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老子的时间哲学

  五、“始”“母”与“无”“有”

  《道德经》道篇首章有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43)而帛书甲、乙本皆作:“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也。”(44)许抗生先生认为,此段中“万物之始”与“万物之母”都是指“道”而言[45]。这大致代表了学术界迄今为止的主流意见。笔者从时间哲学角度来予以解读,则另有异见。

  根据许慎《说文解字》和段玉裁注,“始,女之初也”(46),“母,牧也。从女。象怀子形,一曰,象乳子也”(47)。据此,“始”与“母”均是指女性,其差异在于“始”是指少女,“母”是指已然怀胎或哺育婴儿的妇人。老子所谓“天地之始”(或“万物之始”)与“万物之母”(以下简称“始”“母”),实是将整个自然界(48)比喻成一位女性,并推断自然界的发展历程也类似于由少女成长为妇人的过程。但是,老子在这里并不是从实体意义上来论“始”“母”关系,而是从由“始”到“母”所经历的时间流逝过程意义上来论其关系的,即这里的“始”“母”表示一种时间关系,表示由其原点出发的时间整体流逝过程的两个阶段。

  进而言之,在与“无名”“有名”的具体联系中,“始”“母”是被用来指称自然界的存在形态由“混而为一”而不可命名的无名性存在到有具体形象特征而可以命名的有名性存在的演化所经历的时间过程的两个基本阶段。“始”是指该过程的无名性存在阶段,“母”是指该过程的有名性存在阶段。与之相应,“无名”“有名”是被用来指称自然界在演化过程中经历的两种基本存在形态。“无名”是指自然界的古始存在形态,因其“混而为一”而不可命名,故而称之为“无名”;“有名”是指自然界从其古始形态演化而来的存在形态,因其有具体形象特征而可以命名,故而称之为“有名”。自然界的这两种存在形态前后相承,由前者演化出后者,这种宇宙史联系被老子以追述性叙述方式描写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9)。联系其“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话,明显可见,这里“有生于无”的“无”“有”,乃是分别指“古始”之“道”和由这“古之道”演化而来的天地万物——相对于“古之道”而称后者为“今之有”,故“无”“有”完全可以被理解为“无名”“有名”的略称。按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50)之说,由“道生一”开其端,自然界的演化由无名性存在阶段转进到有名性存在阶段,此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都是有名性存在(“有”)自身数量由少增多的繁衍性演化过程,故曰“天下万物生于有”。

  据上分析,老子乃是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样的特殊表述方式,表达了其宇宙论中关于时间与自然界互相统一而不可分离的时间观。这种时间观蕴含着这样一种时变观:时间是随自然界存在形态的变化而相应改变其具体形式的。“始”与“母”正是反映这种时变观的一对概念:“始”是指与自然界的无名性存在相联系、相适应的时间形式;“母”是指与自然界的有名性存在相联系、相适应的时间形式。显然,这种时变观是一种相对时间观。老子的相对时间观不仅肯定自然界的时间形式与它的存在形态之间有这样一种关系,即时间形式依赖于存在形态,随存在形态变化而变化,而且由于这种关系意味着一定的时间形式总是同特定的存在形态相联系的,故而肯定特定的存在形态也总是同一定的时间形式相联系的。所以,老子的上述时变观,实际上也蕴含着一种存变观——一种肯定自然界的存在形态依赖于它的时间形式、随其时间形式变化而变化的自然哲学存在观。“无”“有”正是反映这种存变观的一对概念:“无”是指与“始”相联系和对应的存在形态;“有”是指与“母”相联系和对应的存在形态。

  总之,在老子时间哲学中,“始”与“母”是标识自然界演化所经历的时间过程的两个基本阶段的概念;“无”与“有”是标识与“始”“母”相联系和对应的自然界两种基本存在形态的概念。这两对概念反映了老子关于时间的具体形式与自然界的存在形态之间具有统一性的相对时间观。

