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四时幽赏》考:古代杭州人四季必做的48件闲事(夏)

上一篇:[慢|传统]《四时幽赏》考:古代杭州人四季必做的48件闲事(春)(点击页尾“阅读原文”查看《春时幽赏》

慢旅君闲来无事,上书格闲逛,偶然翻到了一本早古绘本。此本为日本书写彩绘本,以明代高濂著为题材的诗画集。

四时幽赏录描述杭州四季景色流转。整本书分四个部分:春、夏、秋、冬,每个部分有十二条,把杭州人在四季应做闲事列叙了出来。春时赏花,夏时赏月,秋时赏灯,冬时赏雪……每一条幽赏录都配有插图,这就好比是明代人为杭州而做的旅游宣传册,还出口到了日本。

明朝的时候没有电视,寄一封信都走得很慢,人们将大把的时间花在欣赏四季的自然景致。或许那时候的人们五官也更加敏锐,即能看见绿柳间吹拂的风,又能听见泉水滴落的声音,所接受的感悟,也与今天的我们截然不同吧。

慢旅君以一个深居杭州十余年的玩货,且做一回不成熟的考据,看看古代人都是怎样玩转杭州的四季美景的。框内是《四时幽赏录》原文,慢旅君尽可能写出它们今天的地点和体验,其中有部分地名由于年代久远,疑已佚失。

注|点击图片可以查看大图

《四时幽赏录》

|夏时幽赏十二条|

▌文摄|梵七七 ▌编辑|慢旅君

苏堤看新绿

三月中旬,堤上桃柳新叶,黯黯成阴,浅翠娇青,笼烟惹湿。一望上下,碧云蔽空,寂寂撩人,绿侵衣袂。落花在地,步蹀残红,恍入香霞堆里,不知身外更有人世。知己清欢,持觞觅句,逢桥席赏,移时而前,如诗不成,罚以金谷酒数。

每年四五月,暮春将逝,花儿已开到荼蘼,露出新芽与嫩叶来,苏堤上笼烟青翠。这是西湖最好的时节,风是暖的,草是润的,骑着自行车从长堤上缓缓而过,踏着落花的芬芳。孩童老人牵着风筝在奔跑,有彩蝶的风筝,有蜈蚣的风筝,有扭来扭曲的鲶鱼风筝,有一头扎进水里的鹞鹰风筝,各自在天上争奇斗艳,谁也不肯善罢甘休,往往一个俯冲就要坠落,又在细线的掌控下稳稳起飞,令观者捏一把汗。

夏天的前奏已经吹响。和三两知己在这桥上,拿冷眼看这熙攘时节,心却暖化了。

(摄影|梵七七)

东郊玩蚕山

初成蚕箔,白茧团团,玉砌银铺,高下丛簇,丝联蓓虆俨对雪峤生寒水,冰山耀日。时见田翁称庆,邻妇相邀,村村挝鼓赛神,缲车煮茧。仓庚促织,柳外鸣梭,布谷催耕,桑间唤雨。清和风日,春服初成,歌郊游,一饱菜羹麦饭。因思王建诗:“已闻邻里催织作,去与谁人身着”之句。罗绮遍身,可不念此辛苦。

上回说过,杭州城东旧时旷野多桑园,许多农民植桑养蚕、剿丝为生,宋以来是杭州丝绸的产地。杭州官营的丝绸生产工场为织染局,在今红门局(闹市口)一带;而民营的丝绸作坊则集中在东园巷、艮山门附近。民营零机户分散独行,势单力薄,他们以祭祀行业祖师的机神庙为联络点互通情况。在桑蚕吐丝之后、缲车煮茧之前,村子与村子之间都有赛神大会,请戏班子唱戏,大摆祭祀,焚香祷祝,希望嫘祖保佑,今年的蚕茧能有个好收成。

缫丝图。选自|蚕桑合编.陆伊湄.沙式庵.魏默深辑.清道光24年苏州文东川刊.1844年

机神庙内供奉的是黄帝轩辕氏和他的妻子,“蚕神”嫘祖。《杭州府志》记载:

“轩辕黄帝”庙即机神庙,建于雍正年间,乾隆三十九年十月因额圯,而里人重加兴建。咸丰毁,同治重建。庙原为五开间三进,庙前有(大)荡,进庙门为戏台,两旁建有看台。正殿机神殿,中祀轩辕氏,左伯余,右褚载,后又祀西陵氏。轩辕氏即黄帝,太古之时,率众战胜了尤,有“蚕神”亲自把口吐之丝来奉献,以表祝贺,帝悦,叫人织成绢子,臣伯余(服装之神)把绢裁剪制成衣。黄帝著绢衣为礼服,大宴宾客。帝妻西陵氏嫘祖(又称累祖,蚕丝之神)找到了天蚕,养育起来,并教民养蚕治丝之法,于是民间演绎了众多妇女采桑、养蚕、制丝、织绢的动人传说,养蚕、缫丝亦成了妇女的专业。褚载(丝织之神)乃初唐名臣、大书法家褚遂良九世孙。

