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缅怀校长

1988年或是1989年,村里的小学来了几名高材生——哦,那几年真的是学校里最好的年代。

教我那一届学前班的,是本村的一名女教师。在她眼里,我们是一群调皮捣蛋、令人头疼的小苗苗,学校不过是我们的第二游乐场。但这位启蒙老师,还真有她的办法,将每棵小苗苗都整饬得服服帖帖,除了少数几个例外——我就是例外之一,现在想来,还印象深刻。

此后,我一直在深度学习和终生学习两件事:

1、遵守规则

2、忍不住偷偷地打破规则

遵守规则,能使我被接受,受欢迎;而打破规则,才能使我或许有什么价值。但要获得学前班女教师的认可,已经不行了,学前班一年,印象已定型。小学一年级也是。

1989年,小学一年级,班主任李老师是一名从城里来的高材生,喜欢星期天扛着猎枪,在林子里打麻雀。听说了这事后,有一天,我们这些小拥趸,偷偷地溜出门,到学校后山上去找他。

只见李老师端起猎枪,瞄准了树上的一只小鸟雀。那鸟雀毛茸茸的脑袋灵活地转动着,从一根树枝上跳到另一根树枝上,像极了我们这些小苗苗,总是不安分地跑来跑去,怎么也按不住。

我跟我的小伙伴,紧张地看着,大气也不敢出。我盯着那小鸟雀,心里在说,你别动、别动,让我们班主任李老师把你给瞄准了,再给你来一枪,看你还调什么皮。李老师就是这么对我们这些不听话的小苗苗的。谁还不安分啊,腰板挺直,对,说你呢,说的就是你

只听得一声枪响,”,李老师打空了,小鸟雀扑通一声飞走了。

我们心里都落了空,而我特别失望。原来班主任李老师不是神枪手,他这么瞄准瞄了半天,竟然也打空了。李老师一下子就从我心中的神坛上跌落下来了。

架势都摆好了,怎么就打空了呢?如果换做是我,肯定要百发百中——我要是也有这么一把枪就好了。

当然,作为小苗苗,那时的我肯定不知道,你得放很多空枪,才能偶尔击中目标。百发百中那是神话,百发十中才是现实——不过这是后话了。

后来……后来是村里书记发话了,猎枪要统统没收。其实这不是村书记的意思,而是上头的意思。村书记只是执行上头命令而已。

后来,李老师就走了,怎么留也留不住。应该不是猎枪的问题——不只是猎枪的问题,还有别的什么原因。

那一年,老校长退休了,刚过三十而立的蒋老师,被任命为蒋校长。蒋校长是村里人,扎根在乡村。农忙时卷起裤腿下田插秧。插完秧,洗干净脚丫子,放下裤脚,穿上布鞋,到了学校就是我们的蒋校长。

那几年里,每年都有城里来的高材生到我们村小学当教师。当然,这些高材生都是过一两年就返回城里去了。最长的也就两年,一般留一年。

蒋校长希望他们能留下来,给我们这些村里的娃娃好的教育。但村里条件太有限,外面又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年轻人们都蠢蠢欲动,想留也留不住了。

上面肯定也给蒋校长做了很多的思想工作,不然,风华正茂,三十而立的蒋校长,为什么一屹立在我们村小学呢?

下属们来了一批,又走了一批。外面在飞速变化,而村里,却还是世外桃源。不管蒋校长都翻来覆去想过些什么,他一直是我们的蒋校长。他一直都在。

教师资源有限,每个老师都兼任好几个班级的教学任务。而蒋校长,兼任了村小学的数学老师,高材生们走后,所有年级的数学,都落到了他身上。

蒋校长是我2-4年级的数学老师。蒋校长脚踏布鞋走进我们教室时,我有点受宠若惊。

校长教我们数学

我念叨着这事很久,直到我的小伙伴们都觉得我有点烦。

想象中那个威严神秘的蒋校长,其实是个很随和的人。他一点也不严厉,大概是太忙了,甚至经常来不及检查我们的作业。

二十多年后,当我耐着性子检查自家娃的数学作业,总是忍不住要大为光火。最后在我的愤怒和心情压抑、娃的哭哭啼啼中,结束这一轮的父女双打。

忙得来不及检查学生作业,对当时的蒋校长来说,确实是极大的幸福。每个娃都是从1+1=2开始学起的,不知道重复犯了多少次错。7+8=14这种错误,卷面上不知道出现过多少次,每次看见了,心里要怎么去承受?

蒋校长厨艺高超。有一次,村里某位老寿星庆生,我走进他家里,看到蒋校长在后院掌勺大厨,熟练地指挥几个帮手。蒋校长一点都不神秘。

大概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以后,就很少有高材生愿意到村小学里来了。村里的小伙子,十六七岁初中一毕业,就南下广州、深圳去打工。教师和官员也有一部分辞职下海了。这是一波时代浪潮。

蒋校长那时还是民办教师,上面似乎承诺了他再做几年,就可以转正,要等指标。蒋校长往教育局跑得比较勤快,或许也曾动心要下海去。

蒋校长有三个孩子,长女、次子、三女。三女跟我同龄。

作为男人,蒋校长有生活上的压力,同样要为子女的成长和以后的出路操心。作为校长,他要为学校的事操心。他本人一直在等着转为公办教师。

当我们那个村小学最终只剩下包括他在内的三名教师时,学校的师资格局就稳定了。其他两名老师也是村里的。

美术课,自己翻翻课本,看看就是了。音乐课,《歌唱祖国》、《打靶归来》,语文老师也能教,蒋校长不唱歌。体育课,到保管室拿足球、篮球、跳绳,自己玩去吧。

蒋校长从来不讲大道理,他也从来没有讲过。我们不但在学校里见到他,而且还在田里见到他,还在寿宴的厨房里见到他——他哥哥也是村里有名的厨师。

近期华为掌门人接受采访,专门谈教育。他讲到国家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要从娃娃抓起。时间回放30年,那时的我们,就是娃娃。