  综上所述,老子时间哲学基于“天下有始”的宇宙论假设,其中蕴含着时间原点的设定,由此引出标识时间原点的“古始”概念。以此概念为理论基石的老子时间哲学,兼具历史与伦理双重意义,并以“道法自然”的命题,确立了“自然”作为历史法则和伦理法则之共同本体的地位。“自然”包含“古始如此”和“自己如此”两层意思,在“道法自然”命题中兼指始然之道体与自足之道性。该命题本意指“道”永守不改其古始自有之德性,由此引出“常道”概念。在时间哲学中“常”是标识永时的概念,故“常道”也意味着它具有永时性。“始”“母”是指自然界演化所经历的时间过程的两个基本阶段,“无”“有”是指自然界在演化过程中与这两个时段相对应的两种基本存在形态。这两对概念反映了老子关于自然界的时间形式与存在形态之间具有互相依赖的统一性的相对时间观。作为宇宙论概念,“先”“后”除了表示宇宙演化中时间前后次序关系,还表示由前者推导出后者的演绎逻辑关系;“母”“子”也有表示这种逻辑关系的意义,此外更表示“道”演化出天地万物的宇宙史关系。这两种意义的叠合,使“先”“后”与“母”“子”实际成为标识宇宙历史逻辑的复合概念。

  以“古始”概念为理论基石的老子时间哲学,是以自然本体论和相对时间观作为其核心要素的。其自然本体论要求人们返始复初,以虚静之心体,守自然之常道;其相对时间观要求人们挫锐解纷,以柔弱之心志,应古今之时变。

  注释:

  ①[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39页。

  ②③⑤⑥⑦⑧[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32页,第52页,第117页,第93页,第93页,第64页。

  ④关于“道纪”的“纪”字,河上公释义为“纲纪”,马叙伦释义为“基”,许抗生释义为“根本”。(参见许抗生:《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5页)从此字所处的语境来看,当以河上公之释为胜。

  ⑨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全集》第2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1页。

  ⑩[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11)华学诚汇证:《杨雄方言校释汇证》,[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917页。

  (12)(13)(14)(15)(16)(17)[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62页,第81页,第1页,第90页,第31页,第62页。

  (18)老子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31-32页)按:这整段话都是对“道”的存有状态的描述,因其“夷”(无形)“希”(无音)“微”(无迹)而不可追问其到底是何样东西,只能说它是浑然一体的存在。这浑然一体的“道”具有实而不虚、存而不灭、绵绵不绝之特点(参见许抗生:《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第92-94页)。它不可命名,因为它不像具体事物那样有特殊的样貌形象,它是没有具体样貌形象的无边无际的混沌存在。

  (19)(20)(21)(22)(23)(24)(25)(26)(27)(28)[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10页,第64页,第43页,第35页,第90-91页,第93页,第117页,第85页,第10页,第24页。

  (29)周可真:《“体道”的必要性、原理及方法——〈老子〉道篇首章新解》,[无锡]《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30)(31)(32)(33)(34)(35)(36)(37)(38)(39)(40)(41)[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169页,第93页,第93页,第94页,第32页,第19页,第6页,第46页,第164页,第23-24页,第117页,第85页。

  (42)(43)[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139页,第1页。

  (44)(45)许抗生:《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第74页,第75页。

  (46)(47)[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页,第614页。

  (48)这里“天地”或“万物”应当被理解为用来指称自然界整体的宇宙论概念,这两个异名同实的概念都相当于后世用来总称天地万物的“宇宙”概念。

  (49)(50)[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110页,第117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八句话,道破中国哲学精髓
老子的“道可道 非常道”,两千多年,大概只有1%的人理解到位了
从阴阳的角度读老子的《道德经》之第七章 (文/愣头青)
论老子之“道”“无”“有”的关系
《道德经》是怎样被念歪的?
小钰读《道德经》兼评白云(1-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