“轩辕黄帝”庙即机神庙,建于雍正年间,乾隆三十九年十月因额圯,而里人重加兴建。咸丰毁,同治重建。庙原为五开间三进,庙前有(大)荡,进庙门为戏台,两旁建有看台。正殿机神殿,中祀轩辕氏,左伯余,右褚载,后又祀西陵氏。轩辕氏即黄帝,太古之时,率众战胜了尤,有“蚕神”亲自把口吐之丝来奉献,以表祝贺,帝悦,叫人织成绢子,臣伯余(服装之神)把绢裁剪制成衣。黄帝著绢衣为礼服,大宴宾客。帝妻西陵氏嫘祖(又称累祖,蚕丝之神)找到了天蚕,养育起来,并教民养蚕治丝之法,于是民间演绎了众多妇女采桑、养蚕、制丝、织绢的动人传说,养蚕、缫丝亦成了妇女的专业。褚载(丝织之神)乃初唐名臣、大书法家褚遂良九世孙。

东园巷艮山门,原有“机神庙”一座,1983年拆除,现已成为东元巷小学教学楼,只留下地名“机神村”。清末民初,这种机神庙杭州共有3个。一个在三桥址闹市口、庙内奉祀的是手经指挂、初作机杼衣裳的伯余,该机神庙独尊伯余,实为皇家官织御用袍服丝绸面料的基地,至今尚留红门局地名;另一个在石弄口,庙中祭祀的是先蚕神,该地为蚕茧基地,迄今尚留机神村地名。东园巷397号机神庙是祀奉丝绸之神中最全、最集中的一个,亦是杭州丝绸同人祭祀丝绸祖师的最大议事场所。

三生石谈月

中竺后山,鼎分三石,居然可坐,传为泽公三生遗迹。山僻景幽,云深境寂,松阴树色,蔽日张空,人罕游赏。炎天月夜,煮茗烹泉,与禅僧诗友,分席相对,觅句赓歌,谈禅说偈。满空孤月,露浥清辉,四野轻风,树分凉影,岂俨人在冰壶,直欲谭空玉宇,寥寥岩壑,境是仙都最胜处矣。忽听山头鹤唳,溪上云生,便欲驾我仙去。俗抱尘心,萧然冰释,恐朝来去此,是即再生五浊欲界。

过灵隐寺前那块写着“咫尺西天”的照壁,往前行去,入天竺。行不多远,便见路边有一座小石桥,过桥,由小路上山,石阶上杂草丛生,只五六分钟,三生石就到了。

中国人旧时讲因果轮回,一辈子是不够的。两个人的初会,有时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便有人说这是缘分。红楼梦里,宝哥哥和林妹妹的故事,便写在一块女娲补天漏下的顽石上,顽石随着宝哥哥投胎人世,成了一块刻字的宝玉,而林妹妹则是天上的一棵绛珠仙草,来凡尘中还他浇灌之恩,泪尽而逝。前世、今生、来生,没有无缘无故的相遇,生生世世的纠葛,总要有一样信物来标记。时光中不腐的信物,用石头来见证,应该是再好不过了。

不起眼的一块石头,状貌可以丑陋形容,若不是石面上刻了字,轻易还找不到它。就这样一块不成器的顽石,做个凳子桌子都放不平,也不能雕成屏儿坠儿,不知怎么就被附会成缘定三生的故事。

后来,我在故纸堆里翻到了这个故事,流着眼泪看完,才知道这块石头寄托了多少前人的热泪。那故事这样说:

相传唐朝有个诗人叫李源,他家原是官宦子弟,因父亲在安史之乱中丧生,顿生世事无常之感,于是散尽家财,将府邸改建成慧林寺,作为勘破红尘的修行道场。寺里的主持圆泽禅师因此与李源结识,两人一见如故,经常相携游山玩水,谈经论道,引为生死之交。

有一次两人相约游峨眉。圆泽禅师计划要从长安走陆路抵达四川。李源因为隐居已久,不愿意再与长安的朋友相见,执意从荆州走水路前往。圆泽禅师虽然有不愿意走水路的理由,却又不方便说出来,只能依李源雇船同行。

不到半个月,船行至三峡,停靠岸边。此时有一个孕妇来到河边汲水,圆泽禅师见后,流着眼泪对李源说:

“我之所以不愿意走水路,就是怕见到她啊!”

