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巨婴国》摘抄

 


【老人讹人的原因】

一位摔晕的老人在医院一醒过来,第一时间就抓住送他去医院的扶助者的手说,小伙子,你为什么要撞我?还好,这位扶助者是警察,还有视频做证,所以顺利证明了自己的清白。类似案例挺多,由这些案例可看出,老人并非是有意识地在讹诈。那么,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如果将老人视为巨婴,那就很好理解了。婴儿是没法面对失控的,失控会引起他们巨大的无助感,他们需要将失控这件事从自己身上切割出去。他们会认为,既然失控意味着“我”控制不了,那必然意味着,是有一个“我”之外的力量在控制这件事,并且,因为这件事是伤害性的,所以必然是敌对力量在控制着这件事。成年婴儿,即巨婴,和婴儿的心理逻辑是一样的。作为巨婴,这样的老人摔倒受伤,是一个巨大失控,他们会认为,这不是“我”导致的,而是“我”之外的一个敌对力量导致的,并且它有主观恶意动机。所以,他们必然会找人去怪罪,这样就保护了“我还是能掌控自己身体”的这种感觉,且他们会认为对方是主观恶意的,于是对方必须负责和道歉,否则他们就一直死磕下去。

==========

【国人人格分类】

本我、自我和超我,这是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放到国人身上,它可具体表达为:全能自恋性的本我、绝对禁止性的超我和软塌塌的自我。全能自恋性本我即,我是神,世界应完全按照我的意愿运转。 绝对禁止性超我即,你的一切自发行为,都是不对的。两者冲突太强,以至于作为协调者的自我没法协调,所以变得软塌塌了。

==========

【人性】

人性很复杂,但它的基本逻辑很简单: 一、每个人都是一个能量体。二、能量体伸展出的每一份能量,如被看到,就变成了光明,变成了生的能量,如热情与创造力。三、能量体伸展出的每一份能量,如不被看到,就变成了黑暗,变成了黑色的、死的能量,如怨恨与破坏力。 四、当一个人整个的能量体都被看到,生命就得以证悟。由此可以说,生的能量和死的能量,其实是一回事,差别只在于,是否被看到。

==========

【能量体的伸展】

一、作为一个能量体,人需要向外界伸展自己。就犹如一个章鱼,不断伸展自己能量的触角。能量伸展有各种各样的,如爱、欲望、表达、创作等。

二、这一个具体的伸展,如被看见,就相当于是,这个能量触角被其他能量体接住,链接由此建立,而这股能量得到祝福。它本来是中性的、灰色的,但被祝福后,就变成了亮色的、生的能量,即正能量,就可以人性化地去表达。

三、这一个具体的伸展,不被看见,就相当于是,这个能量触角没有被其他能量体接住,那诅咒就会发生,它会从中性的、灰色的,变成黑色的能量,也即负能量、攻击性,不过我喜欢把它称为黑色的生命力,然后会以破坏性的方式去表达。

四、黑色的生命力,或攻击性,它如果向外表达,就变成了对其他人的一个攻击,如怨恨、愤怒、鄙视、讽刺等。

五、黑色的生命力,如果不向外表达,就会转而向内攻击自己,如羞耻、内疚、自嘲等。如总是向内攻击自己,就容易发展成抑郁症。

 六、黑色的生命力,如再次被看见,那么它又会转化成亮色的生命力。

 七、很多人身上,既看不到正能量,也看不到负能量,他们活得,如同一个僵化而干瘪的能量球,其真实情形是,他们心中藏着自己大量的黑色生命力,这让他们惧怕,并将这些黑色的生命力封冻起来。活得抽巴而萎缩的国人,都是这种情形,我是其中的典型。我自己就是一个抽巴的男人,作为这样一个男人,我明白,在心理学上的所有努力,都是在有意无意地试着找到一条路,能让我们更好地活出自己,成为一个饱满的能量体。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深切地懂得,那一个个干瘪的身体是怎么回事,他们体内藏着什么样的黑色生命力。并且,这些黑色生命力不能被灭掉,其实也灭不掉,而需要被看见、被理解和接纳。这也是我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批判,不是为了宣扬黑暗,而是希望能达成理解与接纳。 爱,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如是说。