当然,城乡之间是有很大差别的,我得把背景大概描述下,才能定出蒋校长的位置,试着了解他所做的选择。

首先,大变革时代,高材生留不住,虽然在美好的年月里,陆陆续续有高材生来了,但都只留了一年,有的甚至更短。那时的年轻人,也在想出路,乡村不是久留之地。后来,当蒋校长面临选择时,他把自己的孩子送进了师范学校,毕业后,回了小学当教师。这个是子承父业。蒋校长是民办教师,薪资微薄,一直盼着转正,最后,牺牲自己的转正名额,让自己的孩子做了一民公办教师。这是在家庭和个人方面的选择。

其次,在学校方面,外面来的人才留不住,就算最后只有3名教师,也把学校维持下来了。再后来,村办小学撤校,蒋校长也失业了。这是跟学校共存的姿态。

再次,在育人方面,按教材教给学生课本知识,再多的,他也不懂,也没那个精力去策划。学好课本知识了,就认可你,没学好,找没学好的原因,多半是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不认真做作业——然后就要把你给留下来,查你的家庭作业。平常他是不查的。

我们那时都是小苗苗,脑子里装的东西也很简单。当我们慢慢地长大,脑子变得复杂,装的东西越来越多时,也早就脱离了蒋校长的掌控,走向了更大的平台。这时,校长的任务早就完成了。

我们这一批小苗苗,过了二十年、三十年后,如今的生存状态,显然无法放到国际背景中去竞争。一方面,我们的起点很简单(也很低);另一方面,我们一直在模仿,以借鉴过来的规则为不可违背的规则(也就是照本念经)。我们只是追随者。

独立思考总是很难,虽然我们所受的小学阶段的教育,放足了时间和空间来独立思考。当我们有了大量的空余时间,想用来做点什么有意义的事,这个意义,靠我们自己去定义——因为缺乏好的先例,所以定义得不太好。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惑,这些困惑,要自己去一个个找答案。

我们这些小苗苗到如今,大都已经走完了这个过程。最初,要比较顺利,偶尔设置点障碍。如果一直不顺利,比如跟不上小学课程,或者家里经济条件不允许上学,那肯定就马上掉队了。接着,要有更大的障碍,而这些障碍是通过努力能够克服的。如果没有障碍,走得太顺,就会失去挑战性,不能激发出性格中坚韧的一面——干大事的人,性格不坚韧,肯定不行。可如果障碍太大,没法克服,要么暂时忽略,要么硬着头皮碰上去,结果,又被淘汰了。

从小学开始,到初中,再到高中,一路下来,都有一大批学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他们当然也做了很大的贡献。但要说到科研,确实远远不够。在社会中谋生,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就行,能说会道、钻研透了人际关系学,坐在高位上,当然很不错——但所有这些努力,只是维持了自己的社会位置和为自己捞钱而已,于壮大我国实力,有何价值?

钱多了,买苹果手机,买奔驰宝马保时捷,为世界大牌贡献消费价值,让自己显得比别人成功,如此而已。

如果人际关系学能在国际事务中起作用,那倒也罢,然而,出了这个群体,所有这一套厚黑学、所有的套路,都是浮云。我最厌烦套路。不干实事,尽想着怎么折腾人。

当年作为小苗苗的我们,刚开始学1+1=2,完成不知道这些。等我们知道了,才知道当时玩的,格局都太小。但不管想到什么程度,总还是要先生存下来,如果生存艰难,那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精力来应对。

蒋校长跟我父亲是同时代的人,只比我父亲大一岁。他们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而我,随着过去三十年的大潮,进了城,变成了小镇居民。在他们眼里,我这样已经很好了。毕竟,进了城。

小学阶段,只是启蒙。启蒙后的路,怎么走,就要看我们自己的了。显然,城里的套路完全不同,我已经学了十五年,还只是一知半解。但我不想辜负启蒙老师们的一番苦心。那时的我们,小学就学了这篇课文——那是写周恩来总理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几个字,震耳发聩。我希望,这种想法在现在这个时代,不要成为笑话。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理想,虽然经过了上千年的磨砺,或许已经很陈旧了,但放在如今,也还有它的鲜活意义。

那话说,当一个人告别这个世界时,最大的荣誉是还有多少人会记得他。蒋校长作为一个平凡的乡村教师,已经完成了他的使命。当他因病谢世的消息传来时,我回想起了作为小苗苗时的生活点滴,简略地回顾了自己的发展历程。现在想来,有些事,确实是在小学阶段萌芽的。

如果我们这一代不能有什么作为,应当把这些信念传达给下一代。教育的意义,大致如此。

不心怀远大理想,便无法负重前行。

韩国领导人两次送字画给来访贵宾,内容都是“万折必东”。一条河,经历上万个波折拐弯,最后会抵达大海。

人也是。从一棵小苗苗开始,经历重重困难和困境,最后抵达他期待的终点。在这个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为社会创造价值。做不做,在个人选择。是否有价值,是社会的论断。选择去做,让社会论断。

看人,不看一时一地之得失成败,看最后的成果:有多少有价值的东西,被社会认可了。

谨以此文,缅怀蒋校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生命凝聚在8秒冲刺
一所农村校凭什么能逆袭
喜讯:《中国教师报》以《追求智慧教育 营造和谐校园》为题长篇报道我校的智慧型教育
走不走,都是为了孩子
我读书和当教师的艰难经历
洒尽热血铸师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