李源忙问其缘故,禅师说:

“这个孕妇姓王,怀孕三年还未生产,就是等我来投胎做她的儿子。以前我忍住不见她,今日既然遇见了,此番生死业力牵引,再也无法逃脱了。您可以念经帮我转世,到这个妇人产后第三天,希望您来看望我,我以一笑为你我隔世之信约。再过十二年后的中秋夜,我与你还能再见一面,请在天竺寺外等候我。”

李源闻言,双泪长流,虽然依依不舍,却无计可施。二人与随从即上岸入一禅寺,圆泽禅师诉说了缘由,众僧惊异,当即为禅师荼毗法会做准备。圆泽禅师沐浴更衣,取纸笔做诀别偈一首:

“四十年来体性空,多于诗酒乐心胸。

今朝别却故人去,日后相逢下竺峰。

咦!幻身复入红尘內,贏得君家再与逢。”

偈毕,禅师跏趺而化。

茶毗之时,只见火中青烟袅袅,现出圆泽幻相,合掌消隐于虚空,天降舍利如雨。痛失好友的李源悲恸不已。

在寺内住了三天,李源依言前往王姓妇人家中,妇人已于三日前产下一子。李源冒然求见,家人先是不允,李源将前因后果告知其家,听到的人无不吃惊,便将李源带往家中。堂内,妇人正在给婴儿洗澡,奇怪的是,小孩儿见到李源,果然嫣然一笑。

当夜,小孩儿就夭折了。

李源失魂落魄返回惠林寺,将禅师圆寂的消息告诉寺中弟子。弟子却告诉李源,圆泽师父早知有一事,行前就写好了遗书,交代了后事。李源大惊失色,想起禅师当初不愿走水路的隐情,内疚后悔。

十二年后,李源想起他与圆泽禅师的约定,便来到杭州天竺寺赴约。那一天是中秋节,皓月当空,李源在溪边一块大石头上坐下,忽然听见远处有人在唱《竹枝词》:

“三生石上旧精魂,

赏月吟风不要论。

惭愧故人远相访,

此身虽异性长存。”

李源转身,见竹林中转出一个牧童正在唱歌,便知那牧童是圆泽禅师的转世。他强忍心中的悲伤与激动问道:“泽公啊!十三年不见了,您还好吗?”牧童回答说:“李公真乃守信君子,我与你没有白交一场。可惜我们尘缘已了,不能再亲近了,轮回路险,生死海生,人生苦短,回首已是百年身。唯有各自修行,自会有再见之期。”于是又唱起歌来: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李源正要再问,只见牧童拍手大笑,且歌且行,不知去向。三年后,朝中大臣听说此事,认为李源是忠良之后,又信守承诺,于是像皇帝推荐,封为谏议大夫。只是李源历此一事,早已勘破红尘,便一直留在寺中修行,直到八十岁时往生极乐净土。

因李源信守与圆泽的三世之约,后人附会二人相遇的那块石头为三生石,并在石上刻诗为念。三生石原是纪念一段超越生死的友谊,“此身虽异性长存”,说得便是两个互相吸引的灵魂,即使投胎转世,换了肉身,还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到那熟悉的眼神。古人以在石上与好友对坐,饮酒赏月为风雅,席间每次讲起这段来历,听者难免不生出知己难求的感慨,因而格外惜取眼前的岁月。后来,这块石头又渐渐成为坚贞爱情的象征,引后世的痴男怨女在此祭拜。石头上的字被一双双热手摸了又摸,油光锃亮,大概也成全了不少动人情缘吧。

飞来洞避暑

灵鹫山下,岩洞玲珑,周回虚敞,指为西域飞来一小岩也。气凉石冷,入径凛然,洞中陡处,高空若堂;窄处方斗若室,俱可人行,无碍顶处。三伏熏人,燎肌燔骨,坐此披襟散发,把酒放歌,俾川鸣谷应,清泠洒然,不知人世今为何月?顾我絺绤,不胜秋尽矣。初入体凉,再入心凉,深入毛骨俱凉哉。人间抱暑焦烁,虽啖冰雪不解,而严冬犹然者,勿令知此清凉乐国。

灵隐寺前有一巨石,名叫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天竺峰,长约800米,宽约400米,相传印度高僧、灵隐寺开山祖慧理曾说:“此山系白天竺国(即印度)飞来”,故名。山上飞来峰三字是康熙所题

佛寺多的地方都有山峰命名为灵鹫山,皆因纪念佛祖在中印度灵鹫山上讲经说法的缘故。我去印度迦耶拜祭灵鹫山,也见山石形销骨立,颇有飞来峰的形状。灵鹫山上洞穴数不清,许多石窟都曾留下一位或多位圣人修行留下的遗迹,更有一些被信徒奉为圣地,香火缭绕。《西湖游览志》第十卷记载,晋咸和元年,印度僧人慧理登而赞叹:“这不是中印度灵鹫山上的小山峰吗?不知怎么飞到这里来了?我佛在世的时候,这里有很多仙灵隐居在此山的洞窟之中。不知道今天还在吗?”于是在此地竖立锡杖,建立灵隐寺,并将这座山峰命名为飞来峰。

