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莎翁戏剧小论

莎士比亚在文学领域里,享有盛名。与其盛名相比,其生平是个谜,各个说法不一。有人认为,莎士比亚应该是写了《工具论》的弗兰西斯-培根。如果那洋洋洒洒37部戏剧,出自于这么一位有名的学者之手,一点也不奇怪。但这也只是猜测,并无确切证据。所以,这一说法,没有得到公认。

《红楼梦》被公认为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高峰,但其对其作者曹雪芹,说法不一。如果对于莎士比亚的身份成迷有所困惑,想一想曹雪芹,就能理解了。他们都留下了让后人敬仰的作品,但他们的身世,都不为人所知。

对于这样一种情况,我倒是认为很有趣。一位作者,留下一部或几部不朽的作品,而他本人的生平事迹,却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让后人不断猜想和考证。既然作者生平事迹不可考,那多讨论作品本身,这对作品是好事。

德国大作家歌德(1749-1832),对莎士比亚评价很高。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对莎士比亚却很不以为然。托尔斯泰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写道:

于是,像莎士比亚那样的作家,心中没有形成符合于时代的宗教信念,甚至没有任何信念,只在自己的戏剧里堆满形形色色的事件、灾祸、插科打诨、各种各样的议论和效果——像这样一位作家,显然就被看成最有天才的剧作家了。

托尔斯泰所提倡的要预设立场(写作者本人的立场),是所有写作者的通病。在这种标准下的写作者,很容易变成信仰和道德说教的宣扬者。写作者自以为掌握了“世界真理”,他的唯一工作,就是通过故事这种古老的形式,告诫读者要遵守某种教义或信仰(道德)。

我们对说教式的道德劝诫,一定很熟悉。就连古典色情文学,比如《肉蒲团》之类的作品,也在宣扬“因果报应”。像《三言两拍》这样的故事,读起来引人入胜,但最后也脱不了道德说教的立场。

到了现代,写作者再以自己为绝对正确,其他人需要接受道德说教的态度来写作,显然会暴露自己的偏执和妄想。比如,古代文人,可能还会宣扬“女人裹小脚”是美。这完全只因为他喜欢,所以他宣扬。还有一种常见的说法,也是文学青年的终极梦想:在海边有一所房子,每天迎着海风醒来。问题是,海风里带着浓厚的咸味,实际居住体验,并不那么浪漫,但谁愿意接受这样的真实?

我以为,莎士比亚戏剧的卓越之处,恰恰在于这些戏剧没有明确的道德立场。戏剧所展示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这些人,受自己观念的约束,呈现出了他(角色)的喜剧或悲剧性。

真实的东西,让人很难接受。大部分人认为,美化生活才是艺术应该做的事。艺术不应该呈现真实。我这样的说法,很奇怪。因为人人都认同“艺术应该呈现真实”的说法。可我发现,实际上,艺术无一不是在美化和扭曲真实。呈现真实的作品,往往很难得到发表或出版的机会,也经常被禁,无法流传。另一方面,大众也不喜欢呈现真实的作品或艺术。

预设道德立场的写作,肯定大有其市场和背后的支持者。也不是说,写作就不能有预设的道德立场。像莎士比亚的戏剧,没有预设的立场,就不讨我们喜欢。但我认为,偶尔不设立场,呈现真实,是我们文化中缺少和需要补充的另一面。

写在纸上的人物,不是作者笔下的木偶,可以任由写作者操控。而那些吸引人的小说,其主人公,无一不带有主角光环,其特点大多是“无论经历怎样的波折,总不会死,一路遇到各种奇迹,最后人生开挂”。这不是真实的人性,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当然,这种幻想,对人心有抚慰作用,很容易能让读者有“代入感”,自认为无往不利,永远也“死不了”,到最后,肯定能迎来人生的高峰,华丽逆袭。

