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到底怎么读?我们该拿什么在个人成长竞赛中脱颖而出?

001

今天上午公司组织了一场《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读书分享会,为期3个小时候,7个人拆解7个习惯分享,1个人最后总结陈述。

形式上用了赵周先生《这样读书就够了》里面提到的RIA读书法:

第一步:用自己的话,描述书里的内容(讲解书里的知识点)

第二步:结合自己的经验、感悟、他人的经验等等,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自己的想法和认识)。

第三步:应用到具体的场景(怎么讲高效能人士的习惯应用到以后的工作里)。

形式上稍有不同,但是流程是基本一致的。

同样读一本书,但是分享水平,差异巨大,具体差异在哪里,我们一起往下看。

于是我的好奇心泛滥,开始从他们的身份、态度、行业经验,来分析这个问题。


002

先说他们的身份和行业经验

分享人分别来自不同的岗位:A:8年经验的运营顾问、B:10年经验、有时间管理培训师背景的业务拓展总监、C:心理学背景3年的研发专员、D:4年经验的网络营销主管、E:9年经验的财务、F:3年心理学、讲师经验的课程老师、G:1年咨询经验的课程老师。

再说具体差异

A:没有阅读原文,因为A觉得这名字像成功学,但是平时有收听樊登读书会的习惯,在樊登上找到了这本书的,收听了序章和自己要讲的那个习惯,整体流程,姿态从容,能说出相对的核心精华

B:临时被告知参加分享,11点钟阅读并制作分享PPT,分享像是演讲,整体流畅,内容理解透彻,有深度,逻辑清晰,叙述有力,整体感觉非常有感染力,概括知识点结合自身经历,道出感悟,赢得满堂掌声。这本书她从入职就被人推荐观看,这次是第三遍,一直在强调每看一遍都不同的收获。

C:分享的部分是“要事第一”,思维逻辑清晰,现场很有互动感,从知识点出发,引申时间管理的紧急重要矩阵,用不同的生活场景阐述如何做到“要事第一”,ppt的内容很丰富,做事态度很严谨,收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F:分享的部分是“以终为始”,没有深入讲解这个概念,以“以终为始”的经典故事:你死后的墓志铭,结合自己的经验,引申到自己初心,以及现在正在执行的健身和教学计划,也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D、E、G三位老师,表现也很好,但是与上面的四位有明显的差异。


003

据我了解D老师有非常好的学习习惯,每年在学习和个人提升的方向上平均花费4-5万元人民币。她的技术能力非常优越,三个月的时间拿到的有效数据,是上一任的一年数据的1倍。领导非常赏识。

另外G老师本身的职业是设计师,因为想要挑战自己,换到了课程讲师职位,业务也非常优秀,经常得到老板的夸奖。F老师刚刚入职,了解的不是特别清楚。

那说回差异的问题,为什么同样是学习,同样是读书,在单位时间内,大家的表现有这样大的区别呢?

这个问题同样可以从读书分享这个特定的场景延伸到我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为什么同样是两年的时间,同样是不断的学习,最后的差异会如此巨大。

这是一个很宏观的问题,我们再把视野收回到读书分享会上,单纯从读书这件事情上来说,四位表现好的老师,占据的优势是什么?

培训师的背景、长期做宣讲和主持会议的背景、不断的跟客户打交道、不断有使用到分享部分“知己解彼”里沟通的机会、有读过三遍书的经验。

两位有心理学背景的同事,一个有讲师的背景,一个有了解思维逻辑、大脑运作机制的背景。

假定读书分享会是一场“考试”的话,获得分数高的,取得好的效果的,并不是那些在同样时间内,读完此书的所有人,而是有背景和经验的人。

对这场分享会进行评判的是参加分享且不带主观情绪的所有人,当大家只拿分享的表现去评判读书这件事情的时候,ABC是取得了“胜利”的。

把这个推断放到我们的个人成长上呢?

假定现在有一个“应试“场景,最后以大众评审的反馈作为最终考核结果。是不是也是像ABC三个人一样的人会取得胜利。

最后回归到学习和读书上,为什么会有差异?