有人不信慧理的说法,慧理说:“山上有黑白两只猿猴在洞里修行,必然一起来了。”于是站在洞口呼唤,两只猿猴立刻跑出来,所见者无不信服。从此以后,慧理就在这里开山结庐,辟建山门,号曰“绝胜觉场”,连建五刹。此洞也被人称之为呼猿洞了。

(摄影|用光作画)

且不知此山上的通灵猿猴今在否,洞窟总是绵绵不绝有人造访。灵隐四处自古便是纳凉圣地,夜晚气温比市区低个三五度。犹记少时,有段日子杭州总是停电,酷热难当,便和家里大人携手上山里来避暑。一走入天竺寺区域,自有清凉晚风吹拂,那凉风好像从毛孔一下子吹到了心里去,比空调的冷风不知舒爽多少倍。洞里洞外坐满纳凉的人,也许是每日佛音的加持,山上连蚊子都少见。不插电的夜晚心无旁骛,人们都在低声交谈。从前并不认识的人,天天在一起纳凉,一来二去也熟悉了,有些老太太们还给自己的儿女做起了媒人。这种因纳凉而产生的缘分,如今已经逐渐成为对热闹的记忆了。

压堤桥夜宿

桥据湖中,下种红白莲花,方广数亩,夏日清芬,隐隐袭人。霞标云彩,弄雨欹风,芳华与四围山色交映,携舟卷席,相与枕藉乎舟中。月香度酒,露影湿衣,欢对忘言,俨共净友抵足,中宵清梦,身入匡庐莲社中矣。较与红翠相偎,衾枕相狎者何如哉?更愿后期,与君常住净土。

压堤桥是苏堤的第三座桥,也是眺望全湖的最佳之处,故名“压堤”,仿佛是压轴的意思。据说此桥下水特别深,旧时去茅家埠、灵隐,都要行舟取到于此,桥边原有石灯笼彻夜通明,方便船家通行。早些年桥下种有红白莲花,还产莼菜。船行其间,清晨的露水在荷叶上乱滚,沾湿发梢袍袖,身边再有白衣的娘子和翠衫的小青相依偎,仿佛极乐世界一般,想来画面如诗如醉。现在桥下只有光滑的湖面了。

桥西侧有一座御碑亭,保存着康熙手书“苏堤春晓”碑,上世纪六十年代被砸断,后整补如新。

(摄影|孙敦福)

湖心亭采莼

旧闻莼生越之湘湖,初夏思莼,每每 彼采食;今西湖三塔基傍,莼生既多且美。菱之小者,俗谓野菱,亦生基畔,夏日剖食,鲜甘异常,人少知其味者。余每采莼剥菱,作野人芹荐,此诚金波玉液,清津碧荻之味,岂与世之。羔烹兔炙较椒馨哉?供以水蔌,啜以松醪,咏《思莼》之诗,歌《采菱》之曲,更得呜呜牧笛数声,渔舟款乃相答,使我狂态陡作,两腋风生。若彼饱膏腴者,应我辈寒淡。

(摄影|孙小明、麻剑辉)

明代文艺青年张岱一篇《湖心亭看雪》,世人深深记住冬天的湖心亭。都去看雪早已看腻,今天偏要说说夏天的湖心亭。这座西湖中的小岛方圆大约五千平方米,像一个圆圆的龟壳漂浮在湖面上,岛上枝繁叶茂。旧时有湖心寺,寺外三塔,明孝宗时,寺与塔俱毁。

写到这里,前文中不明就里的“三塔基看春草”,如今恍然大悟,原来便是这湖心寺外三塔的遗址。由于塔寺皆毁,后人难以寻得遗址所在。春天的湖心亭,草长莺飞,绿意葱茏。到了夏天,塔基旁生出许多莼菜来。以前湖上有船娘,头上戴着帕子,划一小舟,或坐着木盆,在浅水里采摘莼菜和菱角。干净的菱角可以生吃,拨开白白的肉,咬一口似荸荠,满口鲜甜的汁水。

莼菜并不算什么珍稀植物,它的稀有不过源自于对水质的苛刻,必须极清洁的平静水面才能生长。可是在我的印象中,却只有杭州人将它拿来做羹。如今野生的莼菜几乎看不见了,养殖的莼菜经过加工后,用小小的真空包装封存,躺在土产店的货架上,被当做宝贵食材出售。碗里的莼菜蔫头蔫脑,看上去像缩小的荷叶,在叶脉的表层有一层半透明的黏液,好像裹了一层果冻,滑溜溜的夹不住。我真想来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回到碧水蓝天的过去,亲眼看看船娘采摘莼菜的场景。活生生的莼菜,应该比碗中的更碧绿多姿一点吧。