在我看来,批评和称赞都太廉价。这世界上,再没有比批评和称赞更廉价的东西了。除非,批评和称赞出自于真心。由于我们所见到的文化艺术,都是经过美化后的产品,总体上,我们都处于“压抑”状态。而我们在艺术中,想看到的是真实的人性,倾泻真实的情感。这时候,最需要抛开廉价的批评和称赞,呈现内心的真实想法。

试想,如果想到有个道德标准立在心中,有些话就不便讲出来了。有些感情,也不便表达。特别是对我们这个讲究道德和伦理的民族来说,凡是讲究“名正言顺”,凡是要对照标准来检查和审视自己的“一言一行”,这就跟真正的戏剧越来越远了。

在我看来,艺术要表现人,为人而艺术。我们不会为了一块石头、一棵树和一朵花而艺术。我们称赞一朵花,其实是在呈现我们对花的意识。花本身不需要我们的称赞。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人物洋洋洒洒一大段说辞,被自己的欲望(意识)驱使,并不刻意表明自己的道德立场。我认为,这才是莎翁戏剧的闪光之处。

在我们的文化中,只有情绪失控的女性,和喝酒后发酒疯的男性,才会像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那样讲话。而在这样的状态下,恰恰呈现了真实的人。

人生很苦,将心中的愤怒、期待、失望、悔恨如数倾泻,像倒豆子一般,一股脑儿全部讲出来,将感情推向极端状态。等情绪平静下来,仿佛是被刺破了的气球,什么气都没有了。因为之前的那一阵癫狂,倾泻了暴涨的情绪,卸掉了心理负担,便能继续轻装上路,继续面对艰苦的生活。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视“悲剧”为“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提升灵魂的高度”。这样的说法,比较难理解。我们换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我们通常会读到这样的新闻,说是某个老实人,忽然杀人放火了,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为什么会这样?

我想,这个所谓的“老实人”,平时一定比较压抑。心中长期积累着压抑和负面情绪,无从倾泻和舒缓,到了一定程度,爆发了,就做出了令人惊讶的罪恶之事。

在看相声、脱口秀这一类节目时,观众能欢笑不断,因为观众认为自己是脱离场景的人,他是在舞台之下,看舞台上的人的表演,他有一种“疏离感”。他听到的是别人的故事,心中没有道德压力。在这种“放松”和“跟我无关”的氛围中,观众可以“自由地哭、自由地笑”,一并宣泄了心中的压力。而艺术就是要达到“在经历困苦后,第二天带着愉快的心情,继续赶路,要一直走完自己的人生路”的效果。

人生太苦,所以需要艺术。在艺术中,我们不再是“我们”,舞台上是“他们”。我们不必在意舞台上每个人的道德立场都不相同,有背叛、阴谋,也有友爱和宽容。

如果我们着急于要统一舞台上各个角色的想法,让每一个角色都抱着同一种想法(或道德立场),我们肯定被封闭和压抑的道德说教塑造了压抑的人格。这种道德说教,通常不由分说告诉你:我讲的才是对的,你讲的都是错的(或不合规矩),让全天下的人,都按我这个想法来。这显然是妄想。

在舞台上,演员们穿着戏服。在古典戏剧,比如京剧和昆曲中,演员戴着面具或在脸上画浓妆,看不出那是演员本人。在这种情况下,演员没有个人“人设”的负担,可以尽情表演他饰演的角色。

如果在舞台上表演,和在戏院里看戏时,都不能看到情感的真实流露,就会出现现实生活中的老实人,在某一天忽然干出了杀人放火的事这种情况。预设的人性,不是真实的人性。最后呈现出来的,才是真实的人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戏剧继续奋斗——写于莎翁400周年忌日
戏剧的魔法 | 被通灵的语言
莎士比亚相关
你不知道的莎士比亚7件事
我们的童年阅读应该充满什么
《威尼斯商人》,一部分不清善恶的作品,才能超越时间成为经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