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名声乐教授多年的独家“练声”秘籍曝光——全方位的“发声练习”法

一、 呼吸对于音准的影响

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是歌唱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控制伴随着歌唱教学的始终。因为混乱的呼吸方式会造成音准的不稳定,导致出现音忽高忽低的现象。

声带是声音的振源体,要发出声音,必须借助“呼吸”这个外力,使之振动,才能发出响声。而呼吸气流作用力的大小则直接制约着音的高低。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唱不准音,绝大多数情况是因为不会“控制”呼吸。在教学初期,可以通过“数拍子”的方法进行有控制呼吸的训练。

比如,在吸气以及呼气时,要求学生按照四拍子的节奏来进行练习,而对于短促的呼吸练习就缩短节奏。通过这样的练习,一是可以让腰腹力量得到锻炼加强,同时让学生学会控制气息的长短以及使用。呼吸,包括吸气环节和呼气环节,倘若使用不当,都会出现音准问题。

 

(一)吸气在歌唱中,吸气的多少,是根据乐句长短的需要和高低强弱的音乐表现所决定的。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歌唱以前,根据乐句的长短、难易进行吸气,够用即可,千万防止多吸。吸气过多、过饱,一是没有必要,二是气吸得过满时,呼吸肌肉群会由于用力过多,造成肌肉僵持,这会使得音准出现偏差。而且在进行下一句演唱的时候,因为剩气太多,来不及疏散多余的气息,会导致换气不彻底,且容易将气吸在“胸腔”,而不是肺的底部,而这又会使得下一句的吸气不够。如此恶性循环,就会感觉气息一直吸不到底,且总是不够用,一直处于上气不接下气的演唱状态,这样音准就很难得到保证。

 



(二)呼气,气对于音准的作用也是无容忽视的。歌唱者在演唱时,每一个音都应该处于气息有控制的、支持的状态下进行。因为呼气多少,速度快慢会直接影响到音的高低和长短。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呼气过猛,力度太大会导致音高的瞬间冒高。

早在 1935 年,美国科学家斯蒂文斯(Stevens)就通过实验指出:在不改变频率的情况下,只改变声音的强度,人们也会感到音高有所变化。这里所说的力度就是指气息的力度,这种现象常常会出现在起音和高音的地方。倘若出气太快,又会导致声音失去气息的支持越唱气越不够,而出现音准偏低,这种情况会在长音或快速进行乐句中出现。这就要求教师在要求学生演唱一个音或者乐句之前,要有“预见性”,根据所唱音的长短,有效的控制呼气。如此看来,练习如何控制呼气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气息是从“腰周围”发出的,对于“控制呼气”的训练,整个腰腹部位是很辛苦的,它必须一直努力保证相对稳定的气压,气息缓慢地、均匀地、稳健地呼出。在上行音阶时,气息是不断努力的,要注意的是下行音阶的时候,腰部气息的力量要更加努力,甚至超越上行音阶。




二、喉发声器官对于音准的影响

 

歌唱是喉发音器官内的各个器官、肌肉、软骨等组织气流作用后的协调运作的客观结果。无论哪一部分在歌唱的活动中,不能做到相互协调地运动,都会导致肌体运动失去平衡,从而引发歌唱音准的问题。


(一)喉外肌力度过重引起音准问题

在教学中,因为掌握不好喉部发音器官运动力度而形成的音准问题较为普遍。

例如,学生为了追求明亮的声音,用力挤压喉部肌肉,声带被迫张力增强,喉部肌肉过于紧张、用力,会导致音高偏高;或者,将喉咙故意撑大,会使得声音音色听起来发闷、发暗、偏低,这是因为人为的加重了喉外肌力度,使得它过分紧张用力,从而加重了嗓音负担,而拖不动嗓音,就会使得音高听起来偏低;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用“哈欠加叹气”的练习,来帮助学生放松喉部肌肉和舌根的力量。



(二)喉头不稳定导致的音准问题

在学习和教学中,所有老师都会提到喉头下放,喉头位置降低,这是正确的,但要提醒学生注意的是“降低”而不是“下压”。而歌唱中,只有喉头保持稳定,不上抬,才能在唱高、低音时更加方便。喉头位置的高低与嗓音的类型是有关系的,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应该把喉头放低,但却都要求必须保持稳定。

