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GE做了十年法总的他,谈了谈法务该如何融入业务部

来源:方圆律政(ID:fangyuanlvzheng)原标题为GE运输大中华区法总陆悦:跨国企业法务养成式”。



或许是常年在外资律所和外企工作的原因,陆悦有着强烈的时间观念,而且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着十分清晰的目标。从第一次在通用电气(简称GE)实习,到正式成为GE运输集团大中华区法务总监,时间跨度越过了整整十年。


“所学得以致用、所爱可以为生”是陆悦的快乐之源。在他看来,十年的时间仅仅是法务职业生涯的开始,执着追求于法律事业、让自己变得更好,一直是陆悦的向往。


法务工作的高标准


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法务工作的,有哪些感受?


陆悦:大学时期,我就开始提前备战企业法务的岗位,分别在两家跨国企业的法务部门实习了一年多的时间,初次感受到了入行的兴奋和喜悦。面对几百甚至是上千人的跨国公司全球法务团队,法务部门的架构和职能是什么,具体业务有哪些,都是我十分感兴趣的事情,也早早有了初步的了解。


作为法务部门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实习阶段多数时间只是处在核心事务的外围,但是能有机会体验到外企文化和法务部门的独有氛围,对我来说也是件十分幸运的事情。


为什么第一份正式的工作先去做了律师?


陆悦:学法律的人总会有种不断挑战自己的想法,在做法务之前,我先后在两家外资所执业近八年时间,主要从事跨国并购、私募股权和外商直接投资等领域的法律咨询工作。虽然在律所工作,但是我所从事的这些专业领域,几乎都与企业的运营和具体项目相关,需要同企业法务直接打交道,要与法务客户一起面对具体的法律问题,帮助企业找到应对法律策略。可以说,我一直未曾离开法务圈,在律所工作的这段经历,帮助我很好地学习了处理企业日常运营和重大项目中面临的各种法律问题的能力,提升专业技能,为现在的法务工作做了很好的铺垫和预演。


重回法务圈,觉得有什么不一样的变化?


陆悦:兜兜转转一圈,我又重新回到GE,确切来说,是受到GE法务部门“Fellowship Program”(法律轮岗项目)的强烈吸引和召唤,才从律师变身为法务的。Fellowship Program项目是在时任GE全球总法律顾问Brackett Denniston的鼓励和支持下,在GE中国开展起来的,以培养项目成员具备开阔的法律视野、打破单一的思维模式、掌握丰富的从业技能为目的。凡是参与该项目的法务,能够得到在大法律部门不同岗位进行轮岗的机会,每个岗位为期6~8个月。我也经历了合规、法务、政府事务、公共政策等岗位的历练,还一度兼职公司联合工会法律顾问。


从正式走上企业法务岗位开始,就需要直面公司日常运营中的人和事,了解业务部门的需求是什么,在日常的企业经营过程中会碰到什么样的法律问题,有哪些法律问题需要法务去解决,有哪些法律问题需要与外部律师进行对接,这些都是需要我去熟悉和了解的工作流程。


相较于律所的工作来说,过去八年的经历,可以说主要是基于法律问题本身去谈法律,而在企业法务的工作中,则是先去找“问题背后的问题”,发现问题的源头、业务部门和最终客户的需求点,把法律问题同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去找解决办法。因为有律所极其严格和高强度的工作经验打底,我的法务工作总体而言也开展得算是得心应手,我也真切感受到企业法务工作对一个法律人所提出的扎根法律又超出法律的高标准。


“勇于提出建设性的质疑”



新环境下是否有压力?


陆悦:来GE运输集团法务部的第一天我便接手了一个潜在但重大的合同纠纷案件,集团美国总部法务团队的同事在此之前已经有了初步结论,但是我并不完全赞同。纯粹从合同的角度切入进行分析,美国同事的结论并没有什么错误的地方,但这个合同在中国履行、适用中国法律,仅仅从合同条款的角度去解读和解决合同中存在的问题,而不同时考虑中国法律对于该份合同的具体适用情况、政府监管和客户的特殊市场地位,恐怕会给公司带来更大的麻烦。在我看来,这也是外企法务在处理法律问题时需要调整思路,及时换位思考并宏观把握的一个实例。不能仅仅按照合同字面的意思来解释和执行,还需要结合中国的法律规定和监管部门的实践做多方位的考察,这样的经验,正是我在轮岗期间学到的东西。


而这也是GE文化对我产生的影响,排除外部的压力,在工作中可以大胆质疑,勇于提出constructive challenge(建设性的质疑),发挥法律人应有的职业精神和专业能力。后来经过仔细推敲和多方求证,总部法务部门支持了我的意见,这种肯定,对于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励,也是我喜欢GE的原因之一。通过这件事,我履职伊始便给集团总部法律团队,以及中国业务团队留下了积极的第一印象。



怎样快速融入业务团队?


