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中国墨竹鼻祖文同平反千年蒙冤案

  文 | 林伟光


竹子是中国历代文人画家永远绕不开的题材,湖州竹派创始人文同为官清廉正直,一生喜爱画竹,作为苏东坡的表哥和一生的知己,苏东坡有上百首诗文写关于文同的,成语"胸有成竹"也是苏东坡因文同而出,文同是中国历史上公认推崇的墨竹鼻祖,现传世作品唯一公认为文同真迹的墨竹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一)一枝先俯后仰倒挂在悬崖边上的竹枝,笔法写画兼融,四面出枝八面来风。把墨竹画出了勇猛力,顽强志和富贵态,文同也奠定了中国墨竹的历史高度。

 

图一  

北宋 文同-墨竹图轴 

绢本 131.6x105.4cm

历史上很多文章都说文同的竹子是"以浓墨为正,淡墨为背"的说法,也就是说,用浓墨画的是表现竹叶的正面,用淡墨画的是表现竹叶的反面。其中这一说法最早的应该是宋代的米芾这位大名人了,身为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的颠老夫子算是第一个起哄的,然后历代相传此说的就有许许多多知名的大画家与学者,近现代的出版物有关文同的墨竹几乎都有这么一说,现时网络更是随点可见。人云亦云,估计几乎这些人全都没有见过文同墨竹的真迹,只是用心揣测画家的意思,扭曲文同用意使之蒙冤千年,熟属我辈之耻尔。


  图(二)

明明只是以浓淡分近远,怎么就成了以浓为正,以淡为背呢,在文同的这幅竹画中有许多竹叶叶尾有风动反转的,如图(二)如果真的是象以往近千年来所说的那样的话那么尾部这翻转的地方就应该用淡墨了,而文同明显没有而是在画到叶子尾部反面时提笔直接撇出一气呵成,整片叶子正反两面都是同一墨色。


  三)

如果按历代名家和各现代出版社所说的文同竹叶是以"浓墨为正,淡墨为背"成立的话那么翻叶就应该是如图(三)这样画才是合理的。


  林伟光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观摩文同《墨竹图》


很多年前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但由于当年自己没有亲眼看见文同的原作不敢轻易下结论,加之当时印刷技术也不好,更不用说高清图了,直到2017年11月我到台北故宫博物院亲眼目睹了文同《墨竹图》的真迹之后我也坚定自己的观点。


  林伟光到四川永泰拜文同墓

学术不是靠所谓的名人所谓权威来传承和创造的,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要静心踏实去做,实践才出真知,光有一颗急功近利的浮躁之心和人云也云的态度只会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一代不如一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以竹为题材的绘画【珍品】
中国传世花鸟名画全集--元代
清代墨竹名家夏翚
【踏青拾萃】国画中的竹与诗文中的竹
于苍老中见俊秀---柯九思的《清閟阁墨竹图》
吴镇:闲情归隐逸 野竹作风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