在歌唱中,所有男中男低,都应该喉头下放,大部分女高则要保持稳定,而戏剧女高、女中和男高找不到规律,有时放下,有时保持安静的位置。如果过分的压喉头,会失去音色,音准也会偏差,不但高音上不去,而且每个音都会偏低不准。在训练学生发声的时候,可以提醒他们“吸着唱”,这样能很好的将喉头放低,并且保持稳定,“吸着唱”的状态还可以将软颚抬起,下巴收回,这就塑造了歌唱的状态,一个向下,一个向上,将腔体拉开,为声音塑造一个良好的通道。还要注意的是一定的喉头,只能在一定的音高和力度下唱到一定的高度,超过这个强度就必然会产生音升高的现象。这种现象常出现在起音和高音中,这就需要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对同一个音或是句子,反复演唱,探索该用怎样的喉头位置和气息力度去演唱,做到“心中有数”,准确地把握好喉头位置,知道根据音高、音长、音量大小,调节喉头位置,避免由于这种情况导致的音准问题。




三、声音的位置对于音准的影响

 

声音位置是指通过气息激发声带发出的声音,再通过气息向上传送声音时经过喉咽腔、口咽腔后,把它安放在那个部位反响这就叫声音位置。好的、高的声音位置对于音准的稳定尤其高音有着很好的帮助。在教学时发现,常常有学生在中低音区音准非常好,但是到了高音区,却唱不上去,致使音高偏低。这里除了气压的加强及轻技能的调整不够以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用高位置的状态去演唱。而要做到高位置的演唱首先要软颚抬起,喉头吸下。这是因为如果软腭抬举不够,声音位置就无法集中,声音无法集中,会导致即使演唱者将音高达到了,但是在欣赏者的听觉上会觉得偏低一些。当以高位置的状态进行演唱时,由于头部共鸣器官共振的原因,会让歌唱者有声音在头顶以外的感觉,会感到声音好似喷泉一样,从脑部后上方射出,而不是停留在口腔里,这时就可以感觉到声音的“位置”。当音越高的时候,需要声音的位置就越高,抬起打开的也就越大。要注意的是,不要以为嘴巴张大就可以把喉咙打开。张大嘴只是硬腭抬起,而歌唱时要求的是“里面”的打开,即为软腭的抬起。为了帮助软腭的抬起,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近似微笑的口型,使得笑肌抬起,这时软口盖会自然上提,下巴向后缩,这样就形成了歌唱的腔体状态。与此同时,喉头必须有意识地下放,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吸”的感觉。有的学生唱歌的时候,下巴张的很大,但是软颚却不抬举,这样,会使得会厌关上,气息不流通,而导致音准不稳定,偏低。如果保持“打开”状态演唱,会感觉连说话都是在头顶上,这是由于各个器官的打开,使得形成通道,声音会自然鱼贯而入,再加上气息的支撑,那么高音的音准就不再是什么很难的问题了。




四、轻重机能对于音高的影响


重机能是由于甲杓肌收缩使声带变厚而形成的。声带变厚也就是机能加重,使它们有可能对来自肺部的气息压力产生较大阻力,从而激起较多泛音,致使嗓音较响;轻机能,是由于环甲肌收缩,把声带拉长,变薄,也就是使声带的机能变轻。在歌唱中,中低声区重机能起主要作用,比例会多一些;而到了高声区,轻机能就要起主要作用了,倘若这样关系处理不好,就会导致声区转换出现的音准问题。

例如,到了混声区和高音区,如果学生还是用较多的重机能去唱,就会出现上行音高偏低,唱不上去,且上行渐强时可能冒调。同样,如果用高音区的轻机能在唱中低声区时还占主要地位,那就会高音低不下来,造成音准偏高,同时也会缺乏应有的力度和平稳。所以要提醒学生在歌唱时,不同的声区,轻重机能所占的比重是不一样的,一定注意轻重机能的平衡。现在很多学生,由于不太善于使用轻机能,结果是条件好一些的学生到高音就几乎喊叫,以致不能用弱音演唱来表现音乐作品,且在速唱的灵巧性方面,显得力不从心。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和练习。在平时的发声练习中,音域一般跨度较大,如果只用一种声音去唱,是无法完成的。须是轻重机能科学平衡的使用才可以实现声音的灵活性,保证音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唱歌音准差?因为你发声位置不正确
歌唱发声的基础知识与训练方法
京剧中错误的呼吸方法造成的问题
高音秘诀:把气息放在横膈膜上,喉头位置与音高反向!
练习唱高音要注意这四点
唱歌的发声技巧 呼吸的控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