陆悦:GE有着业务部门重视法务部门意见的优良传统,所以我认为在GE,法务有相对较好的成长环境。而我也愿意主动参与到业务部门的事务中去,从我加入GE运输集团开始,我就主动要求参加每条业务线的周会。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了解我所服务的直接客户的需求,看他们都在忙些什么、关注或着急什么事情、对法务团队有哪些需求和意见,另一方面是能够表明我愿意贴近内部客户的积极态度。通过与业务部门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能够第一时间主动判明业务部门可能会遇到的法律风险,而不是坐等业务部门上门寻求帮助。有一个业务条线的同事说她在GE十多年,我是第一个每周跟着他们开会、这么愿意走近业务团队的法务。听到这样的反馈,看到自己的努力能够得到直接客户的认同,为此我也觉得很开心。


如何解决业务部门的合同欠款问题



有什么解决问题的具体例子?


陆悦:GE运输集团曾经在东南亚有一个较大的项目,集团在该国没有专职的法律顾问,由于合作方长期拖欠应付账款,给业务部门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业务部门需要法务部尽快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虽然这不在我所辖区域,但经过总部法务团队首肯,我也大胆地加入了此次的项目。


由于欠款久拖不决,GE当地业务团队的想法是致函对方通知全面暂停对其供货,以督促合作方尽快结清历史欠款。对于这一方案,业务团队比较坚决地援引了合同里的“中止与终止”条款(实际是一条笼统约定,即一方重大违约时另一方可选择中止履行或终止合同)。从法律角度分析,由于合同中关于分批次的发货、验收、付款等约定比较复杂,而且合作方对某几个订单也已按照约定开具了信用证,如果贸然全面停止供货,GE反而会面临被对方主张部分货物迟延交货的违约责任,另外,在双方签订的合同中,争议解决条款实际约定了通知并协商解决争议的若干步骤,跳过这些步骤单方面中止履约,也存在程序上的瑕疵。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陆悦:面对业务部门遇到的合同欠款问题,一方面需要安抚好业务部门的情绪,一方面要积极快速地想出应对策略。面对几十页厚厚的英文合同,要找出隐藏在合同里的条款和约定,还要考虑如何能够解决好履约的问题,我的首要工作变成了帮助当地业务团队先读懂整个合同,而不是单凭一两个条款行事。


接下来,还需要制定行动方案,根据适用于具体批次货物的合同约定进行分类处理,还要协同业务团队严格按照争议解决条款中的步骤行事,做好书面往来证据的保留,以备万全。通过对合同的解读,以及利益的权衡和判断,为了避免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业务团队领导最终改变了此前希望一锤定音的方案,改而采取了更为稳妥的方案,得到了合作方的认可,也逐步解决了各批次货款的回款问题。


可以说在处理这起合同纠纷期间,我也是捏了一把汗。刚开始心里完全没有底,不知道能不能说服好双方,在剑拔弩张的状态下找到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方案,把风险降到最低。当然,处理这个东南亚项目,虽然增加了很多额外的工作量,也让我收获很多,积累了新的项目经验,还接触、学习了该国与项目有关的法律制度,最重要的是与业务部门加深了彼此信赖的关系。


想被认可,就要“讲大白话,切莫炫技”


作为一名法务,如何让别人认可自己的价值?


陆悦:我们都有经验,有时候尽力想做好的事情,却会出现事与愿违的情况。在这些年的法律工作中,我也遇到过不少类似情况。有一次在与一家颇具规模的家族企业谈合同的时候,当对方看完我精心准备的合同初稿之后,表达了“合同太复杂、看不懂”的不满情绪;还有一次与一家央企的下属公司谈判,就某个问题我与对方律师做着法律人之间正常的争辩,但对方负责该项目的副总裁却怒斥“你这个律师胡搅蛮缠”。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过后也作了反思。如果按照法律人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来说,无论是从合同行文的角度还是法律专业术语表达方面都符合正常的法律交流习惯,但显然在实际操作中,这些法言法语却成为有效沟通的障碍。对方或许会觉得我只是在高谈法律,没有真正地落地和深入到双方合作的点中,结果造成了互相之间的误解。


