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新的一年里,我把儒学基本心法告诉你

儒学的基本心法,其实也是最高心法,儒学贯穿“自强不息”引人正道上进的阶层,就是依此作为根基。基本心法,简单的说就一个字:“诚”。

任何人的天赋,都是不同的。先天的基本是定性了的,后天能改变的,是通过个人去决定的。

曾国藩幼年读书,并没有什么天赋异禀,读书背文章,小偷在旁边都听得能背诵下来了,他自己还不会背,他一辈子以“诚”去学习,成就为一个“立德”“立功”“立言”的圣贤。《伤仲永》的神童仲永,天赋异禀,其父不是让他专诚再求学,而是带他到处卖弄,终泯为普通民众。

这是因“诚”学决定出不同的。

不但学习上“诚”决定了成就,做好任何一件事,其根本决定点也是“诚”,就如开车,安全的开车,是容不得分神的。

就是你看到别人轻轻松松谈笑间就把事情做得漂漂亮亮的,你应该知道,别人在以前不知专诚的下了多少功夫。


《孟子·离娄上》“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是天道,做到诚,是人应该做到的道。

虽然做到诚,是人应该做到的道,但是诚的本性,却每个人都自有的,不但没学儒学的人有,西方的人也有。

牛顿请客,客人没有来的时候,他不想浪费等候的时间,就挤点时间去做实验,客人到齐了,只见酒菜没有见到牛顿,知道他又在做实验,没有人敢打扰他,就吃了酒菜离开。而牛顿做完实验才想起请客的事,从实验室出来一看,酒菜都吃完了:“哦!我已经请客吃过了,都忘记了”。又转身进入实验室做实验去了。人到进入“诚”,有时真的会废寝忘食。

你看,没有学习过儒学的人也会诚,西方的人也有诚。有时只是名称不同而已。正是“名可名,非常名”,本来就是一,名称不同给人看作二了。

“诚”,人本性自有,正如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道时,第一句话便说:“奇哉!奇哉!奇哉!大地众生,无不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证得。”我们自性的“诚”,本自具足,只是由于各人的原因没有开发而已。


《论语-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好”“乐”,在三个方面中,会不自主的发出各层次的“诚”,看明白了这句话,就明白为什么一些孩子学习上寸步难进,游戏上一沾就精,不好学习,乐于游戏呗!诚道没有用在学习上,放到游戏上了,不是天赋的原因,是后天引导的问题。《中庸》“自明诚,谓之教”,要有针对性方向性的诚,就要通过教育明白,才能去在某个方面“诚”,这就是教育的意义。

“诚”,是学习、做事的基础,我们本性又自具有,通过教育又可以开发出“诚”,我们该怎么样才能发挥到最大的“诚”,修好(诚之者,人之道也)追随(诚者,天之道也)?


《四书五经》其实把“诚”讲得很透彻了,只是含在各个角落中,没有集合起来。

要开发自性具足的“诚”,必须知道“诚”的来源、体、用。“诚”的源、体、用,全部能与“诚”互为倒换,正如《中庸》讲的“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诚”之源,来之信。《论语~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我们狭义的信是讲信用,其实你推理一下,一个能讲信用的人,一定是有信条、准则的。孔子四教之信,浅义上看是讲人要有信用,深入上看是人得有正信的信条。你是相信一个随兴而为的人,还是相信一个有信条准则的人?联系《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看,是要死守信用?还是坚守正信的信条?《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要是没有信条,就不知道有什么准则行下去了。(别人的解释是:人要是不讲信用,就不知道该对他怎么办了。大家随兴,你觉得是的就是。我只读自己的,没有多大心思争议。)

没有信条的人,是随兴而为的,就看心情,你永远猜摸不到。摇摆不定,怎会诚其道而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知这种人不能“诚”的,人无信则无诚。转过来看,任何一个能专诚去做的,都是本身已经有信的成分的,一份信一份诚。

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时候,失败了8000多次。曾有人讥讽他说:“你失败了8000多次,真了不起!”爱迪生却坦然地说:“先生,你错了,我只不过是证明了7600多种材料不适合作灯丝而已。”经过多次失败后,爱迪生终于取得了成功,成为举世瞩目的人。爱迪生相信电灯是可以成功的,才会在很多次的失败面前坚诚的寻求合适的灯丝。

信,是诚之来源,是诚之基本。反过来,一个人能诚,也是可信的。讲诚信,其实也是信则能诚。

诚之体,在中正。《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能够做到“中和”与“止于至善”,恰到好处,是诚的结果,三心二意,疏忽一下,不是不及就是太过。《大学》中“诚意”之后就是“正心”,“正心”是心在,“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诚之本体,就是做到中正。反过来,做到中正的,也是诚。

《易经》中,得中正的爻都很吉利,做到中正当然也会吉利,人诚则吉,求神拜佛也说诚则灵。

诚之用,为明。《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人心诡异,道心细微,精诚所至,也能发现掌握,恰当的做好。这就是诚则明的结果。所以《中庸》讲“自诚,谓之性,诚,谓之教。”反过来,明了也会诚,“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从信入诚,到做到中正诚之本体,最后人就明了。

在《四书五经》中,处处隐含着儒学的心法,儒学是教育,人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人做到诚,最终是明了天道。孟子所讲,不欺人也。孔子所授四教:文、行、忠、信。信,诚之门也。做人有正信的信条准则,就入诚不会摇摆,坚诚去做,就会做到中正,到“致中和”的境界,就会明了智慧()。这是诚的源、体、用,也是修诚的阶层与境界。

儒学的基本心法,诚之源,体,用。借《四书五经》,做了一下知识的搬运工,惭愧自己学识太浅,大家自己明辨,勿由我见所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4句国学经典解读24字核心价值观
(2)子思的诚信与内修理论
忠恕:孔子一以贯之的道
诚者,天之道(德然养生)
孟子·尽心上·万物旨备于我矣
行仁的关键:内心诚正 不去害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