(摄影|网络收集)

清雍正年间,湖心岛被选作西湖十八景之“湖心平眺”,东南面建有临湖的观景亭轩,南面立有“虫二”太湖石碑一块。传说乾隆下江南,夜游湖心亭,宛若仙境般飘渺无边的水面,和空旷无垠的平静夜空令这位爱玩的皇帝心旷神怡,于是他大笔一挥,提下“虫二”二字。听过《君臣斗》的朋友大概都知道“虫二”的段子,乾隆、和珅、刘墉君臣三人抖机灵,问知不知道“虫二”是什么意思,刘墉说早就琢磨出来了,写在石碑的背面,乾隆不信,走回去看,果然见“风月无边”四个字水迹未干。原来这两个字是将繁体字“風月”拆开,去掉外框而得。

西湖之所以如此惹人怜爱,还是因为它既有自然风光的秀美,又有人文建筑的底蕴,寺宇、塔阁仿佛生长在青山绿水之间,与树木飞鸟比邻,毫无隔阂。天地人和,随缘顺受,才是古代建筑的智慧。

湖晴观水面流虹

湖山过雨,残日烘云,峦霭浮浮,林铺翠湿,浴晴鸿鹭争飞,拂袂荷风荐爽。忽焉长虹亘天,五色炽焰,影落湖波,光彩浮濯。乍骇蛟腾在渊,滉荡上下,水天交映,烁电绝流,射日争霞,似夺颓丸晚色。睥睨静观,景趣高远,不觉胸中习气,欲共水天吞吐。此岂丰城伏剑,时为幽人一剖璞中蕴色?

很少有一地的居民,能像西湖人这样悠然自得。每当我走在湖边,总能见到一些流连在花径之间的人,有老有少,有孤身一人,有成双成对。他们或并肩坐在湖边的长椅上,也不说话,只是静静的坐着。或独自徘徊,仿佛在等待着什么人的到来。有人在湖边打太极,有人在湖边练瑜伽,每一次扬手,每一次呼吸,都好像凝固的雕塑一般。不着急也是一种境界。这座小小的城市里,少了许多碌碌而焦灼的面孔,多的是缓慢而沉思的灵魂。

如果长久地凝视湖面,会感觉到一丝恍惚,仿佛湖面是静止的,而此身却在不停倒退。静静翻涌的波涛很容易将人催眠,进入一种近乎冥想的专注。天光之下,听听鸟叫,闻闻花香,全身心拥抱自然的慷慨,一解心中的郁结之气,争强好胜的心也不觉淡了。或许这面湖水就是有那样的仙气,能让人忘记自身的苦乐得失,让人记起除了工作与物欲之外,还有这等免费而又美妙的东西。

人们对自然的慷慨充满感激。湖边总是能遇见喂鸟的老人,手里拿着馒头,用拇指一点一点捏碎,如雪片般簌簌落入湖面,荡起一轮一轮的涟漪。贪吃的小野鸭,必是经常享受这样的恩惠,早早的围拢过来,乱纷纷争抢食物,将云朵的倒影晃得支离破碎。空中飞来飞去的鸽子,有时也加入抢食的行列,那样胆小戒备的鸟儿,竟然也放下满身矜持,直接从手里啄食。

(摄影|梵七七)

(摄影|梵七七)

西湖边游人最多的那一排香樟树,住着一群松鼠。几乎每天都有一位大叔带着玉米棒去喂。大叔把玉米棒支在竹棍上,以免靠的太近小松鼠不自在;可是这吃货太容易被收买,抱着玉米不肯撒手,竹棍左右移动,它身体就跟着左摇右晃。大叔嗜酒如命,小松鼠吃一口,他也喝一口,人和松鼠都感到很快活。酒一下肚,话也多起来。我问他,为什么这松鼠好像跟熟人似得,一点也不害怕?大叔说:“这一片松鼠有三十多只,是一个族群。都认得我。我也认识它们。我基本上每天下午来。上次把玉米泡了点老酒,它们吃醉了。那天一只松鼠都没有,全在洞里睡觉。”说罢哈哈大笑。

山晚听轻雷断雨

山楼一枕晚凉,卧醉初足,倚栏长啸,爽豁吟眸。时听南山之阳,殷雷隐隐,树头屋角,鸠快新晴,唤妇声呼部部矣。云含剩雨,犹着数点飘摇,西壁月痕,影湖波溶漾。四山寂静,兀坐人闲,忽送晚钟,一清俗耳。渔灯万盏,鳞次比来,更换捷间幽览,使我眼触成迷,意触冥契,顿超色境胜地。