==========

【人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

弗洛伊德将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口欲期,1岁前,嘴部是快感中心。

 肛欲期,1—3岁,肛门是快感中心。

俄狄浦斯期,也称为性蕾期,3—5岁,孩子有了明确的性意识,快感中心也转移到了生殖器部位,并且男孩有了恋母弑父的动力,女孩有了恋父仇母的动力。

潜伏期,6—12岁,性能量像是突然间消失了一样,孩子们表现为更喜欢与同性伙伴交往。

生殖期,13—18岁,即青春期,性能量大爆炸,一个人身体上做好了生育的准备。

==========

【集体无意识】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一词,意思是,一个集体的经典特征,也会扎根于这个集体里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所以,如果能深入到一个人内心深处,也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心中,也藏着祖先们共同的意识。

==========

【阉割焦虑】

所谓阉割焦虑,是弗洛伊德发明的术语,即每个男孩都想和爸爸抢夺妈妈,由此担心被爸爸阉割。

==========

【爱情三阶段】

的确有一个经典的爱情三阶段论:第一阶段,1 1=1,我们是一个人;第二阶段,1 1=0,我的所有痛苦不幸都是因为你;第三阶段,1 1=2,我是我,你是你,我们在一起。

==========

【自我的疆界】

我提出了一个概念“自我的疆界”,即,你的自我,延伸到了哪里,你将谁、将什么事物纳入到了你的自我中。

==========

 

【中国家庭的那些糨糊逻辑】

 清官难断家务事。这句谚语,是中国的。这也是中国式的真理。它和另一句话紧密地绑在一起:难得糊涂。糊涂哲学,不仅盛行于残酷的中国社会,是生存之道,也盛行于一样残酷的中国家庭。所以中国家庭,很容易像一锅粥一样搅不清。但心理学,也许可以将中国的家务事解析清楚。讲讲中国家庭那些常见的糨糊逻辑吧。现在明白,它们多源自婴儿期的心理:你我不分(即婴儿和妈妈是一体的),整个世界都浑然一体,且婴儿“我”是绝对的世界中心,万事万物都围绕着我而运转,符合我想法的,就是善的,不符合的,就是敌意的。

第一条糨糊逻辑:我的事也是你的事,你的事也是我的事,我的事是所有人的事,所有人的事都是我的事。 设想家中有ABCDE五个人,而你是A,依照这一逻辑,你就会去干涉BCDE四个人的事,且BCDE也可干涉你的事。并且,你深切知道改变自己有多难,所以你很容易操心去改变BCDE。 这一条很容易明白。

第二条糨糊逻辑:所有的关系是我的事。 设想家中有ABCDE五人,而你是A。有界限的活法是,你只处理AB、AC、AD、AE的关系,至于BCDE间的关系,除非很特殊,否则你不干预;糨糊逻辑则是,BCDE如何相处是我的事,而我和谁相处,也是每个人的事,我的好我的冤屈他们都要知道,都该为我说话…… 第二条糨糊逻辑,是中国家庭总是一锅粥搅不清的关键,且谁想管事,

第三条糨糊逻辑:我和你之间是透明的。 即,你不用说我就知道你是怎么回事,我不用说你就该知道我是怎么回事。这是婴儿对完美母爱的渴求。婴儿不会说话,理想妈妈必然是,他们不用说妈妈就知道是怎么回事。成年人若持有这一逻辑,很可怕,会造成无数误会。并且,这一逻辑总伴随着偏执,即,你怎么会不明白我是怎么想的呢?!你就是这么回事,我当然知道!在中国家庭,界限之所以难建立,是因为对于普遍是婴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成年人来说,界限和清晰,意味着亲密感的完全消失。有来访者说,界限就等于死,她的意思是,确立界限,就意味着被抛弃。当然,对于很多人来说,不能建立界限,是因为整个文化没有界限意识。一旦形成界限意识,他们可以确立界限,就不会感觉到被抛弃。对于成年婴儿来讲,界限还意味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即,我的人是友,不属于我的人都是敌人。譬如,中国式离婚,离了太容易成敌人。像百家争鸣时代,几乎每一个思想流派给出的解决方案,都是统一,且都强调统一思想。不统一思想,就会你死我活地斗。