其实不是不是读书学习这个行为的明显差异,而是最终结果的差异。

差异的是别人比你多的“优势”的差异。

我们都知道读书使人进步,使人成功,但是仅仅通过读书是不够的。

还需要时间,还需要过程,还需要不断的内化,将知识转化成能力,将能力外化成优势。


004

再聚焦回读书这件事情上,主讲人对好书有一个相对主观的理解:有创新,有方法论,能更新。

能更新的意思是每读一遍有每一遍的领悟和认识。

但是这些领悟和认识并不是书籍本身的信息里携带的吧?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感悟跟书里的精髓产生了链接。这种链接是因人而异的。

这样的书的确是好书,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底层运行规律”,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比如柯维先生的这本书,比如中国的四书五经。但是这样的好书未必适合每一个人。

我始终觉得读书是分层次和缘分的。

何为层次?比如我们本身就没有一定的阅历和学习经验,对于基本的概念都没有了解,更别人认知,读一本书有90%的概念都需要再去查询和了解,就算有20000万人读完变成了佼佼者,我们去读却未必有收获。

这就跟一个实习生跟领导天天谈公司运营战略一个道理。

何为缘分?假设我们可以把人生纵向分为层次,横向分为阶段,那在特定阶段遇到恰巧需要又恰巧能解决问题的书就算是读书的缘分吧。

比如我从堕落决定要改变的阶段恰巧碰到《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

比如我从读书读到焦虑的阶段恰巧碰到了《你的知识管理》

我从思维混乱不能深入思考问题恰巧碰到了《零秒思考》和《结构思考力》……

但需要强调的是,这个恰巧的缘分不是我们等着它的到来,而是主动的寻找它。

提到的这几本书我从开始读书就一字一字的读过,看完也觉得非常有收获,但是仅仅是感觉很好。

现在我再提到它们的时候,是我遇到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时候,我隐隐的发现这个问题好像在哪儿见过,仔细回忆和查找,确定书名,再去看的时候,发现感觉很好,变成了为我所用。

我想这就是缘分吧。

从这个小插曲出发,再聊聊速读和精读的事情。

很多人,包括我在内读书的初期,都会纠结速读和质量的事情。

我现在理解到的是,速读并不是通过外部手段提高阅读的速读,进而提升阅读的数量,最后得到快速成长。这个逻辑是不对的。

世面上有很多提升阅读速读的技巧,比如15分钟、30分钟、60分钟、90分钟等速读法,这个速读是技巧上的手段,这些手段有用吗?有!但是最终的用处未必大。

我相信即便是现在简书等更大平台上知识网红们,从最开始肯定不是可以一年就可以读个百八十本的。为什么后来就有人可以30分钟读完一本书呢?

答案是:积累。

这个跟上面的层次有关系,比如你3年慢读了50本书,了解到1500个概念,你跨出舒适区读一本很厉害的书的时候,里面有2000个概念,你知道了其中的1500个,你只用花心思了解那500个你不知道的概念,你就可以知道作者在讲什么。

同样的还包括一些可以积累的思考模型、思维工具,等你可以熟练的将旧的经验跟新的知识进行嫁接的时候,自然而然效率就上去了。

那不刻意追求速读就是精读吗?

并不是,有个概念需要搞清楚,精读不是慢读,不是一字一句的读。而是根据自身的层次和阶段进行深入的阅读和学习。从熟悉到不熟悉的领域自然需要一个缓慢过程,这个过程是因为增加了难度而减缓速度。

就好比每一个新的阶段的书籍都是一场知识风暴,每当你提升一个level,风力都会提升一级,逆风飞翔的你是因为风力大了而放慢了速读,而不是自己因为你自己放慢了脚步而变的难以前进。

所以追求速读没意义,提升读书效率才应该是追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阅读真的能改造大脑吗?
书评||最不值得购买的阅读类书籍,谁买谁后悔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其实是错的
书都不会读,怎么提高成绩?名师速读法,引爆6.5倍阅读潜力!
速读学习中,如何提高理解和记忆的效率?
马云立下2018年读100本书的flag,你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