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体验式学习的辩证思考

王阳明中和互生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是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传承。王阳明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之教”等思想,是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丰富而成的学说。总体而言,阳明思想与学说是为了矫正程朱理学的偏颇,从人心上来挽救堕落的时政危机。程朱空口讲说的章句教育,王阳明认为是它造成的政治、道德和教育的危机,支离破碎的学术导致功利之毒,王阳明认为必须要从心处入手,重振孔孟之道,突出伦理本位,扭转空疏学生,推行实德实行的“实学”,重建新儒家教育学说。王阳明提出了“天人合一论”、“和合论”思想,成为其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和依据。

1、对儿童的教育影响。

王阳明认为封建传统的教育约束和压抑了儿童的身心发展。对当时的儿童教育,王阳明针对三个方面进行批驳:一是只注重死板的记忆,不重启思维和想象力的培养;而是体罚教育盛行;三是注重消极防范,不重积极诱导。他认为童蒙教育应该从儿童的心理出发,“乐嬉游而惮拘检”的儿童心理出发,用“诱之歌诗”、“导之习礼”、“讽之读书”的方法,从道德、心智、身体等方面让儿童“自然日长日化”,使儿童各方面均衡健康地发展。不得承认,这一教育理念非常先进。

2、师生关系的定位。

王阳明提倡学生“师谏”,他反对传统的师道威严,尤其反对制约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主张教学之间是平等的,倡导学生对老师直言相谏,有利于教学相长。王阳明还提倡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时常和学生一起参加一些活动,可见王阳明所倡导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这种教学方式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这种教育理念和今日我们所提倡的课改理念不谋而合。

3.王阳明强调“心外无物”。

认为道德是人心良知的实质内容,仁义礼智信不过是表德,即当代新儒家主张的体用不二思想。在这种哲学思想的基础上,王阳明认为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要从“知行合一”的实践方式方能达成。心作为道德心理诸因素的主宰,主要是通过“用”来体现,道德教育就不只是简单的寻章摘句,而要重在“用”的过程中是否能“正心诚意”,这既是检验道德教育的唯一依据也是道德教育的评价标准——实践。这一方式和孔孟的“践仁”、“求放心”的路子是一脉相承的,是传统儒家的修德践履的系统。阳明先生提出了以下四种方法:

(1)静处体悟

这种思想继承了陆九渊“自存本心”的观点,静坐澄心摒除一切杂念,体认本心。“静”也继承了《大学》的思想。

(2)事上磨练

阳明先生并没有局限于第一种方法,他认为如果“喜静厌动”会“流于枯槁”,他提倡事上磨炼,通过日常事务去体认“良知”,主张道德修养要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事上磨炼,才能真正“知行合一”。

(3)省察克治

“内省”的修养方法是传统儒家的方法,阳明先生加强了这一传统修养方法的力度和要求,认为内省和可治之功夫,无事可不间断,定要拔去好色好货好命等私,逐一搜索拔去,斩钉截铁、不可窝藏。如果不能让“天理”战胜“人欲”道德必将徒劳。

(4)明心笃行

《传习录》论证了唐虞三代和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明心”、“尽心”、“唯以成德为务”,认为教育的根本就在于“唯求其心”,如果教育只是单纯的知识教学、使天理人伦的教育落于具体事事物物教育之后,背离了“知行合一”的本质也违背了教学的本质。

4.关于德育和智育的关系

《传习录》肯定了良知是人类最有价值和最有本质意义的智慧,是一切知识经验的本源,是德性养成的基础。主张以德御智,只有培养道德理性才能成为知识的主人。因此阳明先生认为德育优先,而德性养成的过程恰是教学的实践过程,是“知行合一”的又一层含义。

5.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发展

这一主张是传统儒家在教育方面的价值标准,也是今天我们德育工作借鉴传统的最核心依据。阳明先生主张发展良知,就是对人性的发展,认为人的价值实现主要是道德人格的完善。认为良知的发展和身心发展有阶段性的关系,但是良知的发展水平并非完全由生理条件决定,因此也提出良知的教育也需要因材施教。

6.德育与心理的关系

阳明先生认为德育的目的和方法应该是相辅的、统一的,道德心理是阳明先生反复提及的内容。他认为情义及喜怒哀惧等情绪、心理活动的发和收都应等于“知行合一”的具体环节,是体用的具体表现,认为每一念之动,也需要着紧用力。格物致知,就是使内心体认良知的本体,格物就是使内心伦理化。内外求统一,最终达到个体内心的知行合一,使伦理化的心理扩展现实生活的道德实践领域,达到自觉主动地实践履行,这就是“明体达用”的圣人境。

7.知与行

阳明先生的知行不是对书本具体知识的认识,也非对具体知识的应用。阳明先生的知行扣住的是道德问题,是主观自觉实践道德的问题,如果不能知行合一,那么知行就是两件事。

总之,阳明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当下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流弊四起,有些许相似,《传习录》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名著是当之无愧的。

哈佛大学著名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思想时间》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国学中的德育思想》系列,后面会陆续更新。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思品时间;微信号:weixinshijian.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阳明《传习录》导读
王阳明心学的大智慧
【一家之言】从四个角度分析阳明心学的利弊
谈传统家规家训中可贵的育人理念
王阳明教育哲学中的独到主张及其现代意义
王明阳与知行合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