第四条糨糊逻辑:你们=你;我们=我。即,你家(族)中任何一个人让我不快,我都要找你麻烦;你让我不快,我找你全家(族)麻烦。反之亦然。譬如,和婆婆起冲突,你找老公麻烦;和老公起冲突,你找老公全家人麻烦;和小姑不顺,你找老公麻烦。就此澄清一下。当然,婆媳关系的关键是那个男人,他若能来调节,那是最容易的。但是,这并不等于,和他的家族中任何一个人有了问题,你都要让这个男人去解决。这是一种简单思维。并且,男人恰恰因各种心理原因,他总是最容易退缩的那个人,这个时候,作为妻子,有智慧地去处理问题很重要,而不是只要一起冲突就找老公,并且将他们家族给你的所有不快,都转给这个男人。这其实是很幼稚的婴儿心理。根源是,没分化出“我”与“你”,更没分化出“我”和“我们”、“你”和“你们”的区别。

第五条糨糊逻辑:所有事都连成一个整体,没有当下。无数人发现,伴侣(特别是女性)记不住你的好,而你的坏,他们永远记得。并且,他们将这些坏揉成一个整体,带着这个整体去看当下。结果是,现在这一刻你做得再好,也永远是沧海一粟。通常这个痛苦整体都指向一种感觉:你对不起我! 这种心理,是因在母婴共同体(6个月前的婴儿)中,妈妈当然要为没有任何能力而又觉得无所不能的婴儿负全责。这种心理常见于女性身上,可能是,第一,中国女性的心理创伤普遍重于男性;第二,我们的文化强调,男人要为女人负责,特别是儿子要为母亲负责。因这种心理,太多中国女性的一生,可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她人很好,就是恨老公。

 

这五条糨糊逻辑,多见于女性,特别是,女性恰好是大家长时,那会对整个家庭造成很大的冲击。男人,特别是中国男人,也有这些糨糊逻辑,比方说情绪控制力差的男性。 不过,中国男人最常见的糨糊逻辑,让我印象深刻的就一条:我没问题。网友补充的男性糨糊逻辑:一、我没问题,你有问题;二、我妈没问题;三、你懂什么?跟你说了你也不明白;四、我把钱都给你了,你还想要什么?五、不烦到我,你爱怎样就怎样;六、我只要平静。男性的这些常见逻辑,可以归为一点:别烦我,我这么平静这么顾家,所以我没问题,你情绪那么大,当然是你有问题。女性容易活在情绪中,而且中国女性容易觉得丈夫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任,且为此生出了很复杂的糨糊逻辑,而男性则容易使用隔离这一个招数,来对抗女性的这些浓烈的情绪和糨糊逻辑。所以,在中国电视剧中很容易看到这种:婆媳大战,儿子自然是焦点,而不见公公的身影。最终,这个婆媳大战的核心人物,也变成了公公。补充一条糨糊逻辑:绕弯沟通。这条男女都很常见。 A对B不满,不和B直说,而是说给C,让C跟B说,有时甚至对C都不明说,只是暗示C对B传话。这有多个原因:一、A与B间关系张力太大,作为巨婴,A对B常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和要求,且你不听我的,我就恨不得你去死,所以当面沟通容易发生激烈冲突;二、A直接谈时,易有无能感;三、因不是直接说的,所以我不必负责。共生即绞杀 合则生,分则死。

==========

【表达攻击性】

弗洛伊德说,一个人必须学会合理或象征性地表达他的攻击性,否则他就会出心理问题。

==========

【人生最大的噩梦】

人生最大的噩梦是,你身边有一个人,无论你做什么,她都要纠正一下。并且,你必须按照她的来,否则不罢休,一件小事的纠缠,都能发展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

【心理创伤】

我将心理创伤分为三大类: 被抛弃创伤:主要是3岁前,孩子最需要妈妈时,而妈妈经常不在他身边,或者在身边也看不到他。被吞没创伤:从1岁半开始,孩子特别需要自由与独立,但妈妈与其他大人,却要孩子听话,于是孩子有了被吞没的感觉。性羞耻感:即俄狄浦斯情结,或恋父恋母情结。从3岁开始,孩子的性能量开始喷涌而出,而且指向异性父母,并要与同性父母竞争。这方面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孩子有严重的性羞耻感。具体表现就是,所有的需要都是不好的,而性需要是最坏的。