在有了这些经验教训之后,我现在与业务部门同事交谈和写邮件时,也常常提醒自己要讲大白话,切莫炫技,当碰到书面合同比较拗口时(特别是大部分英文合同还是句式冗长,专业词汇和表述不可避免),我会尽力给出一个化繁为简的解释。花尽心思形成的法律工作成果,首先要能让别人理解,这本就是法务应该去做的事情,也体现出法务的价值的起点,只有客户(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看明白法务给出的成果确实可以解决对应的问题,别人才能认可自己的价值。



外企法务会存在被边缘化的风险吗?


陆悦:我当然不同意法务部门是边缘部门的说法。企业经营追求获得利润,业务部门追求取得业绩,这是包括法务部在内的所有部门全部工作的目标,而这一过程中,法务部是“Enabling Functions”之一,就是能够令你达成目标的那些部门之一。今天签的大单明天不光赔掉利润还要贴上本钱,这不是达成目标,为了一时、一地、一事上的成功不计长期、全局、统筹的利益,也不是达成目标。法务部正是守住一道防线,令业务部门真正保持住来之不易的业绩,这也是法务部不应被边缘化的本源。


当然,法务部门确实需要经常自我检讨,避免出现因为自己的原因,造成被别人边缘化的情况。比如,有没有因为不真正了解企业自己的或交易对方的产品、服务和业务模式而把错了脉?是不是只看到问题不提供对策?或者主动放弃参与决策?总之,要其他部门不边缘化法务部,只有法务部自己始终自信地、坚定地与其他部门站在一起。一句话,冲锋陷阵在一起,军功章上才有你。


法务也应该创新求变


做法务有没有遇到过比较有挑战性的事情?


陆悦:法律领域同很多其他领域一样,有些事情的结论并不是非对即错,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当没有一个绝对最佳选项且各方存在分歧观点时,如何求同存异、推进并解决问题,是极具挑战的事情。有一个合同,在交易的过程中对方违约,纠纷摆在那儿,但公司内部就继续协商解决还是立刻提交仲裁解决无法达成一致,这是典型的目标相同但路径不一的情况。在这种局面之下,法务部自然有自己的坚持,不建议立即仲裁,但为了尽快且真正解决纠纷,我们一方面同意提交仲裁申请,利用程序上规定,推迟仲裁委正式受理案件,另一方面,抓住宝贵的时间差,积极协同业务部门与对方谈判,并最终促成了和解。



法务如何创新求变?


陆悦:如果单以律师的眼光看问题、分析法律,是一个非常刻板的事情,在我的观念里,法务必须紧跟时代,不断刷新自己的观念和业务能力,敏锐地掌握行业发展给业务带来的变革,及时了解业务部门新的需求,另外也要不断学习新的技能,比如IT技能。


GE和很多跨国公司一样,习惯以规范化的流程进行各种管理,来到GE后,我利用公司现有的IT构架设计,建立了公章使用的在线申请流程,当时就向IT同事学习了不少东西,和他们一起来设计这个流程。这只是很小的一个数字化运用的例子,但也极大地节约了人力、避免了随意化的管理、提高了日常运营的效率。


除此之外,在业务模式上,GE正经历着一轮“全面数字化”的创新,这也给法务部门如何紧跟形势、创新求变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所在的GE运输集团的业务传统上主要包括铁路机车设备(如低排放内燃发动机),矿用设备(如矿车电驱动系统),属于高科技制造业。而现在我们越来越多地开发了相应的数字化解决方案等,我们的法务也更多地要研究互联网业务落地、网络安全法、隐私保护法、软件侵权问题等传统上主要是互联网行业或知识产权法专业人士关注和研究的领域。新的业务模式和业务增长点快速到来,我们关注的法律问题以及具体的合同条款也应随之调整。这些改变,也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试错和试对。这需要法务以不断学习、勇于改变、善于创新的心态和行动去适应,并且不断进行改进、完善,做出新的发现。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公司法务审核合同的6大要点,90%以上的法务不懂
一个人的法务部,如何高效运作?
姜勇的企业法律人梦
律师观点:重新认识公司法务的价值
因为修改合同,业务部门和法务部门打起来了……
作为公司唯一的一名法务要怎么开展工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