杭州这地方,冬也多雨、夏也多雨,唯有春秋天高气爽,万里无云。冬天的雨像爱哭的黛玉,一丝丝、一缕缕,恰似万点愁绪,使人涌起冷雨孤灯的寂寞。夏天的雨倒像是黑脸的李逵,一点儿也不懂得怜香惜玉。台风吹过,树木倒伏,残花满地,雷声如大板斧恶狠狠劈下,震得窗纱飘摇。路上行人四散奔逃,犹被狂风吹得东倒西歪。可这骤雨来得及去得也快,多不过一两个时辰就泄气了,此时西湖水常暴涨,偶尔漫过水榭之上。最美的意境,在那暴雨初歇的片刻,喧哗声渐渐止息,连片的雨幕转成稀稀落落的雨滴。雨滴从高处坠落,不知不觉势如破竹,经年滴水的石阶上,也能砸出一个个小坑来。闭上眼睛,用耳朵感受最柔软之物与最坚硬之物贴身肉搏,杀气腾腾,掷地有声,像古琴中的泛音,叮叮咚咚。风敲竹子雨敲叶,潇潇簌簌,清晰入耳,绝不同于落在都市塑料雨棚上的单调沉闷。

(摄影|何汉源H2Y

乘露剖莲雪藕

莲实之味,美在清晨,水气夜浮,斯时正足。若是日出露晞,鲜美已去过半。当夜宿岳王祠侧,湖莲最多。晓剖百房,饱啖足味。藕以出水为佳,色绿为美,旋抱西子一湾,起我中山久渴,快赏旨哉;口之于味何其哉?况莲德中通外直,藕洁秽不可污,此正幽人素心,能不日茹佳味?

小的时候,湖边还有挑着担子卖藕的渔人。清晨的藕是一天之中水分最饱满的时候,雪白雪白的,像女人一段酥臂,躺在竹篓里。渔人带着斗笠,手里拿着小弯刀,“要吗?要吗?”一刀削下藕节的疤节,给你看里面欲断还连的藕丝;见你站住不走,又一刀,削下来一片递给你。嘱在嘴里脆生生的,留下了一些汁水和粉,却被大人一巴掌打掉。“别生吃,不卫生。”

那时我不明白,藕虽是淤泥里长出来的,却是天下最纯洁的东西,怎么会不卫生呢?而且藕的清甜,又有别于荸荠的甜腻,它好像不打算取悦你的味蕾,初入口中是淡的,没什么味道,要闭上眼睛用力去品味,才会有那一点若隐若现的甜味浮现在舌尖。

杭州人爱做一种甜点:头一年秋天采摘的桂花,用小钵头拌糖腌起来。等来年夏天,新藕上市,藕孔里灌满糯米,用竹签封好,放到桂花冰糖水里煮,煮得糯而不烂,切成片,吃的时候淋上蜂蜜。可是我偶尔还是觉得,糖藕讨好似得甜,甜到哀伤,一味地牺牲成全,反而失去了它的性格。直到现在,我也不喜欢吃全熟的藕,只喜欢水里焯一焯,放点姜丝清炒起锅,保持它清脆的口感。

(摄影|梵七七)

现在西湖边已经没有藕卖了。有一回带着欧洲来的沙发客游湖,遇见挑着担子沿街叫卖莲蓬的,说是晨起从西湖里现摘的莲蓬,五元一个。老外哪里见过这个东西,立刻掏钱买下,轻轻一撕,就有莲子滚落出来。来不及科普一番,老外心急,皮也不剥,整个莲子囫囵嚼了,表情又怪又纠结:“苦!涩!甜!”当场吐出来,围观的人哄然大笑。剥去外皮的嫩莲子其实口感还不错,甜中带苦,还有一丝丝荷花特有的香气。莲芯的苦,中医上说是清火的,特别适合心火旺盛、心急易怒的人。吃莲子就像吃榴莲,有些人浑然不爱,一见就作呕;有的人不小心吃上了瘾,根本停不下来。

(摄影|嫃忧)

清末大才子金圣叹,因为“哭庙案”受到牵连,在南京被判斩首。临刑的时候,这位一生铁齿铜牙,玩世不恭的才子,面对赶来送行的儿子,又自顾自开起了玩笑:“儿啊,咱俩对个对联吧!”儿子哭道:“都什么时候了,还有这心情呢!”金圣叹说:“上联是:莲子心中苦……”见儿子默默无语,叹口气说:“下联是当是:梨儿胃上酸。”莲子谐音怜子,梨儿谐音离儿。一个将死的父亲,把对儿子的不舍与离愁,全都寄托在小小的莲子里了。

时辰已到,金圣叹又说:“我有一秘笈与吾儿交代。”侩子手按照他的指示,从衣襟里摸出一张折叠着的纸片,监斩官展开一看,不禁愣了。只见纸上写着:

“字付大儿看:咸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我无遗憾矣! ”

江南人的骨气,就好像这莲花一般,可以头颅折断,可以连根拔起,却无法使其屈服。每每回忆这段千古绝唱,都切齿痛骂顺治帝昏庸,要了好才子的脑袋。又佩服这才子,杀头的事也拿来调侃,把悲剧变成一个笑话。真是“玩笑着生,玩笑着死;生也玩笑,死也玩笑。”

(摄影|梵七七)

空亭坐月鸣琴

夏日山亭对月,暑气西沉,南熏习习生凉,极目遥山,盘郁冰镜,两湖隐约,何来钟盘?抱琴弹月,响遏流云。高旷抚《秋鸿出塞》,清幽鼓《石上流泉》、《风雷引》可辟炎蒸,《广寒游》偏宜清冷。乐矣山居之吟,悲哉楚之曲,泠然指上《梅花》,寒彻人间烦愤矣。噫!何能即元亮无弦之声,得尘世钟期之听哉?宜正音为之绝响。

比起今天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古人的生活简单多了。隐士们除了吃饭,睡眠,大部分日子在风里谈琴赋诗。他们对着山峦,对着月亮,对着流云和风,把所有的心事都付给了瑶琴,从指尖汩汩而出。夏天的时候弹奏《石上流泉》、《风雷引》避暑,伤感了,就弹奏一曲《梅花》以明心志。

琴已经不再是一件乐器。隐居在空山的日子没有宾客往来,琴就是他们唯一的朋友。比起制造美妙的音乐,它传递的更多是一种心境。古琴的减字谱,一不纪录音阶,二不纪录节拍,只记录双手的指法动作。这就造成了古曲的随意性——同一首古曲,每个人弹奏出来可能完全具有不同的风格,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岁都有所不同。舒缓还是明快,取决于心情、阅历和对意境的理解。

那时的人们有透彻的灵魂,仿佛轻易就能达到人琴合一的境界。琴声像漂浮在空中的摩尔斯密码,寻找着志趣相投的有缘人。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够接收并理解这种密码,能碰到一位知音,是千金难求的幸事。钟子期死后,俞伯牙仿佛从此失聪。他无法面对这样不能以琴声交流的孤独,把心爱的琴摔成碎片殉葬,作为和知己的最后告别。

琴的制式也颇有个性,可以说琴如其人。早期只有五弦琴,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才有了七弦琴。《宋史·乐志四》:“丝部有五:曰一弦琴,曰三弦琴,曰五弦琴,曰七弦琴,曰九弦琴,曰瑟。”竟还有独弦的古琴,不知要怎样弹出复杂的旋律来。

从那些关于琴的故事里,总是鲜活着无数琴痴的执着。蔡邕,东汉琴家,他在亡命江海、远迹吴会的时候,身边家财散尽,唯有古琴不忍分离。他曾于烈火中听见干柴烧裂的哔剥声,判断那是一段音色上好的梧桐木,不要命地从火中抢救出来,可惜尾部已烧焦,遂制成天下名琴“焦尾”。

这个内心无比敏感的人,能隔着院墙,从朋友的琴声里听见“杀气”。转身欲逃走,朋友才如实相告:“看见窗外螳螂捕蝉,蝉要飞走,手上不知不觉为螳螂鼓劲,因而有杀气。”从前我以为,能从琴声中听到“杀气”,不过是古人编造的神话,诸葛亮也从来没有凭着一把琴吓退司马懿。若说音符入冰刃,古筝倒更合适,从《十面埋伏》中,就能听到战场上的生死交锋。古筝的音色确实明亮,华丽到极致,在大庭广众下演奏起来气势非凡。但是古琴并非为了满足表演的欲望而生的,它更像是两位密友对坐交谈,窃窃私语。它取悦的不是别人,而是弹琴者本身,因此注定将以朴素内敛的面目出现。初学者力量和技巧都不足以表达凛冽的杀气。只有经年练习的高手,才能在指尖能屈能伸、收放自如,他们的琴声仿佛清风拂面,海潮涌动,升起慷慨激昂、拨云见日之感。

当我真正开始学习古琴的时候,忽然有些理解“气”的意义——每个人的身体就是一个微型宇宙,音律是一种频率的共振,也是身体能量与自然能量的交换。在你和你的琴达到同一个频率的时候,琴就是你,你就是琴。当这个频率达到一个很高的能量级别,说不定能把月亮和宇宙的能量都偷过来也说不定。