==========

【活出自己】

活出自己,是一条常见的路,但我们的文化,却总是倡导与这条路相反的路——背离自己,听别人的话,为别人服务……灭掉自己的能量,即你的欲望、爱、热情、野心、声音,等等,是极为困难的。结果,灭掉自己的能量,成了我们文化中一个自我修炼的桂冠似的。孔子的目标便是“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其实那时候已经没有什么“欲”了。

==========

【应试教育体系】

我们的应试教育体系,以及文化与制度建设,部分有意识(主要是无意识)的目的,是要将人弄成这种存在:只剩下一个被灌满了僵化的低级知识、不会创造性地自主思考的脑袋。可悲的是,一些知识,越不是自己思考来的,就越自以为是。同时,身体日益萎靡,以至于简直可有可无。但身体是灵魂的居所,身体构建不好,活力也无从谈起。深刻,也可以是一种病。因深刻,容易是头脑的孤独游戏。一宅男,谈到为何不愿和人交往时,有一意象出现:他的头颅高高在上,不愿意落到身体上,因觉得身体非常鄙俗。身体,即欲望、活力与能量等的源头,若有链接产生,它们即被祝福,若无链接,它们即被诅咒,并沦为各种罪恶源头。一个人的生命是否丰盛,关键在于,他与其他存在是否有活生生的关系。我没使用“深刻”这个词,因头脑层面的深刻会是贫瘠的,而活生生的才是真实的。生动先于深刻。如果只有深刻,而缺乏生动,那么这势必意味着生命的贫瘠,也即链接感的匮乏。伟大的头脑,常充满着孤独与虚无。缺乏体验性的丰盛的链接,而去追求头脑链接时,易追求纯净。即,头脑要剥离掉各种鄙俗。但鄙俗或许才是生命本身。和一女子谈到张爱玲那句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看着优雅的她,我突然明白,她的优雅即所谓华美的袍,而蚤子,即那些生命鄙俗的骚动,才是生命自身。头脑很容易追求二元对立,头脑会对事物进行评判、分等级、追求纯净或深刻。但若头脑能安静下来,身心都呈打开状态,那么一个人可以和任何看似普通的事物建立链接。所以,大师们常说:修行,就是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

