权力中心,没办法再有什么作为,作为贵族得屈原,其精神苦闷,可想而知,于是便有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渔父》篇是文学作品。里面的渔父,可以说是屈原虚构出来的另一个人物。屈原觉得世人都糊里糊涂,看不清现实和真相,他作为唯一清醒的人,非常痛苦。渔父劝他,你何必这样呢,随波逐流不就好了么?屈原说,我情愿投江而死,也不要同流合污。

渔父不再劝诫屈原。他的含笑而去,很有文学的真实性。渔父对待人世的态度,比之希腊神话中的英雄珀耳修斯驾着风和云,利用磨光的盾牌作为镜子,在盾牌的反光下,砍下了美杜莎这个人头蛇身的怪物的头,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薄伽丘的《十日谈》中,有一篇故事讲到一个伯爵骑马经过广场,被一帮无赖缠住,说了很多嘲讽他的话。但这位伯爵却一点儿也不生气,只说了一句“那是你们的看法”,然后掉转马头,轻轻一跃,离开了广场。这是化沉重为轻盈的绝佳例子。调转马头,轻轻一跃,就此逃离了无赖们的纠缠,没有这更巧妙的脱身之法了。

在《渔父》中,渔父最后也不再跟屈原辩论,唱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飘然而去。这一形象,也是隐士的传统。

在这篇文学作品中,树立了两个典型,一是不肯同流合污的屈原,一是随遇而安(甚至可以说是随波逐流)的渔父。这两种境遇,前者是士人和知识分子的传统,后者是平民百姓的精神风貌。

《老子》言,刚强者易折,柔韧者长存。在两年多年的历史中,被杀、被流放的古代知识分子,数不胜数,但这并不妨碍后来的知识分子继续前赴后继。而百姓虽然被天地作为刍狗,但仍然顽强地生存下来了,这就发展出了民族的显著特征:韧性。正是这种韧性,孕育出了许许多多的顽固的知识分子,前赴后继,引颈就义。

有夸夸其谈者,有实干家。有爱惜名声者,身居高位贪恋权势者。也有不眷恋权势,一心为民者。这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复杂性。

刚强者,可以说是“不识时务”,硬碰硬,肯定没什么好结果。后来,儒家发展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凡是遵守了这个规则的人,先是隐忍,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后,轮到自己上场了,于是施展抱负,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比如,明代的张居正。比如,清末的曾国藩。

还有一种态度,就是李鸿章式的,在大清危如累卵之时,作为朝中重臣,处处搞平衡,走一步算一步。

屈原的精神,在今天演变成了“愤青”。当代的青年为什么愤怒?时代不一样了,追求不一样了。民间觉醒后,自我意识慢慢发展了。民间不再是过去那个听话和服从指挥的盲目群体里,而是一群意识到自我的存在,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责任的觉醒者。觉醒后,难免会心底慌乱,难免会迷茫。

我们一路走来,一直是半睡半醒,现在都醒了,我们要走到何处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话,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我们都想要一个强大的国家,当我们走到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再受歧视。问题是,什么样的国家才是强大的国家?其次,我们强大后,需要承担起什么样的责任?我们每个人要怎样做才好?

当我回想起三十多年前的饥饿记忆时,我们一个个都瘦得跟猴似地,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吃饱饭,不挨饿。虽然起点如此之低,但当我们长大后,脑中所想的,却不是要攫取多少财富,而是想让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其他人过得好。如果有人过得不好,就想,如果自己有能力,就要去帮助他们——我想,每个人年轻时都应该有过这种想法。

心怀这种淳朴的想法,一路走来,难免会遭遇各种冷言冷语的对待,甚至是歧视。后来发现,人世很复杂,人心很微妙。须得不在乎他人的看法,也不要对他人有偏见,才能心平气和。接纳自己的不成熟和不完美,相对容易。但要接受他人不的同看法,却是很难。不试图去说服和改变他人的想法,再到不嘲笑他人的执着,那就更难了。

在非黑即白的选择之间,还有灰色地带,这是非常艰难却非常必要的一课。自我意识的发展,就体现在超越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和随波逐流二选一的尴尬境遇,在求索精神的指引下,走向第三条路:既不偏激,又不是随波逐流。

回想大概二十年来的历程,我在“自我意识”问题上所投入的精力和思考,终于让我的心境,较之二十年前,有了很大的改观。

十年前,我是个悲观主义的青年,躲在某个小区的阁楼里,翻译了屈原的《渔父》一文(汉译英)。与完全同意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种看法的青年相比,我保留了一丝怀疑精神。我不觉得那时的我看清了世间的真相,而其他所有人都昏睡着。我只是觉得,生活不应该是这么一个样子,应该可以是别的样子。至于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我只是迷茫。

我相信,除了愤青,还有很多跟我一样,在青年时代前期,一直处于迷茫状态的同龄人。

世间确实有些事不怎么好,但也不至于是自己所想的那么糟糕。与此同时,虽然可以肯定这时代总体还不错,但就是觉得有些事还是不对劲。至于到底是什么不对劲,又说不上来。这就是迷茫。

现在,十年过去了,很多人大概已经有了自己的方向,不再迷茫了。但肯定也还有一部分人,继续在自己的求索之路上。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绝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地图(或者指南针)。新时代,有新问题,于是就有了新的使命。这个使命,需要经历多年的波折,方能领会。

文后附2009年我翻译的《渔父》一文(汉译英)并原文。

2009-7-13)渔父(汉译英)

The Old Fisherman

By Qu Yuan

After been exiled, Qu Yuan roved around the river, singing and strolling along the lake bank. His looks were wan and sallow and his appearance was haggard. An old fisherman caught sight of him and asked him, “Are you not the Sanlv Da Fu? Why do you arrive here?”

Qu Yuan said, “The whole world is contemptible and muddy while I am morally lofty all by myself. The whole world is drunk while I am awake alone. So I am exiled.”

The old fisherman said, “A sage will not be stagnated by things, but will drift with time. Since the whole world contemptible and muddy, why not dig its mire and raise waves? Since the whole world is drunk, why not follow them eat the draff and drink the wine? Why have you thought and been different from the common run, which only resulted in your exile

Qu Yuan said, “I have heard that one must flip the off his hat after washing his hair and shake the dust off his clothes after having a bath. How can I let my spotless be covered with the dust of vulgar things? I would rather drown myself in the Xiang River and feed fish with my How can I let my clean body be covered with the dust of common customs?”

The old fisherman smiled and left by paddling his boat, singing, “when the azure water is clear, it can wash my hat tassel; when the azure water is turbid, it can wash my feet.” Then he went away without saying anything more to Qu Yuan.

附原文: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屈原名句理解
《渔父》全文详细翻译
屈原名句
《渔父》《沧浪亭记》
楚辞经典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楚辞》经典语录集锦及释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