慢旅君补充

在慢旅微信公众账号,输入“石上流泉”、“风雷引”、“秋鸿”、“梅花三弄”其中任意一个关键词,均可收听这四首古琴曲。遗憾的是,《广寒游》已失传……

观湖上风雨欲来

山阁五六月间,风过生寒,溪云欲起,山色忽阴忽晴,湖光乍开乍合。浓云影日,自过处段段生阴,云走若飞,故开合甚疾。此景静玩,可以忘饥。顷焉风号万壑,两横两间,骇水腾波,湖烟泼墨,观处心飞神动,诚一异观哉!有时龙见,余鲁目睹龙体,仅露数尺,背抹螺青,腹闪珠白,矫矫盘盘,滃云卷雨,湖水奔跳,奋若人立,浪花喷瀑,自下而升,望惊汨急漂疾,滂湃汹涌,移时乃平。对此水天浑合,恍坐洪蒙,空中楼阁飞动,不知身在何所。因思上古太素简朴无华,是即雨中世界,要知一切生灭本空,何尔执持念根,不向无所中解脱?

如今人们都说龙是不存在的,是古人杜撰的产物;西方人说龙是一种上古恶兽,而今已经灭绝;古人又以龙为神物,见龙如见祥瑞之兆,却也有叶公好龙的恐惧。

我没有见过龙,但我见过台风天时,山雨欲来的恐惧。那样的“龙”曾经在斯里兰卡的海边看见过,狂风催动着巨浪,海水压抑着怒吼,地平线上,风将海水高高卷起,变成一条细长银灰的雨柱。我相信古人看见的“龙”,也许就是这样一种可怕的东西,它并不是有形世界的生命,而是大自然震撼的威力。

(博卡拉的苍鹭,远处是佛塔。摄影|梵七七)

台风来的时候,湖心水面也是波涛汹涌,颇有水漫金山的震撼,此时游人与船都靠岸紧紧拴住,生怕不小心被大风掀翻了。这样的情景我也只见过几次,大多数台风天,都是躲在家里,看窗户外面那棵香樟树,被风推的像一面东倒西歪的旗帜,树叶、灰尘和塑料袋漫天飞舞。我想起那一天,坐在尼泊尔博卡拉一间餐厅的阳台上,痴痴望着窗外的雨幕。大雨肆意地挥洒着,路上的行人四散飞奔,广告牌吹得哗然作响,空气中满是水与尘土冰凉的气味。我再一次感受到“龙”的威力,那种惊心动魄的威力,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是一样的,使我忍不住低下头来。但是,唯有天空中飞翔的苍鹭没有认输,它们羽翼湿透,却引亢高歌,仿佛因为风雨的吹打而更加亢奋。它们用翅膀拂开雾气,一次一次从高高的屋檐上往下俯冲,盘旋一周又冲上来,反复进行着飞行员的游戏,连我也看得心潮涌动。

“因思上古太素,简朴无华,是即雨中世界,要知一切生灭本空,何尔执持念根,不向无所中解脱?”

大千世界成住坏空本事常态,我们之所以不能像从前那样超脱,是因为有太多的舍不得。久住在繁华都市里的我,习惯了雨伞雨鞋的层层包裹,不知何时失去了在雨中嬉戏的能力。只要像那赤足的尼泊尔少年一样,奋力跃入雨中,便可轻松卸下满身戒备,坚硬的壳一层层剥落,露出了心中最无戒备的柔软所在。假如人类以为自己无所不能,难道还不如这雨中的苍鹭?

步山径野花幽鸟

山深幽境,真趣颇多。当残春初夏之时,步入林峦,松竹交映。遐观远眺,曲径通幽。野花隐隐生香,而嗅味恬淡,非檀麝之香浓;山禽关关弄舌,而清韵闲雅,非笙簧之声巧。此皆造化机局,娱目悦心,静赏无厌。时抱焦桐,向松阴石上,抚一二雅调,萧然景会幻身,是即画中人物。远听山村茅屋傍午鸣鸡,伐木丁丁,樵歌相答。经丘寻壑,更出世外几层。此景无竞无争,足力所到,何地非我传舍?又何必与尘俗恶界,区区较尺寸?

残春初夏,熙熙攘攘的踏青大军终于偃旗息鼓,西湖重归宁静,可天气也跟着越发炎热起来。吹过脸庞的风是暖的、痒的、软的,吹来草叶的香味是鲜的。每天早上太阳初升的时候,鸟儿就开始叫了,于是便有了刷刷扫地的声音,起床洗漱的声音,出门上班的声音……有时候我在旅途中,格外想念这些声音,想念热气腾腾的阳春面和甜豆浆,想念西湖的蝉声,如雨点般坠落耳膜。这种想念随时随地都会发生,我知道,无论我走到什么地方,心里都装着一个故乡。

心之所安,即是故乡。心之所往,即是远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生有幸'''',指的是哪''''三生''''?
杭州西湖的名石
悟空问答
杭州味道:寻花 寻石 寻梦
“三生有幸”的来历
第2章——8圆泽《甘泽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