==========

【要学会麻烦别人】

没有麻烦,也就没有关系 很多人怕麻烦别人,但是,不麻烦彼此,关系也就无从建立。其实,将关系中的动力,视为麻烦,这本身意味着,一个人在关系中经历过很深很深的失望,于是他知道,自己伸向别人的手,是不受欢迎的,所以这叫麻烦别人。有这种麻烦哲学的人,难以发出对关系的渴望,所以势必会退回到孤独中。伸开双臂,如果你还想被拥抱的话。我最喜欢的诗人鲁米如是说。相反的情形则是,怕麻烦别人的人,必然伴随着的是,双臂已经伸不开了一般,因觉得寻求帮助寻求拥抱,就是打搅别人。杨丽娟事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细节是,杨父去最好的朋友家,都不坐沙发,而是坐板凳上,因怕给朋友造成麻烦。并且,不接受朋友的热情招待,最多只接受一杯水。何等孤寂,何等辛酸。 深度的怕麻烦哲学,必然是在生命早期,在家中就建立的。正常的情形是,如父母心中有爱意和热情,他们会带着欢喜去满足孩子,这样孩子就会慢慢带着自信和一点理直气壮劲去要帮助要爱。既然父母都喜欢这样做,那自然就不是对父母的侵扰了。但如父母并不热情,对孩子的好,都是努力做出来的,那么孩子即便事实上被满足了,仍会觉得像是伤害了父母一样,于是产生愧疚,以后尽可能地不去给父母添麻烦,由此形成怕麻烦哲学。链接是善,心灵呼应与活在当下是至善,而切断链接会导致黑暗,越是孤独的人,内在黑暗就越多。中国式好人,是因惧怕内在黑暗,转而去做好人。但孤独的好人一旦爆发出黑暗,就容易是摧毁性的,即这个道理。关系很复杂,饱满的关系,必然有爱恨情仇,也会有利用、诱骗、私心与嫉妒,但当关系真正能建立时,爱与善就产生了。相反,孤独与封闭却会导致黑暗,彻底的孤独与封闭,就会产生全然的黑暗。封闭自我的人,其实是在封闭两个东西——锁住自己内在的魔鬼,同时也切断外在魔鬼对自己的攻击。并且,这个外在魔鬼,也是内在魔鬼向外的投射。缺热情的人,可以努力对别人好,但这时,他会产生付出感。多篇声讨付出感的文章红极一时,但对于没有热情的人而言,对别人好时产生付出感,这几乎是必然的,因他没有享受和愉悦,他的确觉得,对别人好,像是在割自己的肉,他意识上再慷慨,也会有付出感产生。所以,关键是要把热情活出来,而后去爱就不再容易觉得是付出。 欲望、声音、愤怒、喜悦、爱、恨、高峰体验、歇斯底里……这些其实都是一回事,都是热情。先是黑色热情流出,被拥抱后,你会发现,原来这就是生命力!热情流动起来后,你才能享受到,人与人之间热情流动的感觉多美好,这时你会体验到,谁付出谁索取,谁对谁错,都没那么重要。深切体验到这一种感觉后,我在微博上发了一段感慨:放下对错,只有爱恨;放下评判,只有感觉。这真好。世界在摇曳生姿。所以关键是,享受流动。 网友elleeeeen在我微博上留言说:我小侄女会理直气壮地要爱,生气了就要你哄,发脾气也要你哄才会好,到现在6岁了,还是会要你抱抱她夸夸她,毫不掩饰对你的依赖和需要,所以大家对她的爱好像也会多点。她像小太阳一样,永远热情和快乐。相反的故事则来自另一网友“莫呼洛迦的青蛇”: 我1岁就被送到托儿所,在那里过得并不好。我妈很引以为傲地说,我2岁左右就会乖乖坐在楼梯上喝中药,从不让她费心。其实我不是不怕喝苦药,只是不敢让妈妈费心。我怕妈妈不要我,怕我会一直待在托儿所里。不是我想乖,是不敢不乖。现在长大了,和妈一直不亲,和人也很难保持亲密关系,很痛苦。中国式养育中,希望孩子懂事,希望孩子不要给大人添麻烦,可是,如果你真想养一个健康有活力的孩子,你需要知道,懂事、怕麻烦常来自绝望,而且总与孤独相伴。所以,试着鼓励你的孩子,鼓励你的爱人,也鼓励你自己:伸出双臂,如果你还渴望被拥抱的话!

==========

 

【名词解释:退行】

退行,是弗洛伊德发明的词汇,用来解释这一种心理现象:在相对高级的心理发展阶段,遭遇了不可承受的挫折,于是退行到相对低级的早期心理发展阶段,寻求那一阶段的心理安慰。经典的退行,如感受到焦虑时,狂吃东西,就是退行到母亲的乳汁里,寻找最早期的一种安慰。不过,妈妈的乳汁,还不是最早期的安慰,最早期的,是全能自恋,毕竟不是谁都吃过妈妈的乳汁,但谁都可以想象自己是无所不能的。全能神教,或类似邪教,在中国很容易有市场,因为,需要退行到全能自恋的人,太多了。普通的物质传销和精神传销,很容易在中国大行其道,原因就是,他们的全能自恋游戏很容易诱惑到大众。

==========

 

【延迟满足感】

婴儿是没有时间、空间概念的,有了一个渴望,就希望立即解决,不能有时间和空间上的拖延,如果没有人回应他,他的渴望立即会变成绝望,变成黑色的能量。可以说,要么立即实现,而这个渴望所代表的能量得以生存;要么被拒绝,这个渴望所代表的能量就死亡。但成年人不同,成年人有时间、空间的概念,知道一个渴望变成现实需要时间上的投入,需要空间上的策略。在这个时空节点上受阻了,可以在时间上更有耐心一些,并可以想想,让这股能量在空间上绕个弯、回个头,或者暂时后退一下,最终还可能会找到解决办法。

==========

【如何建立自信】

原则是:觉知自己对全能自恋的渴求,以及对彻底无助的恐惧与抵触,从力所能及的事开始,一步步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轻易不言退。不追求完美,也不被无助征服,最终你会与事情建立深刻关系,享受这个不完美的过程,并体验到自信。

==========

【核心自我】

科胡特一段话很好描绘了核心自我:在情绪的惊涛骇浪中,有一个核心自我稳稳地站在那里。它会摇晃,摇晃是一种呼应,但只摇晃,根基不被动摇。最后说一句:温暖有互动的关系很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你必须有自己负责的意识,而不是依赖,依赖必导致过度要求、抱怨和攻击。

==========

【权力】

著名小说《1984》中,审判官对男主角说,权力就是,我可以将脚踩在你的脸上,而你不能反抗。

==========

【三种嫉妒】

常见的嫉妒分三种:一、三角关系中的性嫉妒;二、原始嫉妒;三、我不能好你也不能好的嫉妒,我压抑了自己不去争抢,而你竟然去竞争还比我好,我恨死你,也恨自己为什么不去竞争!第三种嫉妒,在我看来,是枪打出头鸟的深层原因,而它也由原始嫉妒演化而来,有原始嫉妒的人,如别人比自己好,就会恨不得对方去死。这种心理投射到别人身上,就变成,如我比别人好,别人就会恨不得我死,所以我出于恐惧,也不能去竞争,怕被恨死。但同理,你也不能竞争!否则我恨死你。第三种嫉妒,导致我们压抑地活着,克制着自己的竞争欲望,没有伸展开自己的手脚,也看不得别人好。相当于,阉割了自己,自然也忍不住要去阉割别人。所以有了这样的哲学——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我们只接受一个人无私地去竞争,所以太多国人竞争时,要伪装成为别人服务。

==========

【被追杀的梦】

追杀梦中,追杀者一直在追赶被追杀者,而作为被追杀者的自己,一直在苦苦奔逃,也许,梦中的追杀者想呼喊的是,别跑了,请回头看看我,抱抱我,我就是你啊!

==========

【小偷意向】

一次,一位男性来访者在咨询中讲到了他的小偷意象,我问他,你最近什么时候最恐惧他。他说最近一次,他单独在家中,觉得小偷进来了,就在他身边巡视,令他恐惧不已。我让他详细地描绘这份恐惧,并将小偷意象视觉化,突然间,他的恐惧到了极点,他对我说,武老师,小偷就在我们旁边,他来到咨询室了。我说,没关系,欢迎他的到来。就看着他,感受他,然后想象如果这个小偷可以对你说话,他想说什么?他想了想讲到,小偷说,别害怕,我不是来伤害你的,我是来陪伴你的。讲完这句话,他号啕大哭。

==========

【如何知觉外部世界】

你如何知觉外部世界?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又是美国!)将此分成四个等级。最好的,是你信任外部世界并因此可以向外部世界倾注热情;次好的,是你将外部世界过度理想化,譬如你觉得美国是世界救世主;次差的,是将外部世界知觉为一个苛刻的神,它会满足你的一些需求,但很苛刻,你稍有差池,它便会惩罚你,譬如邪教信徒;最差的,是你将外部世界知觉为被一个无所不能的迫害者所掌控的。最差的这个等级,即被迫害。被迫害也可以分两个等级:一、你很容易感觉到被迫害,但迫害你的,是很多因素,并未统一成一个整体;二、你觉得,存在一个系统的迫害者,一切不好的事情都是它干的。后者,即著名的被迫害妄想。

==========

 

《浮生取义》自杀故事的描绘也相当细致清晰,具有相当的可读性,所以读起来不会令人觉得索然无味。

==========

【农村的过日子】

什么叫过日子呢?概括说来,就是,遵守农村的一套规范,在这套规范下过得最像样,就是典范了。譬如,大家都结婚,所以你也要结婚,而且要结得最像样;大家都大办丧礼,你也要大办,还要办得最隆重;大家儿子大了都盖房子,你也要这样做,而且要盖得最气派…… 总之,就是追求大家都在追求的,而且要比别人更像样一些。说追求还不对,追求还算一种境界,准确的说法是“做”,做大家都在做的,但做得比别人更像样一些。甚至像样这个词也值得商榷,因为像样不像样,没有什么客观标准,关键是邻里乡亲怎么看。

==========

【恨与爱】

恨表达了,爱才能生出。至少是,恨被看到了,爱才能发出。但这一点太难。

==========

【对外人客气,对家人脾气差】

无数人问过我一个问题:为什么我的某个家人,对外人非常好,对家人就很差?以前,我的回答是,在外人面前可以努力和装,能挤出善意来,而在家人面前,就想轻松,就是本色了。但现在才有了更入骨的理解:这就是集体主义文化结的果啊,集体主义的道德即牺牲小我为大我,牺牲小家为大家,所以对外人好对家人不好,是集体主义文化的标准产物。这种道德,是反人性的,如果你中毒太深,皈依了这种道德,你就可能会变成道德僵尸,空留道德美名,而身体就会抽巴,变得干枯、萎缩而僵硬,人也会变得无聊乏味。这样的人如果组建家庭,且成为主导者,那么家庭也会像坟墓一样,冷清、没有人气。其实骨子里是恐惧。在家庭外,有显而易见的权贵或隐隐的权贵,装孙子比较安全。在家庭内部,你就是皇帝或大母神,有为所欲为的空间。并且,牺牲家人是安全的,挑战外人是危险的。我们社会由各种各样的权力体系组成,除了最有权势者可以通行在绝大多数权力体系中,多数人一般只是在某一个权力体系内有一定的权力,一旦他离开自己的这个集体,和其他集体打交道时,他就会知道,权力是不好惹的,如果他的家人和这个集体发生了冲突,向这个集体低头,而去责怪自己家人,这是安全的。有时候,这是一种事实,有时候,这是一种下意识。譬如,很多有权势的人,一旦他们的孩子在学校里被老师攻击了,他们习惯上还是倾向于压制自己的孩子。所以说,在自己不能主导的集体内,装孙子是最安全的;在自己能主导的集体如家庭内,耍威风也是安全的。

==========

【自性化历程】

荣格有一个更精妙的说法:自性化历程。即是,将整个世界,聚于己心。你在漫漫旅程中,发现外部世界与内在世界是一回事。你把自己的心展开在世界上,又将整个世界的图像聚于己心。

==========

 

【一个完整的人性历程】

 婴儿时,我们都是全能自恋的龙;龙被看见,则变成人; 龙不被看见,则变成魔; 被全能自恋控制的人,直接成为神或者魔; 绝大多数人,则想去做好人——与内心的魔相反的人,但是,这个好人,因为切断了与全能自恋能量的链接,而变得无力;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巨婴们都倾向于将失控视为有一个魔鬼导致了失控,于是要去找归罪对象…… 但这一切的“坏人”乃至恶魔,其实首先都是来自内心的交战。并且,解决内心交战与外界冲突的办法,不是压制全能自恋,而是理解、看见和拥抱它。人性非常复杂,我的理解是,人类共用同一个意识谱系,所有人的故事,汇合在一起,即是整体人性。很多被你视为是“他”才会有的异端人性,假若你深入去了解,会发现,你身上也有。所以看似是了解别人,但最后发现也是了解你自己。 写作这本书的历程,多次疗愈了我自己,也是这个道理。

==========

【核心自我】

个人成长中,核心自我的诞生,是一个超级里程碑。核心自我诞生前,你像是环境的响应物。譬如,你对别人的评价超在意,似乎别人的评价定义了你是谁,你会极力调整自己,以争取做到该环境内的最好。这种时候,你是没有自由度的,别人的评价,会极大左右着你。一旦核心自我诞生了,环境的变化,还会激发你的反应,但不再能动摇你的根基。由此,你有了从环境中跳出来观察的能力与一份从容。虽然我们总强调锤炼,但必须得说,核心自我的形成,总是取决于一个人与周围关系的质量。若有一温暖且能良性互动的稳定关系,你会感觉到,心灵在迅速成长。突然一天,你发现,自己不再被外在环境中的苛刻评价所左右,那就意味着,你终于有了自我。科胡特一段话很好地描绘了核心自我:在情绪的惊涛骇浪中,有一个核心自我稳稳地站在那里。它会摇晃,摇晃是一种呼应,但只摇晃,根基不被动摇。不过,必须说的是,温暖、互动的关系很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你必须有自己负责的意识,而不是依赖,依赖必导致过度要求、抱怨和攻击。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巨婴国》读书笔记
连载·第1集 | 婴儿期的满足来自全能感的满足
爱需要距离,关系需要界限
这是婴儿的全能自恋
“妈宝男”“直男癌”频现 巨婴心理冲撞社会红线
第17集·母婴关系的构建——依恋关系的开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